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论--系统论与经济研究的理论思考_人地关系论文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论——系统理论与经济研究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系统论论文,经济研究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用系统理论等构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理论与持续发展论结合起来,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市场经济机制下,进行经济研究所必须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

1 持续发展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工业文明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促进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以“改造论”和“征服论”来处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办了一系列违背自然规律的蠢事,走上了以牺牲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道路,并且不得不消耗巨额资金去治理已被破坏的环境。至60年代,人类已开始醒悟。持续发展论是人类自身觉悟的必然产物,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给出持续发展的完整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其核心内容,就是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保证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持续发展强调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即应包括自然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自然持续性指维持健康的自然过程,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潜力和功能,维持其自然秩序;经济持续性指保证经济稳定的增长,特别是迅速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使环境和资源具有明显的经济内涵;社会持续性是指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同代人之间的、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可见,持续发展论的核心或本质是人地关系的优化。

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类型

2.1 开放系统的熵方程

开放系统遵循方程 ds=dsi+dse

dsi——系统内部熵产生,依热力学第二定律dsi≥0;dse——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熵交换,即熵流,可正可负可零;ds ——系统的熵变。ds可以衡量系统的状态,负熵越多,有序性越强,系统也越好;反之亦反之。在短时间内,ds可以表明系统所发生的变化。

(1)ds=dse+dsi<0这说明有序度增加。则须有dse〉-dsi,即负熵流的输入量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且还有负熵的盈余。

(2)ds=dse+dsi>0这说明有序度降低。则有两种情况:①dsi>0,dse≥0=ds>0;②dsi>0,dse<0,但ㄧdseㄧ<ㄧdsiㄧ=ds>0即负熵流未输入,或输入的负熵量不能抵消系统的熵产生。

(3)ds=dse+dsi=0这说明有序度基本不变,即dse=-dsi。

从系统的发展看,更重要的是熵S的时间积累,即S的时间积分:∫s.dt=∫(s[,e]+s[,i])dt

如果∫s.dt>0,说明在t[,1]~t[,2]内,系统向有序度降低的方向发展; 如果∫s.dt<0,说明向有序度增加的方向发展,系统越来越完善, 功能越来越好;如果∫s.dt=0,说明有序度未变。

2.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类型

根据方程(2)将人类系统、 地理环境系统和人地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标记为d[,人s]、d[,地s]和ds。据方程(1)及有关阐释, 人类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均分别具备有三种状态,则人地系统则有状态数为c·c=9, 即每一种人类系统的状态与每一种地理系统的状态组合成人地系统的状态数是9。

(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类型”表)

可将其分成如下几个类型:

类型(1)属于理想的类型, 最理想者为状态A(d[,λ]<0,d地s<0),即人类系统和地理系统均向有序性增强方向发展。类型(3)为不理想类型,即人地冲突型,最甚者为状态G(d[,λ]>0,d地s>0),表明经济衰退、地理环境退化。这是人地冲突的最终状态。这不仅是理论上的演绎逻辑的结论,而且每一种状态均有相对应的现实状况(尚可以进行实证分析)。

表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类型

3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共生

人类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构成更高级的系统。人在这个系统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人类系统从环境系统获得负熵而维持有序结构,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通过输出来影响地理环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变化(当然,也客观地存在着向不利于人类方向发展的情况)。因此,人类与地理环境共生应当是人类社会使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互相促进,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应当只顾眼前利益而破坏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随着人们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又不断与自然界一起共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的次生地理环境。共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界的新的同盟”。人地共生应遵循如下原理:

原理一—熵流限制或约束

负熵流的输入,是开放系统维持有序和不断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人地系统的共生也必须从其外部环境不断获取负熵。同时,人地系统中的人类系统与地理环境系统也存在着熵流,而人类系统所获得的负熵流又是地理环境系统所得。这就要求二者之间的熵流必须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

原理二—因果反馈关系

正因果反馈关系使系统远离初始状态而发展;负因果反馈关系使系统克服外界干扰而保持初始状态而稳定。人地共生则要求人类系统和地理系统之间及人类系统内部和地理系统内部建立有利于人类的因果反馈关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共生构成了复杂的高级系统。自我强化的正反馈作用和自我调节维持稳定的负反馈关系相互耦合决定了系统的行为。而人类与地理环境共生的实现就在于人对其行为干预的成功。地理环境的反馈机制是经过长期进化适应才形成的。人类作用的时间与地理环境演化的时间相比是极短暂的,但作用程度比较深刻、比较强烈。因此,积极干预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已经开始成功地进行景观的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通过调整系统的结构或输入、输出而使共生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协调。第一,尽可能减少人类技术经济系统从地理环境获得的负熵和向地理环境系统输出正熵的量;第二,改变自然的结构,加快其物质、能量流动的速度,提高地理环境的承受、转化能力;第三,在某些情况下,技术系统还应向地理环境系统输送负熵,使共生系统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

遵循共生思想,充分利用人地系统的因果反馈关系,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负反馈关系占优势是维持人地系统稳定状态的重要条件。对已经处于稳定状态的人地系统,若其功能是良好的,则人类活动就不要破坏其负反馈关系的优势地位;若其功能不好,则有必要打破这个负反馈关系,使结构改变,并向功能提高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新功能良好的负反馈关系占优势地位的稳定的系统。

第二,正反馈关系自我强化的特性,是人地系统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特性为人类活动积极调节和控制人地关系,以及建立新结构的人地系统提供了可能性。人们常把正反馈关系与恶性循环等同起来,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对人地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充分利用正反馈关系使新建立的人地系统较迅速地偏离初始状态,向功能提高的方向发展(并且适时掌握其过程)。

第三,依据正、负反馈关系的耦合效应,不仅借助自然的力量,而且依靠人的力量,建立理想的人工生态系统,充分发挥自然生产潜力,取得最佳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这便产生理想的社会效益)。

所以景观生态设计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基本途径之一。人与地理环境的共生是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其结果创造了既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又不违反自然法则的第三次浪潮的景观。

4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为基础和核心的,重在建立起人类系统内部和地理环境内部,以及人类系统和地理系统之间的完善的因果反馈关系网。

4.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据陈传康教授)

(见右栏图)

这是以综合地理学为基础建立起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

4.2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类系统的熵产生降到最低,并建立起良性正因果反馈和负因果反馈关系相耦合的网络;要求地理系统为人类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负熵流的能力达到最高;要求二者之间建立起一定的因果反馈关系网。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研究。地理学可以从地方到全球尺度进行研究,但最主要的是区域尺度问题,包括不同类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区际关系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世界可区分成落后、发展、发达和过发达四类地区,各有其可持续发展战略:

(1)落后地区可以通过以工代赈,开展各项国土(交通和水利等)工程,并可通过相应的项目资助、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并培养居民的商品经济意识,使之有发展要求,促使其从落后转变为发展地区。

(2)后发展地区要利用低工资优势,发挥后发性加速效应, 引进科技和管理人才,吸引资金,发展相应适用技术,以出口导向型的替代战略,加速经济开发和建设。顺利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克服通货膨胀,以及如何处理效率与平等竞争或社会合理福利之间的矛盾。

(3)发达地区要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要求, 以及高工资的不利条件,及时淘汰夕阳工业,相应发展新型的现代朝阳工业。预防发展危机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其持续发展优先考虑的。

(4)过发达地区的发展即其重新发展问题, 应当克服发展危机,产业结构转型,才能持续发展。

标签:;  ;  ;  ;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论--系统论与经济研究的理论思考_人地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