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内容改革应实行“三结合”_高考论文

高考内容改革应实行“三结合”_高考论文

高考内容改革应实行“三个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分为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因而高考内容(科目设置和各科命题范围)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主导方面。近年来,在考试形式方面作了许多新的探索,如上海、海南举行春季考试,还有同志提出要改目前的全国统一考为各校单独考等。对此,厦门大学高教研究中心的刘海峰教授认为,一次考能基本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一旦失误,明年可以再考,一试并未定终身;增加考试次数只会增加考生负担,多考几次并不能自然地提高成绩,也不能增加录取机会;增加考试次数会增加招生工作量,消耗更多教育资源,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考的权威性,对中学教学造成一定的冲击等。因而,一次考仍符合中国目前的实际,一年考两次并无多少实际意义。(注:刘海峰:《高考并非一试定终身》,《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第58-59页。)

高考有两大功能。循此,高考内容的改革应瞄准两大目标。一是行使筛选功能,即尽量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地选拔新生,为高校输送高质量的后备人才。二是行使导向功能,即不人为地增加学生不必要、不合理的学习负担,有利于中学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全面发展;高考命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促进学生科学地学习,而不是违背学习规律和扭曲学习特点。高考是指挥棒,“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学”是很自然的事。中学的“填鸭式”、“题海战术”为什么至今仍有市场?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对付现行高考。作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就要考虑应该怎样利用这根指挥棒,以引导中学教学。

自1981年以来,我国高考制度一直在不断地改革,进步巨大,与“文革”前相比,可以说已是面目全非。但与高考改革的两大目标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和问题,需要继续改革。笔者认为,实行“三个结合”应该是今后高考内容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考全面与考倾向相结合

当代科技发展的综合化特点要求人才素质的综合化、全面化。对中学生而言,无论是为了适应上大学后的通才教育趋势还是便于今后顺利地实现职业转换,都应该尽量文理兼学,在知识结构方面不能留下重大缺陷。由于存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受高考科目设置现实的影响,多年以来,中学存在片面追求:重智育而轻其它诸育,智育本身则是文理分科,不考不学。但如果为避免偏科而开考高中全部9门课,又会加重学生负担。这不仅学生难以承受,而且本身也不合理。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学科兴趣、个性特长都不一样。前苏联教育界认为,未来的生产工作者和人文科学工作者在中学的学习内容和深度方面应当有所不同,如果千篇一律,势必会扼杀某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经多年探索,我们已找到了解决办法,即采取“会考+高考”模式,高考则由"3+2"改为目前的"3+X"。会考属于考全面,以使学生打好基础,避免偏科;高考属于考倾向,以使学生有所侧重,减轻负担。二者的结合便能较好地解决全面发展与特长发挥的矛盾,使人才的选拔更加全面、准确。但在这个问题上现在却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该考全面不考全面。会考的方向是对的,应该坚持。但教育部2000年在《关于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示:“一些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学校,可免于会考。继续会考的地方,要适当减少会考科目,淡化会考成绩与高考报名的关系。”这是一种严重的倒退行为,这个口子不能开。当然,教育部的初衷可能是好的,希望借此减轻一点学生负担。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在升学竞争动力的驱使下,中学一旦失去会考这种外在约束,势必会重新出现新的偏科现象,因此,应该坚持会考制度,而不是取消或者淡化,并且要保证会考这种“水平考试”的应有“水平”,使之具有严肃性、权威性。

二是该考倾向不考倾向。今年各省全部推行"3+X"模式,广东、河南的X则是“文理大综合”。我们认为,可分别实行“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或加强单科以及本学科内的综合程度,而不宜搞“文理大综合”。因为这样看起来只考1门,考生实际上要学好6门。这种迫使学生去努力学好自己并不擅长科目的作法,势必扼杀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导致其平均发展,并加重其不合理的学习负担,与高中毕业会考的初衷相背离。而且,这种拚盘式的“综合”能否达到“突出能力测试,测查考生相关课程的双基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目的恐怕也是一个疑问。针对当时(2000年)来自社会的批评,广东省招办负责同志解释说,实行“文理大综合”可以克服部分中学生过分偏科的现象,且跨学科的综合只占20%,难度较低,分数不计入总分等等。(注:见《中国教育报》,2000年4月15日②。)我们认为,学生既已通过会考,又何来偏科一说?既然难度较低,不计入总分等,这种综合考试又有何意义?

二、考实力与考潜力相结合

一般而言,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能够考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都是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高分低能”之说具有一定片面性,但大学生中确实也不乏“高分低能”者。为什么存在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在于现行高考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实力而非潜力,尽管实力中也包含了一定的潜力成份。考实力,指考查当前的水平状况,看谁学得好、功夫到家,带有“向后看”的性质。因此,考上大学的学生,并非都是有潜力的学生,一些学生是通过苦读、复读等办法拚死拚活“磨”上去的。近年来,一些中学校长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呼吁要把“测试的重点从评价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与学力水平,转变到测试考生学习潜能上来。”(注:唐盛昌:《校正指挥棒导向》,《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5月,第43页。)教育部负责考试的官员也提出,今后高考的命题要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为此,我们认为可考虑将高考试题分为两类或两部分。

一类是学习成绩测验,“向后看”,着重考查学生对中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但要在命题的科学性上做文章。教育部关于2000年中考的指示便很有启发性,如不出偏题、怪题、繁难的计算题、证明题及需死记硬背的题;突出能力的考查,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等。(注:见《中国教育报》,2000年3月14日②。)有同志提出,标准化考试这种所谓的客观题本身就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是在美国,人们也愈益感到它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如无法测试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欣赏文艺、艺术作品的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等。(注:王斌华:《美国大学的能力培养》,《外国教育资料》,1993年第2期,第17页。)因此,应降低选择型等客观题的比例,进一步肯定和开拓主观题的功能。(注:李勇:《高考中创造力的探讨》,《中国考试》,1998年第5期,第30页。)主观题有利于学生比较开放、灵活地解决问题,有利于检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出一些检测思维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的试题,这就不是“填鸭式”、“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所能解决的。这样一来,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对中学教学起良好的导向作用,又能筛选出确实聪明、真正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那么,侧重主观题是否会影响评分的客观、公正呢?我们的看法是,考试的客观、公正要以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为评价标的。命题、评分貌似客观、公正,但却不能达到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的目的,这种“客观、公正”又有什么实际意义?

另一类是学习能力测验,“向前看”,着重考查学生的发展潜力及适应大学学习的能力。这种测验美国称之为学术倾向测验(SAT)。虽然它不等同于智力测验,解题时要依赖于知识的掌握,但又不是考查知识(如数学部分便包含有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容),而是把所需要的知识内容降低到绝大部分学生都熟悉的标准,并且不囿于任何一门课程。现在国外或合资企业的在华招聘考试,试题内容与所学专业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就带有一种能力测验的性质。试举一例,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物色博士人才,面试时的一些经典问题为: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请估计北京共有多少加油站?两条不规则的绳子,每条绳子的燃烧时间1小时,请在45分钟内烧完两条绳子。前两个问题虽有准确答案,但考官的目的却是在答案之外,即借此判断应试者分析问题的能力。后一问题的焦点不在逻辑而在机敏,应试者能在多长时间内找到答案才是问题的关键。(注:凌志年:《追随智慧》,见《中国报告文学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这种试题形式对高考命题的改革应该具有启发意义,值得引起我们关注。但开展这一测验在我国还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实际问题,因而须经过试点,取得经验,而后逐步推广。

三、考知识与考方法相结合

从广义讲,关于方法的知识也是知识。这里的知识指学科知识,方法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现行高考试题属于考知识范畴,因而中学生的学习要抓什么“知识点”等,整体的知识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我们还为此而津津乐道。受标准化考试理论的影响,高考试卷的题量大,覆盖面广。学生做题时用于思考的时间很少,需要具备一拿起试卷来就做的能力,这就要求平时大量做题,形成敏锐的直觉,从而为题海战术提供了市场。题量大,事无巨细,什么内容都考,必须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中学生的负担重,有目共睹,高考不合理、命题不科学是一重要原因。能否从考方法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不但考“学什么”,还要考“怎么学”。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停留在“学会”的水平上,而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培养学习能力,亟需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现在谈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但我们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认为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仅此而已。其实,终身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终身学习意味着以往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终结,意味着现行教育的重塑或改造。终身学习理论对高考命题改革的启示在于:既然学习是终身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把青少年时期的宝贵时光用于灌输学科知识,而应用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以为学生尔后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因此,我们谈方法,首先应该是学的方法而不是教的方法;谈创新,首先应该要求学生能够创新式学习;谈考能力,首先要考学生的学习能力。此类试题在高考试卷中应有反映。这样,学生就不用为记忆大量的知识而疲于奔命,负担自然减轻。至于如何“考方法”,尚须进行大量研究,但相信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比如提供给学生一篇2000-3000字左右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理清知识线索,对知识加以整理、归纳,予以系统化,图解所提供材料的框架结构,并写出如何尽快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等。

标签:;  ;  ;  

高考内容改革应实行“三结合”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