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_产业集聚论文

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产业集聚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5-0861-06

1 背景:旅游产业集聚的快速推进

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1]的现象。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并成为推动区域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经济富有活力的地区都是产业集聚较发达的区域,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界、政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2]。产业集聚的成功实践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使之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然而,纵观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文献,研究旅游产业集聚的人还不多。本文认为,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产业集聚现象正在大量形成和快速推进,应当积极借助“产业集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推动旅游产业集聚的健康发展和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高。

1.1 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逐步发展起来。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旅游经济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的优势产业;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旅游业增长强劲,中国已经成为发展速度最快、对全球旅游业发展格局影响最大的国家[3]。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日趋成熟,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或行业的依存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兴起和发展初期,旅游产业总是依赖于相关产业或行业;现在,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龙头和核心产业,并且在它的周围集聚了一大批相关产业或行业。旅游产业和与之相关联的产业或行业在空间上集聚,演进成庞大的旅游产业集群[4]。在我国,加强旅游产业集聚研究,进而引导旅游产业集聚,实现以旅游为龙头,拉动交通、餐饮、商业、文化、娱乐、房地产及相关服务业的全面增长,已经成为旅游经济及国民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1.2 区域旅游协作的蓬勃兴起

我国区域旅游协作始于1988年上海、浙江、江苏的“江浙沪旅游年”活动,经过丝绸之路旅游区和长江三峡旅游区的培育发展,区域旅游发展日渐受到重视,各地的区域旅游逐步发展,跨区域的旅游产品逐步形成。2001年国务院9号文件指出:“加强横向联合,大力发展区域旅游,各地在发展当地旅游的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配合,互通信息,客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跨地区的旅游联合。”这进一步明确了区域旅游协作的总体发展方向[5]。目前,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良好;环渤海旅游圈在逐步运作之中;西南4省1市7方、西北5省区等,在区域旅游合作中都形成了比较强的阵势;鄂渝两省市签署了“3+1”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协议,长江中上游的两大江城开始携手作战,共兴三峡;中原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4省12个城市组成的旅游协作区已经开始起步;东北地区旅游协作、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旅游协作也已经开始启动[6]。在这种区域旅游协作蓬勃发展中,旅游经济空间地域分工的优化,旅游行业部门分工的深化等,都将快速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和集聚的优化发展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1.3 休闲旅游者快速扩大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得以最大限度地从物质生产中解放出来,得到更多的闲暇时间去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国人正在从“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的“休息是为了工作”、“工作着是美丽的”转向“工作就是谋生的手段”、“享受生活、发展自己”,人们正在从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旅游转变[7],长途跋涉的跑马观花式的旅游正在逐步让位于细品慢游。

休闲旅游者的增多,要求旅游经济更加重视“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旅游活动要素的紧密联结和旅游产业要素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更加强化旅游产业内部的经济合作机制与企业联系机制,发展高质量的相关产业或服务等,而这正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本质内容。

2 基础: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现状评价

旅游产业集聚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4]。评价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应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指标: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是众多旅游企业及相关行业部门有机整合而形成的经济效益获取力和市场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实力强,则旅游产业的规模大,且旅游经济的行业部门结构和空间地域结构好,这正是旅游产业集聚的结果。②旅游品牌效应。旅游品牌主要表现在旅游吸引力大和可进入性强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市场号召力和在适应市场、科学管理、引导市场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企业市场影响力,旅游品牌价值高,旅游接待人次就多,旅游产业的集聚也就逐渐发展和优化。③旅游企业间联系。产业集聚是若干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的现象[8],因此,旅游企业之间联系的多少和联系的优劣是旅游产业集聚的判断指标之一。④政府部门间协作。旅游产业集聚是一种促进区域旅游内聚力提升和区际旅游产业和谐共生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政府自身的运作和政府之间的协作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发展、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1 重庆旅游经济发展实力

重庆旅游起步于改革开放,1989年成立“重庆市旅游事业管理局”,1997年直辖后的全市第一届党代会和人代会做出“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我市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开始迈入“产业发展”的新阶段[9];2000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实现了向“中国旅游名市”的跨越;2005年4月召开了重庆直辖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旅游工作会议,标志着重庆旅游产业发展步入全新发展阶段[10]。

直辖以来,重庆旅游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逐步转变(图1、图2),其中,2005年重庆旅游接待入境游客数量突破50万人次大关,达到52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相当于GDP的比重为9.8%,旅游业已经成为重庆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但是,由于地处内陆,发展起点低、投入欠帐多,规划开发的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使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如从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看,重庆旅游在全国、在西部的地位较为低下(表1)。

表1 重庆市入境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外汇收入横向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2004和“中国旅游网之旅游统计”。

图1 1997-2005年重庆市旅游接待人次及其环比增长图

Fig.1 The tourism reception person-time and link compared grouth in Chongqing from 1997 to 2005

2.2 重庆旅游品牌效应

2.2.1 旅游产品的市场号召力。直辖以后,重庆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旅游结构调整资金资助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截止2005年末,已拥有各级各类国家级旅游区(点)83个(表2)。但是,对应旅游接待人次可知,除了长江三峡、巫山小三峡、大足石刻、山城都市尚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外,其余大多属于地方性旅游品牌,旅游客源市场号召力远远不够。

2.2.2 旅游企业的市场影响力。经过多年的打磨,特别是直辖以来的发展,重庆的旅游业正在发展壮大,市场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以旅游经济的龙头企业——旅行社为例,2005年末,全市共有国际国内旅行社220家(国际旅行社23家,国内旅行社197家),其中,重庆海外旅业集团、重庆新世纪国旅、重庆招商国旅、重庆新亚国旅和重庆中旅5家获本年度全国国际旅行社“百强”称号,重庆春秋旅行社获本年度全国国内旅行社“百强”称号[11]。

图2 1997-2005年重庆市旅游总收入及其相当于当年GDP的比重

Fig.2 The tourism gross income and the equivalent proportion in the GDP in Chongqing from 1997 to 2005

表2 重庆市国家级旅游区(点)数量统计/个

Tab.2 The statistics on national tourism areas (points) in Chongqing

类型 数目

世界文化遗产1

国家级自然保护 3

国家AAAA级旅游区

21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

国家地质公园3

国家级森林公园 8

全国重点寺庙3

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12

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1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

国家水利风景区 1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

困家级地震遗址 1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4

合计

83

资料来源:重庆市旅游局(截止到2005年末)。

但是,相对于旅游发达地区,重庆旅游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随着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在外招徕客源、影响市场的能力还面临重重压力和严峻挑战。如在区域旅游市场竞争中,重庆旅游企业目前相对处于下风。近年来,四川旅游大军浩浩荡荡地频频来重庆叫卖自己的旅游产品,让重庆市民大掏腰包去四川领略风光;湖北狠打“三峡牌”,“大坝、高峡、平湖”的壮观景象吸引着海内外游客。于是,在重庆走出去旅游的人次远远大于走进来旅游的人次。

2.3 重庆旅游企业间联系

结构决定功能,旅游企业之间联系的多少和联系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一方面,旅行社企业小、散、弱、差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刚刚平息;饭店企业才刚刚走过快速扩张时期,相互之间的协作联系才刚刚开始;旅游景区点之间的同构现象还相当严重,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区域之间的联系协作少,长江三峡、乌江画廊等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从为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来看:①相关行业、部门、企业对旅游的支持力度小,意识淡薄,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系统中还处于边缘;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交通不畅,部分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差;②为旅游发展服务的教育、科研等部门,还没能为旅游提供及时、有力、有效的服务,还没能真正切实、深入研究重庆旅游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一些“貌似旅游专家的专家”还在夸夸其谈;行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进程有待加快。

2.4 重庆旅游发展中的政府推进与政府部门间协作

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对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集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重庆旅游经济发展中,一方面,重庆市政府给予了更大程度的重视。在2005年全市旅游工作大会上,成立了以王鸿举市长任组长,余远牧与童小平两位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由十多个部门参加的“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原为“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相继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重庆市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规划纲要》、《重庆市贯彻实施“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重庆三峡库区旅游交通(公路、水路)建设规划》及《温泉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但是,到底应该如何发展重庆旅游经济,还没有形成明确且各相关部门认同的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缺乏统一、明确而切实的全局性发展战略思路构成了对重庆旅游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12]

另一方面,重庆市政府进一步强化了跨区域旅游合作的组织协调、规划统筹、开放市场等。2004年9月6日,鄂渝两省市共同签署了“关于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的“1+3”协议(即:重庆市人民政府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的《关于加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协议》和重庆市旅游局与湖北省旅游局签署了《关于加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协议》、重庆市旅游局质量监督管理所与湖北省旅游局质量监督管理所签署了《关于长江三峡区域旅游质监与执法合作协议》、重庆市旅行社协会与湖北省旅行社协会签署了《关于加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协议》)[6],2005年,渝鄂跨区域联合宣传促销和游船—旅行社—景点的横向合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由重庆方牵头组织编制的《川黔渝“金三角”旅游规划》经三方共同组织全国专家评审通过;近年来,重庆与四川政府间的旅游协作机制正在加快优化运行。然而,从总体上说,重庆与邻近省区的跨区域旅游产业协作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2.4.1 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低,内部的旅游空间地域结构与行业部门结构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结构而系统化,外部的区际旅游经济协作合作尚在探索。

2.4.2 导致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处内陆,经济开放度较低,经济相对落后;受“西部现象”(贫穷)和“东北现象”(老工业基地)的影响,旅游经济发展在重庆的国民经济体系中没能占到足够重要的位置;受历史和地理的影响,重庆旅游资源品质不高,资源规模不大,切散布性与地域分割性较强;旅游教育、科研机构同旅游业界的联系机制不畅,因而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不够。

2.4.3 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已经启动,并具有良好发展的潜力。这一方面是因为经过近10年的探索,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加快旅游经济发展,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旅游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另一方面,重庆旅游资源的单体优势不强,但组合优势却非常好,面对日渐扩张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将有良好的市场机会;此外,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三峡库区的建设发展、重庆经济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等,都有力地促进重庆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集聚。

3 路径: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发展内容

旅游产业集聚是大量旅游相关行业、企业、部门在空间上的聚集,它是基于对不同区域的资源因素、区位因素、市场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政策、法规因素等的分析,形成旅游景区点的空间布局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投资等的空间安排,并通过旅游交通安排、旅游流调节及区内外旅游市场拓展等来联结和优化各旅游景区点,实现整个区域旅游竞争力不断提高和持续发展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把旅游产业集聚分为空间格局的分解与行业部门的聚集两个方面,显然,旅游开发建设的地域格局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骨架基础,而旅游行业部门及相关行业部门的聚集与优化联系则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内涵深化。

3.1 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分解

根据重庆市自然地理条件和旅游资源赋存,旅游产业的地域格局是“组团式集聚、交通线联结”。即:把重庆旅游分为都市旅游组团、渝西环都市游憩带、涪陵—丰都旅游组团、万州旅游组团、奉节—巫山—巫溪旅游组团、渝东南旅游组团(图3)。

图3 重庆旅游产业地域格局示意图

Fig.3 The tourism industry geographical pattern in Chongqing

3.1.1 都市旅游组团——含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南岸区、巴南区、北碚区、渝北区共9个区,依托发达的都市经济和都市文化及红岩文化、抗战文化,发展都市旅游。该组团同时也是重庆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3.1.2 渝西环都市游憩带——含璧山县、永川市、大足县、荣昌县、双桥区、铜梁县、潼南县、合川市、江津市、綦江县、万盛区、南川市共12个区市县,依托优美的自然山水及其文化积淀承接都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游。

3.1.3 涪陵—丰都旅游组团——含涪陵区、长寿区、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共5个区县,依托优美的山水和巴文化、鬼文化进行旅游产业集聚,同时,涪陵区强大的工业经济亦将为该组团带来较大规模的休闲度假旅游者。

3.1.4 万州旅游组团——含石柱县、忠县、梁平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共6个区县,以万州为中心进行旅游产业要素的合理布局。

3.1.5 奉节—巫山—巫溪旅游组团——含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共4个县,以巫山小三峡、奉节天坑地缝及巫文化、三国文化为主发展旅游。

3.1.6 渝东南旅游组团——含彭水县、黔江区、酉阳县、秀山县共4个县,以黔江区为中心,依托民族风情、自然山水发展旅游。

在上述六大旅游组团之间,目前主要依托高速或高等级公路、长江及乌江水运实现内部衔接与沟通,通过高速公路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万州五桥机场、黔江舟白机场及渝怀铁路同区外的旅游地和旅游客源相联系与连接。随着重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产业集聚的推进,渝西环都市游憩带还可能分化出3个新的旅游组团,即:以大足为中心,含大足、双桥、荣昌3区县的旅游组团;以合川钓鱼城为中心,含合川、铜梁县、潼南县3个县市的旅游组团;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含江津市、綦江县、万盛区、南川市4个区县市的旅游组团。

3.2 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行业部门聚集

3.2.1 旅游产业集聚的行业部门关系内涵。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伴随旅游经济的发展壮大,自身的行业部门及相关行业部门将会进一步加强联系,形成集聚发展。从产业集聚的行业部门主体来看,旅游产业集聚的主体包括数量众多的、相互竞争的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等企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下游的进行旅游产品批发、零售、代理的旅行社,人才、金融等专业化服务和专用的基础设施的供应者,生产互补产品的厂家,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制定机构、智囊团、专业媒体和贸易联盟及商会等民间机构[13]。在这诸多的集聚内容中,不同的地域常常因为不同的动因而形成不同的集聚发展过程和集聚发展内容,也便形成多种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在重庆的不同区域,亦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模式的选择和优化。

3.2.2 重庆各旅游组团的行业部门集聚

3.2.2.1 都市旅游组团。山城都市是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整个重庆的旅游产业集聚发展中,都市担负着管理、指导、资金支持、智力援助等职能;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加上该组团既是重要的外地游客集散地,也是重要的客源输出地,因此重庆主要的旅游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总部将在此集聚;从都市自身的旅游发展来看,尽管山城都市有丰富的红岩文化、抗战文化及都市文化,但目前挖掘深度不够,开发力度不够,都市旅游的接待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鉴此,重庆都市旅游组团的行业部门集聚宜遵循“基于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客源互动的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图4),即:以城市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在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客源的良性互动中推进旅游产业要素的集中,实现旅游产业的集聚和集聚的优化。

3.2.2.2 渝西环都市游憩带。在重庆交通建设的快速推进中,渝西12个区市县处在距都市1-2个小时车程处,加上优美的自然山水、浓郁的乡土风情,成为山城都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游的承接;随着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江津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川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万盛黑山谷等景区的进一步打造,随着合川钓鱼城的全面开发,该组团将在承接都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游基础上,分化出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的三个新的旅游组团。因此,该组团的行业部门集聚宜遵循“基于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图5)。

图4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客源互动的旅游产业集聚模式

Fig.4 The cluster pattern of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ourism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the source of tourists

图5 基于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旅游产业集聚模式

Fig.5 The cluster pattern of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the attra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3.2.2.3 涪陵——丰都旅游组团。该组团的5个区县,旅游正在兴起,其中,丰都鬼城、武隆仙女山、芙蓉洞等已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目前,涪陵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山水峡谷)和人文旅游资源(巴文化、工业文化)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建设,长寿区的长寿湖开发亦引起了业界和旅游者的注意;该组团毗邻山城都市,加上涪陵区本身将是一个特大城市,都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将是该组团重要的客源市场;同时,该组团位于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亦可承接依托三峡旅游而接待国内旅游者和海外旅游者。鉴此,该组团的旅游产业集聚模式与都市旅游组团一样遵循“基于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客源互动的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图4),不同的是都市旅游组团产业集聚中有较强的旅游教育、培训、研究、咨询和旅游管理、指导的行业部门,而该组团更倾向于旅游经济实际运作的行业部门。

3.2.2.4 奉节—巫山—巫溪旅游组团。该组团中,长江三峡、巫山大宁河小三峡、奉节白帝城及天坑地缝已经形成较高的市场号召力,海内外旅游者的增长是其基本态势。因此,本组团区的旅游产业集聚将遵循“基于旅游客源需求的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图6)。

3.2.2.5 万州旅游组团和渝东南旅游组团。这二个组团的旅游正在发展,也有较高的旅游资源品位;万州旅游组团依托万州五桥机场、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高速公路和三峡旅游、将有望成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渝东南旅游组团依托黔江舟白机场和渝怀铁路及重庆市“8小时重庆”公路网,将成为接待市内外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因此,这两个组团的旅游产业集聚将先遵循“基于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旅游产业集聚模式”,而后在“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客源的互动”中实现旅游产业集聚的优化发展。

4 推进: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政府运作

旅游产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另一方面,产业集聚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而且讲产业发展一定要有产业集聚概念[14]。因此,推动重庆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推进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必须正视和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图6 基于旅游客源需求的旅游产业集聚模式

Fig.6 The cluster pattern of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the tourists' demand

4.1 提供开放、公平的制度环境

对于旅游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促进集聚形成的市场力量较强,因而政府应着力于产业集聚的环境营造、环境治理和文化氛围的创新上,政府可以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创造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一种公平的、高效率的竞争规则,鼓励集聚区内企业的创新与合作,建立严格的惩罚约束制度和质量监测制度;注重外资的驱动力量,鼓励外商进驻集聚区等。

注重各类配套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积极培育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如信用合作社),从而扩展融资的渠道,完善企业的融资体系;同时规范和完善交易市场,使集聚区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顺利的实现交易。

加强教育发展,实施人才战略,培育更多的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采取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如采取地区津贴补助、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措施,以积极引进人才。

规范政府行为,注重政府权力的约束。进行旅游行政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高办事的积极性和办事的效率;加强干部队伍知识化建设,提高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规范政府的行为,取消一些不法行为如乱收费、乱罚款等,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市场。

注重区域文化道德建设和诚信体系,发扬“讲究信誉”的传统美德和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产业集聚的内在合作机制的顺利运转。

4.2 区分不同发展基础以确定政府推进的领域和力度

在遵循旅游产业集聚规律的前提下,按照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确定政府干预的程度。

在旅游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都市旅游组团和渝西环都市游憩带,政府只是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从宏观角度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节,鼓励旅游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

在旅游产业基础脆弱的渝东南旅游组团,政府应是旅游产业集聚的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

在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奉节—巫山—巫溪旅游组团、涪陵—丰都旅游组团、万州旅游组团,需要建立一种政府和产业的互动合作机制,政府要有意识地培育和建设必要的网络,加强旅游企业间的联系,消除任何对新旅游企业繁殖的障碍[15]。

4.3 提供旅游产业发展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重视对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鼓励各方专家学者对旅游产业集聚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以期其成果能够指导集聚的实践;有目的的组织企业家交流集会,推动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以及旅游企业协作联络网络的生成[16]。

进行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会展中心等)建设。

建立综合性的政府服务体系。产业集聚区政府应该组织一个由政府机构、行业组织、金融机构和其他中介机构分工协作的综合服务体系[17],政府应扶持行业协会及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和咨询机构的成长。

发展各种公益性服务,使企业共享技术成果、营销渠道、客户资源、市场和技术信息,让企业更容易、更优惠地获得所需要的服务,进而直接或间接降低交易成本[18]。

定期举办贸易洽谈会,加强对外宣传,以提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知名度。

4.4 加强旅游合作,着力旅游营销

旅游业是天然的市场导向型产业,政府在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中,尚需加强旅游合作,着力市场营销。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更是合作经济;旅游是旅游者的异地消费,没有对重庆旅游的“营销吆喝”,旅游者难以选择到重庆旅游。

4.4.1 旅游合作。①重庆市内各旅游组团的合作,要有效区分和培育各组团的旅游产品特色,以引导重庆市3000多万人民特别是1000多万非农居民的出游;②重庆市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的旅游合作,在合作中培育重庆旅游的竞争力,以吸引和引导从市外入境的旅游者在重庆有序流动。

4.4.2 产业合作。①要有效利用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资源推进旅游发展和旅游产业集聚,如都市旅游组团借鉴和利用现有的商业发展基础、大学校园、都市文化等发展都市旅游;万州旅游组团和渝东南旅游组团利用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成果发展乡村旅游;②要与同旅游相关部门和行业通力协作,形成共同支撑旅游和旅游带动的良性局面,如交通部门与旅游可否形成“景随路走,路为景开”的态势,航空部门及时根据重庆旅游客源的增长而开设新的航线。

4.4.3 根据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一个个旅游主题,形成各旅游组团此起彼伏的旅游热潮。

4.4.4 加强旅游促销效果的评估和旅游市场的调研分析研究,使旅游促销具有对市场更好的针对性和对企业更好的指导性。

4.4.5 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层次,开发形成旅游产品与国际客源、国内客源、区域客源、本地客源对应的多种层次的旅游产品。

标签:;  ;  ;  ;  ;  ;  ;  ;  ;  

重庆市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_产业集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