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导向与新闻规律_社会舆论论文

新闻舆论导向与新闻规律_社会舆论论文

新闻舆论引导与新闻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论文,舆论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舆论引导,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新闻舆论进行引导,二是指以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本文所说的新闻舆论引导,兼及以上两层意思。

在破题的时候,有必要说说四个“极为重要”。

第一,社会舆论极为重要。

社会舆论即社会公众的意见,是公众意见的汇集。它同时又是公众情绪的反映。这里所说的汇集,并不一定是在一个方向上的聚合,而是各个方向上意见的汇总、集合。舆论反映公众情绪,可以说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公众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也就生活在社会舆所形成的舆论氛围之中。舆论氛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感染力既通过人们的理性层面起作用,也可以借助情绪的力量起作用。两种情况交叉在一起,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且人与人之间互相应和,应和中又呈加强之势,其结果绝不可低估。马克思曾经指出,舆论在社会中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舆论可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这就是它的普遍性。通过公众口头传播的舆论,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是通过穿透人们心灵的方式悄悄地起作用的。这就是它的隐蔽性。舆论无形而又强大。任何人都不敢无视舆论的强大力量。社会舆论要成全什么事和破坏什么事,都无需动刀动枪。这是社会舆论的厉害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带有强制性。也许可以说,社会舆论的力量是武器的力量所无可取代的。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武器的力量不重要。当然,社会舆论也并不能代替一切,包打天下。将舆论的力量夸大到极端的地步,也并不是真理。

第二,新闻舆论极为重要。

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所谓新闻舆论,是通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新闻信息而形成的舆论。新闻媒介往往处于形成社会舆论的中心位置上。它们的影响范围特别大,传播速度特别快,因而它们对社会舆论的作用力也是特别巨大。当然,新闻舆论与社会舆论是互相作用的。社会舆论作用于新闻舆论的结果,是后者反映前者。反映得真切、深入,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就得到大多数人以及社会公众舆论的支持,形成新闻舆论的大众传媒的威信就高。反之,威信就不高,就鲜有支持者。新闻舆论作用于社会舆论,会呈现复杂的情况,会对后者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总之,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新闻舆论极端重要。

第三,以新闻舆论引导社会舆论极为重要。

新闻舆论影响社会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由媒介直接形成新闻舆论,然后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第二种情况,自在形态的社会舆论反映于新闻媒介,从而形成新闻舆论,自在形态的社会舆论转化为自在形态的新闻舆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是新闻舆论是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形成的;二是新闻舆论可以极大地影响社会舆论(推动、加强、抑或削弱、抵消);三是对新闻舆论进行科学的、合乎规律的引导,将可以有效地作用于社会公众舆论,从而有利于造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而如果新闻舆论放弃对社会公众舆论的引导,舆论中的积极的健康的部分,就得不到弘扬;而消极的不健康的部分,则得不到遏制。这实际上也就是新闻媒介放弃了自己的职责。

第四,实施合乎新闻规律的新闻舆论引导极为重要。

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事业,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对新闻舆论进行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引导,这样的引导,才能产生最大和最好的效果。否则,引导了也未必解决问题。可以这样说,对新闻舆论的引导抑或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倘若背离了新闻规律,那么,这种引导就是因无视受众而不受受众重视的引导,因而也就是毛病百出的引导,不可能造成正面效果的引导。因此,在这里,并不是一般地强调引导或是只要有引导意识就能奏效的。而必须不折不扣地按新闻规律办事,讲究引导的艺术。

谈到对新闻舆论进行引导,以新闻舆论对社会公众舆论进行引导,有人就会表示怀疑:对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舆论进行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引导,这种引导带有引导者强烈的主观色彩,它能是符合新闻规律的吗?

能否按照新闻规律对新闻舆论实施正确的引导?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社会需要控制也可以控制,舆论需要控制也可以控制。对舆论进行控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好的方法便是对舆论进行引导。新闻规律是新闻写作、新闻传播以至整个新闻事业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是否可以这样说,对新闻舆论的引导,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如果符合新闻规律,那么,上述引导就与被引导者相融,被引导者就乐于接受引导。否则,引导与被引导就相斥,引导的作用力就会受损。

对新闻舆论进行引导,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实施引导,必须严格按照新闻规律办事。这样说包括如下几层意思。一是报道事实要做到真实、客观、全面、公正,不得出于引导的考虑而人为地改变既成事实。如果连既成基本事实都可以改变,那还能叫新闻吗?那还能叫以新闻舆论引导社会舆论吗?那只能叫做混淆视听,制造混乱。二是要以具有新闻价值而又蕴含着正确导向的事实说话。新闻作品不能空口说白话,而必须凭借事实说话。离开了事实,新闻就没有任何力量。新闻所依赖的事实,一方面是要有新闻价值(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无法构成新闻),另一方面是要蕴含正确的导向(这种导向并不是人为地添加进去的)。这实际上就是说,事实的选择至关重要。三是要考虑到受众的新闻需要。人家不想要的东西却硬塞给人家,这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要充分注重受众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找到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四是要确保传播渠道畅通,受众乐于接受。渠道不通或虽通而受众拒绝接受,都会使传者无功而返,引导也就无法落到实处。五是要把对新闻事实作出判断的权力交给受众。这是对传播对象的最起码的尊重。受众感到自己被尊重,才会反过来尊重新闻媒介和传者,才会认可传者所作的引导。六是要将新闻报道与宣传加以区别。新闻报道可以是广义的宣传的一部分,而又决不能以宣传代替新闻报道。

在按新闻规律对新闻舆论进行引导和以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首先,要寻求和抓住社会公众的兴奋点。公众的兴奋点往往也就是社会上多数人的心理亢奋点。亢奋点所涉及的人和事往往能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传播的兴趣。股市涨落可说是所有股民共同的兴奋点。股民对此的关注可谓高度自觉甚至可以达到忘情的地步。当然这是很极端的例子,但它还是能说明一定的问题。相反,远离受众的兴奋点,引导的效果就不容乐观。我们说,兴奋点是具有阶段性的。不存在那种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空间始终不变的兴奋点,也不存在能够囊括一切人的兴奋点。我们要寻找和确定的是,在一定阶段上多数人的兴奋点。一段时间以后,再寻找多数人的新的兴奋点。在这个问题上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抓住了兴奋点,媒介和大多数受众就有了一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

其次,要抓住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谐振点。抓谐振点,旨在使受众产生共鸣、共振。媒介不能只是“自说自话”,不能让人产生“隔”的感觉。写先进人物优秀事迹的人物通讯《徐虎的七情六欲》(载上海《青年报》),既写出了徐虎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又使受众心悦诚服。面对提拔升迁、报酬奖金、家人抱怨等等问题,人们可能遇到的情况,徐虎也都遇到了。人们可能有的想法,徐虎也都曾经有过。徐虎高出于人的地方,在于他将他人的利益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在记者的笔下,徐虎既有常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同时又有高出于常人的地方。读着这样的通讯,人们不会有任何“隔”的感觉。媒介、受众之间因此而具备了产生共鸣的基础。相反,有一篇写杜芸芸的通讯,只写杜的无怨无悔的一面,而没能写出她何以能够无怨无悔的原因,和可能会有的短暂的悔意(在杜芸芸身上,这是被她自己战胜了的因素)。十五年前将十万元巨款无私捐给国家的杜芸芸,她所在的企业很不景气,她本人濒临下岗,生活的艰苦和经济的拮据程度可想而知。为此,杜芸芸怕和女儿一起上街,因为一上街就得花钱。女儿觉得不解,于是责问母亲,当初为什么要把十万元巨额捐献给国家。母亲答道,女儿,你年纪还小,要好好读书,将来要报效祖国。这简直是答非所问。这样一番话,既说服不了女儿,当然也说服不了受众,又何谈引导作用呢?这篇通讯难以使受众产生谐振。受众会感到新闻人物和他们离得太远,和实际生活离得太远。

再次,要紧紧扣住受众的疑虑点。受众有疑虑,这是正常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跨世纪命题、高科技冲击、全球性问题,等等,使现实世界和现实矛盾变得更复杂了。人们难免为现实问题所困惑,也难免在某些方面存有疑虑。唯其如此,才需要新闻媒介去释疑解惑,也才更显示出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受众因为存在疑虑,因此对于能帮助他们解除疑虑的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也就特别关注。扣公众的疑虑点正是进行有效引导的重要途径。例如,关于房改、医疗改革、招生分配改革、用人制度改革,等等,在这些问题上,受众是存在不少疑虑的。进行新闻舆论引导,就需要令人信服地回答这些问题。相反,回避受众的疑虑点,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受众就会失望而去。

进而言之,按新闻规律实施新闻舆论引导,自有其客观依据。新闻舆论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公众意见的聚与散,或者说,新闻舆论促成了社会某些舆论的聚与某些舆论的散。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就应当聚应聚之论,散应散之论。对应聚之论应加以集中和强化;对积聚以后不利于大局之论,应加以疏导,办法是提供宣泄的渠道,或促使议论转向;对希望聚合之论,则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诱导,以提供形成强大社会舆论的条件;对需要聚合但尚不具备聚合条件之论,应进行“蓄势”,伺时机成熟再以相应方式进行引导。

标签:;  

新闻舆论导向与新闻规律_社会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