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静脉输液治疗模式在肿瘤科中的应用与观察论文_卞桂芹

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淮安 223002

【摘 要】目的:探讨主动静脉输液模式在肿瘤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护士主动静脉治疗的意识。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入住我科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主动静脉治疗组和传统静脉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反复穿刺、药物外渗发生率及患者,医生,护士三方满意度,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结论:主动静脉治疗模式是在全面评估患者输液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输液通道和输液器材,可以显著减少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减少医护人员的针刺伤。

【关键词】主动静脉治疗模式;静脉输液并发症;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816-02

1832年,欧洲爆发了一次流行性痢疾,英格兰医生托马斯,试着把煮沸的盐水注入病人的血管,使药液直接进入人体经脉参与血液循环治疗疾病,这个方法效果明显,托马斯医师被认为是第一位成功奠定经脉输液治疗模式的医师,为静脉治疗开创可先河,[1]如今,静脉治疗已成为各大医院的主要给药途径,我国医院中护士75%的时间花在静脉输液上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率高达73%一90% ,直到2014年5月1日,我国才有了规范统一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由于实施的时间还相对较短,以致医务人员的安全注射意识较为淡薄,只是被动的遵医嘱给予患者静脉输液,单纯的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输液方式,只要执行完医嘱就行了,缺乏自己的思考。而肿瘤患者在放化疗的治疗过长中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输液需求,此时给患者提供一种最佳的治疗护理方案,建立并保护良好的静脉通路已成为顺利治疗的关键,为此我科自2014年1月起对入住我科的肿瘤患者的静脉治疗实施主动的静脉治疗模式,取得可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入住我科治疗的肿瘤患者60名,纳入标准:确诊为恶性肿瘤需静脉放疗或化疗,不包括中途更换静脉输液器材者。符合条件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9~75岁。食管癌26例,胃癌6例,肠癌3例,肺癌14例,卵巢癌1例,宫颈癌2例,乳腺癌8例。将2013年1月~12月入院者设为传统静脉治疗组(30例),将2014年1~12月入院者设为主动静脉治疗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比较,患者均未合并心、肝、肾疾病及严重感染,静脉治疗包括给予抗菌药物、补液、化疗、输血、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等,不为单一的化疗,Kamofsky评分在60分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传统静脉输液组采用一般传统输液程序,即先从手、脚、头皮外周静脉、颈外静脉穿刺,如果外周静脉都无法进行穿刺才选择锁骨下、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或静脉导管(PICC)静脉治疗,不对静脉做任何评估,也不作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的评估,无论病因如何,诊断如何,静脉条件如何,均从使用外周通道器材即头皮针、静脉留置针开始静脉治疗[2]。主动静脉治疗组采用主动静脉治疗模式,见图1,护士在患者入院后24~48 h完成相应的护理评估,选择适宜的输液器材,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风险评估。具体方法如下。

1.2.1 患者评估 了解患者疾病特点、认知程度、合作程度、自理情况、患者既往史、病情、基础疾病、家庭经济条件、生活及娱乐方式、认知水平、血管条件等都会影响使用静脉治疗的方式。

1.2.2 治疗方案的评估 向主管医生了解患者输液的目的,所需输液的疗程,输液的速度,所输药物的性质,如药物的PH值,渗透压等。

1.2.3穿刺部位的评估 查看患者的皮肤情况,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能见度,静脉的弹性,是否有静脉瓣,静脉的直径、长短,穿刺难易程度。

1.2.4穿刺工具的选择:① 头皮钢针:美国INs编写出版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6版)中规定使用头皮钢针仅限于短期或单次给药治疗[2]。输注非刺激性、等渗或接近于等渗、接近于正常pH 值的液体,且患者血管条件良好,可以充分配合。② 浅静脉留置针:适合留置时间稍长(72~96 h)、间歇性、连续性每日静脉治疗,输注刺激性小、等渗或接近于等渗、接近于正常pH值的液体,且患者血管条件良好。③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适合留置时间长(7 d~1 y),输注刺激性或毒性、极限酸碱度和渗透压的液体,血管条件受限患者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可由受过培训的护士操作。④ 急性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ACVC):适合间歇性、连续性每日静脉治疗,输注刺激性或毒性、极限酸碱度和渗透压的液体,输人大容量、多样、不相容的治疗用药,需由医生操作。[3]

1.2.4穿刺者 选取静脉治疗专职护士,静脉治疗护士的资质:A、注册护士;B、PICC穿刺者(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主管护师并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者)

1.2.5 健康教育:根据评估和选择结果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各种血管通路器材的优缺点,及穿刺过程,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告知导管维护知识,取得患者的配合。

l.2.6 管路管理和维护:置管后做好管理和维护,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观察患者有无不适主诉;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导管固定是否良好;及时、正确封管;定时更换敷贴,敷贴卷边、潮湿等随时更换。

1.3评价标准:静脉炎评判标准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所规定标准:0级:无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大于2.5 cm,有脓液渗出。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Y 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a=0.05。

2 结果

2.1两组使用静脉输液器材情况比较见表1。

2.2两组静脉炎发生程度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反复穿刺率以及针刺伤发生率比较见表3。

2.4两组患者静脉输液治疗满意度比较见表4。

表1 两组使用静脉输液器材情况比较(n,%)

注:表1、表2、表3、表4两组各项观察项目比较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我国目前的静脉输液护理模式仍较多停留在被动操作的阶段(被动静脉治疗模式),表现在执行静脉输液医嘱时习惯性选择外周静脉及头皮针穿刺输注,等到患者周围静脉因频繁穿刺、液体渗漏、药物刺激等损伤后再选择中心静脉输注,这样的护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1)外周静脉炎及输液渗漏的发生率高,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又影响治疗效果。(2)对于肿瘤或其他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人为导致了外周静脉通道的损伤或缺失,一旦患者病情突然变化,影响治疗和抢救。(3)由于治疗静脉并发症,治疗费用可能增加。主动静脉治疗模式通过对患者病情、治疗方案、药物特性、输注速度、治疗时间、患者的血管状况、患者的一般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合理选择静脉通道(中心静脉输注或外周静脉输注)及输液器材(如头皮针、留置针、PICC、CVC等),主动静脉输液治疗组大多数患者选择了中心静脉输注,药物输注后被迅速稀释,能够减少药物对周围血管的化学和物理刺激,从而降低了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4]。

4 体会

通过主动静脉治疗,使护士掌握了常用药物的理化特性,常用血管通路器材的特点,对患者的评估要点和方法及各种留置管路的维护和管理,提高了护理技术的含金量,提高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主动静脉治疗,提高了护士的主动意识,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血管损伤。避免了因患者血管损伤导致PICC难以置管的情况,同时PICC和ACVC的使用避免了多位护士同时为一位穿刺困难患者进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而耗费的人力、物力。主动静脉治疗,保障了患者静脉治疗顺利完成,保障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职业风险,同时避免了因输液通路中断治疗情况的出现,提高了医生和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5]。

参考文献:

[1][2]钟华荪 李柳英 静脉输液护理学第3版

[3]张红英张茵刘青青何华英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主动静脉治疗模式在老年病房中的应用

[4]宋秋萍,环晓峰,侯雪琴,祁红霞,鞠红霞,张丽 护理学杂志主动静脉治疗模式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

[5]马江帆 张红垢 马兴乐 中国使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动静脉治疗在神经内科的应用观察

[6]吴红梅,周泽云 重庆医学 主动静脉治疗应用于6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析

论文作者:卞桂芹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  ;  ;  ;  ;  ;  ;  ;  

主动静脉输液治疗模式在肿瘤科中的应用与观察论文_卞桂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