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重构:正确定位的创新--以“中国古代诗文鉴赏”为例_散文论文

主题重构:正确定位的创新--以“中国古代诗文鉴赏”为例_散文论文

专题重构:在守正中创新——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歌散文论文,为例论文,中国古代论文,重构论文,专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选修课是与必修课不同的课程。高中选修教材以专题形式呈现,因而选修课教学也应该以专题形式进行,这既是选修课设计的初衷,也是选修课教学的关键。然而,实际的教学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笔者在全国各地听了不少以选修文本为内容的教学观摩课,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这些观摩课相对于必修课来说并没有多大变化,专题教学没有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他们关注的仍然是单篇课文,依然只是文本信息的完全传输、知识的系统传授,而缺少专题意识和课程视野。这种对选修模块内容的处理仅停留在对单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上的教学方法,割裂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仅不能充分发挥选修教材作为必修教材的延伸和拓展的功效,也不能达到使学生对必修课已经学过的知识有更高层次的概括性认识和学习能力这一升华目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为什么选修课教学没有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局面?在经过调查分析后,我们找到了两个原因:一是选修课教材虽然在编排上异于传统教材和必修教材,其中的文本也足够经典,但依然是文选式的。这种文选式架构,与教师在必修课教学中形成的固有的教学模式不谋而合,教师自然也保持着因循旧有模式的惯性。特别是选修课教学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难免使一些教师陷入观望和迷惘中。二是选修教材编写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让教师无所适从。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三个专题,它们本身并不能完全孤立,欣赏一首诗歌要“知人论世”,也要“置身诗境”,还要“因声求气”,这三种鉴赏方法并不能断然隔开,按任何一种主题进行专题教学都会顾此失彼。散文部分则存在着“示例”不够典型、选文与专题主题不匹配的问题,前者如第四专题所选的陆游作品《过小孤山大孤山》,无论是在中国古代散文中,还是在陆游的作品中,这篇作品都缺少代表性,因而也难以承担“示例”的作用;后者如第五专题所选的苏洵作品《六国论》及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两篇文章是史论文中的典范,形制规整,把它们列入“散而不乱”这个专题中显然让教师摸不着头脑。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选修课一直抱有不敢放手的想法,宁愿求全求深,唯恐挂万漏一。其实,选修课自有其特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自主性灵活性远远地超过了后者。选修课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形式的呈现以及难度深度的把握上,教师是有自主权的。教师可以综合考虑教情、学情等要素,科学而富有实效地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突出重点,去除枝蔓,连缀成线,以使教学思路更清晰、学生视野更开阔。

本文试结合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对这一模块进行专题重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的选修模块之一,编者从高中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六个专题,且诗文分列:诗歌部分三个专题,依次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涵泳诗韵”;散文部分也是三个专题,分别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这种以文本中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知识或方法为标准建构的专题,不仅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而且能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诗歌散文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进行系统性专题教学,我们对这一模块进行了一系列重构。

一是对与专题主题不契合的个别文本进行替换。比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专题的示例《长恨歌》,该文主要是从讽喻的角度对诗人创作的意旨和作品的主题进行探讨,其他方面如白居易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的背景等均未作介绍,只是建议学生“根据作品本身和相关文献资料做出自己的理解”。而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既可以是歌颂李、杨爱情,也可以是讽喻当时李氏荒淫误国,还可以是爱情讽喻相结合。这种多义性使得对本文的鉴赏即使是介绍了创作背景,这种背景与诗歌主题的关系也不大,造成了专题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在本诗鉴赏过程中的明显缺位。又如第五专题“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中的《六国论》,这篇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后两个分论点紧紧跟上:“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接下来,第二段论证对应第一个分论点,第三段论证对应第二个分论点,该文论证非常严密,何来“散”呢?又怎么能作为“散而不乱”的代表?示例的作用是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若教材的例子不足以全面概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师则可以另选作品作为赏析示范,如白居易的《秦中吟》、欧阳修的《泷冈阡表》,用它们作为“知人论世”和“散而不乱”的“赏析示例”代替《长恨歌》《六国论》,则是很有示范性和典型性的。

二是对不太合理的专题进行整体重构。本模块第四专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是需要进行重点改组的部分。《教师教学用书》在这一部分的“说明”中指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兴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相对于诗歌来说,中国古代散文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按照这个说明及本专题的主题,这一专题的选文应该诗文对举,以进行对比赏析,但是教材从“赏析示例”中的《过小孤山大孤山》,到“自主赏析”中的《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再到“推荐作品”中的《西门豹治邺》《大铁锤传》等,全是散文作品。那么,教学中无论是采用单篇形式还是专题形式,都无法让学生明白在“创造形象”方面“诗文”是“有别”的。为此,我们对这一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重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学生在初中就学过的散文,在简要分析后,把杜甫的《登岳阳楼》《泊岳阳楼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一两首拿来作为“赏析示例”对比阅读,使学生明白在描写岳阳楼方面诗歌、散文在创造形象时是各有特点的;然后在自主赏析《项羽之死》时,引导学生把它与杜牧的《题乌江亭》、胡曾的《乌江》、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咏项羽》等一起来阅读;学习《阿房宫赋》时,把它和胡曾的《咏史·阿房宫》一起比较赏析。这样的重构不仅能突出“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主题,让学生明白“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而且能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是打破原有专题甚至是教材的限制,依据一定的标准选择相关篇目重构专题。主要是同类文本的共性阅读赏析或比较赏析,分析这些篇目的共性与个性。比如按照同一体裁建构专题,在学习《项羽之死》时,把它和《西门豹治邺》《大铁锤传》《种树郭橐驼传》组合成人物传记专题;按照同一题材建构专题,在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时,把它和谢灵运及王维、韦应物、储光羲、常建、李白、杜甫等人的同类诗歌集于一处,形成“山水田园诗赏析”专题;按照表现手法建构专题,在学习李白的《越中览古》时,把它和李白本人的《苏台览古》、刘禹锡的《石头城》、韦庄的《台城》、岑参的《山房春事其二》合在一处形成“诗词中的对比技巧运用”专题;以流派或风格为标准建构专题,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把它和温庭筠的《菩萨蛮》、李煜的《虞美人》、周邦彦的《苏幕遮》、李清照的《一剪梅》、姜夔的《扬州慢》合在一起建构“婉约词欣赏”专题;以时间断代为标准建构专题,把陆游、辛弃疾、岳飞、陈亮等诗人的作品集结构成“南宋爱国诗词赏析”专题;以作家属地为标准建构专题,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等人的作品集在一起,形成“古代江西籍作家诗词赏析”专题;以某一作家个人的作品为主建构专题,如学习杜甫的诗歌,我们选择杜甫的一些作品建构“沉郁顿挫——杜甫与杜诗”专题,当然也可以将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建构“李白与杜甫”“苏辛豪放词”等专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选修教材精心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文发展的主要时期、重要流派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集中编排,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认识中国古代诗文的特征,掌握诗文鉴赏的基本规律,将已学过的作家作品贯穿起来,从整体上获得对古代诗歌散文发展流变的初步了解。欲达到上述目标,围绕专题主题的单篇精讲教学固然是不能完全摒弃的,但在选修课教学中如果一味墨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又是教学惰性的表现。我们认为,在当前选修课教学不甚理想的背景下,教师应有专题意识和课程意识,并在继承必修课教学传统中促进选修课教学的发展,在守正中不断创新。当然,这种创新是有建构主义哲学作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知识,这个过程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与重组。另一方面,选修课教材的设计是给教师和学生留有了改造与重组的余地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者在“前言”“致同学们”中分别指出:“文学作品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教材在一些章节中列举一些作品,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只能从这一章节所提供的角度进行欣赏。在具体的阅读和理解运用中,完全可以引入另外一些角度,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这套教科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资源,几个平台,大家完全不必受此局限。”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篇与篇的组合、单元专题的整合,以点带面,步步扩展,纵横联系,使单篇课文成为专题乃至模块整体架构中的有机部分,以发挥整体效应,帮助学生通过这种联系获得对诗歌散文的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标签:;  ;  ;  ;  ;  ;  

主题重构:正确定位的创新--以“中国古代诗文鉴赏”为例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