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分析论文_穆蕊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分析论文_穆蕊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天津 300192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改善中,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纳入本次研究中,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各为31例,其中观察组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参照组行基础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76.4±6.7)次/min、(50.4±7.1)%、(451.3±35.4)m,参照组为(88.5±7.5)次/min、(35.4±5.1)%、(350.7±31.4)m。观察组患者经过为期1个月后的护理,其有效28例、好转2例、无效1例;参照组有效23例,好转1例,无效7例,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指标,改善心脏射血分数,提升6分钟步行距离,临床推广价值存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指标;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心率指标;效果分析

心力衰竭主要是指运动耐力降低,患者过度疲劳以及劳力性呼吸困难的综合症状,主要是临床各种心血管病症的严重阶段[1],作为临床较为多见的临床综合征,在当前高血压、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病症发病率逐渐上升,老龄化成为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临床国内外数据调查显示[3],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达到2%。但是年龄>65岁的人群发病率达到10%左右[4-5],在当前对心力衰竭治疗进展的不断普及下,对于心力衰竭的护理也取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进步,针对于此,本文将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n=31)和参照组(n=31),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50岁,中位年龄(66.4±5.7)岁;参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91岁,最小年龄49岁,中位年龄(66.2±5.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年龄以及性别等比较,组间对比差异性不显著。

1.2方法

参照组行基础护理模式,观察组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方法为:①对患者进行入院指导,询问患者的既往病情,并分析患者的病因同时对患者给予正确的治疗指导,对患者的基本状态、生命体征等进行测定,观察是否存在发绀的情况,对输液时速进行控制,并告知患者控制速度的重要性,不能对滴速进行调节,以避免增加心脏负荷程度;②运动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运动康复护理,在护理人员的严密监控下进行训练指导,当心衰病症稳定后,急性诱发因素消除,则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运动康复指导,但是运动量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妥善处理;心功能IV级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同时进行各关节的活动,每次进行5-10分钟,每日进行3-4次,指导患者在创新进行活动,并进行床上或者下床坐立指导,每次进行10-30分钟,每日进行2-3次,心功能III级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看管下站立床边,进行步行指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标准

对临床心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并应用NYHA心功能进行评定,患者在入院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同时两组患者需要在观察后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其中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率指标、射血分数以及步行距离等指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指标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的差异性,则证实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进行康复护理前,两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心率水平、心脏射血分数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

护理前,观察组心率为(95.5±7.2)次/min,射血分数为(31.4±6.0)%,6分钟步行距离为(255.0±26.5)m,参照组护理前,上述指标分别为(98.5±7.2)次/min、(31.5±6.0)%、(255.1±26.5)m,组间对比t=1.6404、0.0656、0.0148。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76.4±6.7)次/min、(50.4±7.1)%、(451.3±35.4)m,参照组为(88.5±7.5)次/min、(35.4±5.1)%、(350.7±31.4)m。

观察组患者经过为期1个月后的护理,其有效28例、好转2例、无效1例;参照组有效23例,好转1例,无效7例,组间对比x2=5.1667,p=0.0230。观察组患者经过常规护理以及运动康复指导后,心功能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3 讨论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中,应通过健康教育指导以及运动康复等多种方式进行,从而达到临床护理满意度的改善目的。

同时将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中,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临床满意度,降低临床医疗纠纷发生几率,因此这一研究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黎.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河北医学,2017,23(6):1052-1055.

[2]熊丽丽,张颖,苏增锋,等. 心踝血管指数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效果中的评价与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6):1444-1446.

[3]唐梅芳,赵金仙. 医院到家庭连续护理模式对慢性心衰老年患者身心康复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4):17-19.

[4]于瑞英,王亚娟,李莉. 按脑钠肽水平进行心功能分级的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的疗效[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9,18(3):227-229.

[5]马卉,牛静. 自我效能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海军医学杂志,2016(4):365-367.

论文作者:穆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分析论文_穆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