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转型的“寿光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寿光论文,基层组织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适应县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扩大党的覆盖面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当前农村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农民群众的流动性增强,角色定位更加复杂。而基层党组织职能缺乏相应调整,导致有的地方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党组织边缘化给稳固基层政权带来巨大挑战。
寿光市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本着务实管用、灵活便捷的原则,探索实践了五种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对各个领域党员的全方位覆盖。一是建立产业党组织。坚持“支部跟着党员走”,打破地域、村组界限,探索在产业链上设立党组织的模式,做到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目前,寿光市在蔬菜、畜牧、果品、水产等产业内建立党组织357个,组建率达到93.2%。二是建立行业党组织。寿光市在盐业化工、防水材料、轮胎橡胶、道路运输、纺织等行业和城市建设等系统,建立15个行业党组织,依靠党的政治优势,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和“三废”利用,引导部门加强行业协作。三是建立项目党组织。寿光市坚持项目与党组织同步组建,项目负责人与党组织负责人同步选配,项目建设与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在72个大项目上分别设立了指挥部党组织,引领党员在重要岗位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建立区域党组织。寿光市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园区设置党的组织为抓手,依靠党的核心作用统筹园区内经济社会发展。五是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结合开展“百村扶强”活动,打破行政事业单位、行政村的建制束缚,组建“部门+村”联合党组织84个进行结对互助,先后帮助薄弱村新上工业项目30多个,帮扶新农村建设资金近1800万元,近300名市镇机关党员干部通过驻村蹲点得到了实践锻炼,促进了素质能力提高。
适应县域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的治理模式向服务型、开放型、法治型转变
近年来,一些地方一边是民众巨大的公共服务需求,一边是基层政府服务职能的缺位,从而导致了不少矛盾冲突。
寿光市积极整合资源,不断探索创新为民服务的手段和途径,着重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建设完善城乡一体为民服务网络。在市区,设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组织67个职能单位进驻,由服务中心党总支对进入中心的党员干部统一考核管理,对群众申办事项实行“一站式”办结;在各镇街,设立为民服务大厅,由党委专职副书记兼任主任,有关职能站所集中办公,向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在农村和城市社区,按每万人为一单元划片设点,建立公共服务中心,配套设置计生服务室、卫生医疗室、文体娱乐室、治安调解室以及生产资料超市、生活用品超市等“十室、三超市”,由镇村党员干部兼任工作人员,全程代理群众行政审批事项,向群众提供无偿或微利服务,逐步建立起了市镇村三级上下贯通、配套联动的一体化为民服务网络,农民群众基本实现了“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今年以来,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4.7万件,协调解决矛盾纠纷1800多起,有效维护了农村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
适应党员和群众民主参与的新要求,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目前基层民主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民主被虚置;一些很好的制度如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在执行中流于形式;选风不正等。寿光市采取了以下措施充分发挥民主在推动县域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重大决策充分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只有充分听取民意,民主决策才有可靠保障。寿光市不断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了领导组织、专家咨询、法制部门审议、党员群众介入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决策制度;干部任用坚持党员群众公认。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是推进党内民主的重要方面。围绕选拔党员群众公认的干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推行“三差额(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提名)、两延伸(延伸推荐、延伸考察)、一票决(市委常委会、全委会干部任免无记名投票表决)”办法,广泛吸收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提高了干部选拔使用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化程度。
公共事务让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寿光市探索实行了“三联、五事”制度。“三联”,即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通过走访、座谈、谈心等形式,鼓励党员群众积极向党组织建言献策。“五事”,即以民主提事、联席议事、票决定事、集中办事、制度监事为主要内容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五事”工作法。近年来,全市农村因为集体资产使用、宅基地审批、机动地承包等引发的信访数量大幅减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满意度达到98%以上。
适应农村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实现基层组织的主体转型
基层组织工作的主体,主要包括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党员干部队伍以及基层组织工作者。基层党组织要“转型”为服务型组织,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应该充分依靠并整合不断发展的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党组织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2008年以来,寿光市打破论资排辈,采取“上派下挂”、公开考选等方式,先后选拔135名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市直部门和镇街领导班子;破格提拔了31名综合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年轻干部,担任镇街和市直部门“一把手”,优化了班子结构,实现了领导班子要素的最佳组合。
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存在工作不够扎实、服务不够到位等问题,积极开展短期实践锻炼,每月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到企业或农村“当一天工人”、“做一天农民”,体验群众甘苦,帮助解决难题,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市委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努力做到发扬民主、查摆问题、服务群众、推进工作“四个在前”,每人联系一个镇街、一个村、一个学校、一个企业、一个重点项目,每月拿出不少于一周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实现了“干部工作在一线,决策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创新体现在一线,成效检验在一线”。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呈现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事争一流的良好精神风貌。
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
党执政效果的好与坏、执政能力的强与弱,很大程度体现在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对于一个地方领导班子来说,则主要体现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实上,政绩考核是根“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考核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
寿光市制定了《干部绩效考核试行办法》,考核导向上重点考核干部是否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否得到群众公认,是否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考核内容上注重党的先进性建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民生问题等;考核方式上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年度考核、届中届末考核,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督查,每年组织两次重点工作现场观摩点评,每半年开展一次百家企业法人代表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活动;考核结果与经济奖惩、干部使用和评先树优挂钩。在农村,寿光市本着“奖惩并用、以奖为主”的原则,对主要村干部工资实行市镇村三级统筹发放,为2847名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调动了广大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通过运用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真正把党员干部的精力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在全市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网络新技术发展,丰富党的建设内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把人类带入一个多维信息化时代,我们党的执政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一趋势,党组织建设必定会落后于时代。寿光将党的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使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先进成果,把技术手段更新与创新党建模式有机配合,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党建工作。
调研组一行在寿光市农业局了解到,其建立的寿光农业信息网,创建的农业科技信息110服务平台和农产品质量监控平台,开通农业技术入户直通车,实现了网络视频服务与现场技术指导的有机结合,拓宽了为农民服务的渠道。农民在生产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视频服务系统向专家咨询,及时得到专家“面对面”技术指导,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聘请的75岁退休老党员、坐诊老专家王中春说:“原来总认为退休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与工作不沾边了,现在视频咨询服务搭建了新的为农服务平台,我要发挥好一名老党员的作用,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依托“中国寿光网”开办的“寿光民声”栏目,搭建了一座政府与群众沟通的“网上连心桥”,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再次走到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关口。寿光通过基层党组织转型中的“六大适应”,把中央精神和当地实际有机统一落实到农村基层,使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实际运用和操作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巩固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有效地维护我们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