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三医院急诊科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采用无创通气支持治疗应用脑钠肽与心脏彩超联合评估的情况。方法:选择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00例,均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双鼻导管吸氧治疗(对照组,n=50)与加用无创通气支持治疗(观察组,n=50)脑钠肽与心脏彩超联合对效果评估情况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78%,对比具显著统计学差异(P<0.5)。两组治疗前心脏彩超指标E/A、Tei指数等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幅度更为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BNP指标、NT-proBNP指标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竭采用无创通气支持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促心脏功能明显改善,具有非常积极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脑钠肽;心脏彩超;无创通气支持;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左心衰竭为心血管疾病领域常见急危重症,患者以心源性休克、肺水肿等为临床典型表现,抢救关键是积极对缺氧状态纠正,将心衰-缺氧-加重心衰不良循环终止[1]。目前,无创呼吸机技术和操作技能已取得巨大成就,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使患者血氧饱和度有效提高,降低气管插管几率,防范死亡事件的发生,应用效果显著[2]。本次研究选择相关病例,采用无创通气支持治疗,并通过脑钠肽与心脏彩超联合的方式,对效果进行评估,现总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均与欧洲心血管协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4-82岁,平均(66.7±13.4)岁;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3-80岁,平均(66.4±13.2)岁。患者对本次实验均知情同意,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气胸、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组间基线资料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入组后,常规治疗方案同,即镇静、扩张血管、强心、利尿等。对照组:本组运用双鼻导管吸氧方案,氧流量为3-5L/min;观察组:本组行无创通气支持治疗,即对合适的面罩进行选择,并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漏气的情况,设置为通气模式为S/T,呼气压调整至4cmH2O,吸气压调整至8cmH2O,呼气压、吸气压逐渐上升并对患者潮气量和呼吸比例进行调节至适宜。设置呼吸频率为16-24次/min,对吸氧流量进行调节,至血氧饱和度>90%,实施通气的时间为4h,对BiPAP呼吸机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对呼吸机报警情况随时做出处置。依据动脉血气情况及血氧饱和度情况对参数调整,保持血氧饱和度>90%,动脉血压分压>60mmHg。撤机指征:患者动脉血气正常,神志清楚,呼吸频率<30次/min,双肺渗出阴影经胸片示明显吸收,肺部啰音显著减少。先行撤机3h操作,并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待血气无变化,病情稳定,可行完全撤机操作。
1.3 指标观察
(1)心脏彩超检查:采用彩超评估治疗前,治疗后10d患者心脏LVEF指标、Tei指数和E/A指标。(2)脑钠肽检查:治疗前、治疗后2周,对血清BNP指标、NT-proBNP指标进行测定。
1.4 疗效评定
显效:端坐呼吸、极度呼吸困难、哮鸣音等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pH值、动脉血气值、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pH值、动脉血气值、血压水平与正常范围接近;无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计量数据采用(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评定
观察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78%,对比具显著统计学差异(P<0.5)。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现有研究表明,采用正压机械通气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疗,对心脏前后负荷影响均较为明显,胸腔内正压在一定程度上促右心房和左心室压力呈上升显示,促与胸腔外血管床间存在的压力差增加,使静脉回流减少,降低了胸腔内血容量,进而达到减轻肺水肿的效果[3-4]。此外,正压通气还可促心脏后负荷降低,使心衰病人心脏每搏射血量增加,进而使心力衰竭改善。同时,正压通气还可使呼吸肌肉做功降低,呼吸肌氧需量减少,提高了肺顺应性,进而有效促心功能改善。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78%,对比具显著统计学差异(P<0.5)。两组治疗前心脏彩超指标E/A、Tei指数等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幅度更为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BNP指标、NT-proBNP指标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
心力衰竭舒张功能或收缩功能指标通常不能对心脏整体功能反映,Tei指数是对心脏整体功能进行评价的一项较新指标,具准确、敏感、简便特点,不受心功能几何形态和心脏前后负荷、心率等影响,可对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进行综合评价。BNP为利钠钛家族成员,主要来源于心脏,是对心室异常特异常和敏感的标志物,多项研究表明,BNP同心力衰竭有较密切的关联,可用于疗效监测和药物选择,而NT-proBNP可作为BNP的补充,用于监测心力衰竭治疗与预后评估作用更为明确。本次研究采用脑钠肽联合心脏彩超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可为医生掌握病情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综上,急性左心衰竭采用无创通气支持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促心脏功能明显改善,具有非常积极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36(2):67-20.
[2]Luo J,Wang MY,Zhu H,et al.Can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prevent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in 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 meta-analysis[J].Respirology,2014,19(8):1149-1157.
[3]吴春风,王笑英,干泳华,等.无创通气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109-611.
[4]潘英武,张慧冠,田毅.血清B型脑钠肽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20(20):54-55.
论文作者:李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7
标签:心衰论文; 心脏论文; 患者论文; 指标论文; 功能论文; 彩超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