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哲学
文明与社会控制
史少博
摘 要 国家的文明程度,与社会控制有直接的关系。文明与社会控制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而文明与社会控制都受历史存在的制约和决定。其一,文明的发展,推动社会控制的变革。从空间维度看: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控制由区域性走向世界性;从时间纬度看:伴随文明时代的发展,社会控制由形式不同而走向消失。其二,社会控制的有效性影响文明的程度。社会控制的有效性对物质文明的影响表现在: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控制的不同,从而形成的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生产结构有所不同,那么表现出来的人们生活与生产方式就会不同,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本质差异,从而显示的物质文明程度就会有所不同。社会控制的有效性对精神文明的影响表现在:由于某一国家、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控制的手段不同,会造就不同国家各具时代特色的不同精神文明。其三,新时代加强社会控制,促进文明进步。顺应时代发展,加强对思想秩序的社会控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加强对性行为的社会控制,保障精神文明进步;推进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社会控制,保障社会文明不断发展;加强公共权力的社会控制,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各文明国家联合社会控制,促进物质文明发展;通过社会控制协调文明之间的冲突,促进世界文明。
关键词 文明;社会控制;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文明是人类所达到的全部成就。”(1)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文明是人类力量不断地更加完善的发展,是人类对外在的或物质自然界和对人类目前能加以控制的内在的或人类本性的最大限度的控制。”(2) [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0页。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科庞德对“文明”的解读。有人统计:“文明”之词,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使用就达九百次以上,马克思在汲取了卢梭、傅立叶、摩尔根等人“文明”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唯物主义的文明观。文明与文明时代不同,文明与人类是同步的,原始社会人类也有原始文明,而人类何时进入的文明时代学界争论不休。马克思认为“文明”是由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一切成果的总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了文明发展的空间维度,认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会有区域文明向世界文明发展。马克思也阐明了文明发展的时间纬度,认为共产主义文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形式的文明形态。马克思所说的“文明”其中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从一定意义上看,也是人类在对物质自然界、人类本性的不断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斯宾塞把社会控制与生物系统进行了类比,认为像生物一样,在国家里也必然会出现能够控制和协调各方面行动的‘管理系统’,……在斯宾塞的眼中,社会控制是社会功能复杂化的产物,而且管理与社会控制是同义的。”(3) 杨桂华:《转型社会控制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0页。 人类对外界自然的控制与对人类自身本性的控制,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因为人类如果不对自然界诸如自然灾害等进行控制,庞大的人类就难以生存,难以谈论对人类本性的控制;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譬如城市繁忙的交通十字路口,如果没有红绿灯对驾驶员的控制,交通秩序就会陷入极度混乱,由此,可以说,如果人类不对自身本性加以控制,人类社会秩序难以维护,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关系也难以和谐,也就难以谈论对自然界的控制。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对外在自然界的不断控制、与人对人类自身本性的不断控制有密切关系的。由此可见,没有控制人类就难以获得自由,自由与控制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没有控制就没有文明。在学界,“文明”之涵义,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有不同的解读。“是因为文明的涵义,既可以作广义讲,又可以作狭义解释。若按狭义来说,就是单纯地以人力增加人类的物质需要或增多衣食住的外表装饰。若按广义解释,那就不仅在于追求衣食住的享受,而且要砺智修德,把人类提高到高尚的境界。如果学者能从其涵义的广狭上着眼,就无须乎喋喋争辩了。文明是一个相对的词,其范围之大是无边无际的,因此只能说它是摆脱野蛮状态而逐步前进的东西。”(4) [日]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32页。 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紧密联系,而社会秩序的状况直接与文明程度紧密联系。一般来说,评价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首先看这个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道德水平。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该国的社会控制有直接的关系,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施加压力,控制其成员的动物本性来维护社会文明,阻止其违犯社会秩序的行为。社会控制的涵义一般是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一般认为社会控制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社会学家E.A.罗斯,罗斯认为社会控制是某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动物本性的控制,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侵犯,维护社会秩序,是为了发展社会文明;反过来,社会文明的程度也影响着社会控制,那么文明与社会控制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文明是由社会控制规范而产生、发展;没有社会控制下的社会规范,就没有文明。文明是生成和发展的,而社会控制的形式与内容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进取的人群中,秩序则会受到难以控制的危害,这时,只有通过某些社会力量的不懈努力才能得以维持。”(5) [美] E.A.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毛永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2页。
一、文明的发展,推动社会控制的变革
(一)从空间维度看: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控制由区域性走向世界性
一般认为文明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有些学者把文明从不同角度分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等等。某一区域、某一国家某一历史时期的文明程度是一种社会存在,制约着统治着所采取的社会控制形式。从时间纬度看:人类社会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文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呈现不同的变化,每一历史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状况,也是一种社会存在。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统治者的社会控制方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世界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这种情况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当然也是事实。……同时,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9页。 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伴随着世界性的活动不断加强,逐渐打破区域性界限,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控制也会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随之调整,社会控制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一体化,而从区域性社会控制逐步走向世界性的社会控制。
女性意识一旦觉醒如果想要再继续压制,必定会遭到剧烈的反抗。以曾树生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性正是不向旧伦理,旧道德妥协的一代,他们用自己的抗争换来了万千女性自由的权利。
(二)从时间纬度看:伴随文明时代的发展,社会控制由形式不同而走向消失
从时间纬度看:马克思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根据历史形态的历史更替,蕴含了奴隶制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共产主义文明的划分。每个时代的文明程度不仅有差异,而且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明特点,随之每个时代的社会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明程度的影响。
人类文明伴随人类语言、文字的产生、制造工具的出现而产生,人类在实践的发展中,逐渐从最初的动物性中游离出来,发展成了文明人;然而文明时代的到来经历的时间较长。人类经过漫长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才到达了文明时代,摩尔根在《古代社会》的著作中,把人类社会经历的历史分为了三个历史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摩尔根在《古代社会》揭示了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与发展阶段,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历史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人以及人类社会还具有鲜明的自然性特点,人类社会的控制,规范的制订、实行,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有本能到约束本能的过程。通过社会控制告诫人们禁止做什么、约束人们不要怎么做。社会控制既有强制的禁止,也有教化的范导。社会控制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一种行动的坐标,人类的精神文明,是社会规范的约束与范导的结果。这好像是类似康德所说的人为历史、社会、自然立法,看起来,社会的一切规范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从表象上看,人能为自我立法,看似人类也能为文明立法,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人类为了进行社会控制,而进行的一切社会规范的制订,是不能随心所欲,都是受到社会存在的决定,受所处时代的生产方式以及交换方式等决定,即受所处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
统治阶级控制物质文明的手段不同,社会发展表现出的物质文明状态也会不同。衡量物质文明的程度主要从生产工具以及物质产品体现,物质文明的发展是历史的、动态的,历史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走进了新时代。新时代对经济发展的社会控制,直接影响到现时代的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程度。现时代,世界经济逐步一体化,社会控制只有逐步一体化,才能应对世界经济的面临的各种挑战,才能应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一切问题,才能保障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指出:“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由于这种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下述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迄今为止对他们来说都作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他们。”(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9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文明,并且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主体以及活动的异化,马克思指出:“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技巧,工人越愚笨,成为自然界的奴隶。”(10) 同上,第52-53页。 马克思一贯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与弊端,认为共产主义文明是文明的最高形式。《共产党宣言》还指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7页。 而社会控制,也会通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形式的社会控制,而走向共产主义文明时代的社会控制的消失,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社会控制的有效性影响文明的程度
(一)社会控制的有效性对物质文明的影响
社会控制一般是政府特别机关指定政策规范,并通过社会组织的特别代理人执行,法律是社会组织强有力的控制手段。美国的社会学家E.A.罗斯指出:“坦率地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是至高无上权力的中心?调节社会活动的意愿来自何处?谁来掌握使控制系统运转的杠杆或使人进退的动力?”(12) [美] E.A.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毛永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59页。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回答了罗斯的部分问题:“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此外,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作为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那么,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8页。
桩基嵌岩主要包含两类,即单桩基础嵌岩和多桩基础嵌岩。单桩基础是海上风电机组最常见的支撑结构,文献[1-4]针对海上风电单桩基础进行了动力响应分析、常重力模型试验以及受船舶撞击模拟,在此基础上,文献[5-6]探讨了套筒壁厚、土层水平向参数、桩体厚度和桩径等参数对单桩基础的影响,为海上风电机组单桩的设计比选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生产资料方式为主要参考坐标把历史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群体性的社会性行为。生产方式,既受生产力水平决定,也受社会组织的支配,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仅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是代表着人们社会关系的进步。每个历史阶段的统治阶级对社会关系的协调、管理的社会控制,显示了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也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文明状况。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因不同时期社会控制的差异,而使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物质文明各有不同。而社会控制的手段也是受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控制又决定着物质文明的状况,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的社会控制决定了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社会生产的产品不同、产品的物化程度而呈现的物质文明程度不同;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控制的不同,从而形成的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生产结构有所不同,那么表现出来的人们生活与生产方式就会不同,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本质差异,从而显示的物质文明程度就会有所不同。
诸多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文明是虚伪的,例如卢梭对“文明”的分析持消极态度,他认为正是因为文明的发展,才导致了人类的堕落与不平等,并且认为文明的发展使人更处于了被奴役的状态,卢梭指出:“不平等现象在自然状态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它之所以产生和继续发展,是得助于我们的能力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进步,并最终是由私有制的出现和法律的实施而变得十分牢固和合法的。”(7) 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20页。 卢梭认为“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他指出:“怀疑、猜忌、恐惧、冷酷、戒备、仇恨与背叛永远会隐藏在礼仪那种虚伪一致面幕下面,隐藏在被我们夸耀为我们时代文明的依据的那种文雅的背后。”(8)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页。 实际上,卢梭所揭露的文明的罪恶,是剥削阶级统治下的文明,揭露了私有制社会文明掩盖下的罪恶。因为在私有制的社会里,是剥削阶级控制着权力而进行社会控制,剥削阶级的社会控制必然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剥削阶级社会控制下的文明,必然隐藏着许多罪恶,私有制下的社会控制,对人民的社会控制是残酷的,甚至是非人性的。
美国心理学家斯皮罗认为,社会控制的结果只有符合个体的动机和要求的时候,才能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即社会控制的目的要与社会成员的需要相一致。古人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们的思想意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发展的新时代,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思想秩序也会逐步随之建立。
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本质上是为了适应运行链条上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而参与者方面,不仅数量不断增多,形式也不断增多。供应链物流金融的参与者,增加了企业融资担保、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等第三方或第四方机构,而物流金融业务形式也开始趋向三方到四方合作的转变。
(二)社会控制的有效性对精神文明的影响
社会控制的有效程度影响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例如公德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标签,有的国家公德水平比较高,民众不乱扔垃圾、不会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坐车排队有序等等;有的国家时常出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插队等现象。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公德水平不同,都与社会控制有关系。伴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控制也逐渐走向科学化;反过来,随着社会控制的科学化发展,社会控制的有效性逐渐提高,从而使精神文明程度也伴随提高。当然,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精神文明程度的高低也与制度因素、历史因素、习俗传统因素等等都有关系,而社会控制的有效程度也与精神文明程度有直接的关系。社会控制的主体是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领导力、所代表的阶级的目的等都反映在所处时代精神文明程度的高低上。
文明在本质上是实践活动的成果,精神文明也是被社会控制规范化的产物,由此,实践的主体的精神文明状况,是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控制状况紧密联系的。离开实践活动,精神文明不会产生,同样离开社会控制、没有社会规范,精神文明同样也不会产生。虽然社会控制受所处时代的社会存在决定,但是离开有效的社会控制,就没有安定的社会,就无法建立社会的良好秩序,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也就影响精神文明的构建。
社会控制的手段不仅因为历史时期不同而有差异,因为地域不同、国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罗斯认为社会控制的手段包括: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社会宗教、个人理想、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等。按照美国罗斯科·庞德的理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道德、宗教和法律。”(14) [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1页。 根据我国的历史思想传统,“宗教”不可能成为控制人民精神的社会控制主要手段,现时代,我国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法律、道德,而不把宗教视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由此看出,由于某一国家、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控制的手段不同,会造就出不同国家各具时代特色的不同精神文明。
三、新时代加强社会控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一)加强对思想秩序的社会控制,促进文明的进步
1.2.3 相关定义 吸烟:最近30 d,每天吸烟数量达到1支以上[3]。饮酒:平均每周饮酒大于4 d,男性饮酒量大于2个标准量,女性饮酒量大于1个标准量[3]。每天静坐时间:指闲暇时间,每天看电视、使用计算机、阅读、打牌等[4-5]。每天睡眠时间:正常睡眠时间为7~8 h,睡眠过短为小于5 h,睡眠过长大于或等于8 h[6]。每天新鲜蔬菜摄入:每天新鲜蔬菜的正常摄入量为300~500 g[7]。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吃早餐频率(<6次/周),经常吃饱晚餐频率(≥4次/周),运动频率(<2次/周),静坐时间(≥3 h/d)。
西方某些国家把宗教信仰看作是控制社会成员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从我国历史的发展看,虽然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先秦时代的儒学家荀子曾提出过“神道设教”,试图通过宗教来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但是我国历来没有把宗教信仰作为国家信仰或者公民信仰的主流,马克思指出:“傅立叶是直接从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学说出发的。巴贝夫主义者是粗鲁的、不文明的唯物主义者,但是成熟的共产主义也是直接起源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边沁根据爱尔维修的道德学建立了他那正确理解的利益的体系,而欧文则从边沁的体系出发去论证英国的共产主义。……比较有科学根据的法国共产主义者德萨米、盖伊等人,像欧文一样,也把唯物主义学说当做现实的人道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的逻辑基础加以发展。”(2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67-168页。 共产主义信仰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引领人们奔向美好的未来。
1. 坚持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促进文明发展
意识形态是被经济状况决定、与社会政治相联系的观念、概念、观点等的总和,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控制是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机器,通过文化、教育、法制等手段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意识形态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思想意识领域的主导地位。对意识形态不是控制不控制的问题,而是各国都有各自的国情、有各自的意识形态传统,故而不能实行强制性地控制。在各自国家的国内范围内,都会有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否则思想领域容易陷入混乱。但是国家对于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也是有度的,因为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意识形态形式受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故而不能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努力把握好对意识形态控制的度。例如,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扩大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强调了阶级斗争为纲,将文化建设、思想教育、艺术等等都等同于意识形态,极度地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内涵,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思想的丰富性、多样性。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面对资本主义文化、经济的渗透,不能忽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控制,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不动摇,否则,国家会失去在思想领域的凝聚力,迷失国家思想的价值观基础与思想领域的方向。故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既不能犯“左”的错误,也不能犯“右”的错误,要尽可能地掌握好“度”,适度地进行意识形态控制。毛泽东于1955年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9页。 毛泽东又于1958年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51页。 毛泽东的论述是非常英明正确的,但在现实的意识形态控制中,由于经验不足,难免会出现偏差,故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要善于总结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尽可能地正确把握好对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度”。
意识形态控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控制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意识形态系统也要及时随之调整,妥善处理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个体意识、异质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通过对意识形态控制,使主流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奴隶社会有奴隶主的意识形态、封建社会有封建主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有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今时代的中国,坚定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我们国家会只有在社会化主义意识形态下,才能保障经济的发展,精神的提升,故而,当今我国必须对意识形态进行社会控制,才能保障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的进步。
本次研究中仅出现两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占所有阳性病例的比例为2.78%(194/6 984),其中肺炎支原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最为常见,且MP与IFB混合感染例数最多,但混合感染率低于参考文献[7,20],可能主要源于地区和抗生素运用习惯的差异。
2. 对“信仰”进行有效地社会控制,促进文明发展
意识相态控制关乎于国家,“信仰”控制既关乎于国家,更关乎于个人。某些人的个人信仰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具有一致性,某些人的个人信仰与国家的意识形态有不一致性。“信仰”是个体的人行动的隐秘动力源,法律、道德等不能控制人类思想中的内在隐秘部分。“基于对这些缺陷的认识,于是产生了用一个最高的奖励来弥补人类控制不足的努力。这个最高法官是无所不见,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具有无穷智慧的。”(17) 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第7页。 这里指的“最高法官”是信仰。“信仰”其实就是一种对某种状况笃信的信念,一种对未实现的、未被证实的一种状况的坚信,但不是对任何事物的坚信都是信仰,信仰是灵魂的标注,信仰关注的是人生日常关切最有深度、能够为人生指引方向的问题,并且是超越现实地对某种思想、某种宗教等的笃信和敬仰。美国的社会学家E.A.罗斯指出:“确信如果是建立在证实、观察或经验基础之上的,那就可能完全不同于建立在推理或者权威基础上的确信。而不可证实的确信由于处于人类经验的彼岸,我们把它们叫做信仰,通过这种确信的手段来控制人的进为,我们称作信仰控制。这种基本的超自然的制裁,是建立在相信存在一个超自然的存在的基础上的。它监视着人的行为,并通过赏善罚恶来干预人间的生活。”(18) [美] E.A.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毛永政译,第97页。 由此看出,罗斯所指的“信仰”是宗教的信仰,他认为信仰的控制是基于人类对于超自然理想的恐惧,认为这种超自然的存在能够监视人的言行,能够赏善罚恶,所以人类会按照自己的信仰规范用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马克思指出:“宗教一开始就是超验性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从现实的力量中产生的。”(1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15页。
“信仰”是控制人们灵魂的。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既是肉体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人都有一个肉体的自我,一个精神的自我。当一个人物质比较匮乏的时候,如果有崇高的信仰支撑,就会想方设计地摆脱困境;当一个人物质富足而信仰匮乏的时候,就会导致精神萎靡不振,成为行尸走肉,更有甚者会走向自杀。由于人是二重性存在,那么人的肉体自然性存在需要物质的富足;人的灵魂性存在,需要精神的家园。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会对个人的生存意义迷茫, 就会在社会生活中无所适从, 容易陷入空虚、迷惘、焦虑,就容易导致人的灵魂飘荡、游离、无所适从, 从而使人的自然存在成了肉体的物质堆积。而信仰能够给人提供生命的归宿,并且“信仰”能够把人自然的生存状况与精神存在统一起来。“信仰”有优劣之分,错误的“信仰”会引导人走向偏执、自我堕落、自残或自焚而不知;崇高的信仰引导人追求真善美,为人提供美好的精神家园,给人提供前进的动力。所以必须对“信仰”控制,否则,人的思想容易被其他歪门邪道所控制,致使邪教等会把人的思想引向罪恶的深渊。
宗教“信仰”控制不乏是一种控制手段,基于人们对超自然力量惩罚的恐惧而不敢违法天条。宗教信仰的控制,也有其弱点,对作恶的惩罚或寄托于来世、或被统治者利用、或在宗教派系斗争中乱用惩罚与法律冲突等等。“信仰”控制也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控制,在信仰的类型中,宗教不一定可靠,因为“宗教起源于自我潜意识的奇异表露,诸如多种已知的精神恍惚、狂喜、疯狂、着魔、入神、灵感或直觉那样。”(20) Brinton, Daniel:“Religions of Primitive Peoples ?”Kessinger Publishing,2010,pp.59.宗教信仰对于公民的自身修德、稳定人心等有一定的道德功能,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具有控制人们心态的力量。但是宗教内部的派系争斗而容易乱用制裁,容易使人忍受不公平,把希望寄托来世等消极作用,例如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基督教、伊斯兰教强调末日的审判。宗教的道德控制依靠信仰的约束力,宗教信仰虽然有一定的道德效力,但是宗教控制不同于道德控制,道德控制依靠的是舆论效力。各国的公民都有自国信仰的传统,在我国普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宗教的自由。
其他参数依然保持不变,继续使用Forcite模块,改变压力为0.02Gpa压力下,对结构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仍然先对体系进行一次NVT平衡,再进行NPT体系下进行实验,经过一定时间的实验后同样得到了温度、能量、单胞密度、边长与角度的变化曲线。
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能够引领人们在道德上自我超越, 信仰引领人们由“社会之我”超越“个体之我”、“精神之我”超越“肉体之我”、“理想之我”超越“现实之我”、“无限之我”超越“有限之我”。“没有价值体系的状态就是一种心理病态。”(22) [美] 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第103页。 信仰是价值观的灵魂,也是文化的核心,引导人们追求终极价值目标。人们存在对终极价值的向往,并且人们信仰的对象时刻感召着信仰主体的灵魂世界, 从而激发起信仰主体对信仰对象的强烈渴求, 从而对信仰主体产生一种强大的牵引力量,时刻想往、追寻终极目标。在我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共产主义信仰一直引领我们不断奋斗、前进,无数先烈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杀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共产主义信仰具有凝聚力,是鼓舞人民群众奋斗的精神旗帜,也是团结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纽带,是我们不断奋斗的动力源泉。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某些人一度对共产主义信仰动摇、迷茫,某些人笃信了宗教、某些人烧香拜佛似信非信地祈求“神灵”保佑,个别人信仰“有钱能使鬼推磨”走向了企图,还有个别人信仰邪教不惜自焚,故而对“信仰”进行社会控制,有利于凝聚民众朝着积极向上的目标奋进,有利于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每个个人的存在和活动,若要获致一安全且自由的领域,须确立某种看不见的界线(the invisible border line),然而此一界线的确立又须依凭某种规则,这种规则便是法律。”(23)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183页。 由此可知,法律是自由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法治,就没有文明。法治是对社会成员的外部约束,德治社会成员的自我约束。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文明的不断进步。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不把道德同政治和立法结合起来,那末道德就不过是一门空洞的学问而已。”(2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69页。 习近平总书记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很多,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各种媒体,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就是通过各种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每个社会成员提高规范意识,是循循善诱地教育,而不是强制性地管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维护社会化秩序,防止走向错误道路或者犯罪企图,让社会成员遵纪守法,推动社会有序、合理地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控制要掌握合理的“度”,如果控制过渡,也有可能激化矛盾,窒息个体发展、社会发展的活力;如果控制不及,就会使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等社交媒体,蛊惑人心,扰乱民众的思想秩序,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殊的社会控制形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社会成员采取长期的、系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而使社会成员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而实现个体社会行为的自觉、自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控制对个体行为的控制,具有积极性、传导性、主动性、长效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与矛盾,通过思想教育的社会控制,疏导人们的思想,协调利益冲突,化解各种矛盾;通过人文关怀进行心理疏导,营造良好的文明环境。强化预防风险的思想教育,提高防范风险的社会意识,增强人们对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安全风险、公共卫生风险等等的防范意识,维护社会的文明秩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社会控制,国家首先有国家意志,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指导之下,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新时代,我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制建设的指导意见》,2018年“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写入了宪法,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意志,从而形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筑牢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公民的价值标准、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价值目标通过运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传导,会更加明确,使全体民众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引领下,形成新时代的新风尚,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从而向憧憬的共产主义文明不断地推进。
经现场取样实测,砌体砂浆强度为0.5 MPa,砌筑砖强度满足MU10砖的强度要求,但砌筑质量差,不平整。
(二)推进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社会控制,保障文明不断发展
3. 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社会控制,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马克思指出:“消除文明中的野蛮和国家中的无法纪”(25) 同上,第242页。 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文明时代,在文明之下隐藏着野蛮和无法纪的现象。不仅资本主义文明下存在野蛮、无法纪,就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时代,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野蛮、无法纪的个别现象。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的,法律作为控制社会的手段也只是世界近代才开始的。庞德认为通过法律进行社会控制,“法律秩序成为了一种最重要、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形式。其他所有的社会控制方式都从属于法律方式,并在后者的审查下运作。”(26) [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3页。 “组成一个法律体系的那部分法令(precept),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命令性成分,一种是传统性成分。前者是立法者的创作。哲学家通常对立法者提供指导。”(27) [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2页。 “我们就有作为命令的法律,还有在经验的基础上作为对正义的确定和陈述的法律。它们各自谋求建立正义的法令。所以,它们各自都受某种理想的支配。”(28) 同上。 任何时代的法律、道德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都会受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也都会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因为法律与道德都具有阶级性。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我国当今的道德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指出:“每个人都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今天的情形是怎样的呢?今天向我们宣扬的是什么样的道德呢?首先是由过去的宗教时代传下来的基督教的封建的道德,这种道德主要又分成天主教的和新教的道德,其中又不乏不同分支,从耶稣会天主教的和正统新教的道德,直到松弛的启蒙的道德。和这些道德并列的,有现代资产阶级的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并列的,又有未来的无产阶级道德,所以仅仅在欧洲最先进国家中,过去、现在和将来就提供了三大类同时和并列地起作用的道德论。哪一种合乎真理性的呢?如果就绝对的终极性来说,哪一种也不是;但是,现在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那种道德,即无产阶级的道德,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2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0-471页。 道德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终极的道德。每一个时代的道德,都是所在时代社会经济的产物。因为国家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带有政治形式。由此便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法律是以意志为基础的,而且是以脱离现实基础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其实,法律也是以历史的物质存在为基础的。现时代,我国处于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就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用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用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武装每个社会成员,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促进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发展。
(三)加强公共权力的社会控制,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
公共规则的遵守,需要建立社会的诚信机制,更需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社会控制。如果失去对公共权力的社会控制,或者对公共权力的社会控制不力,就会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时代出现“社会成员互害”的现象,例如卖菜的不吃自家卖剩的蔬菜,卖牛奶的不喝自家牛的牛奶,有这样的实例:一位卖牛肉面的老板,不给生病的老父亲吃自家的牛肉面,跑到别家牛肉面馆给老父亲买牛肉面。其实别家的牛肉质量、汤料他也不知道是否安全放心,可能自认为比自家的放心,才给嘴馋牛肉面的老父亲吃。社会出这样的状况,在于加强民众的诚信建设,更在于对民众监督的公共权力的社会控制,关键是建立政务诚信机制。政府质检人员的诚信不贪腐、执法部门的诚信不贪腐等等,需要政务诚信机制的严格社会控制,才能守住人们的道德底线,不受金钱的诱惑,遵法守法。才能保障人们生活的安全、幸福,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文明。
(四)各文明国家联合社会控制,促进物质文明发展
统治者对经济秩序的社会控制,也是伴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采取不同的控制形式的。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控制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奴隶主阶级对经济秩序的控制反映了奴隶主的利益,地主阶级对经济秩序的控制是为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对经济秩序的控制是为了资本家更多地攫取剩余价值,无产阶级对经济秩序进行控制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3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1页。 当今发展到了新时代的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来往更加频繁,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各行各业交互交错、相互依赖的国际市场,例如生产一辆汽车,也有可能多个国家合作完成,“某种产品如果通过一致的超地域商品战略分布并销往全球空间,那么就出现了全球市场。……全球通讯、全球市场以及全球生产都促进了全球活动的第四个领域,即货币领域的发展,反过来又受到它的推动。”(31) [英]简·阿特·斯图尔特(Jan Aart Scholte):《解析全球化》,王艳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各国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
这在10年前还是很难想象的场景。那时,不管是分拨中心还是中转仓库,基本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包裹的“暴力分拣”画面一度被众人诟病,“爆仓”“压件”等词语更是频频被提及。“过去是体力劳动为主,现在则是自动分拣设备做主力,很大程度提高了分拣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徐红波说。
新时代,尤其高度重视高科技发展的社会控制,因为科技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民带来福祉,控制不好,也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控制科技异化的发展,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当今国际风云变幻激荡,世界面临生态、能源等各种问题的挑战,只有各国守望相助、携手前行才能应对各种挑战、突破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关。我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正在实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控制经济发展的风险,共同面对世界经济各种问题的挑战,新时代我们正在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英明论断:“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3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第47-48页。 只有文明之国联合起来,共同携手控制经济风险,才能促进世界文明向更好发展。
(五)通过社会控制协调文明之间的冲突,促进世界文明
恩格斯指出:“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3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7页。 当今世界,各区域、各国因为各自的地理环境、各自的历史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文明,不同的国家正在进入文明时代,在文明时代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各国都有自身的制度环境、经济状况、技术水平、文化水平等等,会影响他们进入文明的方式和文明的进程,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明进程都有所不同。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区域之间的文明、各国文明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或冲突,因为“所有口号都来源于一种死亡观念:同一性。社会阶级同一性(认同性)、种族同一性(认同性)、国家同一性(认同性)、教派同一性(认同性), 就如同许多重新找回的非人格的‘自我’。这些‘自我’为侵略所害, 它们认为自己成了侵略的牺牲品, 因而试图以镇压所谓的入侵者来阻止、报复或击退这种侵略。”(34) Fumaroli , M., 1997,“ I is an Other ” :Delusions of Identity, in Diogenes , No .177.在交往中“一旦每一个文明都会效仿西方那样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35) S.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6,p.55.,文明就会出现碰撞与冲突。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中,在新的视角探求了新的秩序的社会控制方式。“亨氏认为,西方文化由于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并且凭借国家和军事的优势,长期以来一直在全世界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他各国正在奋起直追,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迅速超越这些西方国家。亚洲会赶超欧洲,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在西方帝国主义占据统治地位时,西方文化与其他各国文化发生过剧烈碰撞,并且积怨已久。”(36) [德]哈拉尔德·米勒:《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那滨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5页。 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各民族、各国家之间文明冲突中也会有融合与共存,文明融合与共存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冲突。每一次的文明冲突,经过一系列的控制,达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与共存而产生新的文明,然而新的文明产生又会孕育着更深刻文明的矛盾与冲突,又通过各民族、各国领导决策阶层不断地协商、协调再次达到新的文明的融合与共存,这样螺旋式地曲折前进,促使文明的发展上升到更高一层的高度。
(4)开放性。机电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通信技术的应用,因此,在机电自动化产品中常设置有通信接口、通信模块、中央处理器等,便于煤矿机电自动化的有效控制和信息交互。
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汤因比的‘文明’指的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研究领域,而是一个统一的系统或整体。这个整体的部分通过因果关系相互连接。因此, 在他的文明中就像在任何因果关系系统中一样, 部分必然相互依赖, 必然依赖整体, 而整体必然依赖部分。”(37) Sorokin,P.A.Toynbee ’s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Montagu , Ashley M.F., Toynbee and History :CriticalEssays and Reviews , Boston , Porter Sargent. , 1956, pp.179 -180.马克思强调“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3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第47-48页。 ,才能确保广大人民获得最大利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文明的冲突是伴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出现的,并且文明的冲突不仅仅表现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文明冲突,而且还表现于民族内部的文明冲突,表现于新文明要素与旧文明要素之间的矛盾与扬弃。从发展的程度上分析,文明有高低之分;从发展形式上分析:文明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但是任何国家、任何区域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存在优点与弱点。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文明在碰撞、交融过程中,应该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世界文明。
作者简介: 史少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 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 2019) 10-0019-13
责任编辑: 刘旭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