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 再创辉煌——在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结经验论文,题材论文,辉煌论文,讲话论文,在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1987年7月4日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成立,到现在整整十年了。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重视和关怀下,在中宣部、广电部的直接领导下,十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取得丰硕成果,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艺唱响主旋律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是: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做好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有关文件,回顾10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创作的成就,总结和交流创作的成功经验,提高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繁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回顾历史 硕果累累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产物。“文革”结束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揭露林彪、“四人帮”的罪行,表达人民的心声,在当时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1979年摄制了《报童》、《曙光》等影片,以后又陆续推出了《陈毅市长》、《南昌起义》、《梅岭星火》、《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四渡赤水》等影片。八十年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也开始繁荣。从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如《秋白之死》、描写毛泽东送儿子毛岸英参加志愿军去朝鲜的电视剧《父亲》、描写毛泽东回韶山的电视剧《故园行》以及《周总理的一天》、《朱德》、《李大钊》等,标志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从无到有,数量逐渐增多。亿万群众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崇敬、热爱和怀念之情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当时只要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的艺术形象一出现,便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人们无不为之激动。随着时代的前进,群众对已有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感到不满足,希望我们的作品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希望领袖人物塑造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感人。为了通过影视艺术更好地对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国情、近代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了明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的创作原则,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艺术质量。1985年2月7日,中央书记处提出了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必须遵循的四条原则:1.为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再现历史真实,在反映革命题材的作品中,用文艺形式塑造当时领导人的形象,原则上是允许的。2.严格把握历史的真实,不要拔高。为慎重起见,凡出现我党领导人形象的电影、电视剧,在公演之前,一律须经中央领导同志审查。3.建国以后的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般不要以文艺的形式表现。4.以各种文艺形式出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律讲普通话,不宜用方言。在组织领导方面,由中宣部提出,经中央书记处批准,1987年7月4日成立了以丁峤同志为组长、徐怀中同志为副组长,包括党史、军史、文献和影视方面专家共10人组成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从此,这方面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创作进入有组织、有领导、有规划的新阶段。1992年,领导小组在北京远望楼召开了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会议,认真总结五年来的创作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创作的发展和繁荣。
历经十年,由于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1996年8月,中宣部、广电部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调整、充实后的新一届“领导小组”由广电部副部长杨伟光同志任组长;广电部副部长赵实、中宣部文艺局局长(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准、原总政文化部部长徐怀中同志任副组长,原电影局局长滕进贤同志任常委副组长。成员由10人扩大为22人,仍由研究党史、军史、文献和影视方面的专家组成。日常工作原则上由电影和电视两个分组进行操作,电影组由赵实、徐怀中、滕进贤同志负责,电视组由杨伟光、李准同志负责。“领导小组”的调整、充实,成员人数的增加,充分表现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并寄予新的更高的期望。
十年来“领导小组”全体同志遵循中央的指示精神,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合作,优势互补,为繁荣和发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第一届“领导小组”成员多年来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审阅剧本,查实史料,既指出剧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严格把关,又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热情扶植创作。他们还主动深入剧组抓二度创作,帮助编导修改加工,提高作品质量。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军事科学院许多同志也参与了剧本审查工作,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对提高剧本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取得很大成就,方向对,路子正,出了作品,出了人才。据统计,十年来“领导小组”共审查通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剧本45部69集,已摄制完成或即将完成的有25部40集,正在摄制或筹拍的有3部5集。共审查通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本123部1006集,已录制完成的有89部570集。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大部分都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魅力,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斗争,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斗争和重大历史事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反映。它们不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不仅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而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多样的视角,时代的高度,对历史有新的开掘、认识和发现,从而使作品既有认识价值,能引人思考,给人教育和启迪,成为昨天与今天的对话,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又给人以审美享受。十年来,较为成功地塑造出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宋庆龄等几十位领袖人物形象。既表现他们的丰功伟绩,又努力揭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他们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都焕发出伟人丰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实践,对影视队伍也是很好的培养、锻炼和提高。十年来涌现出一批思想好、业务精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编剧、导演、演员等优秀人才。他们不怕难度大,周期长,不怕拍摄条件艰苦,不计名利报酬,以满腔的热情和庄严的使命感,努力实践,勇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在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斗争、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洒下了他们的汗水。可以说,正是他们的智慧和心血,浇灌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这朵艺术花园中的奇葩。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成就给以高度评价。江泽民同志为《大决战》、《大转折》、《特殊连队》等多部作品题写片名。对电影《周恩来》,江泽民同志做出了“精致、深刻、感人”的高度评价,李鹏同志亲笔写下了“演技绝伦,情出于心,再现总理,光照后人”的题词。丁关根同志在1996年长沙电影会议的讲话中,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成就给予很高评价。他说,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高潮。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庆祝建国10周年创作了一批优秀影片,形成了第一个高潮。为纪念建国40周年、建党70周年和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推出了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大片”,中国电影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同时,中央领导同志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大量涌现,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宣部、国家教委、广电部和文化部联合推荐的全国中小学生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片目中,有12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和一部电视剧,受到青少年的欢迎。观摩和评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已成为许多群众学习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工厂、农村、部队、学校乃至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群众性影评征文活动中,评论的影片和获奖的影评文章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片占的比重最大。有些作品在香港、台湾和国外也引起强烈反响。电影《周恩来》在香港上映后,台湾的报纸评论说,周恩来不只是属于大陆的,而且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电视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香港卫视台播映,台湾的观众收看后反映:毛泽东是个伟人。电视连续剧《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播出之后,在国内外都引起很大反响,日本、英国等国的报纸都作了专题报道。在全国性的影视评奖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约有80%获奖,电视剧有22部获广电部“飞天奖”。1996年是实施电影精品“九五五○工程”的第一年,1996年广电部电影“华表奖”评选出的10部优秀故事片中,有《大转折》、《彝海结盟》和《青年刘伯承》等三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获奖。
实践证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在整个文艺创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恢宏的史诗,高昂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道德情操,壮丽的画面和强烈的感召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辉历程,塑造了一批鲜活典型的革命领袖形象和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同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借助于现代影视艺术、技术,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叱咤风云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带进千家万户,使亿万观众在审美愉悦中了解了历史,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其特殊的教育作用是其他题材的作品不可比的。这些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最形象、生动的教材,对于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地位,对于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塑造为中国革命建立丰功伟绩的领袖形象和革命者形象,应当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内容的主体,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才能更好地弘扬时代精神,唱响主旋律。总之,我们要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中来考察,放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总体布局中来考察,充分认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总结经验 再创辉煌
十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进一步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1.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获取丰富的真实的历史资料和全面、准确、辩证的认识,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灵魂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我们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再现历史的唯一正确的历史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目的是运用影视艺术生动地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大革命斗争历史事件,塑造我党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只有这样才能像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的对待历史。”
通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再现中国历史进程,塑造革命领袖形象,之所以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这个历史进程本身就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历史发展的指引。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的变化等等,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及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进程,才能把握历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向,才能真正发掘出重大历史题材所蕴含的历史内容及历史意义,也才能在广阔的而不是狭隘的,联系的而不是割裂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人物与事件,才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出实事求是的艺术评价,从而准确、深刻地塑造革命领袖的形象。回顾《西安事变》、《开天辟地》、《开国大典》、《孙中山》、《周恩来》、《大决战》、《大转折》、《秋白之死》、《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遵义会议》、《豫东之战》、《四保临江》等优秀影视作品,就不难发现作家、艺术家坚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审视历史所具有的高屋建瓴的思想眼光,就不难发现唯物史观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驾驭”历史的能力。
第一,这些作品对革命领袖人物既不神化,也不庸俗化、一般化,而是形象、准确地把握领袖人物伟大的思想情操和人格魅力,在银屏上再现他们独特的个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的毛泽东形象、《周恩来》中的周恩来形象、《百色起义》中的邓小平形象、《豫东之战》中的粟裕形象,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这些作品对历史事件取唯物主义态度,敢于真实地反映领袖人物之间由于对问题的看法不同而引起的争论和冲突,还历史以真相,并从这些冲突和争论中展现领袖人物的伟大风格和宽广胸怀。如电影《巍巍昆仑》中描写中央常委关于东渡黄河以及北上还是西进的争论;电视剧《豫东之战》中表现粟裕向毛泽东坦陈自己的不同意见等,都是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精彩的艺术表现。
第三,对历史上曾有过功绩,后来落伍、堕落乃至沦为革命对立面的重要历史人物,这些作品坚持以唯物史观艺术地给予适当的表现。如电影《开天辟地》中的陈独秀形象塑造,电视剧《喋血四平》中的林彪形象塑造,都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
第四,这些作品对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也坚持唯物史观,既不丑化、脸谱化,也不简单化,而是形象、深刻地刻画其精神实质。电视剧《喋血四平》中的杜聿明形象和陈明仁形象,就是如此。总之,描写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因此,创作者要自觉排除和抵制各种非历史的、非科学的错误历史观的干扰、抵制那种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审视历史,这就是我们从十多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艺术创作实践中获得的重要经验之一。
2.学习历史、深入历史、感知历史,从而获得“史实”和对革命领导人物真实深厚的情感积累,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必要前提。
深入历史、学习历史、感知历史,是获得“史实”的前提,是获得创作素材、获得对历史的艺术感知的途径。在这一点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除了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深入历史中学习、感知、积累之外,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替代创作者亲自对历史深入理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是一件非常严肃的、艰苦的劳动创造,想在这块艺术天地中有所作为,首先要求创作者做历史的“学生”,老老实实地走进历史,进入历史环境、氛围、事件及人物的精神世界,感知、体验、理解历史。只有感知了、理解了,才能把握住历史脉络和人物命运的内在联系,才能把握住历史环境与人物性格的联系,才能获得对历史的科学的认识,也才能真正进行艺术创造。这一点,无论对于编剧、导演,还是对于演员来说,都无例外。
如果说,描写现实题材的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那么,描写历史题材的艺术家则必须深入“历史”。正象只有获得生活积累之后才能进行创作一样,只有获得历史知识,有了大量的“历史”积累,才能进入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在这里,“历史”之于创作的意义如同“生活”之于创作的意义一样重要,历史不过是已经过去了的“生活”,而生活也无非是还没有过去的“历史”、活着的“历史”。
十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反复证明:学习历史、深入历史、感知历史,从而获得“史实”和对革命领袖人物真挚深厚的感情积累,是创作出无愧于伟大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的影视作品的必要前提。在中国短篇电视剧发展历史上堪称精品的具有标志意义的《秋白之死》的创作,就是“编者与学者的合作”结出的丰硕成果,就是电视剧艺术工作者“努力学习,求助于学者、专家,求助于瞿秋白”的结果。正如负责这部剧创作的徐慧征同志在总结文章中所说的那样:“主创人员重温中共党史,从党内斗争的来龙去脉中,弄清了瞿秋白所处时代的大背影,使我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对人物的命运,作出历史的思考”。可见,《秋白之死》之所以能在荧屏上成功地塑造出瞿秋白的“一个‘真人’而不是‘完人’”的光辉形象,实现了“历史和美学的嫁接”,做到了“戏如其人和言如其人”,奥秘便在善于学习历史、深入历史、感知历史,从而获得“史实”和对革命领袖人物真挚深厚的情感积累。用徐慧征同志的话来说,叫做“历时三载,六易其稿,主创人员从监制到编导,阅读资料近百万字,采访对象不下百人,召开剧本论证会和各种座谈会近20次,确实呕心沥血,备尝艰辛。”他们的经验,值得珍视和推广。此外,张天民等同志创作电影剧本《开国大典》,史超同志创作电影剧本《大决战》、张子良同志创作电视剧本《西行漫记》,以及王铁成在电影《周恩来》中扮演周恩来、王仁在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扮演毛泽东、赵有亮在电视剧《秋白之死》中扮演瞿秋白,都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独到的体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遵循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将镜头的焦点对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坚持写人、写事、写精神风貌,着力塑造好活跃于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中的领袖人物形象。
十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经验还证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离不开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叙述,因为事件反映了历史的进程,是历史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重要历史人物活跃的舞台。人是事件的“主体”,是事件发生、发展的主导者。这就要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必须处理好叙述“事件”与塑造“人物”的辩证关系。因为,叙事与写人应当是统一的,二者也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写人,离不开人之所作所为所想;写事,实际上写的还是人之所作所为所想。如果说史学的任务主要在于叙述历史事实,那么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则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这也许就是史学研究与文艺创作的分工与区别所在。正如托尔斯泰说的:艺术是传达人的情感的。这是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因此,镜头的焦点应当对准人物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展示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追求与奋斗,展示人物所作所为与历史潮流、历史趋势之间的关系,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反映出历史的整体风貌。十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一系列鲜明生动的领袖人物形象从“历史”中走出,走下“神坛”,走到人民群众中间。这些作品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给人民群众以鼓舞,就是因为领袖的精神和人格感动了人民,推动了历史的进程。电视剧《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的编剧总结出的创作经验是:“历史人物化,人物心灵化”,“历史无情人有情”。评论家们对《韶山情》、《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罪与罚》等电视剧作品总结出的经验是:“在情感的层次上求‘真’”、“在性格的刻画中求‘深’”、“在历史的高度上见精神”,以及“在‘诗’与‘史’的关系上,‘诗’是主体”,“在‘人’与‘事’的关系上,‘人’是主体”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实现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出精品、出人才的有力保证。
十年来的经验还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不断为繁荣这方面的创作指明方向和创造条件。加强和改善党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领导是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实现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等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从而为创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确保出精品、出人才。十年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这类题材影片数量最多,题材创作难度最大,投资最多,发挥了部队电影厂的优势,实现了最佳配置和优化组合。剧本由军委领导直接抓,资金由军委拨,组织一流的主创人员(编、导、演、摄、制片等),配备先进的摄影、特技等技术设备,进行创作生产。十年来已完成6部12集“大片”(1部2集《巍巍昆仑》,3部6集《大决战》,1部2集《大转折》。5部10集的《大进军》中,《解放大西北》已审查通过,《席卷大西南》正在后期制作,《中南大追歼》在摄制中,《渡江之战》正在筹拍,史超、李俊、陆柱国、韦廉、翟俊杰等一批艺术家,在上述巨片制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长影厂、潇湘厂、广西厂等都拍摄了多部这类题材影片(长影:《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潇湘厂:《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刘少奇的44天》、《秋收起义》;广西厂:《周恩来》、《百色起义》)。编剧张笑天与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多次合作(《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成为相对固定的编导好搭档。导演丁荫楠与制片辛明同志成功地合作,拍摄出优秀影片《周恩来》。潇湘厂、广西厂是中小型电影厂,挖掘本地区题材,请优秀编剧、导演、演员组成强大的创作、生产班子,拍摄出多部优秀影片,做出了贡献,难能可贵。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了电视连续剧《宋庆龄与她的姊妹们》、《巨人的握手》,导演潘霞及整个创作集体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电视剧《遵义会议》是在贵州省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下创作的。资金由省委出面在省内筹集,剧本从创作到修改,导演和演员及其它主创人员的确定,都优中选优。由于领导重视,创作班子配备得当,所以摄制顺利,确保了电视剧《遵义会议》的思想、艺术质量。
三、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
同志们,在概略地回顾和总结了十年来蓬勃发展的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基本经验后,我们认识到:十年来,成就喜人;但比起党和人民寄予的厚望,我们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奋发努力,推动新的繁荣。因此,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统一关系:
1.进一步正确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
这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面临的一个老生常谈但又不能不谈的重要课题。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再现历史。这就要求艺术创作必须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之所以要尊重历史,因为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存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它有自身的规定性及发展规律,即有它自己的“尊严”。如果忽视了历史的“尊严”,不顾基本的历史事实而随意编造所谓“情节”,把历史当作一块“橡皮泥”随意揉捏,那势必导致对历史的“伤害”或“歪曲”,以至于传播错误的历史知识,最终也无法达到对历史的真实反映。所以,失去的不仅仅是“历史”,而且也失去了“艺术”。所谓“历史剧”,是以艺术的形式对历史的一种反映,一种叙述,是以史实为依据的艺术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史实是第一性的,而对它的反映、叙述是第二性的,必须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更是如此。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艺术创作在这里不能有任何虚构和想象,如果是这样,那就无法进行艺术创作了。我们知道,历史已经成为过去,虽然大的历史事实是确定不移的,但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大都失落在历史时空中了,这就要靠艺术想象来“充实”,通过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以达到对历史的真实再现,达到艺术真实。虽然这里想象的或虚构的未必就是历史上曾“有”的事,但它却应当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中、历史条件下及人物性格基础上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事实上,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离不开艺术想象和一些情节的虚构,这种艺术想象是达到对历史存在的艺术再现的必要手段。但这里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又必须是符合于历史规律、历史环境及人物性格内涵的想象和虚构。只有首先尊重历史,然后才能实现对历史题材的审美把握,才能达到“历史”与“艺术”、“史”与“诗”的两种内在规定性的和谐与统一,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这里的“度”,是颇难把握而又必须把握的。我们应当知难而上,因为这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里,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及其史实进行随意“戏说”的倾向,反对对革命领袖形象塑造的任何随意编造。《秋白之死》、《开国大典》等一批优秀作品,已经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2.进一步正确处理好艺术家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提高自身的艺术创造能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严肃性都决定了艺术家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缺乏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就不能清醒地认识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地位和作用,就容易背离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而将重大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写“歪”演“歪”,出现鲁迅当年严肃批评过的“写‘歪’了,反于革命有害”的情况。但是,我们还应当辩证的看到;仅有这种责任感、使命感而缺乏将重大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艺术化、形象化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样会把波澜壮阔的重大革命历史和伟大的革命领袖写得演得公式化、概念化,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写“歪”了演“歪”了,同样于革命有害。我们应当把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提高自身的审美创造能力辩证统一起来,不做空头政治家,也不做不懂政治的艺术家。我们应当又红又专,既炼就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深入开掘的慧眼金睛,善于深刻地开掘历史;又炼就将这历史升华为史诗的艺术表现能力。做到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革命的政治内容,要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制作出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
应当指出,目前确有个别同志在从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上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创作态度不严肃,审美表现能力也较差。有的编、导对所要表现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很不熟悉,便匆忙上阵。最近有一个描写第一次反围剿的剧本,电影组讨论两次均未通过。作者看到某基层业余作者写的这个题材的剧本,自己不了解这场斗争,不熟悉当时的生活,也未阅读、研究有关史料,未进行采访,甚至连所要表现的题材有什么有关史料和回忆录等都不知道,便动手修改,送审剧本,其内容自然是错误百出。第一次被否定以后,不久又送来一稿,还是无法通过。鉴于作者创作上不够严肃,准备不足,艺术功力也差,不得不让他们把这个剧本暂时放下。有的创作者趋时媚俗,总是把兴奋点投向我党在历史上的曲折、低潮和错误路线产生恶果的时期,即所谓“敏感题材”,以为描写这样的题材就能产生“轰动效应”。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必须强调,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根本宗旨,是讴歌党的革命历史和塑造党的领袖形象。那种把支流当主流、把现象当本质,热衷于在有损党的形象和党的领袖形象的“敏感题材”上做文章,是有悖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宗旨的,应予纠正。
3.进一步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
人类文艺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数量就无所谓质量,但没有质量的数量的确是没有意义的。近十多年来,方兴未艾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数量上经历了由少到多、质量上经历了由较低到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但发展到今天,应当认识到,提高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丁关根同志说:“提高文艺作品质量已经成为促进文艺全面繁荣的关键环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尤其需要强调以质取胜。强调“少而精”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一部像《大转折》、《邓小平》这样的精品,其作用胜过一百部一般化的作品;第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资源是有限的,极为珍贵,具有别的题材难以比拟和替代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所以,更要精心创作,务求出精品;第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再现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塑造的是革命领袖人物,创作难度大,投资高,若盲目追求数量,势必造成资金分散,影响质量;第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一般说来,至少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重拍,故一旦决策上马,就应以质取胜,务求精品,否则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第五,观众的欣赏水平日益提高,要求看到更多的精品,否则会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有作品,无观众的情况。
控制数量不仅指作品的数量,而且每部作品本身也要精炼,篇幅不要拉长。已完成的24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有13部是上下集的“大片”,电视剧也多为中、长篇。我们创作的是“重大”题材作品,艺术上要更加精益求精,切不可搞成篇幅“长大”的作品。不论出于什么原因,篇幅过长,实际是对作品“注水”、“稀释”,篇幅长了,作品本身的份量反而轻了,价值反而小了。
十年来已摄制完成24部38集电影故事片,还有1部2集影片即将完成。有22部影片参加评奖(《长征》、《解放大西北》、《席卷大西南》均为97年的片子,尚未参加评奖),其中获将17部,占80%。前五年摄制的9部影片(《开国大典》、《巍巍昆仑》、《开天辟地》、《周恩来》、《百色起义》、《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大决战》)全部获奖,质量均相当优秀,受到观众普遍欢迎。
上述25部影片中,有13部是上下集的“大片”,有的影片长度还超过3小时。如果艺术上更精益求精,有的上下集影片完全可以压缩成一集或2小时。今后,应定个原则,能拍成1集的影片不要拍成2小时;能拍成2小时的,不要拍成上下集;影片最长不要超过3小时。否则不利于观众欣赏影片,不符合电影市场运作规律,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视剧《秋白之死》原想拍8集,经过深思熟虑后改为2集,结果成了精品;《毛泽东在陕北》原为16集,压缩为11集后,质量反而明显提高。这种经验教训已经不少,值得记取。
4.进一步正确处理好加强宏观调控与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辩证关系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但宏观调控主要是把握创作导向,控制拍摄总量,协调选题计划,核实重要事实,以保证作品的质量。作为领导小组主要是做好服务工作,咨询工作,指导工作,并不干预作家和艺术家具体的艺术创作。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当中,我们一定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文艺创作是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活动,是作家、艺术家对来自生活的丰富的素材进行有自己特色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审美创造的加工过程。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来要求他们,否则必然产生公式化、概念化、单一化。我们一定要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劳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使他们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百花齐放,满园春色。
四、加强领导 搞好规划
党中央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历来十分重视。1985年,中央书记处提出了反映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必须遵循的四条原则;1987年,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成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199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作出了“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拍摄和审查问题的规定”;1992年,召开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座谈会”;1996年,又对“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部和广播电视厅(局)也十分重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为了保证繁荣创作的措施落到实处,应进一步加强领导,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抓好题材规划
“领导小组”不仅仅是个审查机构,而且还要加强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创作的规划和协调。近几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创作发展很快,每年都有几部影片、几十部电视剧投入制作。仅1996年送审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就达45部400多集,平均每天一集还要多。这说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创作的繁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题材不平衡。重大题材有些领域涉及到了,有些领域还是空白,解放战争题材电影表现比较多,而抗日战争的题材就比较少;领袖人物,表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电影电视剧比较多,表现其他领导人的比较少,有的还是空白。(2)存在题材撞车和重复投资的问题。有些剧本虽然构思视角有所不同,但其事件和人物雷同,相互撞车,重复投资,造成了不应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就需要加强规划和协调。(3)存在题材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面过宽过广或过小过碎的问题。题材过宽过广,难于把握;题材太小太碎,一集电视剧只写领袖人物的一个生活细节,如《贺龙钓鱼》,这种题材欠妥当,不利于树立领袖人物的完整形象。(4)有些作者不够严肃,掌握材料很少,就动笔编剧,剧本未审定就要开拍。不同意开拍,就到处找人说情。(5)有的工作部门工作不够认真,送审剧本未进行论证就签字、盖章,送领导小组。(6)扮演革命领袖的演员选择不当,神形都不象。今后要加强规划的协调,每年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要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选题单列一项,做好平衡协调工作。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规划鸦片战争以来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影视剧创作的指示,广播电影电视部总编室整理了四份会议参考材料,即《已完成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目录》、《尚在进行的重要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目录》、《反映百多年来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电影、电视剧目录》、《尚未反映的百余年来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这些材料供大家在规划选题时参考。
2.加强规范化管理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创作应该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严格的送审报批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政治上导向正确,史实上准确无误,创作上精益求精。近年来,绝大多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都是按照规定报批的,对“领导小组,提出的意见也是尊重的。但也存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把关不够严格,出现不经审批擅自投拍、上映、播出的现象。
为此,“领导小组”认为:送审程序问题是个原则问题,必须严格此类题材电影电视剧创作的管理工作,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广电部、文化部《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拍摄和审查问题的规定》执行。各电影故事片厂、电视台和电视制作单位计划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具体的送审程序如下:剧本先经本厂、本厅(台)初步通过,然后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部门初步通过并提出具体意见,由负责人签名后报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方可投入拍摄。如“领导小组”把握不准的题材,报送广电部、中宣部审查。电影双片、电视剧拍摄完成后须再报“领导小组”审定。“领导小组”难以确定的,再报送广电部、中宣部和有关领导部门审定。主要领袖人物的扮演者的形象也要报领导小组审定。未经审定的电影片,影院不许放映;未经审定的电视剧,电视台不得播放。
“领导小组”的工作现在已进入正规化、规范化的阶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部门送审报批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本,首先是送领导小组成员审阅,同时,还要视剧本内容分别请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等部门的专家审阅把关,由他们写出书面审阅意见。为了保证质量和工作的严肃性,小组坚持集体讨论,提出比较准确的意见,避免失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写出审查意见,由组长、副组长签字同意,然后抄送送审的宣传部门,同时抄报中宣部、广电部备案。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代表大会上讲话时指出:“一个伟大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有文艺的发展和繁荣相伴随。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必然伴随文艺创作的新的繁荣。丁关根同志在谈到电影工作时,指出:“1999年要整体推进,全面繁荣,用电影生产的累累硕果,向建国五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向即将跨入的21世纪献上一份厚礼,让1999年像‘难忘的1959年’一样,成为我国电影发展史的辉煌的一页,把中国电影推向第三次高潮”。中国电影第二次高潮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应该居首要地位。我们相信,在第三次高潮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更应该占更重要的地位。我们一定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创作出更多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我们的作品就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我们的作品就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它将激励全国人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下,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标签: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论文; 中国形象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论文; 开国大典论文; 大决战论文; 遵义会议论文; 大转折论文; 豫东之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