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学派视角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与思考&基于IRMJ的元分析_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信息系统学派视角下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进展和思考——基于IRMJ的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学派论文,信息系统论文,信息资源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71(2011)01-0039-11

1 引言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IRM)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信息资源数量激增导致的社会矛盾、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组织管理的需求都极大地推动了IRM的研究和发展。IRM理论最初萌芽于两个主要领域:政府文书管理领域以及工商管理领域,这两个领域关注的侧重点、研究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都有很大差异。关于IRM的定义,不同领域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给出各自的阐释。目前主要有三大学派致力于IRM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分别是记录管理学派、信息系统学派和信息管理学派[1]。记录管理学派是IRM理论的创始者,将信息资源等同于记录,注重记录的生命周期以及其媒介载体的集成管理,主要体现在政府领域的记录管理工作;信息系统(IS)学派注重信息的资源特性和财产特性,将信息系统理论与管理理论相结合,强调IRM在企业领域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商业价值的提升与评价;信息管理学派的IRM研究范畴较广,涉及信息组织与利用、信息法规与政策、信息服务、信息经济、信息传播等不同领域,主要由图书情报界的学者发起。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研究的影响力来看,IS学派是国际IRM研究的主流,也是三大学派中最为系统成熟的流派。

国际信息资源管理协会[2](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ssociation,IRMA)的旗舰期刊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IRMJ)主要探求IT领域的机会、困难、问题和解决方案,研究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各个方面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IT技术的应用、管理、政策制定和政策应对方面。发表论文的主题涉及信息技术的安全性与道德体系、电子商务技术、多媒体计算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等众多领域。该刊主要以企业和组织为研究背景,有着浓重的技术管理和战略管理导向,因此IRMJ上的学术论文能够充分体现IS学派或视角下IRM的研究进展和方向。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元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从研究理论、参考学科、研究层次、研究主题与热点、研究方法等角度探索信息系统学派视角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研究进展,以期更好地把握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内涵和发展动态。

2 IS学派的IRM理论研究回顾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企业逐渐认识到信息资源对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改善管理效率,优化组织结构以及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同时,由于IT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等活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管理问题。因此,企业开始关注并借鉴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规范和思想,考虑如何更好地在组织和企业的框架和边界中管理信息资源。IS学派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F.W.Horton、Marchand、Hussain、J.Diebold、A.N.Smith、D.B.Medley、I.R.Beaumont、E.Sutherland等著名学者。Diebold在1979年发表的2篇文章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The New Challenge和IRM:New Directions in Management中[3-4],首次系统地定义了IRM的概念,将IRM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和方法,强调信息资源在组织总体发展中的作用,把组织内信息资源的管理目标具体细分为若干个可执行的子目标,并提出信息政策对IRM的影响。Hussain等学者在1984年出版的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一书中[5],将计算机应用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其核心是信息系统与技术的开发和管理,在IT质量控制、IT系统审计、IT辅助企业预算等方面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准确地说是一种“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Horton在1985年出版的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一书中[6],创造性地论述了作为单数和复数的信息资源概念,且在广义的信息资源概念上,提出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并选择办公室、工厂、实验室三个环境,研究如何管理信息资源和财产以提高生产效率。该书构建了一种面向实际应用的IRM理论,也是第一部真正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专著。Marchand和Horton在1986年出版的Infotrends:Profiting from Your Information Resources一书中[7],强调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将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财产进行管理,必须将IRM与企业的战略规划联系起来,在企业的每个层面上识别信息资源和获利机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竞争优势。该书将企业IRM划分为5个阶段,并通过大量案例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极大地奠定了IS学派IRM研究的影响力。Smith和Medley在1987年出版的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一书[8],可以说是继Marchand和Horton之后的又一部经典著作。该书从管理思想演变史的角度切入,将IT/IS建设等问题有机地融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中,并在整合传统的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将IRM作为一种管理过程处理,首创性地提出了CIO的职位概念。Beaumont和Sutherland在1992年出版的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一书中[9],从IRM学科和领域构建的角度,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以及技术类科学进行融合,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对于该学科发展的帮助,并将人的因素作为IRM中的重要因素进行讨论。

国内的IRM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管理学派(大部分是图书情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有相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出现,较为著名的学者有孟广均、马费成等。相反,IS学派的IRM研究则起步较晚,并且很多相关研究只是在IS规划与设计、IT/IS管理等教材、专著以及论文中有所涉及,并没有从术语上或形式上归入IRM的范畴。同时,国内IS研究范式的转变(设计学范式→行为学范式)也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即原先的IS研究大多集中在系统开发与设计、系统规划与实施、IT基础设施等“硬性”研究上,而关于IT变革、IT人力资源、IT/IS能力、IT组织结构、IT/IS商业价值等“软性”研究的关注度还不够,这也是IS学派IRM研究不显性的一个主要原因。高复先教授于1986年率先引进詹姆斯·马丁的信息工程方法论,并在随后的10多年的时间里,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多项大型信息化工程的开发经验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本土化的信息资源规划技术体系,其在2002年出版的《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一书中[10],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两类基本问题(系统整合和系统重建)提出了信息资源规划整体解决方案,是国内IS学派较早的IRM研究。研究课题方面,谢阳群主持的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首席信息主管与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研究”、霍国庆主持的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信息资源管理开发战略研究”以及霍国庆主持的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战略研究”都是较早的IS学派或视角下的IRM研究课题,其相关研究成果都已经以专著或论文的形式出版。

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毕强等在2004年对国外IRM的主流研究领域及热点内容进行分析,特别针对国外政府和企业IRM领域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IRM中的数据组织和数据处理技术[11]。马费成等以2001-2006年美国Idea Group出版集团连续出版的5卷《信息资源管理前沿课题》(Advanced Topics in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丛书为例,从研究方向、研究热点、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角度分析了西方IRM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探讨[12]。毕强等在2009年基于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IRMJ)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SIST)两本期刊对国际IRM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内容进行分析[13],然而其分析模板主要是JASIST(42篇参考文献中仅有5篇来自IRMJ,其余均为JASIST),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研究主要是针对信息管理领域的IRM(从JASIST的期刊属性可知)。因此,目前单独针对IS学派IRM的研究还不多,且以往的研究更多采用定性概括的方法,即基于部分文献样本进行总体综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展示研究样本的特征和属性。

3.1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国际信息资源管理协会(IRMA)的旗舰期刊IRMJ作为数据分析的来源,该期刊从1988年发行至今已有22年,一年4期。IRMJ强调信息技术资源管理的管理视角和组织视角,研究主题涵盖了IT/IS在组织中的各类战略制定、政策研究、成功实施案例、失败经验以及具体应用,兼具学术和实践特色。发表的论文主题新颖、结构严谨、方法科学,代表了西方IS学派IRM研究的最新成果。本研究收集了1993-2009年间该刊的所有论文(1993年前的论文数据库中没有收录),共计273篇,并将每篇论文的题名、作者、机构、发表年份、主题词、关键词(2002年第3期以前的论文数据库中仅有主题词,没有提供关键词)、摘要信息录入Excel以方便后续分析。

3.2 研究方法

针对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进行综述性分析,通常有3种主流的研究方法。第一种是采用信息计量学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形式特征和结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如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共词分析法等;第二种是采用相关的分类体系对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层次等不同维度进行元分析。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借鉴已有的且相对成熟的分类系统,并且对于研究的学科领域而言,要有较高的相关性和适用性。第三种主要是通过调研和访谈等方法采集研究者对于研究学科领域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这种方法对于专家的选择有较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选择Vessey等和Alavi等的分类体系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层次等维度对IS学派的IRM进行元分析。其中,研究主题和研究层次的分类主要采用Vessey等的研究框架[14];研究方法的分类主要采用Alavi等提出的著名的实证与非实证分类模型[15]。很多学者已经采用Vessey等归纳的指标去分析IS领域的参考学科,然而本文讨论的是IS学派下IRM的研究,分析的粒度更小,所以笔者没有直接采用已有的参考学科分类体系。另一方面,相比IRM的参考学科,我们对IS学派下IRM研究中采用的理论基础更感兴趣,因此我们对收集到的每篇论文的理论依据进行提取,并统计其出现的频次,同时将出现较多的理论和模型所属的参考学科进行归纳总结。

具体做法是,首先由本文的两位作者分别独立地阅读每篇文献,并针对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层次给予唯一的分类。同时独立判断每篇文献中可能使用到的理论依据(通常在摘要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或理论基础部分会提到)并抽取出来,其中有些论文可能同时采用了多个理论,而有些可能并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因此本研究不限定每篇文献理论依据的数量。然后两位作者就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并用Cohen's Kappa系数计算编码的内部效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结果显示,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层次和研究理论的内部效度分别为:0.74,0.83,0.79和0.88,都大于0.70的推荐阈值[16]。最后,对有分歧的编码,由本文的其他几位作者共同讨论确定。

4 分析结果

4.1 研究理论

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学科领域的逻辑起点,同时也能部分说明该领域的参考学科。本研究通过对IRMJ上1993-2009年的273篇论文的理论依据进行逐一分析,发现有78篇论文并没有使用任何理论。在剩下的195篇有理论依据的论文中,理论出现次数共计228次,合并同类项以后共发现83条理论,平均每个理论被使用了2.75次。我们将使用频次大于(含等于)5的理论进行统计,发现这15条理论一共被使用了121次,即20%不到的理论拥有超过50%的使用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些常用的理论对于IS学派IRM研究的影响。具体如表1所示。

表1显示,有四项理论的使用频次大于10。其中,技术接受模型的使用频次远远高于其他理论,这一发现也和以往的IS研究中该理论的频繁使用相吻合。该理论经常被用于测度和预测用户对于新兴技术、服务和应用的接受和采纳程度,并可以很好地与其他一些理论进行整合,从而构建出各类适用于不同研究背景的实证研究模型。创新扩散理论关注社会系统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和基于组织视角的采纳和接受,对于组织中IT变革、IT能力、决策支持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能够很好地连接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从而将IRM升华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德隆与麦考琳模型是一个测度IS成功因素的重要模型,它对影响IS成功的多维因素进行分类归纳,并对这些因素间的因果关系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该模型中的构念(construct)经常被其他研究用来构建实证模型,如系统质量、信息质量、用户使用意愿和用户满意度等。理性行为理论是技术接受模型的理论基础,重点研究主观规范、用户态度、使用意图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很多研究在引用技术接受模型的同时,都会提到理性行为理论。因此该理论也成为IS学派IRM研究中较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同时,表1中列出的其他理论也都是IS研究中的较为主流的理论,由于篇幅有限不再一一赘述。

另外,表1中还列出了这些理论的具体来源,即相关的参考学科,虽然只有15条理论,但是其参考学科却分布甚广,涵盖了信息系统、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各个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Vessey等对于IS参考学科的分析结果相类似[14]。唯一不同的是,这15条理论中并没有来自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笔者推测可能计算机科学的参考理论较为分散,且IS学派的IRM研究相对于纯粹的IS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等研究要偏“软”,因此在表中没有得到体现。

4.2 研究层次

研究层次指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的分析层次,或者是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具体层次。Bariff和Ginzberg将基于行为学的IS研究层次归纳为[17]:个体层、团队层、组织层和跨组织层(社会层)。Vessey等首次将研究层次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IS研究的发展,并将IS研究分成了10个层次,分别是:①个体层;②小组/团队层;③组织层;④跨组织层;⑤社会层;⑥抽象概念层;⑦学科专业层;⑧系统层;⑨系统要素层;⑩项目层。具体分类的原则可参考Vessey等的定义[14],通常的研究都会选择某一层次确定研究问题后来进行。

本文选择Vessey等的分类体系,对IRMJ上的273篇论文进行研究层次的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数据表明组织层面的研究是本样本中最常见的研究单元,这与Vessey等关于IS研究层次的分析结果以及马费成等的分析结论相一致[12][14],并且也呼应了上文提到的IRMJ是一本强调组织视角的国际学术期刊。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社会层和个体层的研究,两者的比例非常接近,然而和Vessey等的结论相比差异较大。本文样本中社会层的研究要显著高于Vessey等,而个体层的研究则远远小于其结果。笔者推测这一差异可能与样本的时间有关,Vessey等研究样本的时间跨度是1995-1999年,而本文样本的时间跨度则更大。从IS研究的特征来看,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2005年以后Web 2.0的发展,都使得社会层面的研究被逐渐重视,而传统关于个体用户的研究,则有很多都转移到组织和社会这两个更大的层次中讨论。本研究中抽象概念层、系统层、项目层、跨组织层以及系统要素层都和Vessey等研究结果相差不多,但学科专业层则明显高于Vessey等的研究。笔者认为IRMJ作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以“信息资源管理”命名的期刊,自然承担着更多关于自身学科研究、教学、规划、发展等方面的讨论议题,诸如本文的研究也属于这一类分析层次,因此该比例会高一些。总体而言,IS学派的IRM研究多立足于组织层面,而系统要素层,即关注系统构成要素(程序、算法、组件)等的论文则最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IRM行为科学范式的主导地位。

4.3 研究主题与研究热点

关于IS学科的研究主题,目前存在较多的分类体系。本文同样选择Vessey等的分类方法[14],该分类框架把IS的研究分为8大主题:①计算机类问题;②系统/软件类问题;③数据/信息类问题;④特殊的问题领域;⑤系统/软件管理类问题;⑥组织类问题;⑦社会性问题;⑧学科自身问题。在这8大主题下,每一主题又有相应的子分类。Vessey认为这是一套平衡的、没有相互重叠的且无冗余的分类系统。本文对IRMJ的273篇论文进行主题分类,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数据显示,组织类问题是IS学派中IRM研究最多的主题,有超过半数的研究集中于此,这也与Vessey等的研究相一致。该主题包括IT战略、组织战略与IT战略的匹配、技术创新、技术采纳与扩散、IT实施及变革管理等子命题。系统/软件管理类问题位居第二,该主题包括项目/产品管理、过程管理、开发/使用的测量和评价问题以及人员问题。相比Vessey等的研究,本文在这一主题的研究比例要高一些,主要是因为IRMJ上有不少关于IT人力资源方面的论文,这也是IRM相对于IS其他研究领域较为独特的地方。社会性问题也是研究相对较多的主题,该主题包括IS涉及的文化、法律道德、伦理、政策等问题,这与卢泰宏归纳的IRM三维结构理论中的人文维相吻合[18],因此相对Vessey等的研究结果要高得多。我们同时发现,IS学派IRM研究中,系统/软件类问题(如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过程建模等)、特殊的问题领域、数据/信息类问题(如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等)都不多,计算机类问题更是为0,这些都与Vessey的研究结论相类似。

虽然研究主题的分类能从宏观上把握IS学派IRM研究的方向,但该分类体系还显得比较宽泛。因此,我们希望能从研究热点的角度进行探索。马费成等通过对5卷《信息资源管理前沿课题》丛书的主题和内容分析,归纳出IS学派IRM研究的8个热点问题:IS基础理论、IT/IS的绩效与价值、IT/IS的成功实施与应用、IT投资、知识管理、虚拟团队、IT部门与IT员工、电子政务[12]。本文采用词频分析法,该方法可以通过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不少学者已经运用这种方法对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挖掘,如马费成等对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19],邱均平等对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等[20]。本文对样本的273篇论文的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统计,共获得1592个原始关键词和主题词,并利用Winisis软件的同义词处理功能进行合并,最后获得1226个关键词和主题词。我们将词频不小于10次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抽出单独分析,共确定了76个。在这些关键词和主题词中,有些代表了具体的研究方向和热点,有些代表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方法的词频高达35次),而有些则代表了IRM的研究环境和具体领域(如企业的词频高达26次)。

本文的研究重点更关注有关研究方向和热点的词频,因此将一些过于泛化的主题词和关键词剔除(如IT/IS、IRM等)后,最后共确定了38个表征研究方向的主题词和关键词,其中频率最高的前10个分别是:IT/IS接受与采纳、虚拟组织/团队、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系统)、IT投资与商业价值、战略信息系统、ERP、IT外包、IT/IS评价、IT人力资源。这一发现与马费成等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相吻合,说明IS学派的IRM研究主题和热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另外,笔者也尝试探索IS学派IRM研究热点的演变。根据本研究样本的时间特征,即1993-2009年这17年间在IRMJ上发表的论文,笔者进行了分时间段的历时研究。我们将1993-1999年、2000-2004年以及2005-2009年作为三个研究区间,用IBM的Many Eyes软件进行研究热点挖掘。我们将不同时间段的相关主题词和关键词整理成Many Eyes可识别的数据集,并通过可视化工具中的标签云团(Tag Cloud)、云团聚合(Word Cloud Generator)以及类目栈趋势图(Stack Graph for Categories)进行综合分析,由于篇幅有限,具体内容将另文论述。这里仅将3个时间段的研究热点进行展示,如表4所示。

我们发现,三个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存在着一定的变化。2000年前的研究技术色彩较浓,如关注系统分析与设计、决策支持系统、IS建模、计算机辅助的通讯与设计等话题,而2000年以后这些研究则大幅减少;2000-2004年间的研究管理色彩较浓,如电子商务、知识管理、IT/IS接受与采纳、知识共享、虚拟组织/团队、客户关系管理、ERP等,尤其是这一阶段风靡业界的电子商务,IRM研究也对其投入了大量的注意力;2005-2009年间的研究更多是一种技术导向和管理导向的综合体现,相比2000-2004年,这一阶段的研究对于IT资源的概念更加重视,如IT人力资源(IT员工、CIO等)、IT中的社会资本、IT风险管理中的资源调用等。综合三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后发现,有些主题一直贯穿始终,如战略信息系统、IT/IS评价、ERP等,有些发生了形式上的演变,如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后来的电子商务研究,有些发生了内容上的演变,如单纯的IT外包和后来的离岸外包,有些则发生了结构上的演变,如虚拟团队/组织的研究演化成范围更广的虚拟社区的研究等,还有一些研究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首先可以肯定的是,IRMJ的期刊定位经过了多年的磨合正在逐渐清晰成熟,其次笔者认为这种演变更多来自IS学科自身范式和研究特征的转变,毕竟我们是在IS学派的范畴下讨论IRM的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演变受到了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甚至潮流的影响,这一点也与Baskerville和Myers在2009年MISQ上的研究相类似[21]。

4.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Alavi和Carlson提出的分类框架来进行分析[15]。这一分类体系首先将IS的研究方法分成两大类:实证研究(empirical)和非实证研究(non-empirical)。实证研究依靠对研究对象的系统观察来解决问题,而非实证研究主要基于思想、框架或者推测来探索问题。实证研究的方法包括:①调研;②案例研究;③二手数据分析;④事后描述;⑤实验室实验;⑥现场实验;⑦现场研究;⑧IS工具开发;⑨对象描述。非实证研究方法分为:①概念性的;②说明性的;③概念应用性的。具体的定义可参见Alavi和Carlson的研究。

表5是对本样本中273篇论文进行研究方法分类的结果。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研究同时采用了2种或2种以上的研究方法,但这一比例在总体样本中并不显著。为了能与Alavi等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对每篇论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唯一编码。结果显示,非实证研究占总体样本的35.2%,而实证研究则占总体样本的64.8%,说明IRMJ更注重实证类研究,这也与IS学科总体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相一致。非实证方法中,概念性和概念应用性研究较多,即描述有关的框架、模型和理论,并提出解释或理由,有些则进一步说明该理论的应用情况。这类研究多出现于早期的论文且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实证研究中,调研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共有81篇论文。其中,探索型调研(exploratory survey)有37篇,即主要通过焦点小组(Focus Group)、专家访谈、描述性统计等方法开展,而解释型或分析型调研(explanatory survey or analytical survey)有44篇,即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偏最小二乘(PLS)或多重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路径系数的计算、方差的解析以及显著性分析。案例研究也是常用的实证方法,37篇论文中有25篇是关于说明性案例的,即主要通过对单案例的观察或多案例的比较进行较为定性的论述,其余12篇是实证性案例研究,即在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命题,然后通过数据分析验证命题是否成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二手数据分析、实验室实验以及对象描述也在IRM研究中有所体现。其中,15篇关于二手数据分析的研究,有7篇采用了元分析的方法,5篇文献计量方法以及3篇内容分析法。其余一些实证方法,如现场实验、现场研究、事后描述则不太常用。

5 IS学派IRM研究的思考

从理论基础和参考学科的角度,IS学派IRM的研究在借鉴各种IS理论的同时,也广泛地从其他学科引入相关的理论和模型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领域、跨学科研究的特性。我们同时也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借鉴的理论都来自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尤其是近几年,不少社会心理学和认知行为学的理论被大量引入并不断推演,这对于IRM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研究层次的角度,IS学派IRM的研究大量集中在组织层,近几年在社会层上开展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加。与IS学派其他一些研究分支相比,如IS开发关注系统层和系统要素层、人机交互设计关注个体层等,IRM更多体现出一种组织和社会属性的研究特色。从研究主题的角度,IS学派IR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类问题、系统/软件管理类问题和社会性问题上,可以明显看出管理视角和技术视角对于IRM研究发展的共同作用。相反,单纯的数据信息类问题、计算机类问题则不是IRM研究的重点,这种学科边界的界定已经在本领域达成共识。从研究热点的角度看,不同时间阶段的IRM研究既具有共性也具有特性,且涉及了较广的研究话题。研究热点的关注度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双重影响,但整体上与IS研究兴趣保持较为同步的发展轨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IRM研究需要有更多从学科本身出发的“由内而外”的思考。从研究方法的角度,IRM学科兼顾了实证主义(Positivism)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思维范式,但2000年以后对于实证研究更加欢迎。调研和案例研究是IRM最常用的实证方法,而现场实验、现场研究等介入式方法还不多见。针对近几年IS领域关于严谨性(rigor)和相关性(relevance)的热烈讨论[22-24],笔者认为在IRM研究中应该多开展一些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以促进严谨的科学研究与弹性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关联性。综上所述,IS学派IRM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多样性(diversity),这种多样性充分体现在研究理论、参考学科、研究主题、研究层次以及研究方法上。

Zhang和Benjamin在2007年提出了一个针对信息学相关领域研究的概念模型I-model[25]。该模型从信息学相关研究的特质以及该领域不同学科属性的角度出发,提炼出四个基本的研究模块,即信息(Information)、技术(Technology)、用户(People)以及组织和社会(Organization & Society),并引入领域(Domain)和情境(Context)的概念,动态考虑各模块间的协同关系。该研究还将I-model应用到信息学研究的不同分支学科,如图书情报学(LIS)、管理信息系统(MIS)以及人机交互研究(HCl)中,分析不同学科环境下该模型中不同模块的重视程度以及研究路径。笔者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实证角度支持了Zhang和Benjamin关于MIS领域I-model的设计,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MIS领域的I-model(来源:Zhang & Benjamin[25])

图中模块间联系线条的粗细程度表征着研究的重视程度,可以发现,MIS模型总体的研究领域立足于商业和组织环境,对于技术和组织/社会模块间的研究最多,其次是信息和技术、用户和技术以及用户和组织/社会间的研究,而关于信息和用户、信息和组织/社会间的研究则较少。本文的研究结论与这一模型揭示的内容十分吻合。首先,IS学派IR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和社会层面,并较好地融合了管理视角和技术视角,即关注技术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应用和推广,技术接受和采纳对于组织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组织和社会对于技术变革的作用等话题。其次,本研究发现:(1)单纯的信息研究,即关于信息组织、信息分类、信息检索等并不是IS学派IRM研究的重点(可能是图书情报领域学者的研究重点);(2)单纯的用户研究,即关于用户认知、喜好、情感以及人口统计学因素等也不是IS学派IRM研究的重点(可能是人机交互领域学者的研究重点)。因此,IS学派IRM的研究更关注用户和技术,用户和组织/社会的互动研究,如个体用户的技术接受、用户对于组织创新的作用以及用户对组织中技术选择的决策作用等。同时,信息的研究也直接与技术挂钩,即信息技术(IT)与用户、组织和社会间的关系。IS领域很多学者认为IT是一个人造概念(IT Artifact)[26-28],笔者认为从本领域IRM研究的角度,IT更多体现了Orlikowski和lacono关于IT Artifact分类中的工具视角(Tool View)、测度视角(Proxy View)以及综合视角(Ensemble View)[26]。另外,笔者认为IS学派IRM中资源的概念贯穿在信息、用户、技术、组织/社会这四个模块中,每个模块都可以找到与研究相关的资源且与其他资源进行协同。基于此,本文提炼出IS学派IRM研究的3个主要焦点:信息技术、资源观和战略管理,这三个焦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审视,也有可能是今后一个阶段IS学派IRM研究的方向。

信息技术部分将主要围绕着工具视角、测度视角和综合视角展开。其中,工具视角包括IT代替或补充人力资源的作用,IT促进组织生产力的作用,IT作为组织或社会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信息处理技术,IT辅助或驱动的社会资本聚集、关系管理以及用户与用户间、用户与组织间和组织与组织间的交流、沟通和协作。测度视角主要通过用户的感知和态度、技术的渗透和组织的扩散程度以及组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来衡量IT的应用与价值,具体包括IT绩效评估、IT投资与商业价值、IT接受与采纳、IT驱动或辅助的组织创新等研究。综合视角将IT与个体特性、团队结构、组织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相关联,并从更为复杂具体的情境来研究IT在不同环境中的接受、采纳、规划、实施、设计以及管理等命题。资源观部分将关注不同类型层次的资源之间的对应与协同,如信息资源(数据资产、知识库、机构库、情报)、人力资源、IT资源(技术型IT资源和管理型IT资源)、组织互补资源(组织政策、结构、文化)、行业/产业资源以及社会性资源等,并从价值链的角度进行整合。战略管理部分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动态平衡各类资源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通过技术指导、资源指导、业务指导、方法驱动、管理控制以及组织整体指导等各种途径帮助组织和社会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最大化。

6 结语

近年来,国内不少院校纷纷在研究生阶段开设IRM的研究方向和专业,还有一些I-school在学科改革的过程中将信息资源管理调整为院系的名称。几乎大部分信息管理专业,无论是传统的文献信息学、图书情报学、档案学,还是一些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或者信息工程学院的管理信息系统,都开设了IRM的相关课程。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某些研究方向上还是有融合的趋势。笔者一方面觉得这种融合有助于从不同角度提升对于IRM的总体认识和理解,但同时也担心过度的融合会导致IRM学科的无边界化和泛化,从而造成身份危机和学科辨识度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从IRM的学科角度还是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学派划分,这也可以帮助研究者找到自己的研究阵营。当然,这种学派划分不应该成为制约或束缚学术研究的桎梏,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促进不同学派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切入一些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国际著名的IRMJ期刊上1993年到2009年发表的论文进行元分析,从而揭示IS学派IRM研究的理论、参考学科、主题、分析层次以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学派的IRM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进行一些思考。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拟打算扩大样本的选择,如从国际信息系统协会(AIS)每年举办的ConfIR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中收集相关的会议论文进行更为综合系统的分析。

标签:;  ;  ;  ;  ;  ;  

信息系统学派视角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与思考&基于IRMJ的元分析_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