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规模经济的层次及其相应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规模经济论文,层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规模经济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许多人只从企业层次来认识规模经济,忽视了规模经济还可能发生在行业、城市、国家这几个层,并且各层次的规模经济不仅有着共同的要求,还有着不同的要求。鉴于各层次规模经济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很普遍的现象,获得规模经济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的重要途径,并且我国各层次的规模经济都很缺乏,因此探讨这一问题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规模经济的不同层次
规模经济的确切涵义是指在投入增加的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了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投入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是前提,并且由此提高了单位投入的产出,或者换言之,降低了单位产出的平均投入。
它首先可由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引起,这就是人们一般所说的规模经济。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是因为企业在生产、销售、研究开发、融资、行政管理等方面有固定投入,总产量的提高可降低单位产出的平均固定成本,一般情况下也就是降低平均成本。
这种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现象在许多制造行业都比较突出,如汽车等运输工具、化学产品、人造纤维、办公设备、金属及金属制品、通用和电动机械产品、橡胶和塑料制品、饮料和香烟等,一些服务行业如海运、内河航运、旅游、银行、保险、通讯邮电、咨询、贸易服务等,也存在这一现象。在这些行业,当单个企业产品的产量超过一定规模后,其产品的平均成本便迅速降低。规模扩大的形式既可以是单一产品的产量增加,也可能是产品品种的增加。当是后一种情况时,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又常常被称作“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这在许多化学产品上表现得很强烈,一个连续的生产流程,可以生产出多个品种的产品;铁路等运输企业的客货运兼营也是典型的例证。
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外部、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有时又被称作“地区集中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主要是指由同一行业的企业向特定地区的集中带来的平均成本节约。比如,技术进步常常能节约成本,而同行业企业由于使用相似的技术,企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明显,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同行业的企业会产生良好影响,示范作用很强烈,而企业间的距离越近,雇员之间的往来和沟通越便利,这种示范作用越强烈,新技术的扩散也越快。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许多微电子和生物方面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硅谷及波士顿128号公路附近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比如,同行业的企业对中间投入品常常有共同的要求,它们向一个地区的集中,会增加该地区的投入品需求,使得有的企业可以通过分工于该投入品的生产而降低这些企业获得投入品的成本。当生产投入品的企业和使用投入品的企业属于同一行业时,企业外部、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便发生了。
还比如,特定行业往往对劳动力的技能有着特定的要求,同一行业的企业向一个地区的集中,会吸引大量有着特定技能的劳动在这一地区聚集,形成一个这类劳动力的“蓄水池”。每个企业在扩大生产时都不必花费额外的成本去寻找所需的劳动力,因为每个企业扩大可缩小生产规模的时间不一致,使得该“蓄水池”中常常有“水”。在这里,规模经济来源于同行业的劳动力市场。
显然,这个层次的规模经济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是一种外部经济,是企业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不是企业内部的力量决定的。
第三个层次是由多个行业向一个地区的集中形成的规模经济,也可称作“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momies)。这主要是由于行业之间有时存在外部经济,一个行业的发展通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可能对多个行业降低成本作出贡献。它既可以由上面所说一个行业的地区集中化、进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即不平衡发展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行业同时平衡发展的方式实现。
比如,炼油与石油化工、煤炭与火电等行业可在一个城市同时发展,密切相互间的联系,节约相互间的交易成本。
再比如,大城市常常是一些商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中心,如金融、保险、会计、咨询、医疗、环境保护等,这些服务可以同时为多个行业所用,并且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的现象比较突出,只有当城市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对服务的需求才会上升,这些服务的质量才能更高或价格才能更低,从而有益于该城市的多个行业。这是城市化经济的突出表现。
另外,当一项基础性的技术可以为多个行业的企业所利用时,这些行业向一个城市的集中同样有助于该技术的扩散,扩大该项技术的受益面。
对于企业而言,这一层次的规模经济也是一种外部经济,是由行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决定的,在一些中心城市表现得比较突出。当然,如果城市规模过于膨胀,引起内部交通成本的增加、土地价格急剧上升和环境的恶化,也会给企业带来外部不经济,这种不经济甚至有可能超过城市化经济对企业的良好影响。这时的城市规模可认为是超出了“最优城市规模”。
还有没有更高层次的规模经济呢?回答是肯定的,除上述几个方面的规模经济以外,还有国家层次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许多由中央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国防、外交、法规、行政等),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规模较大国家每个企业所分摊的成本比小国企业所分摊的一般要低。第二,在封闭或对国内市场有保护的情况下,大国的国内市场规模比小国更大,更易于保持一个具有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从而在竞争的压力下更好地促使企业进行创新,不断谋求新的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保护的成本,提高保护的收益;在开放的条件下,大国的这一优势主要表现在保持非国际贸易产品市场的竞争性,提高非国际贸易产品的生产效率方面。第三,大国人口基数大,使它们在普及了教育并赋予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权利后,很容易培养出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
这一层次的规模经济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外部经济。虽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竞争的介人,降低了上述第二个方面的重要性,并且大国往往是地域比较辽阔的国家,内部运输和组织成本要高于小国,但综合起来看,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后,大国对于产品单位成本的降低和企业的成长壮大而言,优势更多。
二、我国在规模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简析
在讨论得比较多的企业内部规模经济问题上,我国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在许多规模经济显著的部门,单个企业的固定投入相对较小,生产能力低,产量达不到目前技术条件下的“最小有效率规模”,并且中间产品的企业间分工缺乏,外部交易量小,“小而全”的企业很多,导致企业规模经济缺乏,产品平均成本很高,甚至抵消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我国在这些产品上的价格竞争力低于发达国家及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比如汽车,目前我国共有汽车整车厂22家,改装厂626家,零部件厂2000多家,而汽车总产量只有150万辆,不及通用的1/5,年产量超过5万辆的只有6家。
另一个现象是,企业的产品品种单一,不能生产相互关联的产品,更谈不上实施产品多样化战略,没有充分获得“范围经济”。
单个产品规模小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新增投资项目上一层层“行政性分权”的模式,导致各地区各部门纷纷进入了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产品;各投资项目资金来源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低,又约束了单个投资的初始规模;而投资的行政主体以行政性手段保护所属企业的市场,则致使规模较大、平均成本较低的企业难于在全国范围内扩展其产品的销售市场,不能通过覆盖全国市场而扩张其生产规模,生产能力反而被闲置。
致于“范围经济”的缺乏,则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企业管理上的部门分割及主管部门对相应产品的垄断,割断了产品之间的天然联系,增加了跨部门进入的壁垒,妨碍了企业实施多样化战略。比如,长期以来许多企业不能同时生产盐化工产品和碱化工产品,石油企业不能生产石油化工产品即不能对石油进行深加工。
近些年以来,跨部门的进入壁垒逐渐减少,加上企业集团不断增多,许多在其主导产品上尚未获得规模经济的企业也纷纷进行多样化经营。这一新情况与国内产品市场的发育快于要素市场,特别是跨地区跨部门的生产要素流动和相互组合的程度还比较低,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很少,都有很密切的关系。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一情况从长期看有可能成为谋求单个产品规模经济的障碍:因为产品已经多样化的企业在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产品上的劣势,有可能被该企业在其他产品上的优势所弥补,从而增加在规模经济产品上有优势的企业进一步扩张其规模的难度。
在地区集中化经济方面,我国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各地区(各省级行政区之间、各省级行政区内部的地市之间甚至各县、乡、村之间)追求自给自足,区际分工和贸易很不发达,产业结构趋同化、“小而全”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这一层次的规模经济同样十分缺乏。当然,各种生产要素跨区流动自由的缺乏,也是特定要素和行业不能向一个或少数几个地区集中的重要原因。
在城市化规模经济方面,我国的问题是:第一,许多专业化的生产基地,如大庆、鞍山、本溪、抚顺、马鞍山、十堰等,虽然主导行业已有较大规模,但由于一些与之相关联的制造和服务行业未能及时发展起来,制约着这些城市的企业充分获得城市化经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特定行业最初布局不合理的情况(比如只考虑了自然资源状况而忽略了交通、通讯、市场等重要因素,只考虑了军事和安全方面的因素,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经济条件),也有地区、部门分割和垄断的情况,还有企业体制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发展相关产业的动力和融资途径。
第二,乡镇企业的发展未与城市化相互促进,许多乡镇企业未能获得城市化经济。近18年来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如苏南、浙北、珠江三角洲、胶东、辽东等地区,由于企业布局极为分散,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带来了诸如土地资源浪费,人地矛盾加剧,污染扩散严重和治理困难,难以获得企业内部及企业外部、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商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难以提高等问题,也没有获得城市化经济。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很复杂,有历史传统的影响,有自然和人口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的影响。比如,严格的城市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向城市的流动,于是他们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变通方式,由乡镇企业吸纳已改变了职业的农村人口;城乡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正式的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相互流动渠道的缺乏,妨碍了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的自由聚集、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的自由扩散,以及乡镇之间生产要素的相互组合(以形成新的城市);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偏向于城市居民,使放弃土地进入城市的农民面临巨大的生存风险;等等。目前,至少在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需要反思这一发展模式的缺陷并以适当的政策加以弥补,尽快明确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毫无疑问,城市化规模经济的存在,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与上述两个方面同时发生的因城市规模过大而引起的规模不经济。许多特大城市因为单纯追求产业结构的齐全,导致人口膨胀、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给企业带来外部不经济。
在国家层次的规模经济方面,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国内市场分割比较严重,统一的国内产品和生产要素大市场远未形成,跨区投资和贸易不发达,区际竞争不足。这有自然原因如地域辽阔,但影响更大的是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因素,如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垄断、全国性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未受足够重视及跨地区的交易缺乏司法保障等;第二,在许多行业,特别是一些生活消费品行业,由于国外产品的大量进口或外商所控制企业的产品大量内销,导致内资企业难以充分利用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国内市场比较大的优势并获取相应的规模经济;第三,政企职责不分,使政府不能专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特别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分工方面很不明确,导致一些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或未能遍及全国,妨碍了许多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运行和发展,使它们难以成为依托全国市场、可与发达国家和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大公司相竞争的大集团。
三、政策调整的方向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各个层次规模经济的缺乏,都与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自由得不到保证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现象不仅直接造成了资源在空间和产品上配置效率的低下(规模经济缺乏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表现),而且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之不能达到在目前国内的要素、技术和市场规模条件下本来可以达到的水平。当然,这一状况与产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自由不断增加,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更是很不协调。消除这一现象,作为发挥我国市场规模优势的重要内容,应该成为一项当务之急。中央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保证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可考虑参照当年美国的做法,以宪法形式消除产品跨省级区域流动的障碍,保证产品跨省流动时不受各地的歧视,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保证本级范围内的产品流动自由,以此作为各类企业产品受到公平待遇的法律武器。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将是,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国内在市场的分割,在现有企业的“劣汰”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促进它们的“优胜”,为优势企业的产品扩展到全国市场获得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创造条件,为优势企业的壮大和国内名牌的生成提供便利。因此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对优势企业的最大支持。作为这一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要制定“政府采购法”,并在其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及各政府部门在进行采购活动时,公平对待国内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企业,让它们自由地竞争,消除各种地方和部门的垄断及特权。在全国统一的产品市场形成后,就要考虑国内各种要素市场的统一。
从前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到,无论是城市化经济,地区集中化经济,还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都有一个目前企业存量的调整问题,调整的基本方向应该是:(1)促进乡镇企业向县城及其它中小城市(含建制镇)聚集,带动农村非农劳动力的城市化,获得城市化经济,节约农村土地,同时,将特大城市的一些生产企业(特别是位于市中心区的)向其卫星城或其他中小城市迁移,以消除规模不经济;(2)促进特定产业的企业(含乡镇企业)向特定地区(多为城市)聚集,消除各地产业结构的趋同,获得地区集中化经济;(3)促进规模经济产品的生产企业间的兼并,把“小而全”的企业结构改变为一大批企业内部分工发达、能够在主导产品上充分获得规模经济的企业集团。在这几个方面,地方政府都大有可为。比如,县级政府在企业用地、城镇户口管理、建立县级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都可采取更为公平和开放的政策,将乡镇企业包括在内,促进乡镇企业在县级范围内的聚集,推动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政府也可采取用地、户口、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吸引全国各地与其优势产业相关的企业的聚集;对于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产品,省级政府则首先可在省一级范围内,通过优先安排贷款和股票上市、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对同行业企业的兼并,实现规模经济或缩小优势企业产量与规模经济产量的差距。
如果要使新建项目即增量部分同时获得各层次的规模经济,从根本上看,还有赖于国有企业体制和政府投资体制的改革,而不是仅靠加强项目的行政性审批所能做到的。如果政府投资的领域不收缩,那些急需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必然继续处于短缺状态。如果非公共产品政府投资的决策者不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国有企业所有者对投资决策者的约束不加强,也就难以保证投资项目都能选择适当的产品和生产规模,布局于适当的地区以获得地区集中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也就难以有较高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