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内容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体系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必须把握它的科学体系。所谓科学体系,实际上就是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这些主要观点的内在逻辑性。因此,研究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首先要搞清楚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科学体系所面临的难度

理论工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科学体系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从我自己来说,在1988年11月出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一书第二章中(此书由我主编,这一章由我撰写,成稿于1988年5月),有这么一段:“总之,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现阶段的国情、任务、动力、条件和国际环境等问题,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开始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飞跃。”(见该书修订本第24页)此后到写这个稿的1996年5月为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科学体系的论著,已经很多,但是,我们还须从头开始讲一些问题。

有些人说,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大都是谈话记录,一篇一篇的,都很短,没有什么理论,不像是理论著作。这就首先要回答:《邓小平文选》是不是理论著作?这里提出了一个老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理论。

龚育之、石仲泉同志在他们的著作中,对邓小平的实践和著作“是不是形成了理论”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理论形成的标准:系统地正确地回答了所研究的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系统回答而不是零星地回答,是回答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是回答个别问题,就应该承认,这个领域的理论已经形成。这是问题的实质,倒不在于这种回答是以大部头理论著作的形式表达出来,还是以决议、报告、讲话、文集的形式表达出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论大纲》第6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理论是否形成要看实质,不能拘泥于形式,这个意见很重要。但是,上述两位同志所讲的“理论形成”的标准,从上下文意思看,是指理论是否形成了体系,而不是回答《邓小平文选》是不是理论这个问题。

什么叫理论?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时作过明确的回答。他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17页)究竟什么叫理论,人们可以作出各种不同的解释。现在看来,毛泽东同志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对理论下的定义,是科学的。

理论是由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组成的。凡是科学的理论,它的概念和原理必然是来自客观实际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又在社会实践中经受检验。在《邓小平文选》中,创造了一系列新概念,比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国两制”,等等;《邓小平文选》又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重要原理,比如,社会主义本质论、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当代世界主题论,等等。这些概念和原理都来自客观实际,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并在我国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经受了检验,证明了它的真理性,因而是真正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仅仅以是否是长篇大论,是否是大部头的系统著作,来判断是不是理论,这是从形式上看问题,而没有抓住实质,当然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不仅是理论著作,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因为它回答了有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有自己内在的逻辑性。但是,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著作的确又有自己的特点,把他的论著同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对照一下,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是大部头的,二是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著作中的理论体系很明显。

马克思的基本著作《资本论》有厚厚的三大本,中文版将近2500页。再看其逻辑结构,第1卷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2卷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3卷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资本论》第1—3卷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明显。再看第1卷,共25章,先讲商品和商品的二重性,再讲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逐步展开,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恩格斯的一本主要著作《反杜林论》,虽然是为批判杜林的错误观点而写的,当时是一篇一篇地发表的,但汇编成书之后,本身也是一个严密的体系:第一编是哲学,第二编是政治经济学,第三编是社会主义。这三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逻辑和体系都很清楚。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们的理论著作的水平,对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言,是无与伦比的。

《邓小平文选》则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谈话记录(《邓小平文选》第3卷共119篇,其中接见外宾和港澳人士谈话71篇),而且都比较短,长篇的文章也很少(第3卷平均每篇2000字)。怎样看这种现象呢?我认为,这主要应当从历史特点和历史任务方面来解释。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是资本主义已经比较充分地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任务,是创立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作为无产阶级进行解放斗争的精神武器。为此,他们要对已有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作批判的继承,要对现实社会进行解剖,以揭示其实质和发展规律,要科学地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要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评析。总之,他们要作前无古人的理论创造,需要写出大部头的学术性很强的著作。列宁说:“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列宁选集》第2版第1卷第88页)列宁的意思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都是最卓越的学者和革命导师。从他们的著作看,也正是这样。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历史使命是立足于20世纪,面向21世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在中国实践社会主义,而不是系统地创立一种新的学说。邓小平同志的论著(这里主要是指进入历史新时期后的论著),都是从实际出发,回答或阐明社会主义实践中某些重大现实问题,或是为了探索解决各种新问题而寻求的答案。由于在这样的过程中阐述理论,因而,在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中,对理论问题的阐述确实不像人们通常理解的那么系统。其实,列宁、毛泽东和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

我们通读了《邓小平文选》之后,便会深深感到,这一著作内容很丰富,回答和阐明了一系列重大问题,理论性很强。在这一系列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已经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但是,这些理论观点都是分别在各篇著作中提出和论述的,不同于通常那些系统阐述理论的著作。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实际情况: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也包括党的重要文献),已经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但这个体系又不是明显地、现成地摆在那里的,而是要人们在深入学习、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理出头绪,整理出一个体系。这一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颇具难度与深度的科学研究大课题。

二、党的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科学体系历次的概括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这个决议在最后部分总结归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要点,一共有十条。这反映了我们全党当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但那时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是一种理论体系,而是作为“道路要点”提出来的。

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作为理论体系进行归纳,是1987年的十三大。

1982年党召开十二大,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概念。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有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名称。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十三大文件对这些科学理论观点列举了十二条。这十二条是: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

这一次的归纳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二,这个理论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已经形成了轮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针;第三,这个理论的内容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也就包含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十三大对这个理论的归纳,抓住了主要之点,为全党同志学习和掌握这个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回过头来看,这毕竟是第一次归纳,所列12个观点,有的并不是这个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而有些当时已经提出的很重要的理论观点又没有归纳进去。这反映了当时全党对这个理论的理解水平。

第二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科学体系的归纳,是在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上。

十三届七中全会的文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也是概括为十二条。这十二条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其他领域的管理体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按照“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十二条每一条的文字都比较多,以上是我进行了压缩之后的表述。

将十三届七中全会归纳的这十二条与十三大的十二条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别。这种差别首先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内,理论有了发展,而全党对这个理论的理解也加深了,因此,各条的内容写得比十三大充实了。这种差别也反映了一些问题:第一,十三届七中全会归纳的第一条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把政权摆到第一位。这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一个一个地丧失执政地位,导致政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因此,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科学体系作归纳时,把坚持人民民主政权摆到了首位。当然,这也反映了我们对东欧剧变的认识水平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理解水平(把坚持政权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面)。第二,十三届七中全会归纳的十二条与十三大的十二条相比较,引人注目地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容,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内容。这是一个不足。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科学体系的第三次归纳,是在1991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中。

在这次讲话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归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三个大的方面。在每一个大的方面又列举了若干条理论观点和制度政策。

人们知道,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这一重要论文中提出,未来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要建设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这可以说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蓝图。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是毛泽东同志这个建国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运用。这样来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虽然在理论上受到限制,但体现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要求,其积极意义是明显的。但是,党的十四大报告没有同这个提法相衔接。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科学体系的第四次归纳,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

十四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主要内容,从九个方面作了归纳和概括。这就是: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一国两制”。党的十四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作了定义性的阐明,并明确规定,将这个理论作为全党的指针,要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这表明,十四大对这个理论的认识出现了飞跃性的进展。十四大对这个理论的归纳,同十三大一样,是循着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构成体系的思路,但十四大的归纳比十三大更准确、更全面。

十四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归纳,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在这九条中还不够突出;第二,把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还需推敲。因为这两方面首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当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但将其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在理论上尚需论证。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五次归纳,是1995年5月党中央印发的中宣部组织编写的《学习纲要》。

这个《学习纲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十六个问题,比十四大的九个方面大为增加了。正如党中央的通知所说,这个《学习纲要》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邓小平文选》的思想。比如,《学习纲要》将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第2条加以阐述,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作为独立的一条,加以阐述,这就克服了十四大的九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学习纲要》增加了市场经济的内容,也作为一条。这也是前面几次归纳中所没有的。有人说,《学习纲要》的16条是源于十四大的9条,又展开9条。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很明显的是,16条不是简单地将9条展开,而是反映出对某些问题理解上的变化。

以上我们回顾了党的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的归纳过程。可以看出,从全党来说,对这个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的。从上述五次归纳看,我们的认识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线式的。这也反映出,整理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科学体系,确实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科研课题。这第五次归纳也不能视为是最后一次归纳,因为这个理论在不断发展,还会增添重要的新内容,而人们对这个理论的认识也在发展。

三、理论工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科学体系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科学体系究竟是怎样的?对于这个重大课题,理论工作者早就开始进行研究探讨,十四大以后,更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到目前为止,理论工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科学体系,已经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见解。究竟有多少种,还没有看到全面的综合统计。据笔者有限的接触,约有一、二十种之多。现略举若干种如下。

有人认为,应当以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基本框架,构筑理论体系,因为基本路线是路线化了的理论,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

有人认为,应当以思想路线为基础,构筑理论体系。在这样的思路下,又有各种不同的具体设计。有“一块基石、四根支柱”的体系。“一块基石”,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四根支柱”,即初级阶段论、改革论、本质论、市场经济论。有“以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为先导”的体系。具体地说,是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生产力标准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为先导,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所包含的理论原则为核心内容,并建筑在“两块理论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上的“严谨的科学体系”。

有人认为,应当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基础,构筑理论体系,提出“一块基石、两大支柱”的体系框架。“一块基石”,就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两大支柱”,就是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有人认为,应当以理论层次来构筑理论体系。他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科学体系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或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个层次,是这一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或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三个层次,是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党务等各个领域的展开和具体化。

有的人用并列若干条的办法,来构筑理论体系。

总之,理论工作者已经提出了多种多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理论体系。

对上述情况,我们起码应当肯定两点:

首先,这反映了近几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研究的活跃,大家敢于各抒己见,这是一种好现象。

其次,各种体系都是在认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构思出来的,一般地说,都能自圆其说,都有其合理性,对我们思考研究问题有一定的启发。

但是,将上述各种体系综合起来看一下,基本内容就是那么几条,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基本观点,差别在于,各人的思路不同,对这些基本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同。从每一种体系看,都有其道理,但若将这些体系摆在一起,就容易使人产生头绪纷乱的感觉。比如,都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有一块基石,但有的是指思想路线,有的是指社会主义本质论,差别甚大。又如,有的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有“四根支柱”,有的说是“两大支柱”。各人所说的“支柱”的内涵相差甚大。这里,明显地反映出一种随意性。

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有些意见会逐步取得共识,趋于一致。但是,理论体系既然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课题,就不可能众口一词,见解完全一样。今后,还会有人提出新的体系构想。在这个问题上,应当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甚至要允许按照不同的体系构想,编出不同的教材,在实践中让大家来检验评述。这样,可能会出现一种或几种各有特点、各有适用对象的比较好的体系和教材。事实上,以各种不同体系为骨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教材,正在编写和出版。

四、应从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考虑理论体系

研究一个理论的体系,首先要搞清楚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再研究其中的逻辑关系。我认为,研究和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科学体系,要注意以下两条。

第一,要遵循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同志的思维逻辑;

第二,要便于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和掌握。

这两条应当作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科学体系的客观标准和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十四大归纳为九条,《学习纲要》又扩展为十六条。能不能再进一步概括呢?我认为是可以的。

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总结我们的经验有很多条,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展开的。

用最概括的语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内容,就是回答和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两个大问题。

有人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是的,这两个问题有密切联系,甚至很难截然分开。但是,这是两个问题。无论从逻辑上讲,还是从邓小平同志的论述来看,都是两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就多次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过去我们的认识不完全清醒。他提出,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的谈话中说:“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提出来要我们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3页)1988年5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同外宾谈话时说,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他对外宾说:“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可见,邓小平同志是很重视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在他的论述中,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有区别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最主要内容,已如上述。那么,这个理论的内在逻辑是怎样的呢?

邓小平同志挑明了这种逻辑。他在同外宾的一次谈话中,在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后说:“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这涉及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所有方面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这里讲的“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就是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这里,邓小平同志的思维逻辑是,在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之后,依据这种理解,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就是邓小平同志论述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逻辑,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这样的基础上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科学体系,既符合邓小平同志的思维逻辑,也易于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理解、记忆和掌握。

以上述的基本框架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科学体系,可以包括有机联系的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思想路线。

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部分:什么是社会主义。

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观点(社会主义要建设两个文明、民主是我们的目标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内容。

第三部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包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战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一国两制”等内容。

第四部分:基本路线。

包括基本理论与基本路线的关系、基本路线的内容、基本路线坚持一百年不动摇等内容。

最后,我想说一下,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关系。

第二,要总结历史经验,继续剖析过去对社会主义的种种不科学认识。

第三,要有现实针对性,特别是要剖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错误观点、糊涂观念。

第四,要掌握十四大报告中讲的“初步回答”的分寸,和这个理论还要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精神。

标签:;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