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正确地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地论文,方针论文,双百论文,方向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时期坚持“两为”方向的主要内涵和要求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成为全党、全国人民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成为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所在。这一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的重大转变,必然对我国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要求各条战线的工作,包括文艺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转移。这就对文艺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文艺要自觉地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服务,为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服务。我国新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和思想理论建设所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就是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十七年的实践和建设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代表人民群众当前的、长远的和根本的利益,是能够给人民带来富裕,使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科学理论和正确路线。而邓小平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总结了几十年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新时期领导全国人民所探索和奋力开拓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因此,一切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十分珍惜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几十年艰苦探索,并付出了沉重代价所换来的这些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运用文艺形式,满腔热情地宣传这一科学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摇旗呐喊、擂鼓助威,以动员、教育和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文艺应自觉为弘扬时代精神服务。纵观人类发展史,古往今来,每一个时代都会形成并在社会上确立起自己的时代精神,用以武装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先进阶级和优秀分子的思想,动员、教育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进取。尤其处在社会大变迁、大动荡的时代,更是如此。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同样需要有一种既与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要求相适应,又与这个时代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新的时代精神。那么,这样一种时代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就是人民群众为创造美好生活而辛勤劳动、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思想和精神,就是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64字”创业精神。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积极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用自己手中的笔,忠实记录历史变迁的轨迹,为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开拓者、创业者、劳动者讴歌立传,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们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勇于开拓,建功立业。
第三,要深入生活、贴近人民,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供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牢记这一教诲,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贴近人民群众,了解和熟悉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语言艺术,在思想感情上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敏锐把握时代和群众的脉搏,以对社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实践活动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我们所说的新时期文艺要坚持“两为”方向,与过去的“突出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具有质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过去的那一套“左”的“政治”,根本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过去的所谓文艺“三突出”原则等,也违背了艺术发展的规律。而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两为”方向,是自觉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服务,是弘扬时代精神,贴近人民群众,为人民奉献优秀的精神食粮。而且,我们今天所坚持的“两为”方向,其内涵还包括遵循文艺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用艺术手段和方法去形象地表现时代精神和人民的意愿,使之表现为创作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和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还要强调,不能把文艺坚持“两为”方向机械、狭隘地理解为图解具体的方针政策,理解为只是为具体的、临时的政治和经济工作服务,甚至据此硬性规定作家和艺术家们写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写、怎么做。因为在文艺所具有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几种主要功能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和教育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审美、娱乐的功能来发挥作用的。文艺功能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必须通过提高艺术作品和艺术实践活动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通过塑造成功的艺术形象去体现“两为”方向,从而达到教育、启迪、鼓舞人的目的。
新时期坚持“两为”方向,还要求我们纠正和克服那些模糊的、不正确的思想认识。这些年,我们在高兴地看到广大文艺工作者正确坚持“两为”方向、努力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为人民奉献越来越多精品佳作的同时,也听到了一些诸如“文艺要远离政治、远离时代、远离生活”,要“充分地表现自我”等杂音。这些观点就文艺理论而言是一种认识的偏误,在文艺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事实上,文学艺术是“人学”,是一定历史实践和艺术实践的产物,根本不可能脱离政治、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恰恰相反,文艺史上那些优秀的作品都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敏锐捕捉和准确反映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新的思想、新的时代精神,以揭示所处时代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各种社会问题、现象为己任的。只有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展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文艺作品,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震撼力,并成为传世佳作。主张文艺要远离政治、远离社会、远离人生,就像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批评那些主张要脱离现实政治的文艺家想“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是办不到的。
二、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深刻反映了文艺事业的发展规律,是对精神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是文艺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当前,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尤其需要正确把握“双百”方针的内涵。
在文艺创作和实践活动中贯彻“双百”方针,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要把贯彻“双百”方针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促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在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符合和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双百”方针理所当然要服从、而不能违背和损害这一根本利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开展和进行。如果把“双百”方针错误地理解为不受任何约束,就必然会使我们队伍的思想陷入混乱,就会危害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一切有志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文艺工作者,在从事文艺创作和艺术实践时,都应当自觉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将这种思想认识体现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百”方针正确、健康地贯彻执行。
二是要把贯彻“双百”方针与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与提倡文艺题材、内容、风格、流派和形式等的多样化有机地统一起来。任何时代的文艺都有体现该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主旋律是就其内容和格调而言,是从时代发展的主流和价值取向上对文艺创作和文艺实践活动提出的要求,它与艺术流派、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矛盾。主旋律本身就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主旋律可以表现为多种题材、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体现时代精神主旋律的文艺创作的题材和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城市题材、农村题材、现实生活题材、历史题材,直至江河山水、花鸟虫鱼,均可体现主旋律。所谓“花鸟虫鱼有灵性”,“一山一水总关情”,问题看你在创作中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而不在于可否写什么、画什么。要弘扬主旋律就要“百花齐放”,主旋律要唱得响,还要允许争鸣。此外,我们提倡多样化,不仅是艺术创作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因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只有让不同艺术流派、风格、形式的文艺创作和实践活动竞相发展,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把贯彻“双百”方针与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有机地统一起来,处理好高雅、严肃艺术与通俗、大众化艺术的关系。一个国家、地区的严肃高雅的文化艺术,往往更带有主流文化的性质,具有民族文化的价值,代表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艺术水准,因此必须大力倡导、扶持和弘扬。而通俗文化则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允许其存在和发展,但需要作引导和提高的工作,要给人们群众以健康向上的精神享受。而且,还应该努力使严肃、高雅的文化艺术与通俗、大众化的文化艺术互相交融,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互相取长补短。此外,好的作品,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不仅内容健康向上、格调和品位比较高,而且艺术水平也应该是精湛的。只有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才能促进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如果忽视了艺术水平的精湛和创新,像过去那种假大空的、标语口号式的东西,唱的调子再高,也难以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收不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把文艺作品等同于一般商品,片面强调市场需要,迎合社会上某些低级、庸俗的趣味,无疑也是对“双百”方针的糟蹋和否定。因此,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和实践中,一定要着力提高艺术水平和感染力,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
四是要积极开展文艺理论的探讨和文艺批评。目前这方面工作比较薄弱,文艺理论的探讨不够活跃,气氛不够浓,文艺批评变成了“文艺包装”,尚未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针对这种状况,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者要切实负起激浊扬清、匡正驱邪的责任,积极开展文艺理论的探讨、争鸣和文艺批评,对一些文艺创作指导思想明显错误以及格调低级、庸俗、不健康的作品,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和途径,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展开认真和严肃的批评。但这种批评应该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区别开来,满腔热情地站在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的立场上,与人为善、和风细雨、充分说理,而不能动辄上纲上线,不能随意扣帽子、打棍子。这样才能促进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多出精品佳作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和氛围,使文艺批评像鲁迅先生所期待的那样,既“浇灌佳花”,也“剪除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