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燕
(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230000)
【摘要】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治疗AMI中的疗效。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诊治的98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显效、总有效例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胸痛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病例少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AMI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胸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239-02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不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急剧升高,已成为心血管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致使部分心肌供血急剧下降甚至中断,造成该部分心肌功能丧失,若不及时处理将缺血坏死[1]。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首要症状为剧烈胸痛,伴有濒死感,随后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早期及时恰当的救治及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情况。现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诊治的98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诊治的98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98例AMI主要发生于前壁心肌、下壁心肌以及高后侧壁心肌。其主要诱因为情绪突然剧烈改变、暴饮暴食、持续劳累,将收治我院的全部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男34例,女14例,年龄36~79岁,平均(53.9±3.4)岁。观察组男36例,女12例,年龄35~78岁,平均(54.1±3.7)岁。两组患者在梗死部位、性别比例、年龄分布、诱因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对照组均以相同的手段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断或持续吸氧,给与低钠、低脂、易消化的饮食,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无异常,注意心率、心音的变化,如果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与处理。护理干预额外施与观察组患者。方法如下。
1.2.1疼痛护理 AMI患者经初期抢救后暂无生命危险,但仍不时出现剧烈疼痛,可视患者疼痛程度给患者肌注镇静剂(吗啡5~10mg/次,哌替啶50~100mg/次)。除此之外,在AMI发生的4h内积极使用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可明显缓解患者胸痛,并同时减轻心脏负荷[2]。
1.2.2心理护理 AMI突然起病,病情迅速恶化,多伴随胸闷、濒死感,极易使患者陷入紧张、焦虑甚至绝望之中。即使得到初期救治稳住病情后,仍有可能延续这些负面情绪[3]。护理人员应及早发现这类患者,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劝慰患者。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以便获得最佳疗效。
1.2.3饮食护理 治疗初期为降低心脏负担,应禁食;治疗初见成效后可进流食,再由此逐步更换为普通饮食。正常饮食后,以易消化、不油腻的食物为宜,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较大的食物。由于长期卧床,要多食用含粗纤维的食物,避免便秘,适时补充维生素及蛋白质。
1.2.4康复护理 患者病情好转后,护理人员应开始对患者进行健康宣讲,指导病人合理的使用各类药物,以便出院后谨遵医嘱。并拓展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讲解该疾病的诱因、发展、预后、预防方法,使其正确面对所患疾病,建立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以便防止二次复发,加重心肌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3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判定:显效:胸痛、胸闷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无濒死感;有效:上述症状有一定缓解,但时有轻微发作;无效:较接受治疗前无任何改变,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总有效例数均较对照组高,无效例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率(76.32±16.22)次/min,优于对照组(98.09±18.47)次/min(t=5.02,P=0.05)。此外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0.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4.2%,均较对照组低,而胸痛缓解率75%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通常是突然起病,且病情迅速恶化,常危机患者生命,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应根据个人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和护理方法。护理干预能很好地消除或缓解其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以便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部分老年AMI患者,病情较重,出院后仍需继续治疗,但该部分患者行动较为不便。护理人员可动员其家属,积极开展家庭护理,保证患者顺利康复[4]。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显效20例(41.7%)、总有效46例(95.9%),治疗无效者2例(4.1%),均优于对照组组患者显效15例(31.2%)、总有效40例(83.3%),治疗无效者8例(16.7%)。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心率恢复至(76.32±16.22)次/min,心律失常发生率20.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4.2%,均较对照组低,而胸痛缓解率75%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科学的合理的采取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减少AMI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梅霞云.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1(9): 690-691.
[2]陈志红,谭媛萍.急性心肌梗死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旬刊, 2011,10(7):121-123.
[3]侯莉,王琳,李家容等.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负性情绪的效果[J].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8):560-561.
[4]AO, HI, KI, et al. Detection of embolic particles with the Doppler guide wire during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Efficacy of distal protection devic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1, 45(2):212-215.
论文作者:水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胸痛论文; 疗效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肌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