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少数民族与汉族居民住房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族论文,实证论文,少数民族论文,中国农村论文,住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6)01—0062—05
目前,中国学术界没有对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住房状况进行过专门讨论,在统计指标中也没有发现把少数民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口群体的统计数据。据此,本文拟结合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家庭住房资料,采用定量指标体系对我国农村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住房从数量(人均建筑面积)和质量(住房结构、建筑材料及配套设施)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村家庭户主的民族成分、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居住的地域差异等方面对住房数量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影响住房差距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数据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遴选。第五次人口普查是我国人口普查中第一次住房调查,其短表数据涉及2个住房问题,长表数据则涵盖15个住房变量(H9到H23),从不同侧面反映我国居民的住房现状。从长表数据看,全国总人口数为1242612226人,家庭户人口占总人口的94.8%,集体户比重为5.2%;全国总户数为351233698户,家庭户占总户数的96.9%,家庭户住房状况能说明我国住户的基本住房状况。首先,在户别中我们只选择家庭户,共计336753个样本。然后,把户主为农业户口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农村户,共选出241429个样本,占全部家庭户的71.69%。同时,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民族成分(R5),按户主的民族成分划分为两大类,凡户主民族成分为汉族的作为汉族农村家庭户,凡户主为其他民族成分的合并为少数民族农村家庭户,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汉族农村家庭户共221265户,占91.6%,少数民族农村家庭户共20164户,占8.4%。
(二)基本研究方法。对农民家庭住房而言,由于自建住房是主要途径,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为住房数量和住房质量。
1.住房数量。本文将住房的建筑面积(H10)除以家庭人口数,得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标,作为衡量农村住房数量的指标。
2.住房质量。本文参考蒋耒文(2004)建立衡量住房状况的指标体系,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适用性,本文把住房设施指数作为住房的质量指标。在住房设施指数中,分析了七个变量,包括自来水、厕所、厨房、洗浴设施、建筑材料、炊事燃料、建成时间。其中,前三项指标代表了住房的基本条件,因而权重大于后三项指标。由于住房的寿命通常为50—70年,因此对建成时间权重取值为0—5(见表2)。住房设施指数的计算方法是:首先计算每一住房类型家庭户占总家庭户的比重,然后根据上述权重表计算,这样设施指数范围为6—32。
二、农村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居民住房实证分析
(一)农村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居民住房数量的差异分析。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均住房面积进行分析(见表1),全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平均为27.87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高于20平方米的家庭占52.73%,人均建筑面积不足12 平方米的家庭占17.2%。同时,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居民人均建筑面积的差距明显。首先,汉族农村住户的人均住房面积平均为28.31平方米,而少数民族农村住户只为23.09平方米。其次,就人均建筑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家庭户来看,少数民族住户占到25.68%,而汉族住户只占16.43%;人均建筑面积高于20平方米的住户,汉族占到53.83%,而少数民族住户只占40.63%。由此可见,汉族农村家庭的住房面积要明显多于少数民族农村家庭。
表1 中国农村少数民族住户人均建筑面积与汉族差距分组表(%)
人均建筑面积(m2) 汉族住户 少数民族住户 全国住户
12以下16.43 25.68 17.2
12—2029.74 33.68 30.07
20—4037.32 30.7 36.77
40以上16.51 9.93 15.96
平均人均建筑面积 28.31 23.09 27.87
资料来源:根据五普抽样数据计算。
(二)农村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居民住房质量的差异分析。就全国农村住户的住房质量而言(见表2),农村家庭户中40.2%的居民住房是1990年以后建成的。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居民住宅建设的步伐,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但新建住房整体质量及配套设施不容乐观,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距较为明显。
表2 中国农村少数民族住房质量与汉族差距分布表(%)
住房设施指数 分类 权重
汉族住户 少数民族住户 全国住户
饮用自来水否1 69.97 76.75 70.53
是5 30.03 23.25 29.47
无1 28.85 43.48 30.07
邻居合用其他式样 2 3.58
4.27 3.64
厕所 邻居合用抽水式样 3 0.32
0.17 0.31
独立使用其他样式 4 61.58 50.54 60.66
独立使用抽水样式 5 5.67
1.53 5.32
无1 16.68 27.82 17.61
厨房 本户与其他户合用 2.51.75
2.05 1.77
本户独立使用 5 81.57 70.13 80.61
无1 83.15 90.03 83.73
洗澡设施 其他 2 10.98 8.72 10.79
统一供热水3 0.17
0.13 0.17
家庭自装热水器4 5.96
1.12 5.31
其他 1 13.95 28.88 15.2
外墙墙体材料 木、竹、草2 6.82
27.73 8.57
砖、石3 71.78 40.62 69.17
钢筋混凝土4 7.45
2.77 7.06
柴草和其他1 58.33 78.3 60
炊事燃料 煤炭 2 30.13 17.49 29.07
燃气和电 4 11.53 4.22 10.92
-1949 0 3.87
4.95 3.96
1950—19591 2.06
3.73 2.2
1960—19692 4.97.67 5.14
建成时间 1970—19793 13.17 15.38 13.36
1980—19894 35.55 30.65 35.14
1990—20005 40.44 37.62 40.2
资料来源:同上。
从外墙墙体材料来看,截止2000年,全国以钢混结构为墙体材料的住宅建筑只占7.06%,砖石结构的住宅建筑占69.17%,其他结构的住宅占23.77%。汉族农村居民住宅中钢混结构的住宅占7.45%,砖石结构的住宅占71.78%,其他类型结构的住宅占20.77%。而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住宅中钢混结构的住宅只占2.77%,砖石结构的住宅占40.62%,其他类型结构的住宅占到56.61%。
从自来水的使用率来看,汉族农村居民自来水使用率为30.03%,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自来水使用率只有23.25%。厨房是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满足居住功能和保障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家庭厨房独立拥有率分别为83.32%和72.18%,没有厨房户的比重分别为16.68%和27.82%。
从其他配套设施来看,汉族农村家庭户有58.33%以柴草为主要燃料,少数民族农村住户则达到了78.3%;汉族农村住户没有洗澡设施的占到了83.15%, 而少数民族住户达到了90.03%。此外,少数民族农村住户没有厕所的占到了43.48%,这说明有接近一半的农村家庭没有基本的卫生设施。同时,从住房建成时间来看,少数民族住户还有4.95%的家庭住在1949年以前的住房;有26.78 %的居民住在1949年到1980年前建的住房,这些住房的配套设施条件都与汉族住户有较大差距。
根据表2给出的权重系数, 我们计算出住房设施指数以综合反映少数民族农村住房与汉族的差距。总体来看,整个设施指数的范围为6—32, 住房设施指数越高表明住房设施状况越好。从计算的指数来看,全国农村居民的住房设施指数为19.02,其中,汉族农村居民的住房设施指数达到了19.23,而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住房设施指数只有16.74。按类别细分,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自来水设施指数最大值为38.6%,厕所最大值为52.4%,厨房最大值为76.8%,洗澡设施最大值为28%,墙体材料最大值为54.25%,燃料最大值为32.5%,建成时间最大值为75.2%,整体设施指数最大值为52.31%。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家庭户的住房状况中,洗澡设施最差,其次是燃料,再次是自来水,最后是厕所,住房的配套设施急需改善。
三、影响农村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居民住房差距的诸因素分析
为了解农村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居民住房差距的影响因素,我们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找出了造成差距的原因。
(一)因变量。在这里选取住房状况的典型指标,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作为因变量。全国农村住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平均值为27.87平方米,我们以27 平方米作为划分的标准,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二)自变量。对农村不同家庭住房状况的影响因素较多,我们引入五个自变量进行综合分析。(1)户主的出生队列。户主的出生队列,少数民族与汉族差异不大,但对农村住房建筑面积的影响程度较大。(2)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农村少数民族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到了63.3%,初中为30.7%,高中及以上的仅占6%,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3)居住的地域。我们以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作为划分,其中,农村少数民族居民聚居在民族地区的为50.1%,其余则散居于非民族地区。(4)家庭规模。与全国农村居民相比, 农村少数民族家庭中大家庭户的比例仍然较高,家庭规模在5人以上的少数民族为33.4%,汉族为23%。(5)民族成分。按户主的民族成分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大类。各自变量分别与对应变化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具体结果如下(见表3)。
表3 各自变量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Logistic回归(以27平方米以下为参照类)
自变量 回归系数 自变量 回归系数
常数-2.752***
户主的受教育水平
户主的民族成分分类大专以上 -.0.075
汉族0.191*** 高中中专 0.152***
少数民族 初中 0.059***
地区 小学以下
非民族地区 0.448*** 户主出生队列
民族地区 1950年前 0.631***
家庭规模(人) 1951—1960年 0.720***
1
******** 1961—1970年 0.209***
2
******** 1970以后
3
1.335*** 自由度(df.) 13
4
******** -2Log likelihood 4155.37
注:****表示Sig.<0.001。
(三)研究结论。汉族农村居民人均建筑面积在27平方米以上的发生比约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0.191倍。非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均建筑住房面积在27平方米以上的发生比约为民族地区的0.448倍。家庭规模越小,人均建筑住房面积越大,家庭规模为1、2、3、4人的家庭户与5人以上家庭户相比,在27 平方米以上的发生比分别为2.566、1.966、1.335、0.725倍。受教育程度,对农村住户住房面积也是有影响的,与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户主相比,初中文化程度的户主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27平方米以上的发生比约为其0.059倍,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户主为其0.152倍。但令人费解的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户主人均建筑住房面积在27平方米以上的发生比为-0.075倍。另外,年龄越大的户主人均建筑住房面积在27平方米以上的发生比越大。
四、对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农村住户分为少数民族和汉族两大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受到民族差异、地域差异、户主受教育程度及家庭规模等的综合影响,我国农村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居民住房差距较为明显。从住房数量上看,少数民族农村住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汉族的81.56%,从住房质量的综合指数来看, 少数民族农村住户的住房设施指数只有汉族的87.05%。农村少数民族住户人均建筑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还占25.68%,住房的基本配套设施如洗澡设施、燃料、自来水和厕所还急需改善。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在反映生活质量方面,居住质量在全面小康建设的各项指标体系中位置重要,在全部18个指标中占有11%的权重。因此,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看住房质量。从总的情况来看,中国少数民族的居住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正逐步改善,但从本文分析的结果看,我国农村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居民住房差距明显,农村少数民族居民作为一个整体,居住条件相对较差。从这个层面上讲,农村少数民族居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在帮助农村少数民族居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应加快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诸如改水、改路、改厕以及改善少数民族农村的居住条件等等,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同时,加大实施少数民族农村住户人居环境工程,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战略,强化对少数民族家庭住房困难的专项补贴力度,实现社会公平,促进人居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大局。
[收稿日期]200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