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WTO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WTO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11月11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了关于中国“入世”的所有法律文件,标志着中国历经15年的艰苦“入世”谈判终于划上句号。“入世”我们虽然渴望已久,其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入世”将对我国每个行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已义无反顾地跨进了WTO的门槛。全国各行各业都未雨绸缪,迎接“入世”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自然首当其冲,成为能否保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关键。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说到:“学校从来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现其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目标。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开放度的加大,将有更多的西方教育机构进入我国,并带来其思想和文化影响。……教育领域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对西化、分化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所以,“加强和改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

首先,端正教育观念,继续坚持德育至上原则

自古以来,我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董仲舒认为,仁、义、礼、乐是治国的工具,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化民成性”,使被教育者“从义而远利”。《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忠信”是指对道德的要求,文是指文化教育。我国古代中央政府都设有礼部,地方设“三老”,都是专司教化的官方机构和官员。此外,统治者还规定各级官吏都要“以教化为大任”,发布许多箴规、告诫、圣谕以教民众。王守仁的《谕俗四条》就是其代表。这说明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在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就以克己、勇敢、正直、虔诚、聪明、节制为道德内容,系统地证明了聪明、勇敢、节制和正直等四种基本德性,后人叫做“希腊四大德性”。赫尔巴特则把教育的全部工作总结为德育,德育成了教育的全部实质。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而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各种派别,如实用主义的代表杜威等人,依然主张学校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并能适应于社会生活。这说明西方国家自古以来也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如美国,至今在小学、中学、大学都一直在不同层次上开设《美国历史》课程,以至于使美国二百多年的历史在美国从少年到老人均烂熟于心,爱国主义教育相当成功。

中国共产党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代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第一位。马克思、恩格斯反复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毛泽东同志曾说:“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出的最大经验。江泽民同志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加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说明了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在精神文明中思想政治素质则是其核心,是灵魂,它保证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由于我国在科研条件、工资待遇、用人制度、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尚未尽如人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受到“向钱看”的影响,许多“尖子”流向国外,为他人创造财富。我们培养他们,但不能使用他们,这是教育的最大悲哀。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许多人学成归来,但毕竟有大批相当出色的人才永居国外。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为谁创造”的问题,我们奢谈教育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思想政治课已过时,没用了”“不必要设思想政治课了”,等等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在许多教师的心中蔓延。同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青少年犯罪率在不断上升。所以,我们在教育中如果不注重健康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引导,不狠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么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正如司马光所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其次,继承文化传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

教育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使前人创造的传统文化得到后人的认同与继承;另一方面,我们总是不断激励后人思疑、求异、批判,乃至超越传统,从而进行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条件。任何创新活动都不能凭空地进行。如果对前人已经表达过的观点一无所知,又如何超越前人进行创新呢!现在,许多领导,许多教育工作者,许多学校都大谈特谈“创新教育”,以为不谈“创新教育”就不是素质教育,总是以为“创新教育”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我想,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只奢谈“创新教育”,那只能误国害民,丢掉民族的个性。我记得北京四中的印济隆校长在介绍其治校经验时有一句话:“哪些必须坚持,哪些应该改革,必须进行认真研究。改革创新就是改掉弊端,而不是花样翻新。没有民族化,就没有国际化。”所以,我们必须狠抓传统教育。

当然,我们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没有否定创新。反之,我们应当在教育中对创新进行激励,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是国家、民族发展的生命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创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但在当前“创新教育”满天飞脱离实际的背景下,我们应当认识创新性劳动之艰辛,不要使创新这个词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词,踏踏实实地狠抓基础教育,为创新奠下坚实的基础。美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科恩通过对科学史的深入考察,主张在认同、继承为特征的“收敛式思维”与以批判、超越传统为特征的“发散式思维”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所以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保持继承与创新之间的“生态平衡”。如果只讲创新,不讲继承,那只能是“空谈”;如果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就会丢失“希望”。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我们在从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不仅要继承传统,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也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要使学生成为课本的奴隶,也不要认为思想政治课没有创新的要求。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不是教条主义者,就是一个叛逆者。

再次,改革德育内容,使其符合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个有序的过程,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由易到难安排教育内容,让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产生共鸣,教育内容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最优化的实际效果。如果忽视年龄特征,急于求成,教育内容过难过高,得不到受教育者的认同,采取硬灌的方法是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科学院的曹树真同志曾撰文说:“德育目标——低起点、高目标、分层次,贴近生活,从伟大走向平凡。”“我们应把学校德育‘倒金字塔’(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大学才讲怎样做人)序列正过来,把起点和重点放在培养受教育者基础文明修养的道德教育上,由只重视‘伟大’转向抓住‘平凡’。”陈道明在《WTO与中国教育改革九人谈》中说:“我们今天的道德课大概念套小概念,学生听起来很容易糊涂。我觉得咱们德育这个名字起得有点大,往往一说德育,就是爱国、爱社会主义,叫学生承担一个这么大的概念,他肯定不行,因为大而无形。我跟小学生说几句话:注意自己的德行,甚至比你得100分重要。”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我们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

“人的道德品质不仅是习惯形成的结果,而且是更高层次上的习惯。”小学至初中是学生心理逐渐成熟;行为习惯逐渐形成时期。据资料表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学生,60%是在初中,20%在高中,20%在高中以后。在这时期我们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基本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才使我们这个社会有个良好的道德环境,才能培养更高的道德水平。如果连这基本的道德规范都没有,我们奢谈“远大理想”有何意义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说:“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所以,我们要把“倒金字塔”序列正过来,使其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现实。首先培养人们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然后逐渐引导人们树立“五爱”,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实现低层次目标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前进。

第四,改变德育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在封闭中运行。“我国学校传统德育实践的最大特点是控制性和封闭性,总是企图通过控制和封闭的方法堵塞不良信息,规约学生视野,控制学生行为,对学生进行‘理想化’教育,以培养其健全完善的人格。”但在今天这种做法已行不通。随着世界国际化的推进,社会“网络化”,我国加入WTO,西方资本主义的“洪水猛兽”更为猛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堵也堵不住,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反感,更多的“逆反心理”。这让我想起“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不是用堵、用拦的方法,而是用疏的方法,最终治理好了黄河泛滥的顽症,造福中华民族几千年。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打开“窗户”,勇敢地面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五点说:“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渗透德育,开放性地构建社会道德生活主体,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在小学我们可以在活动中采用,“灌输”的方式反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习惯。亚里士多德有“习惯是第二天性”的名言,而培根也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习惯在小学时已逐渐定形,长大以后就难以纠正。所以,小学是培养道德习惯的最好时期。而初中学生由于独立性加强,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提高,小学的那一套已不适应。这个时候就应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让学生走出校门,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同真实的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接受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志之以行。“行”不仅是结果,也是过程。在“行”中动“情”、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非常关心社会利益的孩子,都会养成一种义务感和荣誉感。”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渗透道德教育,使德育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达到春风化雨润无声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吸取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立足于我国现实,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继承传统,进行创新,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道德目标,以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迎接“入世”的挑战,以达到社会主义的建设要求,创造美好的明天。

标签:;  ;  ;  ;  

WTO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