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企业管理_农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企业管理_农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企业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企业管理论文,农业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三大产业中,农业是基础,具有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但是多年来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工农业剪刀差不但没有消灭,并且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我国的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不仅仅是产业结构的一环,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支撑,只有加快农业的规模化、企业化发展,才能稳定职业农民队伍,才能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长期与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果不能尽快改善这一状况,那么我国的农业企业管理水平将难以有所突破,从宏观视觉看,甚至会动摇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笔者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农村背景下农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为尽快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需要对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企业管理主要存在人力资源素质、农业经营体制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职业农民大量流失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形成数亿人的“农民工”队伍,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进城务工,造成农业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现代农业的发展所涉及的技术与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不但包括安全、法律、管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包括高新科技与现代营销实践运用。但是当前的农业管理人员往往仅对传统农业知识有所了解,不能很好地和市场经济接轨,制约了农业的集约经营。只有提升职业农民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的经营水平,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

2.经营体制不完善

农村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所有权三权界定模糊是经营体制改革的最大问题。虽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给与了充分重视,但是政府主要的精力和财力还是放在了工业的发展中,这就使得相应的体制尤其是农业经营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不能适应当今农业企业化、工厂化的经营要求。对应于农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经营体制表现出很大的滞后性,落后的经营机制很难因地制宜地配置与调动农业资源,具体到农业企业管理上往往缺乏相应的执行能力,形成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完善经营体制,才能实现农业企业的集约化经营,才能在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

3.农业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由于我国农业企业规模一般都较小,很多地区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所以,农业企业管理在广大农村地区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管理水平普遍低下。在全国性的新农村建设中,如果不提高农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新农村的建设成效则是可想而知的。受人才流失、经营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整体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企业管理相应的工作缺乏必要的要求和制约,缺乏执行的激励动力。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着我国农业企业管理的水平。只有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强化农业企业管理的措施

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还与企业的规模、供应链模式有关。针对主要矛盾改进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管理理念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转变管理理念,需要政府的政策在农村真正落实,切实对农民的利益进行保护,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激发人们对农业企业管理的高度重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相关部门要意识到农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举措。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农业企业职业农民的培训,使其管理理念在理论上能够有所提升,不断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增强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2.强化管理制度与管理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尽快提高农业企业管理工作的水平,需要加强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实现农业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根据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实现管理的组织化和专业化。其一,建立责任制度。制定相关的专业岗位和责任制度,首先需要让农业企业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让制度和规范保障相关的员工能够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二,制定工作规程。要按现代企业的模式和流程,在落实土地产权等工作基础上,完善相应的工作规程、管理制度以及劳动纪律,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农业企业管理的水平;其三,落实农业政策,建立反馈机制。农业企业管理涉及政策面广、产权利益复杂,在管理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为了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有效处理,需要地方政府、农业集体、经营企业相互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设置必要的观察点,加强日常的联系,出现问题,早发现,早治理,在动态中不断提高农业企业的管理水平。

3.扩展增收渠道

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指标,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体现农业企业管理的绩效。为此,农业企业管理工作.应该把扩展农民的增收渠道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更直接地提升农业企业管理的实效性。为此,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改善生产环境。生产工具、生态环境等对于农业的生产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为此,相关的部门应该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以及新兴农业的发展上下功夫,引进与新技术配套的农业企业管理新模式;其二,实现农业产业化。要根据不同的资源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带动产业链农产品深加工,缩小工农业差距和城乡差距,稳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渠道得到扩展,农村的生产状况得到改善,使农业的收入分配格局更好地得到调整。

4.推进产业化经营

在农业的发展中,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化经营的最佳模式之一,只有建立相应的合作社,开展相应的产业链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才能实现农业的企业化、规模化经营。相应的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使得农户、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得到很大提升。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相关专业合作组织的培养,加强试点工作,使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在产业化经营方面,政府应该在财税、融资等相关的政策上予以鼓励,通过产业化经营倒推农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5.发展现代农业

不同的技术基础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捷径之一。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企业的必由之路。为了使现代化农业得到真正的发展,还需要对征地以及集体用地的征地体制进行改革,有效保护基本农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稳定就业环境。此外,在农业科技投入上要加强自主创新,在种子培育、农业科技推广等各个方面有所突破。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做好相应的改革探索工作,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建立广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我国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

6.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农业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有序、有效地开发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这是农业企业管理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近年来,环境恶化、洪涝、干旱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就是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文分析了新农村背景下农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素质、土地经营体制、产业化集约经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期能够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前提下促进我国农业企业的规模化、绩效化经营。

标签:;  ;  ;  ;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企业管理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