中小学教师学校文化满意度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满意度论文,中小学教师论文,学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不仅是推动国家发展的软动力,也是影响人们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跨文化研究表明,特殊的文化和社会在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平的社会文化能够带来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人们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比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更强。[1]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所共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总和,主要由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行为文化四部分构成。它作为教师的特殊生活环境,必然对教师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那么,中小学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如何呢?鉴于此,笔者对东中西部地区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与访谈,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学校文化满意度情况,剖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冀为学校文化建设以及教师教学生活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调查范围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内蒙古、甘肃、江苏、浙江、广东七个省、自治区,覆盖25个地级市、盟的510所学校。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问卷1593份,问卷回收率为75.85%,有效问卷1505份,问卷有效率为94.5%。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教师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教师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调查内容涉及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主要维度;最后一部分开放式题目,了解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访谈提纲的设计则围绕教师调查问卷的不同维度展开,以便深入了解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满意度。
3.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选择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个别访谈,深入了解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满意情况,所使用研究方法能较好地满足研究需要。
三、结果与分析
1.学校物质文化满意度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如图书馆、教师活动中心、教学设备、办公设施等。
(1)基础设施建设。从表2可以看出,65.6%的教师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办公设施与教师活动中心建设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34.3%的教师表示“基本满意”或“非常满意”。从比较情况来看,我国不同地区、城乡间存在着差异。中部地区教师的“不满意率”比西北地区高出13.5%,农村教师的“不满意率”则高出城市教师19%。
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导致我国不同地区、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呈现出较大差异,农村学校教学条件仍不能满足需要。西北地区L老师反映:“学校办公条件不好,过去每个年级一个办公室,但没有任何设施可谈。现在拆旧楼,三个年级的语文、数学教师和音体美教师合用一个办公室,二三十个人共用一台电脑,教室没有任何多媒体设施。学校图书馆没有一本可看的书。”此外,国家教育督导团的调查结果表明:53.1%的教师认为学校实验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2006年全国城市小学校均拥有计算机71台,而农村小学平均只有6台;全国城市初中校均拥有计算机102台,而农村初中平均只有38台;西部农村小学的建网学校比例为3.1%,农村初中建网学校比例仅为18.4%,无法满足教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的要求,制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
(2)图书资料建设。从教师对所在学校的图书资料建设的满意度来看,69.9%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或“基本不满意”,30%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11.6%的教师表示“不确定”(见表2)。就城乡教师而言,农村教师的满意率仅为18.3%,比城市教师低20.4%。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校办学经费短缺,无力添置新图书。目前不少学校的图书资料基本上是在“普九”阶段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而集中购买的,“普九”一过,不少学校就再也没有购买过新的图书资料。另一方面,由于受编制、经费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少学校领导往往不太重视图书馆工作,一般都是安排老弱病残或其他照顾对象进图书馆工作,没有聘请专业人员从事图书馆管理,学校图书馆管理水平不高,引起教师们的不满。
2.学校精神文化满意度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的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体现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等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如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学校形象等。学校精神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化。学校核心价值观是这所学校所有成员共同认同的看法或者共同享有的观念,学校精神是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追求的集合体,是对学校根本问题的看法,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哲学。[3]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有助于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
调查数据显示,54.2%的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校风等精神文化建设表示“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29.4%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或“基本不满意”,16.4%的教师选择“不确定”(如表3所示)。
总体来看,中小学教师对目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不同地区、城乡间教师的满意度也存在着差异。探究其中原因,主要由于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着系列问题,表现为认识不足、意识不强,概念模糊、理解片面,功利驱动、注重形式,缺乏规划、不能持续等方面。[4]另外可能也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西部地区L老师如是说:“我们学校生源质量不高,他们多数是一些做小买卖的进城务工人员或周边的农民子弟。创建校园文化活动是在搞,但收效很低,可以说没有多少校园文化氛围。”
3.学校制度文化满意度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规范体系。
(1)教学管理制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42.9%的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感到“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41%的教师则表示“不满意”。
总体来讲,虽然中小学校均制定系列教学规章制度,但制度落实往往不到位,造成教师们的强烈不满。在访谈中,P老师这样说道:“我们学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相符,如规定上班时间、请假制度,结果就成了‘撑死胆大的,吓死胆小的’,主任看见不说,校领导也不知道。”
(2)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调查结果显示,46%的教师对考核与评价制度表示“不满意”,只有36%的教师感到“满意”(见表4)。此外,农村教师的“不满意率”高达56.2%,比城市教师高出近二成。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欠科学、合理,有失公平。G老师表示:“学校的评优、树先没有多少合理公平可言。现在很多学校经常出现‘先定人,后定文(评选办法)’的雷人做法。职称评定文件规定向全勤教师倾斜,但往往是领导、领导家属优先。”二是城乡学校的职称比例、学科带头人评选比例分配不均。在现实生活中,农村教师的职称,青优、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比例远远低于城市学校,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名额。国家教育督导团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为48.7%,城市高于农村19.2个百分点。贵州、甘肃、陕西三省农村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均低于30%,城市高于农村25个百分点以上”。[5]
(3)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调查数据表明,48.1%的教师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感到“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30%的教师则表示“不满意”,21.8%的教师选择了“不确定”(如表4所示)。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专业发展有着迫切的需要,期望值较高,二是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中存在着形式化等方面问题。在访谈中,G老师就这样说道:“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案、计划、措施样样都有,但都是单位迎接检查用的,内容也是从网上搜寻、修改的。”
4.学校行为文化满意度
行为文化是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在制度层面的规范和约束下所采取的行为模式。不同的行为文化或行为模式必然影响教师教学生活质量。
(1)学校领导管理方式。就学校领导管理方式的科学性、民主性而言,35.5%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或“基本不满意”,42.1%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从学校领导关心教师工作与生活情况来看,有46.5%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另有53.4%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或“基本不满意”(如表5所示)。原因何在?G老师道出了部分原因:“学校领导很少关心教师教学工作和生活,天天忙于疏通上下关系,喝酒捞肉,多数领导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再升一步,或不求高升,但求单位安稳、不出重大安全事故。”
(2)教师合作文化。调查结果表明,66.4%的中小学教师对同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行为感到“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16.6%的教师感到“非常不满意”或“基本不满意”(如表5所示)。在学校生活中,中小学校教师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合作方式(如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师徒结对,经验交流),但受到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成绩排名、科层式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表面上互相敬重,实则是“面合心不合”、貌合神离,不太愿意加大合作力度,哈格里夫斯所倡导的“流动的马赛克文化”或合作文化并未真正形成。教师间缺乏有效的、广泛的合作是造成部分教师不满的重要原因。P老师这样说道:“大家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后却是勾心斗角,互不买账,所以我们学校就有一特点:单个教师的实力是很强的,但没有很强的教研组,虽说数学组比较团结,我想,那是男老师占多数的原因”。由此看来,当合作成为教师自发、自愿、跨越时空的合作文化时,它不只是教师相互沟通、交流的形式与手段,还是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成为教师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办公条件虽有所改善,但教师的满意度依然不高,农村学校教学条件仍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师考核评价制度逐步完善,但存在着科学性、操作性不强,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学校领导管理方式有待改善,对教师工作与生活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但并未真正形成教师合作文化。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环境。一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切实改善学校办公条件与教学设施。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以及教师的现实需要,给予教师必要的人文关怀,注重教师活动中心、健身房等休闲娱乐场所建设,使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成为教师向往的地方。
2.建立健全学校制度体系,构建科学的制度文化。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二是完善教师考核与评聘制度。充分考虑教师职业特点,将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实际能力作为评聘的主要依据,避免“论资排辈”,“论文、学历至上”等不良现象再度出现。三是完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制度,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积极推行学校本位管理,关注教师生存质量。学校本位管理强调绩效责任、鼓励参与、赋予成员自主性、发展学校特色以及人性化的关怀。通过更新领导者管理理念,创新学校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学校本位管理。
4.变革传统教师文化,构建教师合作文化。不断变革封闭、孤立型的传统教师文化,构建开放、自然合作型教师文化。自然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形成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孤立主义教师文化的藩篱,形成有效地“同伴互助”合作机制,从而有助于消除教师、同伴之间的隔阂,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一来,同伴间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学智慧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在与同伴的积极合作中,教师也不断体验着教学生活的欢乐与愉悦,从而有助于增强教师主观幸福感,提升教学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