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局论文,共同富裕论文,两个论文,西部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个全局性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在80年代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因此,全面地领会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对于贯彻实施中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关于允许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这一思想,是邓小平依据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的。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既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一项基本的、重大的政策,也是新时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思路,同时是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波浪式发展前进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首先断然拒绝把贫穷与社会主义划等号,而把社会主义与富裕联系起来。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人们讲社会主义时只能奢谈穷而耻言富。对社会主义的“左”的认识,形成了贫穷等于社会主义、富裕等于资本主义的思维定势,把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发达的物质文明看成是导致资本主义的罪恶渊薮。邓小平尖锐地批评了这种“左”的认识,他反复强调,“致富不是罪过”(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5页。)。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在《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的谈话中又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4~265页。)邓小平把富裕看成是社会主义的特点,视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就为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提供了一个前提。
社会主义要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绝非意味着也不可能是平均富裕和同步富裕,而只能是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发展起来,先走向富裕。1984年11月9日,邓小平会见意大利共产党书记处书记巴叶塔时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邓小平还明确指出:“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页。)在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劳动者之间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不可能做到同时、同步、同等富裕,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就要先发展起来,先走向富裕,国家在政策上也给予一定的扶持,为有条件的地区先富快富创造必要的条件。一部分地区先富快富,提供了整个国家走向富裕的示范与榜样,使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积累起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带动与帮助其他地区,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争当先富、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发展格局。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快富,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邓小平说:“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他强调:“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页。)邓小平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因此,在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的时候,一定要把归宿点放在全体人民、整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共同富裕上,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在致富道路上先富带后富。邓小平强调:“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一方面,先富起来的地区所开创致富之路、所积累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奔向共同富裕起借鉴作用;另一方面,先富起来的地区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和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经济,先富起来的地区要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对后发展地区提供援助和支持,带动后发展地区也走向共同富裕。
二、“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基本内容
在允许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上,邓小平1988年正式提出了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共富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278页。)
1.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是一个大局
东部沿海地区与内地中西部地区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设施以及完完备的设备、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具备率先发展的良好的基础,发展比中西部地区的条件更成熟一些。而中西部地区限于自身的条件,要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同步发展,时机不成熟,国家也缺乏提供较大支持的财力。因此,在发展选择上,先东后西显然是一条捷径,只有突出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增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打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基础,才能尽快增强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才有条件更好地带动与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使全国所有的地区都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中的第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
实际上,从新时期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具体设计并组织实施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1979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广东省委提出的兴办出口加工区的意见,并命名为经济特区。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带动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邓小平予以充分肯定:“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52页。)1984年初,为了扩大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邓小平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2页。)又是根据邓小平的这一建议,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进一步扩大开放了长江、珠江和闽南三个三角洲地区为经济开放区。1987年决定成立海南省并实行比特区更特殊的政策,从而使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地区由点到面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与先富快富新态势,大大加快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90年代,邓小平又对上海浦东开发予以明确肯定和高度重视。他在视察上海时指出:“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他提出:“抓紧浦东开放,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6页。)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我国进一步开放了沿江城市,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新一轮的高速经济增长。在推进和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同时,国家的许多经济体制改革举措也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国家的投资重心由内地移向东部沿海地区,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了相当大的投资推动;国家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许多特殊优惠政策,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了利益推动。
总而言之,正是在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面,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正力争率先实现现代化,以更好地带动全国的现代化。
2.适当时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又一个大局
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我国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也多在中西部地区。在适当的时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全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中的第二个大局就是在适当的时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使我们整个国家的不同地区都走向共同富裕。
邓小平极为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多次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首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在明确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以后不久,1988年10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肯尼亚总统莫伊时说: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的原则。(注:《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让东部地区先富快富是十分重要的,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必须高度重视。没有中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在适当的时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其次,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的要求。早在建国初期,邓小平就指出:“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一个是西北,一个是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1页。)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同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谈话时说: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真正去做,也并不难。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注:《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页。)1988年11月2日,为祝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邓小平欣然题词:“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7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1亿多人口。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少数民族基本上分布在中西部,而西部地区又与十多个国家接壤。因此,在适当的时机加快开发中西部地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防巩固。
再次,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保持整个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要求。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而保持稳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实现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在适当时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就能够逐步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协调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有利于中西部地区进一步与中央保持一致,同心同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奋斗。
还有,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邓小平在90年代初期就指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在适当时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增长所需物质资源的保证程度,可以有效地扩大内需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还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以及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实施第二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的时机,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一个时间表。他说:“什么时候突出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这是因为在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会更加雄厚,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也更为增强,从而具备以更大的力度帮助、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现在,这个时间已经到来,时机也已经成熟了。正是依据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党和国家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条件,不抓住这个时机,不把该做的事情努力做好,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注:《人民日报》1999年7月21日。)
三、实施“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第二步的措施途径
邓小平不仅论述了实施“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第二步的重大意义与选择时机,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的措施途径。
1.国家要帮助西部地区发展
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谈到通过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时就指出:“当然,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在这里,邓小平是把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共同富裕和国家给西部地区以有力的支持一并提出来的。显然,国家给西部地区以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也是作为走向共同富裕的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这个大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给予了一定的支持。特别是从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央政府加大了西部地区的财力支持力度,如增加了对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和扶贫贷款的规模,从财政上对中西部省区进行补贴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随着国家财力的逐渐提高,国家已经开始并将继续从各方面给西部地区以帮助和有力的支持。
2.坚定不移的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他还说:“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拿西藏来说,中央决定,其他省市要分工负责帮西藏搞一些建设项目,而且要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前景,邓小平指出:“中国的资源很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和新疆。如果这些地区开发起来,前景是很好的。”“如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在前列。……”(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6~247,155页。)这里,邓小平提出了发展中西部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起来。因此,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要采取特殊政策,在财政、税收、投资、技术等方面照顾和扶助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建设企业要考虑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要组织经济比较发达、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的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对口支援。要大力推动和深化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之逐步与全国发展相适应。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某些方面的地缘优势,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对内对外两个开放的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3.西部开发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早在1982年11月15日,邓小平会见中美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会议的美国前驻华大使伍德科克时就指出:我们准备植树造林,坚持他二十年五十年。特别是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水土流失。所以叫“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6~247,155页。)邓小平在这里极富远见地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西部开发一定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西部有很多地区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不仅严重制约着西部本身的发展,而且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因此,在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中,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是必须优先考虑的重要方面。
4.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
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共同富裕,因而先发展起来的地区要帮助后发展的地区,并明确提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他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注:《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240页。)客观来看,发达地区的发展,既是其本身发挥优势、奋斗拼搏的结果,也有国家政策优惠、投资倾斜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落后地区承担了国家减少对自身投资的成本,支持了发达地区的先富快富。同时,落后地区通过人才流动和劳动力转移,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还为发达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和农副产品以及广阔的内地市场;也通过资金流动,为发达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因此,发达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帮助落后地区进行发展,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来看,发达地区要保持经济增长的后劲,率先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只有把帮助中西部地区作为责任与义务,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才能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5.东部地区带动西部地区发展
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中西部地区顾全了这个大局;而东部地区帮助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是事关大局的问题。对于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发展的原则与途径,邓小平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在谈到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时,邓小平说:“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5页。)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帮助、带动落后地区发展,首先要继续保持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力与生机,只能以此为前提。同时,国家通过调节区域利益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要更多地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不能实行平均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发达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减少区域之间的利益摩擦,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但确实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而且也使发达地区获得新的机遇。
东部地区如何帮助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呢?邓小平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途径与方式。早在1983年3月,邓小平就肯定了沿海与内地建立经济协作区方式。他在同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时指出:“搞经济协作区,这个路子是很对的。我主张不只是搞上海和山西两个经济协作区,也不要老是试点。”(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374页。)1990年,邓小平明确肯定和提出了对口支援、包省发展、技术转让的思想,他指出:“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页。)在1992年的南巡重要谈话中,邓小平又进一步明确了发达地区多交利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的办法。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在谈到时机成熟、实施第二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时说:“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374页。)
对邓小平的这些论述进行归纳,可以看出,邓小平明确肯定和提出的沿海帮助内地、东部帮助中西部发展的途径、举措大致包括:东部与中西部建立经济协作区,通过经济协作与联合的方式,帮助中西部进行开发;东部向中央多交利税,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通过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东部向中西部进行技术转让,帮助中西部地区提高技术水平,以及开发新产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东部对西部进行对口支援、包省发展,东部发达的省市与西部有关省区建立互助关系,对口帮扶,促进和带动帮扶的省区进行发展。近年来,这些举措已经开始实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贯彻中,全面落实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全面贯彻、完善、充实东部地区帮助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各种举措,正是适逢其时。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两个大局论文; 中西部地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