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校园环境不仅在塑造大学良好形象方面,还是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形成完美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出现了大学校园扩建和大量建设新校区的现象,当前在校园规划设计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设计手法和发展动向,这些设计方法各有优点。本文就对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一期的建筑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字:学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交通设计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内,东临经二路,西临经一路,均为城市主干道,南临永和路,北面为另一商业居住地块。项目总用地面积68.8公顷(1032亩),远期招生规模约10000-12000人。
本项目用地分一二期建设,一期建设用地42.67公顷(640亩),二期建设用地26.13公顷(392亩)。本次设计为一期,一期用地主要位于总用地东南部,计划招生规模达到7000人,总建筑面积393480㎡,其中教学楼、实验楼建筑面积105850㎡,行政楼、图书信息楼建筑面积49000㎡,科研楼建筑面积12150㎡,学术交流中心建筑面积68880㎡,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建筑面积80420㎡,食堂等生活配套设施建筑面积46180㎡,体育馆等体育设施建筑面积9200㎡,地下建筑面积:21800㎡,建筑规模满足7000学生使用需求,并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设置。场地内共设机动车停车位1496(地上431个,地下1065个)。项目落成后,将成为芜湖市乃至安徽省内重要的教育科研资源。
已建设完成并竣工验收满一年的单体有A1教学楼,建筑面积14052.97㎡;A2教学楼,建筑面积14052.97㎡;A7实验楼,建筑面积13033.12㎡;A10图书馆,建筑面积22334㎡;A14食堂,建筑面积8667.79㎡;A15体育馆,建筑面积11300㎡;A17宿舍楼,建筑面积13263.51㎡;A18宿舍楼,建筑面积12910.15㎡。共计建筑面积109614.51㎡。
二、规划原则
1)满足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法律,提高各类用房的利用率;
2)反映科学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合理定位并具有前瞻性,能满足较长时期的使用要求和环境品质。创造高标准的现代大学校园环境。
3)功能分区合理,物流短捷、交通顺畅,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突出其专业性和服务性的特征。同时考虑多功能公共设施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问题,形成具有共享、高效、互动、灵活等使用特征的校园建筑群体。
4)挖掘芜湖市及安徽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科技、生态、服务建筑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建筑空间和环境充分展现地域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和科技成就。
5)建筑空间与造型应遵循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原则,注重与周边环境、现有建筑、自然景观等的相互协调与联系,营造尺度合宜的人性化城市空间。
6)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协调好近远期工程的衔接,以及功能转换,立足现在,适当超前,合理、节约用地,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做到宏观可控,微观可调,以适应今后的市场规模的不断调整和更新的需求。、
三、建筑设计
1.功能布局
本项目将步行主入口及校区标志性大门设置于东侧主要城市干道经二路上,车行主入口设置于南侧永和路上。由此形成了面向经二路的东西向校园景观主轴,以及面向永和路的南北向景观副轴,在两轴线的交点设置高层图书信息楼,作为标志性建筑统领整个校园。以此格局为基础,整个校区共分为八个功能分区,分别是教学区、行政办公区、产学综合区、生活区、运动区、中心绿化休闲区、滨水绿化休闲区、会议中心及专家楼区。
2.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的立面风格强调简洁大气的整体形象;不同的建筑高度结合地形,形成了高低错落富于变化的校园天际线。
建筑首选被动式节能设计,设置了中庭、立面遮阳等措施,充分考虑了自然通风、采光和隔声效果;大面积的绿化种植,有效的降低了热岛效应。其次,设计采用了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系统、中水回收系统、绿化滴灌系统等技术措施,有效降低了建筑能耗,符合节能环保要求,实现了绿色校园的目的。
四、景观设计
尽管校园用地地形较复杂,限制条件较多,规划中巧妙应用建筑、景观等各种设计元素,运用收放有度、点面结合、对景、借景等手法,形成丰富的校园空间层次。
校内景观系统主要围绕十字形轴线展开,东西向轴线由东向西从人工草坪过渡到自然山体景观在延伸至西面人工湖水体景观,南北向轴线以人造景观为主,一直向北延伸与滨水休闲区相连。
主要轴线两侧建议移植胸径及冠幅较大的乔木,形成林荫大道,从而体现出富于文化底蕴的大学校园氛围。硬地景观则考虑具有一定透水性的做法,利于场地雨水回流地下,符合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中心绿化休闲区及滨水绿化休闲区则重点突出贴近自然的景观处理方式,弱化人工介入的痕迹。
注重景观节点的尺度把握,利用景观处理弱化整体建设规模较大造成的尺度压迫感,通过不同性质的空间的景观尺度对比,形成收放有序的多样性校园活动环境。
五、道路交通设计
本项目(一期)将步行主入口及校区标志性大门设置于东侧主要城市干道经二路上,考虑到学校车流对城市主干道可能造成的影响,将车行主入口设置于南侧级别较低的永和路上。
校内交通结构采用“人车分流”方式,车行道围绕教学区、生活区外围布置,保持教学区、生活区内部的步行环境,从而优化校园空间环境,保障学生活动安全。
校园道路分主次二级构成,主要道路路面宽9米,连接主要人流、车流、物流出入口,次要道路宽5米,全部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主次道路与周边城市道路一起交织成环行道路网络,满足进出交通运输和消防等要求。
主要车行入口附近均设有地面停车场,内部沿校园主干道均分散布置地面停车场。同时利用部分建筑架空层及沿主干道的后勤服务大楼的地下车库增加校内停车数量。
六、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充分考虑原始地形地貌、各项建设场地的高程要求、地面排水及防洪排涝、车行与人行及无障碍设计的要求,场地与周边道路及市政管线合理衔接。
场地现状高程较为复杂,除保留的山头外,大部分建设用地需经平整处理。设计标高的制定考虑尽可能达到场地内的土方平衡。用地南侧丘陵起伏较多,标高普遍高于城市干道经二路,水系南侧近水地带则标高较低,低于城市干道经二路。土方平衡的思路是局部削减南侧丘陵带的标高,用以平整校内主要轴线场地,以及抬高近水地带的标高。
七、结论
教育资源从属于社会资源的范畴,校园的建设是高校的基本责任,也是实现节约型社会的有力途径。现今我国许多高校都面临了重建、整修等局面,在进行学校建筑设计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尽量的杜绝盲目攀比的现象,充分考虑到校园自身的自然状况,并以节约作为重心,构建简朴、经济适用性的校园环境。
论文作者:王正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3
标签:建筑面积论文; 建筑论文; 景观论文; 校园论文; 轴线论文; 标高论文; 永和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