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城乡居民质量、改善民生、繁荣经济、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推进,我国的流通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流通企业逐步壮大,流通方式逐步优化,流通主体更加多元,竞争力不断提高,为流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多数学者均是从流通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流通产业现代化问题研究、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式以及发展差异等方面予以研究,旨在为我国流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流通产业;研究现状;研究述评
1.流通产业竞争力概念研究
对于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石忆邵等(2004)从地区竞争力视角,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能否扩大本地区对区域的商业辐射能力和对产品的集散力,巩固和提升产业在区域的地位,并使本地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1]。杨亚平等(2005)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地区流通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即流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区域,产业在原有规模实力基础上占领市场和扩张市场,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能力[2]。纪宝成(2010)认为,流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竞争力可以分为微观方面(主要包括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流通竞争力)和宏观方面(在国际市场拥有重要商品定价权、渠道网络控制权)。从微观角度看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需要企业转变竞争方式,从价格竞争逐渐转变为服务竞争。从宏观角度看,应该大力发展民间经营,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经营,文明经营,提高诚信度,并通过制度、技术的创新全面促进流通竞争力的提高[3]。
2.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在评价指标选择方面,杨亚平等(2005)提出了由规模竞争力、产业增长力、结构竞争力和效益效益力4个一级指标组成的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2]。洪涛(2011)提出了城市流通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政府支持、总量、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对城市经济贡献等6个一级指标体系和13个二级指标[4]。石忆邵等则从规模指标、增长指标、市场潜力、业态及结构指标、国际化指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条件、社会经济水平7个方面建立了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马龙龙等则从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流通密度、流通设施、流通效率 / 效益、流通贡献力、流通辐射力、流通成长力8个方面,选择了42个基础指标作为综合评价城市流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对33个城市进行了流通竞争力指数排名[5];关于评级体系的建立,国内目前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刘根荣、付煜(2011)则采用因子分析法,设计了一套新的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份流通产业的区域竞争力进行测评、排序、划类,并进行了比较研究[6]。刘根荣(2014)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十一五”期间我国31个省份流通产业的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效率竞争力以及综合竞争力进行测评、排序、划类,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东部省份的流通产业大部分处于富有竞争力区间; 中部省份流通产业多数处于中等竞争力区间; 多数西部省份的流通产业处于缺乏竞争力区间[7]。
3.研究述评和展望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流通产业的研究范围较广,研究程度不断深化,这为我国流通产业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对于促进我国流通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流通产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我国经济面临新形势、新格局的背景下,对于流通产业的研究尚有空间,需要进一步不断深化和细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当前对于流通产业对具体某一行业的影响研究有待加强;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虽然已由实证研究给予了肯定,但由于缺乏系统理论支撑,许多相关概念未统一,研究方法、评价指标等尚在探索阶段,目前仍以定性研究为主,而定量研究还有待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方面进一步开展;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的对应研究数量较少,涉及到定量的研究数量更少,涉及到流通现代化问题的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更是屈指可数。现阶段的研究多涉及定性分析,鲜少有实证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研究方法的融合与创新。当前理论界对流通产业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定性分析、简单的比较研究和制度分析,定量分析不够。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引入规范、量化和实证的方法,对中国流通产业发展区域差异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将关于流通产业发展差异的度量、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从一般的描述性分析推向计量分析。
(2)强化对中外流通产业发展比较与借鉴的研究。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流通产业发展问题时普遍眼 光“向内”,缺乏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与借鉴。因此,通过比较分析与中国具有类似历史背景的发展中国家,或者引入发达国家在与中国处于同等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历史阶段,全面深刻地揭示中国流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其他国家削减区域差异、促进流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将是未来流通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
(3)关于流通产业本身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把握需要更加详细、深入的研究。国际流通产业发展趋势表明,以零售业为代表的流通产业正日益呈现出规模经济特点,中国流通产业发展也不例外。
综上所述,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基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流通产业效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事实,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综合运用马克思商品流通的基本理论以及主流经济学中的理论模型,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深入研究流通产业尤其是本土流通产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意义,应该是未来流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实践方面,如何壮大中国本土流通产业,让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更多地受惠于流通产业的发展,在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将更多中小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将更多的中国产品纳入全球商品流通网络,从国际交换中获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石忆邵,朱卫锋.商贸流通业竞争力评价初探———以南通市为例[J].财经研究,2004(5):114-121.
[2]杨亚平,王先庆.区域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及测算初探[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5(1):2-6.
[3]纪宝成.流通竞争力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0,1: 4~6.
[4]洪涛.流通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5]马龙龙,刘普合.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 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刘根荣,付煜.中国流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基于因子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 11~18.
[7]刘根荣.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流通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4,3: 79~89.
[8]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5~12.
[9]袁平红.全球流通发展新态势下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流通经济,2014,2:26~33.
论文作者:赵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产业论文; 竞争力论文; 中国论文; 产业发展论文; 区域论文; 指标体系论文; 经济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