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中国青春偶像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尴尬论文,青春偶像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青春偶像剧赶着世纪末的最后一班车翩翩而来,从最早的《上海之恋》《京港爱情线》到后来的《将爱情进行到底》《青春出动》,中国的青春偶像剧已经成为继古装剧、公安剧之外的一大样式。然而与日、韩青春偶像剧(简称日韩剧)在国内造成的轰轰烈烈的影响相比,中国的青春偶像剧(简称中剧)却是出一部毁一部,更有观众以“中国电视之恶心”、“青春呕像剧”、“将肉麻进行到底”来形容他们,真可谓是吃力不讨好,原因何在?我们认为中国青春偶像剧至少出了以下三大毛病:
一、缺乏有激情和想像力的编剧
中剧的失败,其原因不在于没有精致的外景,靓丽的偶像,而恰恰是在于我们的编剧。中剧的编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盘照搬。《其实不想走》的导演就曾抖出“内幕”。中剧克隆成风,这些编剧们或单干或三五一群,首先查询哪一部日韩偶像剧是否在国内播过,然后找来港台版(有中文字幕或配音)的影碟,接着找来电脑开始写作。写作时把上杉理子改成许诺,把东京改成北京,把生鱼片改成涮羊肉,其它基本情节、结构、人物、细节乃至化妆、服饰都不变,没两天,一部偶像剧剧本就炮制出来了。比如声名赫赫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新闻小姐》不就是日剧《爱情白皮书》《新闻女郎》的仿制品吗?第二类是只学皮毛、不学精神。他们倒是不屑于克隆,而是要自己学习后再进行创作,只可惜他们是东施效颦,学来学去只学到了“面孔要青春、服饰要新潮、剧情要离奇、细节要搞笑、观念要时尚、音乐要煽情”这些表面化的东西,而日韩剧中那些世间的人情味、青春的气息却半点儿也没学到,最终造就了一批不中不洋的畸形儿。最后一类编剧倒是放聪明了,外国的东西不屑学,信誓旦旦要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青春偶像剧之路。于是标榜“现实主义”的青春偶像剧《其实不想走》隆重出台了,众多记者、影评人纷纷叫好,认为该剧以现实主义的目光来看待一个非常严肃的人生话题:一个人如何面对贫困、面对金钱、面对诱惑?然而媒介的炒作并不等于观众的判断。年轻人爱看偶像剧就是图个轻松,平常生活就够累了,“为什么还得看别人苦兮兮的样子,为什么还得让你们教我们怎么生活?”
其实无论是那一类的编剧,他们所编创的作品都会有以下的问题。
首先,题材单一。国产偶像剧是清一色的风花雪月,好像青春除了爱情外就无药可救了。《都是天使惹的祸》中,邵剑波大夫如同“爱情发生器”,令医院里青春或不青春的护士一律神魂颠倒、春心荡漾,不仅耽误工作,甚至为他大打出手。日本的《急诊室的故事》和韩国的《妙手情天》同样以医院为题材。《急诊室的故事》里男主角的爱妻到最后一集才苏醒,《妙手情天》中,爱情也只占了小小的比重,他们共同所关注的是在医院这个特殊的背景下人们的爱恨情仇以及一个年轻医生的成长过程,这比起为爱情而爱情的中剧实要高明多了。其实现在在日本完全意义上的纯爱情剧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穿插爱情戏的侦破剧、恐怖剧、科幻剧、校园剧等,这些剧更加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永不瞑目》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是两种情节剧模式的结合,侦破片紧张曲折的剧情摆脱了风花雪月的局限,可歌可泣的爱情,令人倾慕的男女主角始终满足着视觉感官的需要,从而赢得了大众。青春偶像剧向其它样式电视剧学习,形成互动,也许是一条路。
其次,虚假做作。国产偶像剧一直强调贴近生活,追求真实感,但实际情况却是既不真实,更无浪漫,日韩剧都有一个倾向,整体上往往讲一个梦幻般童话故事,局部上用大量真实的细节来填充。日剧迷们毫不否认日剧故事的老套与雷同,但是他们更看重的是细节;感情的细腻、心态的转变、生活上的小碰撞、语言上的小幽默,这一切的一切最后形成了一个只属于剧中角色的真实的生活空间。在这里,角色是活生生的,而观众都被吸引到这个世界中,与他们共呼吸、同欢笑!虚拟的神话代替了真实的世界。而中剧却恰恰相反,他们嘴里叫嚷着真实、整体故事上也追求真实,但是细节却肤浅虚假,缺乏创造力。最可笑的是一味模仿日剧中的细节;金城武爱跑步,李亚鹏就爱跑步;木村拓哉骑摩托骑得帅,李亚鹏就骑着自行车带着一大捆玫瑰在小巷里穿行,甚至连发型都一模一样。真正的艺术无非有两种:一种离生活很远,让现实的人不能触摸,让他们摆脱世俗的生活经验,给他们一种生活在别处的体验。另一种艺术,离生活非常近,或者干脆就是生活本身,让现实的人处在艺术世界中有一种生活在这里的感觉。这两种都给人以愉悦。而中剧的现状是不远不近,似真似假,完全是“半吊子”。
最后,节奏拖沓、人物单薄。日本三大电视台每一季只拍一部偶像剧,每部不超过12集,每集45分钟,每周放一集。每集有几个兴奋点,小高潮如何分布,大高潮在何时出现都有一定的规律,一部日本偶像剧就像一个结构严谨的工程,而中剧不论有戏没戏每部都要在20集以上。我们知道,青春偶像剧是以青春爱情为主题、以花样年华的年轻人为主角、以15-25岁的年轻人为受众的。受众不是那些婆婆妈妈的家庭主妇,可以天天盯着屏幕看那些翻来覆去的爱情纠缠,他们是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里的年轻人,讲究的是简洁、明了、效率、效益,那些明明只有10集内容却硬要拉成20集的东西,观众不会用心去关注的。早期的中剧人物非三资、外资、合资企业不待,非青年才俊、白领丽人不成,非别墅小车、名牌服饰不用,连老外看了也要感慨中国改革春风一吹,一夜间真是赶超英美。后期的中剧倒是把目光放到了普通大学生的身上,不过这些人物似乎都很单薄,没有任何个性,也没有性格的变化,从头到尾都一个样,日剧11集一般只塑造两三个人物,而中剧却塑造了20多个人物,戏是撑到了20集,而角色却没了。
作为一种蓬勃兴起的独立剧种的青春偶像剧需要专门的编剧。在日本,剧作家和演员阵容是并重的。日剧的剧作家风格通常十分明显,如野岛伸司的剧本不避讳描述一些变态的社会现象,以不重复自己自许;浅野妙子、北川悦吏子擅长描写动人浪漫的爱情故事;广本克一则以剧情悬念取胜。一出日剧的成功与剧作家有很大关系,电视台也非常重视与名剧作家的关系及对他们的宣传,观众更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剧作家的作品去观看,这与国内只重视演员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一天,国内能出现让年轻人记住名字的剧作家,国内的偶像剧才算上道了。
二、粗糙的制作手段
生活在音乐电视环境下的现代年轻人是视觉化的“动物”,日剧恰恰满足了他们的欲望。日剧导演对作品的精雕细琢体现在剧中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镜头、每一缕光影、每一段音乐上,他们甚至要求作品从片头音乐响起的第一秒起就要深深抓住观众。相比之下,也许是因为资金、导演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剧就显得粗糙多了。无论是摄像机的运动,角度的变化,或是后期的剪辑都显得单调单薄,难怪有人说日剧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而中剧只要闭着眼晴听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如果说青春偶像是“色”,故事情节是“味”的话,那么音乐就是“香”了。日本偶像剧依照各位编剧不同的个性,发展出不同流派,因而也奠定了不同风格配乐大师的位置,如擅长营造轻柔乐风的千住明,足以激励人心的服部隆之,对爱情剧有催化效果的日向大介和日向敏文,以及清新静谧的“神思者”,他们占据了日剧配乐的大半市场,使日剧的音乐CD在市场也大受欢迎。中国原创音乐本身就势单力薄,再加上制片人常常认为“香”乃奢侈品,不舍得花太多钱在上面,所以导致中国偶像剧的“香”不够纯真和持续。不过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慢慢改观了,最近《情深深,雨濛濛》音乐CD的畅销就是一个好苗头。
三、没有真正的偶像
中国的青春偶像剧没有偶像,或者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偶像。青春、个性、包装加演技是一个偶像诞生的必备条件。日剧每年都会推出大量的青春偶像,他们大多是真正的年轻并各有独特的气质。尤其是女演员,往往“美丽得如同一场绮梦,纯净得就似一碗心灵清汤,让观众摆脱失落,重新振作,再度投入残酷的现实当中”。中国这种演员很少见,许多过了30岁的人还被称为青春偶像,这就和两国的偶像培养机制有关。日本的演员从十三四岁就开始培养,并且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训练、包装,十六岁时就可以担任偶像剧的主角。而中国的演员、特别是女演员,很少有在二十岁前就担任女主角的幸运,再加上在文艺圈的阅历和经历,要她们作出纯情状、清新状的确不大容易。失去青春资本,又缺少纯真心境的中国偶像们想要得到年轻人的青睐真是难事一桩。
日剧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演员引领潮流的造型和精致的生活用具。《美丽人生》中,造型师为坐在轮椅上的常盘贵子精心搭配的长裙,符合她开朗个性的发型及亮眼服饰、质地极佳的皮靴都成为生活中时尚女孩争相效仿的对象;而木村拓哉爆炸式的发型、酷酷的墨镜和橙色的羽绒服更是引领了一季流行趋势。中国内地的流行时尚更多是模仿日本与韩国,想要走出一条自己的包装之路并不容易。于是中剧的包装常常求奇求怪,但是往往适得其反。最近《情深深,雨濛濛》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是赵薇过浓的化妆实在让人不敢恭维!青春是不需要太多脂粉的!青春就是激情,激情就是自信。如果一个偶像需要靠浓妆来掩盖自信的缺失的时候,那么她离坍塌也就不远了。
偶像不能仅仅是脸蛋好看,演技也非常重要。国内所谓的偶像们科班出来的比较多,日剧的偶像都没有经过什么正式的学校训练,一般都是经纪公司负责培训。正因为如此,日剧的偶像们没有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的表演通常亲切自然,仿佛不是他们在表现生活,而是生活诞生在他们的故事里。备受日剧迷宠爱的木村拓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都收放自如,同时又带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青春偶像剧的风格就是轻松自然,中国的演员也许该摆脱那些书本的条条框框,学学放松。
总之,我们不能认为偶像剧就是漂亮脸蛋+时尚服饰+现代背景+另类生活的豪华阵容,偶像剧最重要的是要能表现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创造年轻人的流行趋势,为年轻人精心打造的永不消逝的绮梦。笔者认为偶像剧应该由年轻人自己来创作。西北大学新闻系的刘贞说过一句话,“因为荧屏上出现了一批由40岁的人编剧,描述他们想当然的20岁,把每个观众都当成15岁的连续剧,就说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青春偶像剧,真是善良的一厢情愿。”也许,这样的年轻人要由在日韩偶像熏染下长大的新一代来担任了。同时,培养一位偶像明星又需要能慧眼识珠的星探,能全盘策划的经纪人,能掌控全局的演艺公司等这样一整套体制来配合,而这些在中国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中国的青春偶像剧已经开始了它的漫漫征途。也许有一天,当有一个20岁的人编剧、15岁的人演出、40岁的人也爱得不得了的青春偶像剧出现时,中国的青春偶像剧才算真正成熟了!
标签:偶像剧论文; 青春偶像剧论文; 偶像论文; 爱情论文; 影视论文; 编剧论文; 爱情电视剧论文; 剧情电视剧论文; 青春电视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