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全会论文,新思路论文,新举措论文,十六届四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决定》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些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集中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1 第一次对党的执政能力下了科学而简明的定义
四中全会《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做出了一个科学而简明的定义:“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一定义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精辟概括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和外延。
2 明确提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一论断,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判断,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在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之前,我们讲党的建设,一般都侧重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些方面的建设都是很重要的,都应当常抓不懈。但是,对于执政党来说,最重要、最根本的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其他各项建设是由执政能力建设来统领和带动的。从党执政以后的全部活动来看,党的最根本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都是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进行的。从党执政以后的自身建设来看,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着牵头管总的作用。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当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的沉痛教训一再告诫我们,只有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执政后最根本的建设,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
3 总结了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不同角度对党的基本经验进行过多次总结。四中全会《决定》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立足于治国理政,深刻总结了我们党执政55年的丰富经验,具体概括为“六个必须”,即: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六条主要经验,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整体,反映了全党同志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是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正因如此,《决定》强调:“这六条主要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4 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个指导思想概括地讲就是“五个以”。第一个“以”,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前提;后“四个以”,是从55年来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精心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分别从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骨干力量、体制保证和组织基础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指导原则。这“五个以”,体现了继承性和时代性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5 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个总体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成为”,分别从党的执政宗旨、执政方式、执政作风和执政的根本保证等方面,勾画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以及如何长期执政等根本问题。这个总体目标,与我们党以往确定的党的建设总目标相统一,同时又突出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具备的品格和素质。
6 第一次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一个整体明确地提了出来
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一个整体与执政联系起来,作为我们党执政的一条新鲜经验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确定下来,作为确立正确的执政方式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也是四中全会《决定》的一大亮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的关系是有机统一和相辅相成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这就明确而具体地回答了“怎样执政”这样一个十分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表明我们党对执政方式的认识有了新的深化和拓展,对于我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 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从这样五个方面概括党在现阶段亟待提高的执政能力,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和部署是全局性、战略性、连贯性的,是着眼于国内国际大局,跨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和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这正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所必须具备的胸怀、眼光和气度。这个概括,与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在要求的对象、划分的标准、实现的途径及所要达到的目标等方面都不一样。对于执政党来说,各级领导干部是构成党的整体的要素之一,是党所执掌的政治权力的直接承担者。离开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就无从谈起;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能力”与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应该统一起来加以思考,贯通起来加以落实。
8 阐明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
四中全会《决定》围绕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通过总结经验,对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做出了新规定,指出:“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经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决策和管理。”这些规定,既着眼于理顺党政关系,又着眼于形成党政合力;既进一步克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又积极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9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作为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明确提了出来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把三者的有机统一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四中全会《决定》的一大贡献。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三个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但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要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就必须把这三个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就必须按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的具体实现形式和途径。只要我们科学地把握好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并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就一定会大大提高。
10 提出了“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
四中全会《决定》在论述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时,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在我国,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特别是在媒体作为执政的重要资源、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更应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11 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四中全会《决定》根据这一重要思想,强调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做出了明确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并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要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2 明确提出了“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良好的国际环境。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我们既面临宝贵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就必须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因此,四中全会《决定》把这个能力也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要抓住和用好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不断把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就必须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这样才能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13 提出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的新要求
四中全会《决定》在关于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论述中,向全党提出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的新要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清醒认识和正确应对来自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等各个领域的危机和风险,抓紧构建完备的国家安全战略和科学、协调、高效的安全工作机制,确保我国的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多边合作,周边安全环境总体上比较好,但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也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只有增强安全意识,善于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考虑问题、谋划工作,才能切实提高战略思维的水平和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14 向全党发出了“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号召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和反复强调这个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又提出,要把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进一步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这次,四中全会《决定》向全党发出了“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号召,明确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些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的高度自觉。
15 提出“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
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由干部队伍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能力面临着各种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要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全面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必须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大规模培训干部;必须根据善于治国理政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和考验。只有这样,我们的干部才能健康成长,大有作为。
16 鲜明地提出了“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用人导向
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这是党的事业发展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客观需要。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选人用人标准的新概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面对各种挑战和考验,我们就是要把那些在政治上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工作上做出实实在在的政绩,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这样,才能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才能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发展。
17 对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
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关键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建设。因此,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把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作为核心内容贯穿始终,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各级班子成员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形成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18 把“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了出来
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是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做好新形势下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工作,是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据此,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特别要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工作,要准确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于基层党员干部素质的提高,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为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致富本领提供条件;要积极引导党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自觉履行义务,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广阔舞台;要关心基层党员干部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好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要坚持党员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利,增强党员的政治责任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9 对如何发展党内民主做出进一步阐述
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指出:“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加强代表同选举单位党员的联系,听取和反映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党的各级全委会召开会议时,可根据议题事先征求同级党代会代表意见或邀请部分代表列席会议。扩大在市、县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实践表明,坚持和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全党的智慧,凝聚全党的意志和力量;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全党形成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和求真务实的风气,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全党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实行切实有效的党内监督,不断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决定》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改革举措的提出,表明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的决心和信心。
20 对“为民、务实、清廉”做出具体阐述
四中全会《决定》在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对为民、务实、清廉做出具体阐述。指出,为民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务实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清廉就是要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决反对骄傲自满、铺张浪费。这样的具体表述,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也体现了明确的导向性。
标签:十六届四中全会论文; 政治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中共中央全会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执政能力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