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辩证系统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系统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系统的观点,人口、资源和环境是这一系统中的要素。正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资源观的指导下,《目标纲要》对资源问题高度重视,指出要合理组织、科学部署、协调行动,最优化地配置好每种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益和功能,确保这个系统工程取得最佳的成效。这就提出了如何树立正确的资源观问题。
对资源的看法,历来都是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基础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征服论等多种认识阶段与相应的处理方式,才进入到协调论的现代,也就是人、自然和技术这个大系统应该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过去人们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支配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这几乎成为工业时代的信条。由这个信条所支配的资源观实际上是征服主义的,对资源采取了耗竭式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不断使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产生强扰动以至震动。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使得经济不能持续发展,不断出现资源危机,导致人类生活不能稳步提高,时常出现巨幅涨落。进入到现代,人们逐渐悟出,人类只不过是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必须和其它要素协调发展,力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动平衡状态。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产,人所需求的物质、能量、环境和信息完全地取自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的自然环境。技术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开发自然的工具,人类在开发的同时保护自然,今天的环境就是人类用技术开发自然资源以后的状态。由此可见,环境的好坏取决于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方式。当今世界中人口、粮食、不可再生性资源、环境污染、工业化资金等问题,被许多专家看作是“五个将最终决定和限制我们增长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在我国显得更为重要。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四类资源,中国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32.3%、14.3%和32.3%,矿产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人口急剧增长、生产迅速发展、资源大量耗费和环境严重恶化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日见突出。我们说,资源是家底,环境是家园。只有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下实行计划生育,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而持续的发展。
我们认为,从资源的角度来看,最大的系统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这个巨系统。人类社会这个系统,可以分为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体制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又可以分为劳动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文化资源又可以分为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体制资源又可以分为体制资源和管理资源。
自然界资源则形成一个矩阵资源系统,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物种资源、气候资源和旅游资源十种主要资源;而多种资源从人类利用角度来看,都存在着物质资源、能量资源、环境资源和信息资源四个层次。
附表 自然资源利用的演进过程
在对某种资源利用的时候,必须考虑利用层次的问题和各类资源的相互关系。在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又必须考虑地区配置和综合利用的问题。资源观是关于资源问题的基本看法,是解决资源问题的认识基础。从哲学的高度,我们认为应该树立如下资源辩证系统观:
1.资源系统观
资源的系统观是资源观中最核心的观点。只有当人类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人与自然大系统的一部分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实施与自然协调发展。而且,也只有当人类把各种资源都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正确处理这种资源子系统和其它资源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人类才能高效利用这种资源。树立了资源的系统观,要求我们在实施跨世纪系统工程的伟大实践中,从整体上把握各种资源所共同构成的大资源系统以它为指导系统地进行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系统地进行资源管理的体制建设,系统地推进资源合理开发与科技进步,采取一系列的现实对策。
一是要转变观念,利用市场,因地制宜,改造成百上千个小系统。单是矿产资源,现在我国在各地、各单项矿产开发主管部门都自成一种产业小系统。尽管各种小系统都为整个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其自成体系、偏重短期局部利益、互设壁垒阻碍流通的现象,严重地阻碍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为此,理当顺势进行必要的改造。
二是要科学分析,依靠法制,宏观调控,建立一个大系统。也就是要对全国各类自然资源、各地各部门的资源体系进行系统分析,要扬长避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统筹规划,在力争战略性主体资源自给的同时,通过科学的动态分析,建立系统性能良好的资源管理机构;并以法规保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保持各类资源的动态平衡。
三是审时度势,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利用全球巨系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力求把握世界政治经济与资源环境这个非平衡态复杂巨系统的特点,正确地选准方位角度,不失时机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扬,开发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2.资源辩证观
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资源问题时,我们应当正确处理以下重要的资源矛盾关系:
一是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自然资源就其物质性而言是有限的,其中有许多是不可再生和耗竭性的。然而,资源系统是开放的,而且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也是无限的。因此,资源又具有相对无限的特点。我们既不能片面地持有限性的看法而抱着悲观论观点,也不能片面地持无限性的看法而盲目乐观。只有努力地把人类认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人类自觉地节约资源,通过科技进步不断地开发新资源,并始终注意到利用资源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才能够对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持切合实际的乐观主义态度。
二是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问题。我国有广袤国土和辽阔海疆,在世界上从资源总量看属资源大国地位,可以说是“地大物博”。然而因为人口过多,就人均水平而言又处于资源相对短缺状况,是“人多物薄”。对此,我们既要看到宏观上综合经济潜力巨大的因素,坚定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信心,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微观上人均可利用资源限度的现实问题,增强国民资源意识,大力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
三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问题。资源只有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进入人类生产和生活利用的环节之中,才是有用的。污染物(如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后是资源;资源遭到抛弃,或不为人所利用、所识别则为垃圾(污染物)。有些资源在一定技术条件之外,就只是一般物质而已。资源的这种双重性,要求人们最大限度地开发资源的有用性,最大限度地防御和转变资源的有害性。对某一种资源而言(如煤炭),应当在其经济资源价值最高的情况下,运用最好的时机和途径,用适宜的技术进行清洁开发,高效利用。错失这种时机或不能采取充分利用的途径,资源就可能成为一种公害污染物。
四是资源的量与质的问题。资源品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决定其优劣性的既在于其天然秉赋,又在于现实的技术经济水平。我国有相当多的资源,天然秉赋不够理想,比如说金属矿产,小矿多、贫矿多、共伴生矿多、难选冶矿多等等。我们如果要让其在跨世纪系统工程中为祖国建设发挥作用,则要求能正视现实的资源条件,推广适用技术充分加以利用。由于资源有优劣,我们就必须改变以往十分简单地以名义总量、名义人均量来反映资源国情的状况,要以一定技术经济条件尺度,对各类资源进行标准计量,从而直正对国情心中有数。
3.资源层次观
自然资源是客观存在,资源是相对于人类认识和利用的水平来区分层次性的。在农业社会中,人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仅到物体的程度。在工业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认识到分子和原子的程度,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原动力就是通过机械把物质转化为能量,利用煤和石油等新能源,把资源利用提高到分子—原子的水平上。在工业社会后期,人们对自然资源认识到原子核的程度,开始利用原子能,获得了新的、巨大而高效的能源。把资源利用提高到原子核的水平上。同时,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开发自然资源产生的环境效应,环境本身就是人们必须利用和保护的资源。
在新技术革命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达到微电子的程度,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使人们广泛、深入和高效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广泛、深入和高效利用是人类利用资源的一次新的革命,由于信息资源实际上是整个资源系统的联系介质,将会使人类对资源的开发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全面、综合、合理和高效的程度。认识到资源的层次性,就要求人们由浅入深地利用资源。对资源的深度利用,正是科技进步的功能所在。从这个意义来看,提高资源利用的层次,发展社会生产力,必然要求极大地提高科技进步水平。
4.资源发展观
在整个人类与自然系统或者说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体系中,人口与资源这对矛盾,成为发展的内因,在不同历史时期这对矛盾关系的发展,构成我们在资源问题上的发展观。在过去漫长的农业时代,从刀耕火种到自给自足,自然资源不显匮乏。但发展到现代,我国存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资源相对紧缺的严峻局面,人均耕地不足1.2亩,人均水资源1800立方米,以水、土为中心的农业资源将接近或达到承载力的临界状况,多数大宗矿产已开始出现短缺,45种重要矿产中已有10多种供不应求,到本世纪末约有1/2矿产资源紧张。因此,我们是在形势最为严峻的资源基础上承载着世界上最多数量的人口这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实施跨世纪发展工程的。从这样的历史角度来看待我国的资源问题,要求我们对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加以优化组合,实施“开源与节约并重”的战略。只有以正确的资源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实实在在地把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起来,在生产中节地、节水、节能、节材、节资,在生活中勤俭、适度消费并系取合理的消费结构。与此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开发新资源,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给我们开发新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与手段。开发海洋资源和热核聚变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对21世纪经济发展将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5.资源动态平衡观
资源的动态平衡观是资源系统观中十分重要的观念,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人与自然的大系统中,人的发展要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因此自然资源系统也在发展变化。在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要达到动态平衡,人、技术、资源和环境要达到动态平衡。在耕地、森林和草原的开发过程中,相互之间要达到动态平衡。在耕地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保持的也是总量的动态平衡。一部分耕地被城市占用,应当相应地开垦荒地;一部分耕地被用来开矿,应该抓紧采矿后的复垦。
6.资源价值观
资源本应是有价值的。然而传统的观念中,自然资源被视作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因而不被当作是珍贵的有价之物。由于资源的价值观受到忽视,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都是无偿的,企业对资源破坏浪费的行为无法通过价格约束。资源不被当作资产,资源无价,资源性产品低价,加剧了资源过快消耗。人类的资源开发很能说明问题。人类开始认为耕地资源是无限的,不久就因争夺土地发生了战争。欧洲到18世纪还认为森林资源是无限的,然而不到100年就有大批人因为森林资源殆尽远逃美洲。人们曾经认为水资源是无尽的,然而目前世界上已全面发生水危机。人们现在还认为空气资源是无尽的,实际上空气的污染已使空气蜕变为不完全是人们所需要的空气。人们曾经认为阳光资源是无尽的,然而臭氧层的破坏已使强辐射伤害了人类。
受“资源无价”思想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远低于资源消耗增长的速度。1953-1986年国民收入增长仅6.8倍,而同期能源消耗增长14倍,其中,生铁消耗增长23倍,有色金属消耗增长了35倍之多。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比发达国家低10-20%)。资源价值观要求对资源的社会再生产进行经济核算,确定资源的价值与价格,形成补偿机制和良性循环。确立资源价值观,国有资源的所有权就应在经济上得以体现和保证。资源价值观念的确立,将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资源管理体制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处理资源问题。
7.资源开放观
资源的开放观是从地区到全球,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在不同层次上都要确立的一种基本观点。我国地区差别很大,发展很不平衡,资源组合错位,东西部发展水平差别(东部发达,西部相对落后)、南北方资源结构差别比较明显。地区之间的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动态交流的必然性。以资源的开放观为指导,打破地区经济封锁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打破部门和产业资源子系统的经济封闭以实现产业结构动态优化、合理配置资源。
自然资源是由本土条件决定其布局的,像水、土、气候、矿产等等,靠从国外进口之类的办法是不能改变这种资源布局的基本状况,我们必须充分珍惜每寸土地、每滴水、每斤矿藏。但许多资源性产品又是无国界的,我们有必要树立资源的全球观点,输出优势创汇资源性产品,并注意同有条件的国家进行互利合作,勘查开发我国所急缺的资源,在有利的时机进口我国短缺的资源,充分地利用国际资源。
8.资源法制观
长期以来,国有资源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得不到有效的确认和有力的保护,资源法制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非常淡薄,致使在资源的综合利用、能源的节约使用等许多方面,由于无法可依,或者执法不严,破坏和浪费严重,并由此产生了日趋突出的环境问题,也促使短缺资源更加匮乏。
进入9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可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同时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局限性,如自发性、盲目性和唯利性等,使企业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对公共物品(如空气、水)的消耗更加无所顾忌。这种现象单靠市场机制是难以扭转的,必须借助于政府的适度干预,而政府干预必须依据资源法律和相关的环保法律,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作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最根本保障,才能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我们认为,如果有正确的资源观作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就可能取得好的成效,资源问题长期受到忽视的状况就能得到改变。只有这样,就能“扩祖宗业,开子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