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探究论文_李成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探究论文_李成武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大山中学 677609

摘 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有“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分析——写作特色——课堂总结”五个环节。这样的环节设计注重知识的传授,凸显教材的地位,不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改革要求“授人以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应该进行探究。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十多年,对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有所体会,以下就此初浅地谈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

关键词:情境 感知 探究 体验

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环节的设计要逻辑性强,并且环环相扣。那么,就要创设与语文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内容(浅层阅读),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重难点(深层阅读);再通过学生情感体验来积累语文知识。以此来构建初中语文优质高效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是一堂语文课成功的关键。有人把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比喻为“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好的文章开头像凤凰的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像猪的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像豹子的尾巴那样有力。我以为,一堂好的语文课也像一篇好文章,导语就是这篇文章的“凤头”了。那么,导语的设计要注意些什么呢?怎样的导语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导语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而且语言要简练。

例1:我在上萧乾的《吆喝》时是这样设计:

教师:“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您瞅准咯,朗天六必治!”同学们,想想:这是节选自哪里呢?

学生:广告词。

教师:现代商战非常地激烈。为了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各大产品纷纷请明星代言——做广告!增加产品的知名度,明星做广告其实就是吆喝。吆喝是生活的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听到游商小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细细品味一下起伏有致的吆喝声,昔日的生活片段、人生的种种印象都能渐渐鲜活起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文章《吆喝》。

……

我通过模拟电视广告,把老北京的“吆喝”和现代的广告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吆喝”有初浅的认识,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例2:我在上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是这样设计: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歌手汤潮演唱的歌曲《妈妈我想你》创设情境。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妈妈我想你

词曲唱:汤潮

我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见的是你;我第一次哭泣,为我擦干的是你;我第一次跌倒时,搀扶的是你;我第一次喊妈妈呀,最开心的是你;我第一次离开家,送我的是你;我第一次有成绩,最激动的是你;我第一次绝望时,呼唤的是你;我第一次懂事时,夸奖的是你。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没有你的夜里我好孤寂,我时常把你惦记,妈妈累了你就好好休息。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你走后的天空一直下着雨,带上你心爱的油脂伞,妈妈你要照顾自己;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是你让我鼓起了勇气。我们约好了吧,约好了吧,来生在这里团聚。

……

学生甲:这首歌回忆了母亲对“我”的爱,表达了对已故的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学生乙:这首歌让我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

……

教师:这首歌歌唱了对已故的母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听得我们热泪盈眶;而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也表达了对已故母亲的深深怀念,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感受母亲博大的情怀。

我通过播放汤潮演唱的《妈妈我想你》,在情感上拉近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总之,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牢记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彩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感知理解

导入创设的教学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顺势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感知内容。这一环节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主动自由地阅读文本,然后谈论自己阅读的体会和感受。以便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动口、动手,乐于合作、乐于探究。

1.浅层阅读,以自主学习为主

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读文章的过程是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流程进行的。这个环节侧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文章比较长,则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要点的能力。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或以“我了解__”、我感受到了__”等句式联系文本说话。如果是较短的文章,尤其是美文,那一定要注重美读。首先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力求读得字正腔圆。其次是通过把握语速、停顿、重音、语气等读出感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读,但最好要有老师的朗读点拨和指导。如让学生选读最喜欢的语段,谈点感受。然后其他同学点评,试读;教师点拨,范读。尽量让课堂上书声朗朗,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以使学生通过美读感受到汉语言节奏的铿锵、音韵的和谐。而这也是增强学生语感,提高诵读能力的最好时机。

例:我在上萧乾的《吆喝》时是这样设计: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提到的吆喝声。哪一种吆喝声最吸引你,为什么?

学生:(学生阅读课文)吆喝声有:(1)商贩:“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树熟的秋海棠”、“喝了蜜的大柿子”……。(2)算命盲人:“算灵卦”。(3)乞丐:“行好的——老爷……赏我点吃吧!”、“老太太(那个)真行好……没有饽饽赏碗饭。”

学生:(吸引我的吆喝声)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问题)模仿课文中的吆喝,体验民俗内涵。(先选播以下吆喝声,让学生模仿)

(1)冰糖葫芦:葫芦儿葫芦儿冰糖多呵。(2) 烤白薯:热乎呃。(3)鲜花:茉莉花呀哎。(4)小金鱼:仨大一条啊。(5) 硬面勃勃:勃勃啊。(6)柿子、海棠: 涩了还要换的咧。

学生:(模仿吆喝)略。

教师:(点评)略。

教师:作者介绍老北京的吆喝声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学生:(1)从早到晚(4-9段);(2)一年四季(10段);(3)对吆喝评价品析:主要内容(11段),声调变化(12段),音韵节奏(13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问题)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学生甲:“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学生乙:“可夜晚时,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学生丙:“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学生丁:“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问题)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提示:本文按侧重点可分为三大块:引入、叙述性介绍、评议性介绍。请试着分一下。

学生:(讨论,归纳)引入:前3自然段;叙述性介绍:4-10自然段;评议性介绍:11-14自然段。

一(1-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器乐”——“声乐”。

二(4-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二是“一年四季”。

三(11-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2.深层阅读,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上一环节侧重在感知文章的美感,那么这个环节侧重在认知美、创造美;如果说上一环节侧重在整体感知,那么这个环节侧重在局部探究。该环节往往也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探究的方法可以以“__美(好),美(好)在__”的句式,让学生赏析一个句子,美读一个句子,仿写一个句子,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等。然后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借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例:我在上萧乾的《吆喝》时是这样设计: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问题)精读课文,思考:吆喝也与童年的萧乾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找找让萧乾难以忘怀的有哪些细节?并说说难以忘怀的原因(用“__美(好),美(好)在__”的句式)。

学生:(讨论,归纳)“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好,好在表达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

3.情感体验,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这一环节侧重在引导学生由课文延伸到课外读物或生活,让学生体验情感,举一反三,形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迁移,实现文本的升华。可以以“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我读出__”等形式来谈阅读感受。“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也就是“共鸣”。

例:我在上萧乾的《吆喝》时是这样设计: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问题)思考讨论: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归纳)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问题)作者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写出的是北京古老文化的辉煌,那里面就渗透着自己对它的依恋之情。作者直言: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在作者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蕴含的浓郁的情趣。用我“我读出 ______”的句式,谈谈阅读感受。例:我读出了作者对童年的悠悠记忆。

学生甲:我读出中国人对民俗文化的骄傲。

学生乙:我读出了一个北京人的那份自尊!

……

教师:品味本文语言特点。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1.运用轻声:吆喝(yāohe)饽饽(bōbo)。2.有儿化音:词儿、皮儿、馅儿、花儿、葫芦儿、油儿、冰塔儿等。3.方言词语:饽饽、蛤蟆骨朵儿、油炸果 、拍花子等。

教师:以地道的北京口音来写北京的叫卖声。北京话并不是普通话,它有它的特色。北京话有三大特点:快、发音较含混、儿化音很多。

教师:评评吆喝:文中列举了很多的吆喝,你觉得哪些吆喝的语言用得特别妙?示例:“萝卜赛过梨”。妙处:从味觉的角度,用甲物形容乙物,突出了萝卜的美味可口,具有艺术性。

学生:“馄饨喂——开锅”。妙处:开门见山,使人一听就知晓卖的是什么。

……

教师:我们永德县还有哪些熟悉的吆喝声,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请放开喉咙吆喝一下。

示例:“上街不买老鼠药(方言读yo),回家老婆就揪耳朵;你不买,我不卖,老鼠在家谈恋爱。”

学生甲:“一样15元,样样15元,15元钱不算多,旅游到不了新加坡。”

学生乙:“米线粑粑——”

学生丙:“豆浆——,豆花——”

……

教师: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

学生甲:吆喝是广告,更是一种文化。

学生乙:吆喝是一种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它。

……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社会实践: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把家乡的吆喝,或类似的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

[3]《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4]《新世纪基础教育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

[5]彭贤智 《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山东教育出版社。

[6]《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

[7]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王道俊 郭文安《教育学》。

[10]马友文《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

论文作者:李成武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6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探究论文_李成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