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原冻土线路施工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果在施工技术选择和施工质量控制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将会导致工程质量大幅下降,无法达到既定要求,严重危害到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为了保证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本文将重点探讨和分析高原冻土线路混凝土基础施工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相关技术要点,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和借鉴,希望对于实践工作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为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原冻土;混凝土基础;施工技术
引言:高原地区的气候和地质环境都比较特殊,给输电线路的建设施工增加了难度,在施工过程中应选择绿色施工工艺,采取全过程的管理思想,以减少对原有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使输电线路工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达成统一,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下面将以高原冻土地区输电线路混凝土基础施工为切入点,阐述施工及管理的关键要点,以期能够给后续施工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确保输电线路工程保质保量的顺利开展。
一、高原冻土线路混凝土基础施工主要技术难点
(1)混凝土基础施工可谓是高原冻土地区输电线路工程的重中之重,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通常需要对其强度进行检测,应保证混凝土强度能够达到规定要求;
(2)高原地区的气候温度通常在0℃以下,所用混凝土应具有较高的抗冻融指标,一般不得低于D300,抗渗等级也要在S12以上,这样才能抵御土壤和水的侵袭;
(3)混凝土是由多种原材料配制而成,各种原材料的比例要得当,且在进行配比试验后要检测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值、抗裂性和碱含量,这些都要与输电线路工程要求完全相符;
(4)混凝土浇筑时尽可能少的带入热量,防止水化热反应引起的温升造成冻土融化,还要保证混凝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凝固,抗冻临界强度不低于4MPa。
二、保持季节性冻土区地基基础稳定的主要措施
为了保持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可以采用增大基础埋深、基础底板埋在冻结层下方、桩基础形式、提高基础适应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能力等举措。开挖之前应做好基础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并选择最佳时机进行开挖,尽可能的减缓工程活动对冻土环境的影响,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对植被应采取分割划块铲起、移植于适当的地方培植,以备用来恢复植被。
(2)砂石料场取料,应做好河道整理和疏通措施;避开环境敏感地区、以减少对沿线冻土环境的扰动。
(3)基坑不得积水,施工前做好永久或临时排水系统。
(4)合理布置现场,优化现场布置方案,在满足施工的条件下尽量缩小占地面积。
(5)将机具材料及工棚等与冻土进行隔离。
(6)缩短施工时间,加快单腿开挖和浇筑的施工持续时间,尽量采取挖掘机和破碎机进行基坑开挖。
(7)采取坑壁支护措施防止坑壁垮塌的发生,减少对冻土的影响范围。
(8)开挖时将地表的熟土、融化层以及冻结层分开堆放,回填时先回填融化层,然后回填冻结层,最后在地表处回填熟土。
三、高原冻土线路混凝土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1、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分别是技术准备、劳动组织准备、施工现场准备和施工资源准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详细研读施工图纸,掌握高原冻土线路混凝土基础施工关键技术,对各个环节所需的施工要点做到了然于心;其次,劳动组织准备,每个作业面都要有现场负责人、安全员、技术员、温度测试员、锅炉工、电工各一名,还要有施工人员若干名;再次,施工现场准备要点在于整理现场,排除积水,处理结冰现象,搅拌机棚前后台的出入口应做好封闭、棚内通暖。设置水箱存储热水;施工资源准备为:选用隔气性能好的塑料薄膜、保温性能好的棉毡、草帘、蓬布等保温措施,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现场要求的加热设备,用于浇筑用水的加热,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选择适合现场环境的温度计,对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进行监测。
2、原材料选用
采用降低混凝土水灰比的干硬性混凝土,同时添加低温早强剂、减水剂。在搅拌作业处建预热棚,棚内设搅拌机,温度不低于10℃,可利用煤炭对砂石料加热。用于低温早强耐久混凝土的外加剂大都是引气剂,掺量过多会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引起工程事故,掺量过少则不能发挥外加剂应有的性能。因此,外加剂的计量应设专人负责,混凝土拌制前事先称量配制并分袋装好。
3、搅拌
混凝土搅拌前,应对搅拌机进行预热。搅拌中,不得将50℃以上的热水与水泥直接接触进行搅拌,防止造成混凝土流动性降低或水泥速凝与假凝的现象。正确的次序应是:先将粗、细骨料投入搅拌机中与热水搅拌30s,降低拌合水的温度,提高骨料的温度,然后再加入水泥与外加剂搅拌120s左右。总搅拌时间一般为150—180s。拌制混凝土用骨料应清洁,不得含有冰、雪、冻块及其它易冻裂物质。
4、运输
冬期施工中,为防止混凝土在输送过程中热量损失,以及水泥浆体在过冷的输送管道中产生“挂蜡”现象,所有输送管道及运输机具应保温,可采用棉毡绑扎保温。混凝土的出罐温度与浇筑温度、入模温度须监测。
5、浇筑
对开挖完毕的基坑必须迅速浇筑,避免出现隔日浇筑现象。混凝土浇筑前,模板与钢筋上的积雪或积水应进行清理,不得在有积雪的情况下浇筑。浇筑过程中,若遇有雨雪天气,应及时采用塑料布进行覆盖。在-15℃以上的气温条件下,应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低于6~8℃;低于-15℃条件下,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适当提高至10℃左右。不得使用矾土水泥(高铝水泥)。应监测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特别是在晚间浇筑混凝土时。
6、振捣
混凝土的振捣应均匀,振捣棒不得长期停留于某一点。同时,不得过振或欠振、漏振。振捣搓平完毕的混凝土应马上覆盖,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早期蓄热与水化热,不得长时间暴露于大气环境中而导致混凝土早期热量迅速散失。
7、保温
混凝土养护是冬期施工中尤为关键的环节,在混凝土浇筑前,应首先根据混凝土作业量,备足保温防风材料。-15℃以上气温条件下,可采用一层塑料布+一层保温棉毡进行防风保温;-15℃以下气温条件下,应采用一层或二层塑料布+二层保温棉毡进行防风保温。在条件充足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电热毯配置小型发电机进行防风保温。保温材料不得受潮,否则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应注意贮存与施工过程中的保管。对于混凝土结构的迎风面、棱角突出部位、不易蓄热部位,应加强保温措施和温度的监测。冬期施工中,任何时候都不得在混凝土表面浇水养护。为防止混凝土水化热的散失,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用防风材料(塑料布)进行围护。混凝土养护过程中温度的监测按相关标准规定执行,混凝土在达到抗冻临界强度之前,每2h测量一次;在达到抗冻临界强度之后,每6h测量一次。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持续发展,满足验收龄期的要求,混凝土在达到抗冻临界强度后,不得将混凝土直接暴露于环境中,应继续保温养护直至达到设计规定强度。
结语:综上所述,高原冻土线路混凝土基础施工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明确施工难点,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持基础的稳定性,并在混凝土基础施工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原材料的选用以及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振捣、保温环节中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加强质量控制,以此来推动高原冻土线路工程的高效化开展,从而打造优质输电线路工程项目,为电力传输的持续稳定进行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程东幸,刘志伟,毛峰.玉树与青海主网330kV输电线路冻土工程特性研究[J].电力勘测设计.2013(01)
[2]初明祥,石朝霞.大型设备混凝土基础施工温度预控技术研究[J].混凝土.2016(11)
[3]杨运彪.预防化工设备混凝土基础裂缝产生的施工措施[J].四川化工.2017(04)
论文作者:张运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4
标签:混凝土论文; 冻土论文; 线路论文; 基础论文; 温度论文; 高原论文; 强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