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艺华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口才。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自身整体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体现教学功能的渠道之一,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高低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教师威望与声誉的必要条件。教学语言应当 是“一江春水”,不仅可以浮船载舟,还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2-011-02
在语文教学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带给学生一种原美感,这只 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只有上升到审美层次,形成审美关系,才会有所 获。美学上说,审美关系,就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自觉能动地感受、认 识和创造对象世界的美,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的一种主体性联系。 教师的语言,就是搭建感知与领悟的桥梁。达尔文指出,有许多精致显 为非动物所能欣赏,如夜间天空,美丽山水,或高尚音乐之美;唯此种高等嗜好乃由修养获得,且与复杂联想有关;非野蛮人或无教育人之 能享受者。教师通过语言的刺激,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进入感应状态。在教学中,教 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
一、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中的常见错误
1.表达无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调整课堂的节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因此是有一定目的性的[1]。很多教师则是 完全忽视语言课堂的根本目的,课前没有做出任何准备,对教材内 容的理解和挖掘也不够深入,语言表达随心所欲,也不会根据实际 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不仅无法帮助学生们理解教材内 容,甚至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这种就是课堂表达没有针对性的表现, 也是很多语文教学失败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教师的责任心不强。
2.脱离文本 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将气氛调动起来就可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实际教学中却完全偏离的方向。例如在课堂上主次不分, 教材上的内容稍微导入后,就开始联系古今,用大量的语言讲述一 些和教材完全无关的内容,语言内容表达信口开河,学生听课的积 极性的确提升,但却对成绩提升毫无帮助,说得再多也是无用功。这种情况下,课堂脱离了主体,学生听得投入,思维上则是一塌糊 涂,这种也是失败的课堂教学。
3.表达不规范 语言是有语法约束的,语文教师更是要注意这一点,在课堂上 严格遵守语法规则[3]。很多教师为追求课堂的生动性,自己杜撰出 一些语法不规范的语句,甚至把本来简单的知识变得复杂,学生听 课的效果也是受到很多的影响,或者有些教师习惯了一些口头禅,在课堂上大量重复某些词汇,不仅语法错误,语言也变得非常繁杂,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也产生一定的障碍,而且口头禅本身会分散学生一部分注意力,不利于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二、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艺术的运用原则
1.规范性 首先,教师要讲普通话,语文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讲普通话, 而且有责任向学生推广普通话。教师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中,学生更 能感受到中华语言的魅力。然后是要遵守语法规则,在生活中学生 听到的很多语言都是有语法错误的,所以高中生往往自身也有语法 不规范的问题,语文教师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为学生未来的发展 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是错别字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格外注意这一点,在课堂上读出错别字,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汉字读音 不同表达的意思会有很大的差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风趣性 教师运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这也是语文教师 的基本功。首先要注意语言表达抑扬顿挫,调节语言的节奏,若是一直使用一个音调,学生就会感觉课堂比较枯燥,教师可以在语调 上进行调整,例如声音的高低、快慢不断变化。其次是语言的感染 力,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堂作为交际场,用妙语连珠的句子让学生感 受到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性 教师要通过语言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也就是说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交流,语文课堂本身就是情感教育的最佳平台,教师可以 通过语言表达将自身的情感和感悟传递给学生,学生则是可以在思 想和情感上得到更大的启发。高中教材上很多是文学作品,作者在 其中流露了很多特殊的情感,这些都要依靠语文教师表达出来,学 生才能真正理解,而情感上的表达更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时机性 同样的问题解答,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自己解决。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有两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一言以蔽之,讲解、解疑的最佳时机,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这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让学生充分地去想、去思考,然后再启发他们。
5.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思考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而且充满无限生机。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的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可见,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一个严肃而敬业的教师,应该像诗人那样遣词造句,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参考文献
[1]王欣荣. 新环境下如何提高听障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65-66.
[2]刘春梅.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化学课堂语言艺术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03):101-103.
[3]黄立婷. 优化教学方式,使高中语文课堂妙趣横生[J]. 求知 导刊,2016,(10):90.
论文作者:吴艺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5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语文教师论文; 艺术论文; 语文论文; 《中国教师》2020年5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