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品牌社区泛家庭意识、成因及后果研究_群体行为论文

在线品牌社群中的泛家意识以及前因和后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线论文,社群论文,前因论文,意识论文,品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吸引或留住顾客成为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为了吸引或留住顾客,企业管理者开始学习、组织品牌社群的建设。品牌社群是由一群有相互联系以及对品牌崇拜的个体组成[1],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品牌社群了解顾客及其购买行为,也可以借助品牌社群影响顾客对品牌的评价以及传播产品信息,而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顾客对品牌的忠诚[2]。诸多学者研究了品牌社群对顾客忠诚行为的影响关系,发现品牌社群认同[3,4]、凝聚力[5]、承诺[6]等会对忠诚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研究能够很好地解释顾客对品牌社群或品牌的忠诚行为,但是它们是基于西方管理理论下的心理行为,是对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品牌忠诚理论的吸收、消化和应用。众所周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存在差异的,如西方管理理论强调的是契约和信用的作用,而东方管理行为则会关注人情关系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国人对品牌社群或品牌的忠诚可能会存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心理因素。

       通过网上搜索,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很多企业的品牌社群是以“家”来命名,例如,圣城家园,南昌大学家园,联想家园,vivo的V粉家园。企业管理者取这样的名字是想表达品牌社群就像顾客的一个“家”,表达一种“家”的思想,这正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呼应,因为家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甚至是政治生活的核心,中国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家文化[7]。由于家的思想在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把品牌社群视为一个家,把社群成员视为家人,加入社群也就有了家的感觉,例如,小米论坛的一些帖子以及回帖:“兄弟加油”、“谢谢大力哥”、“深圳11月线下活动暨庆祝深圳小米之家两周岁生日”,这让许多小米粉丝产生“家”的感觉,激发他们通过帖子“让米粉视深圳小米之家为自己的家”来表达对小米品牌社群的“家”意识。由此可见,社群成员对在线品牌社群产生了家的意识,进而提高他们对在线品牌社群以及品牌的忠诚度。有鉴于此,本文将根据中国家文化的思想对在线品牌社群进行研究,探索国人对社群产生的独特的心理意识——泛家意识,并实证分析该意识的影响因素和对忠诚行为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些问题探讨,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理解在线品牌社群的内涵和把握社群成员的心理活动,也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建设和管理在线品牌社群。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1、家的内涵

       从字形结构来看,家为上下结构,上“宀”下“豕”,为象形字,取房屋屋顶及其两侧墙壁之象,表示房屋的意思。古代的房子是上面住人,下面养猪,所以早期的家被理解为人与猪的共居场所,后来特指人类居住场所,但现在家的意义已经从居住场所扩大到居住在其内的人际关系。

       家是个体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生于斯而长于斯[8],然而经历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人们对家的理解出现了差异,研究者对家的定义呈现出多样化发展且变得更为复杂。Koerner和Fitzpatrick通过分析前人对家的定义[9],总结出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家的内涵。第一是从家庭结构方面进行理解,即基于特定家庭成员(如父亲、儿子以及延伸的家庭成员)存在或缺失的基础上,根据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理解家,例如,陈舜文认为家是由一群具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收养关系的个体所组成的团体[10]。第二是从家庭功能视角进行理解,家的功能包含家庭维系,孩子社会化,情感、物质支持和角色履行,例如,Weigel认为家是成人人格的稳定器和孩子社会化的助推器[11],白凯和符国群认为家具有社会化、居住、经济、情感性和延续后代的作用[8]。第三是从交互角度进行理解,强调群体成员之间的交互性和情感体验,如Olson和DeFrain认为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互相分享亲密关系、资源和决策的场所[12],而方晓义等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家是由相互分享、互相承诺或有其他亲密关系的个体所组成的团体[13],Lewin则更简单地认为家就是由相互影响作用的个体所组成的团体[14]。

       综上所述,研究者从三个方面对家进行了定义,但是从中也可以发现共同点,即都反映家最本质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视角下理解的家是把这种关系界定在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收养关系,如“有夫有妇,然后为家”;交互角度理解的家则延伸到社会关系,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并不一定存在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只要有相互影响的个体就可能是一个家,如《魏书》卷四八《高允传》的“恰怡昆弟,穆穆家庭”,就把居住在其内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和延伸,指向有亲密关系的群体。由此可见,人们对家的概念已经从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的群体延伸到了有亲密关系的群体,只要有相互作用的个体就有可能产生家的意识。

       2、家的泛化

       家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从交互视角看,家的概念无所不在,几乎遍及整个社会。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及泛家族主义的概念,指出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现象,各格局(如外人、自家人)的界限会随着所处的情景变化而改变,如自家人虽然源于对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体的称呼,但这一概念已成为一种社会心理概念,任何做到预期事情的个体都可以称为“自家人”[15]。个体对家的意识有了很大的伸缩性,家不仅指向亲属关系,还指向泛化的各种特殊关系。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家也不是一个固定与封闭的单位,家可以进一步延伸和泛化,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会以家的经验、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来处理事情[16]。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目的,即使是非亲属群体,也会把它发展成类似于家庭关系的群体[8],例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称朋友为家人,称同一地方的人或闺蜜为家人,称自己的公司为家,称自己读过的学校为母校等等。

       家的概念已经向外引申,在挚友、同学和伙伴等关系的人群中流行起来,家的意识也开始指向这些群体[7]。杨国枢[17]认为家族中的生活经验和习惯是我们接触最多且最早的一套团体或组织的生活经验和习惯,因此,我们在参与家族以外的团体或组织活动时,自然而然地将家族中的结构形态、关系模式及处事方式带入到非家族性的团体或组织,随之对这些团体或组织产生类似于典型家庭的泛化家意识[17]。杨国枢还认为家庭意识泛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17]:(1)比照家族的形式来组织非家族团体,并依据家族的社会逻辑来运作;(2)成员间的关系比照家族内的关系而加以人伦化;(3)家族里所学到的经验、习惯以及行为方式应用到非家族团体。

       在线品牌社群是由一些对品牌崇拜的群体所组成的亲密组织,按照杨国枢[17]关于家意识泛化的表现,本文认为社群成员对在线品牌社群存在泛家意识。比如,Weigel在研究普通人的家概念时认为品牌社群组织与家庭组织的相似度很高,社群成员会以对家的态度来对待社群组织,从而对社群产生类似于家的意识[11],很明显,这是社群成员比照家族形式组织品牌社群,并把家中经验应用到社群。Algesheimer等认为当社群成员对品牌社群投入情感后,会感觉到与其他成员有一种亲属关系(kinship)[3],这表明社群成员知觉到其他成员与家人有相似之处,把与其他成员的关系加以人伦化。因此,家的概念可以指向在线品牌社群,社群成员存在一种泛化的家意识。根据家概念泛化的思想和表现,本文认为泛家意识是社群成员在在线品牌社群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类似于家的感受、思想以及心理认知。

       3、泛家意识的内容

       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组织[9]。在国外,个体联想到家时,60%受访者意识到的是情感归属,其余的认为是可以居住的地方、血缘关系、分享活动、法律关系和家的角色等[18]。Van der Veen在他的家庭印象量表中认为个体对家庭的意识包含关心与尊重、积极面对问题、表达内心想法、互动、家人抱负、家人共处和亲密性等9个方面[19]。Lewin则把个体对家的知觉归纳为10个方面:安全感与控制、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反映、舒适的居住环境、永恒与连续性、交流场所、活动中心、避风港、社会地位的象征、空间和一种拥有权[14]。Weigel通过原型方法发现10个与传统家庭意识类似的社群意识:诚实、爱、信任、关心、鼓励、尊重、支持、接纳、一生、永远守护着你[11]。

       在国内,台湾学者陈舜文在研究台湾人家庭意识时,根据儒家的庶人伦理的结构理论,借鉴儒家的仁和义的思想,得出家庭意识有两个因素:情感因素和规范因素[10]。方晓义等认为个体对家的知觉包含了关系与尊重、生活态度、沟通、问题归因于外在、家人共处、家人分离以及家的凝聚力[13]。丛中和安莉娟认为家包含归属感和安全感[20]。而杨德睿在研究冀南风俗时认为家赋予了个体归属感、方向感和价值感[7]。

       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家意识研究的内容,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相对具体、详细,国内学者的研究内容则相对抽象,不过这些研究存在共性的地方。其中一项内容是情感归属,实际上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家的认知内容,中国家文化的“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强调了人们对家的归属感知,而“无家可归”则表现了人们没有归属感的痛苦,所以情感归属成了国人对家的一个重要认知内容;第二项内容是安全感,如知觉到在家的安全、有家人的守护和信任等等,谚语“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很好地体现了国人对家的感知是一个避风港,一个能够获得保护的地方,所以安全感成了国人对家的另一个认知内容。泛家意识是类似于家的感受和思想,本文认为当人们指向“家”性质的组织时也会产生情感归属和安全感意识。情感归属意识是成员对品牌社群的一种情感依恋,品牌社群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个体所组成的组织,社群成员通过分享体验和乐趣而产生情感共鸣,在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和依赖;安全感意识是社群成员对品牌社群中可能出现危险的心理预感,是社群成员在应对事情或处置任务时的一种有力/无力感,具体表现为社群成员在品牌社群中是否能够自我放松,不会有所畏惧,是否感知到社群成员的守护,遇到的难题是否可以得到解决。

       4、泛家意识的影响因素

       家,最初的含义是房子,后来延伸到家庭关系。从“家”的本义理解,本文认为在线品牌社群成员网络关系和社群质量是影响社群成员泛家意识的两个关键因素。

       品牌社群成员网络关系包含微观关系和宏观关系。社群成员的互动关系属于微观关系,品牌社群成员的网络结构则属于宏观关系[21],Feeley等认为可以用网络中心性(反映社群成员在社群网络组织中的相对位置)描述品牌社群成员的网络结构[22],因此,本文从社群成员的互动关系和网络中心性两个方面来反映社群成员的网络关系。

       家能给个体丰富的想象和回忆,而美好的想象和回忆基本上是形成于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沟通[23]。品牌社群是品牌崇拜者的聚集场所,社群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是社群活动最重要的内容[24]。个体在社群互动中不断获得认同,逐渐对其他社群成员进行比较分类,产生一种以品牌为核心或边界的族群意识。随着个体的族群意识的增强,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越亲密[25]。Georgi和Mink认为积极互动所产生的亲密关系让个体获得社群成员的尊重、关心等情感支持[24]。白凯和符国群认为互动、语言和个人建构增强了成员之间的亲密性,而亲密的社会关系会影响个体把家的观念扩展到所延伸的群体[8]。Koerner和Fitzpatrick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容易产生家的意识[9]。由此可见,社群成员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延伸到社群的家意识也就越强烈,感觉社群成员是同一族群人员。因此,本文认为社群成员积极的互动有助于泛家意识的产生。

       假设1:在线品牌社群成员的积极互动对泛家意识有积极影响。

       假设1a:在线品牌社群成员的积极互动对安全感有积极影响;

       假设1b:在线品牌社群成员的积极互动对情感归属有积极影响。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差序格局”视角阐述了中国人的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家族只是靠近网络中心最近的一个圈子,个体在家族网络中的中心位置会影响“我”的主体性,而有这种主体性的个体更容易认同这个家,更容易产生家的意识[15]。Feeley等指出处在网络中心位置的个体更愿意把自己与其他成员划分为同一类人,更愿意对成员投入情感,对社群有更多的情感依恋和情感归属[21]。McNamara等认为社群可以让那些在外面受到歧视的成员在心理上获得资源补偿,感受到社群的温暖,而那些处在社群边缘的个体则往往有负面的认同,会有无家可归的感觉[26]。由此可见,离在线品牌社群中心位置越近的成员的不确定感越少,同时拥有的归属感越强烈。因此,本文认为处在网络中心位置的个体获得的安全感和情感归属感要比边缘位置的个体更高。

       假设2:在线品牌社群成员的网络中心性对泛家意识有积极影响。

       假设2a:在线品牌社群成员的网络中心性对安全感有积极影响;

       假设2b:在线品牌社群成员的网络中心性对情感归属有积极影响。

       中国家文化研究表明人们对经常活动的地方会产生亲近感,容易产生家的概念[15]。在线品牌社群是社群成员活动的场所,社群质量是反映在线品牌社群好坏的指标。研究表明在线品牌社群的质量(如系统设计、外观的漂亮程度)越高,社群成员的社群认同度和信任水平越高[27],社群归属感越强烈,更容易感知到在线品牌社群是一个可以亲近的地方[28]。在线品牌社群质量包含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两大内容。系统质量是在线品牌社群所依附的网站的质量,包含方便进入、易于使用、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系统质量高的在线品牌社群会让社群成员获得安全感,并且可以提高他们的社群信任度,最终提高他们交互时的情感强度以及亲密性[29]。Lin认为在线品牌社群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越高,社群成员的情感归属越高,能够感知到在线品牌社群是一个类似于家的心灵港湾[28]。因此,本文认为在线品牌社群的系统质量有助于社群成员产生泛家意识。

       假设3:在线品牌社群的系统质量对泛家意识有积极影响。

       假设3a:在线品牌社群的系统质量对安全感有积极影响;

       假设3b:在线品牌社群的系统质量对情感归属有积极影响。

       在线品牌社群的信息质量代表着社群信息有用性、准确性和易理解性[27],反映了社群服务的水平以及满足社群成员需求的总和[28]。在线品牌社群的信息资源有利于社群成员的社群意识形成,保证社群成员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进行信息交换并获得最大价值,提高社群成员对在线品牌社群的依赖度[5],另一方面社群的信息质量可以减少社群成员的不确定感,让社群成员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更有把握,对社群产生强烈的安全感意识。Zhang认为品牌社群网络的信息质量会影响个体的归属感和与社群成员的情感共享,会让个体对社群产生想“回家”的感觉,促使个体再次访问该社群[27]。因此,本文认为在线品牌社群的信息质量有助于社群成员产生泛家意识。

       假设4:在线品牌社群的信息质量对泛家意识有积极影响。

       假设4a:在线品牌社群的信息质量对安全感有积极影响;

       假设4b:在线品牌社群的信息质量对情感归属有积极影响。

       5、泛家意识与在线品牌社群忠诚

       中国人的家观念是“如果不能施恩于家庭,他/她便会自责”,一个有能力的个体对家不是索取而是回报或贡献[7]。按此理解,家意识会引发个体的涉家行为,当个体意识到家的时候,应该会对家不断地维护、爱护甚至是付出。另外,古人的诗词也有描述家意识产生的思家情感和涉家行为,例如宋朝诗人李觏的《乡思》就表达了家意识所引发的归家行为—“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这种行为或态度在管理理论上就是个体对家的一种忠诚。在线品牌社群忠诚是个体心理上对社群的承诺,反映社群成员对社群的态度—社群偏爱,表现出态度的一致性和行为的一致性,最明显的特征是“排他性行为”。当社群成员意识到社群是一个类似于家的组织时,就会表现出一种对社群组织的依赖或“归家”行为的意愿。泛家意识的情感归属是成员个体融入到品牌社群的感知,这种知觉越强烈,参加社群活动和爱护该社群的意愿也就越强烈,同时也有强烈的意愿拒绝加入其他品牌社群[5,28],表现出成员个体对在线品牌社群行为的一致性。Algesheimer等认为社群成员之间可以共享情感,分享体验,而这些情感的投入会提高社群成员的忠诚度[3]。泛家意识的安全感是社群成员在社群中能够获得公正对待的感知,能够获得其他社群成员尊重和支持的感知。Hur等认为当社群成员在社群中感知到诚信,不存在欺骗等行为时,对社群的承诺和对社群的忠诚水平也会提高[6]。因此,本文认为在线品牌社群中的泛家意识有利于提高社群成员的忠诚度。

       假设5:泛家意识能够积极影响社群成员对在线品牌社群的忠诚度。

       假设5a:安全感能够积极影响社群成员对在线品牌社群的忠诚度;

       假设5b:情感归属能够积极影响社群成员对在线品牌社群的忠诚度。

       根据以上分析,图1给出本文的研究模型。

      

       图1 研究模型

       研究设计

       1、变量测量

       本文研究的关键变量包括在线品牌社群质量(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泛家意识和网络关系(成员互动、网络中心性),在线品牌社群忠诚,为确保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是以已有研究者的成熟量表为基础,结合中国文化背景,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讨论,稍作修改而成。

       成员互动参照Wu和Fang[30]的测量量表,共6个题项:我与社区成员经常信息交流;我花在与社区成员交流的时间很多;我与社区成员交流的话题很多;我与社区成员会深入探讨问题;我与很多社区成员都有交流;我与社区成员交流的途径很多。

       网络中心性参照薛海波[31]的量表,共4个题项:我在社区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我与很多社区成员都有联系;在社区里我是一个活跃分子;在社区里我处在一个“中心”位置。

       社群质量(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参照Lin[28]的测量量表。系统质量:该品牌社区是可靠的;访问该品牌社区是很方便的;该品牌社区是易于使用的;该品牌社区的设计美观、大方;信息质量:该品牌社区提供了准确的信息;该品牌社区提供了及时的信息;该品牌社区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该品牌社区提供了完整的信息。

       泛家意识测量参照丛中和安莉娟[20],Albanesi等[32],Lin[28]的测量量表,结合中国“家”文化的思想和传统文化方面专家的意见,安全感设计5个题项:该社区成员是值得信赖的;在该社区我不会感到陌生;该社区能让我放松;在该社区我觉得很安全;我的问题能在该社区得到解决;情感归属设计了6个题项:我对该品牌社区有一种家的感觉;我很愿意成为该社区的会员;我感觉该社区成员像我的家人一样;在该社区我们相处的非常融洽;在该社区我能得到尊重;在该社区我们能够相互关心。

       在线品牌社群忠诚参照周志民和吴群华[4]的测量量表,共3个题项:我会一直留在这个品牌社区里;我会一直定期访问社区网站并积极参与讨论和其他活动;我会向身边拥有相同品牌的人积极推荐这个社区。

       2、研究样本

       本文主要以国产手机的在线品牌社群为研究对象,因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更换频率增加,消费者需要品牌社群来了解手机的变化以及解决问题。我国国产手机品牌众多,为了保证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根据手机品牌的规模、影响力以及在线品牌社群活跃数的情况选择调查样本。选择调查的在线品牌社群有乐社区(联想)、星星社区(中兴)、花粉社区(华为)、酷友社区(酷派)、vivo社区、小米社区和魅族社区。

       本文调查主要借助问卷星调查平台进行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为了能够收集到会员的真实数据,首先在这7个在线品牌社群注册了会员号,然后通过三种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和数据收集,第一是通过社群网站的站内短消息功能与会员取得联系,然后向他们发送问卷链接;第二种是通过在论坛上发表问卷链接的帖子和回复别人的帖子进行数据收集;第三是加入这些品牌社群的QQ群,如乐社区的乐phone A60②群(群号:195390111),通过与群友交流请求他们帮忙填写问卷。为了保证收集到会员的真实数据,本文对调查对象进行了严格的控制,确保问卷填写者是品牌社群的会员,具体方法是在问卷上通过两个问题进行筛选,分别为:“你是否为该品牌社区的会员”和“你是通过什么账号登录社区的”。

       问卷调查历时55天,共收集到问卷409份,删除无效问卷44份,最后收集到有效问卷365份。分析的样本人口特征见表1。

      

       由于本文收集的数据来源于不同的在线品牌社群,是相互独立的且呈正态分布,但为了检验这些数据是否可以进行合并处理,本文进行了均值和方差比较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来源数据的均值、标准差及均值误差的差异较小,伴随概率都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从不同在线品牌论坛收集的数据没有差异,可以合并处理,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

      

       数据分析

       1、效度和信度检验

       运用spss20.0对测量量表的32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成员互动的一个因子(我与很多社区成员都有交流)在每个公因子的载荷都小于0.5,成员互动的另一个因子(我与社区成员交流的途径很多)在两个公因子的载荷都高于0.5,说明这两个因子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将这两个因子删除。最终得到一个具有30个测量的相对稳定的量表。

       接着使用amos20.0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几个比较重要的拟合指数:卡方值=663.9,自由度=328,RMSEA=0.050,GFI=0.902,AGFI=0.815,CFI=0.921,NFI=0.909,这些拟合指数高于最低适配标准值,表明模型拟合较好。表3中的7个潜变量的同质信度(α)和组合信度均大于0.7,潜变量的AVE(平均提取方差值)均高于0.5,表明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在区分效度方面,如果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潜变量AVE的平方根,表明各潜变量是可以区分的,从表4中可以得知,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都要小于AVE平方根(表中对角线黑体的数字),说明各变量有良好的区分效度,通过效度检验。

      

       2、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共同方法偏差可能产生于同源数据,会影响到数据的效度。常见的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Harman的单因子检验法。将量表的全部测项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如果未旋转前的第一个因子方差解释率超过50%,说明收集的数据共同方法偏差程度很高,通过分析,本文第一个因子方差解释率为31.643%,低于50%。第二种方法是考查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果相关系数超过0.9,说明共同方法偏差过高。从表4中可知,本文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在0.067-0.666之间,小于0.9。通过这两种方法所做的检验,共同方法偏差不会影响本文数据的效度。

       3、模型检验

       采用amos20.0统计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路径分析和假设检验。首先对研究模型的适配性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的几个重要的拟合指数分别为:卡方值=712.3,自由度=386,RMSEA=0.047,GFI=0.905,AGFI=0.803,CFI=0.917,NFI=0.911,都高于最低适配标准,表明模型拟合较好。接下来是对研究模型的路径系数进行检验。潜变量之间结构关系的标准化路径系数的估计值、T值和假设检验结果见表5。成员互动对安全感有积极的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β=0.259,但是成员互动对情感归属的影响在0.05检验水平下不显著。网络中心性、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对泛家意识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对安全感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73、0.214和0.380;对情感归属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602、0.299和0.391。最后,社群成员对品牌社群的泛家意识(安全感和情感归属)越强烈,在线品牌社群忠诚度越高,其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584和0.230。另外,就控制变量来看,社群成员的泛家意识并没有受到性别、年龄、收入、学历和职业的影响。

      

       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论

       中国是一个家本位的社会,国人家意识中的血缘或亲情关系已经扩散、泛化并渗入到了社会的每一角落。国人的家意识已经超越了家庭自身的范围,家已成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准则,以至于社群成员在在线品牌社群活动时对社群也会产生一种类似于家的意识。但是现有文献还是侧重于通过西方的管理理论研究社群成员在在线品牌社群中的心理活动,极少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对品牌社群成员行为的影响。本文开创性地把家文化思想引入到社群成员的心理研究,受到中国家文化影响的社群成员对亲密的组织也会产生家的概念,会以家的准则规范自我行为,在在线品牌社群活动时对社群组织产生一种泛化的家意识,该泛家意识包含了情感归属和安全感的内容。因此,本文研究拓展了社群成员心理活动的研究。

       同时,本文通过探讨泛家意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实证检验了品牌社群成员的泛家意识在社群成员网络关系、社群质量与社群忠诚度之间的作用,因此也拓展了在线品牌社群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内容,具体研究结果:

       (1)网络关系有助于社群成员产生泛家意识。社群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安全感的影响显著,但是对情感归属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在线互动与传统互动的不同,在线互动的及时性不是太好,例如,社群成员通过帖子回复有一定的时间性,会影响互动的效果[33],从而影响了情感归属的感知。在线品牌社群成员的网络位置对泛家意识的影响显著,离网络中心位置越近的社群成员会有强烈的“主人”意识,容易把品牌社群视为一个家,获得更强烈的安全感和情感归属。

       (2)在线品牌社群质量有助于社群成员产生泛家意识。在线品牌社群的质量对泛家意识有积极的影响,社群的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越高,社群成员越容易感到社群中的亲密性,家的意识越强烈。

       (3)培养社群成员的泛家意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当在线品牌社群成员对品牌社群有强烈的泛家意识时,他们必然会拥护该社群,对社群表现出高水平的忠诚度。

       2、管理启示

       本文基于中国传统家文化思想研究在线品牌社群成员的心理活动,研究表明社群成员对在线品牌社群存在泛家意识,该泛家意识可以促进他们对社群的忠诚,更愿意参加品牌社群活动,提示国内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家文化的内容建设、发展在线品牌社群,同时本文也为企业管理者提升顾客忠诚度寻找了一条新的思路。企业管理者可以实施的具体措施有:

       (1)企业在建设在线品牌社群时可以导人家文化的内容,企业管理者不仅仅把在线品牌社群的名称改为“家”或“家园”,还需要对在线品牌社群进行家文化的建设,增加一些家的要素,如家规、家庭活动等,让社群成员视在线品牌社群为一个家。

       (2)在国人家的观念里,房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线品牌社群系统是社群成员泛家意识中的“房子”,在线品牌社群的一切活动都需要稳定的和完善的系统支持,企业管理有必要对在线品牌社群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保证在线品牌社群的质量,让社群成员在体验社群活动时犹如在家中体验一样,感到方便、快捷和自由。企业管理者还应当不断改进社群管理策略,规范社群成员的发帖行为,同时还应当鼓励社群成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让社群成员感受到在线品牌社群是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港湾。

       (3)人们意识到家的存在,很多是因为那里有自己亲近或亲密的人,这些亲人容易让他人产生家的意识,因此,社群成员之间的网络关系对泛家意识的产生非常重要,会影响到社群成员对在线品牌社群的忠诚行为。企业管理者可以采用一些措施来提高社群成员的关系,增加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如举办一些社群活动,发起一些讨论话题,通过这些互动活动可以让品牌社群成员拥有家的感觉。另外,在线品牌社群管理者可以设立一定的进入门槛对成员进行一定的筛选,如设置一些资格认证的会员制度,对有共同爱好的成员进行分类、引导,使得他们可以得到充分交流,这将有利于在线品牌社群的长期发展。最后,企业管理者也可以提高社群成员在社群网络中的位置,如积分权限制度,让他们在在线品牌社群中获得更多的权力,产生“主人”意识,提高社群成员的忠诚度。

       3、研究不足

       虽然本文尽量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但是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本文研究提出的泛家意识存在安全感和情感归属两项内容,但这是在传统家概念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的结果,是否在线品牌社群的泛家意识只限于这两项内容,这需要更加规范的研究,如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在线品牌社群活动的内容进行分析,得出更加可靠、准确和全面的结论。第二,没有对泛家意识量表进行系统开发,本文使用泛家意识量表是对传统家意识的测量量表修改而成,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都很好,但希望以后可以开发出更加适用在线品牌社群泛家意识的量表。第三,本文对泛家意识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不是非常全面,仅仅考虑了在线品牌社群本身的影响(网络关系和社群质量),实际上社群成员的心理意识还有可能受到产品品牌的影响[5],因此未来研究泛家意识时可以加入品牌因素或企业因素。最后是有关样本的问题,本文选用的手机品牌,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后续研究可以选择其他品牌社群(如汽车品牌)以及线下品牌社群进行研究。

       收稿日期:2013-12-05

标签:;  ;  ;  ;  ;  

网络品牌社区泛家庭意识、成因及后果研究_群体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