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方县委党校 418005)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的文化会导致落后。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消失了乡土地域风格,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而我们的未来社会仍需要乡土的东西。在远乡僻壤的古村落里凝重的屋脊与黑瓦连接着传统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家庭起源和延续的见证,对乡土文化发掘与村落园林保护的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社会学意义、伦理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
一、背景和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和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制约、规划滞后和缺乏前瞻性思路,出现急功近利思想,做表面文章、盲目跟从、粗制滥造。比如千村一貌的大广场与笔直的水泥路;古树村口、小桥池塘变成格调低俗的欧色洋楼,多数村庄拆除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建火柴盒式的办公楼和别墅。凝聚着几千年人类智慧的农耕文化、古村落建筑、田园风光将随新农村建设的误导观念缺乏而走向灭绝。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却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这种乡村景观时空格局的改变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不能适应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的村落园林规划设计显得日益迫切。
路可以明天修,楼可以后天盖,乡土文化与自然遗产必须今天保。如果再不引起重视文化与自然遗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损失将不亚于文化大革命。因此无论是挖掘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还是进一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展示乡土民俗文化和培育乡村旅游都已迫在眉睫。
二、发展趋势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自然民俗文化特色加以提炼并集成创新物化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提升新农村文化品位。村落园林保护国内尚无相关范例研究,以乡土文化保护建园模式仍属空白。在文化遗产日的成立到全新旅游时代的到来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举措,也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国家旅游局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旋律,抓住新机遇,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年,及时提出旅游业向农村挺进。这是我国旅游业进入战略提升期采取的重大举措。纵观村落园林建设与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并切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在我国“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随俗”向来为文人墨客所向往和钟情。以乡村人居、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深受游客青睐,众多的回头客对乡村游乐此不疲。“村落园林建设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随农家俗、交农家友”正在成为旅游时尚。“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对于推动农村致富奔小康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地方整体形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创新方式
(一)、乡土文化的研究与挖掘。中方县已确定荆坪古村为乡土文化保护基地,现已进行规划设计,通过挖掘保护现有自然与人文景观再进行点缀集成,重点要保护并营建水口亭、凉亭、自然留存的鱼池、荷塘、深宅古巷、祠堂、亭台、楼阁、庙宇、水井、牌坊、水碓、水磨等这些都是村落园苑中的花朵。它们既有独立性,更有群体性。把这些充满乡村风情的景致组合并融入到村落园林中。
(二)、村落园林的规划与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村落园林建设按照“因村制宜、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村落园林示范村建设,体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符合示范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量力而行,避免乱占耕地、大拆大建,明确村落园林建设的目标、思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组织实施等内容,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园一特色”、“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思路,以“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为重点使之成为既保护乡土文化遗产又促进乡村旅游循环发展的典范。
(三)、乡土文化挖掘与村落园林建设的战略意义。从中华民族的历史盛衰与文化遗产命运的关系上说明乡土文化遗产对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它体现着我国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四)、多学科交叉与村落园林示范园建设。提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软科学的有效配置与结合措施,加速技术标准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在保护技术、保护材料、安全防范等主要方面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并营建基地试点示范。
(五)、营建村落园林与开发旅游的良性循环。营建村落园林以乡村独特的生态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旅游吸引物;以都市为主要目标市场;以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学习、购物等为旅游功能;以城乡间的文化交流为表现形式;兼具乡土性、知识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的村落园林旅游活动。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实现景观生态田野化,设施乡土化服务;乡俗化项目高档化突出乡野主题和特色,以区别于城市旅游,实现城乡旅游产品、服务、主题、设施的互补协调发展。
(六)、生物点缀配置。配置反映一年十二月农历物候季相变化为特色的花木,以表现农家在一年中的生活、农耕节律。即正月银柳插瓶头,二月杏花闹枝头,三月桃花粉面羞,四月槐花挂满枝,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放,七月凤仙节节开,八月桂花遍地香,九月菊花傲双雪,十月芙蓉显小阻,冬月葭草吐绿头,腊月梅花吐幽香。以此来调整园内杂乱的花卉景观,农家风味会更浓。把古树当作先民的“图腾”来设置,再增植银杏等古树以增添文化内涵。
(七)、技术关键。合理的自然与乡土文化点缀集成、生态景观配置、传统形式的借用与村落园林保护创新;自然景观融文化景观于一园,村落园林营建材料与技术上的运用与拓展;旧有乡土生活、生产、生育、生存经验与当前生活方式的关联;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与当代文化意义的共存,现有人文与自然生态的借景,包括乡村风土人情,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物产风俗——地方民俗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色风光——靓丽的风景风貌——喜人的外观风姿——引人注目的风度与姿态风味,地方特色包括地方特色食品;风谣——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风尚——一定时期中流行的风气与习惯。
(八)、科研创新。对乡土文化遗产保护意义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从政治、文化、经济角度,从国家发展的远景需求角度,从全球竞争及影响力角度,给中国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以新的示范定位。应用示范战略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学科建设与标准建设紧密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突出生态、绿色、环保、休闲等特色,抓住文化差异、资源差异、生态差异和生活差异,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具有可操作性、经验示范意义。
四、实施方案。
中国的乡土建筑文化遗产凝聚了数千年人类的辛勤劳动和无穷的智慧,沉淀了中华民族历代相传的文明资源和信息。如何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传承,发展村落园林的建设,体现了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展示人类活动的最优乡村环境,景观园已成为物质与精神家园的示范。
创造村落文化千年展示园。在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中采撷几千余年乡土村落文化精华融入广阔的农村背景之中,以新的手法创造村落园林“回归自然”亦是时代所趋。在丘陵地区的乡村,水井水塘布满全村,或筑渠引水流经全村,或竹、管、石引水入家门,或风车、水车引水灌溉,无不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今日发掘各种引水器具或许已相当有限,明日就成了“大熊猫”。人类原始的住房雏形是先风篱后有茅屋、先草房而后有瓦屋,楼房从单间小屋发展到大屋大厅三合院、四合院等,几千年形成了耕读传家的村落文化。一座祠堂、一座庙宇、一块牌坊匾额、一尊石狮、两面石鼓都有其意象功能,引发人的潜意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向前向上向好方向诱导的力量,这是人与自然环境相默契的纽带。文化的产生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正如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那样,这是村落园林文化使人亲近的内在因素。
村落园林管理数字化。阡陌是路、栈道是路、登山台阶是路、林间小道是路,每条路都有许多故事,都有它的韵味。以乡村之路为话题拍一部景观专题片使它在村落园林重现,这是十分亲切的。乡间的独木桥、石板桥、石拱桥、廊桥是“路”上的一朵朵奇葩,自然也是路的组成部分。路、桥在各种文学艺术中屡见不鲜,但把它融入人类漫长的村落园林史中,至今未曾见报道,具有创造性。在村落园林场地有限的条件下采用屏幕来显示村落园林几千余年的景观史,可以突破时空界限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园内设置闭路电视网播放系统却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更大的好处是信息量大可变换灵活,能适应不同层次游客对象不同时间的需求。对收藏物的三维摆设布置也颇为灵活,变静为动,动静相合。
论文作者:杨学华
论文发表刊物:《论证与研究》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8
标签:村落论文; 乡土论文; 园林论文; 新农村论文; 乡村论文; 文化论文; 景观论文; 《论证与研究》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