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学科高水平能力的培养_中国近代史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学科高水平能力的培养_中国近代史论文

谈高三历史学科高层次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层次论文,学科论文,能力论文,历史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注重高层次的能力培养,是今后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要想提高历史成绩,关键是在能力培养上下功夫,那么在日常的复习过程中,如何把它落实到实处呢?这是广大高三历史教师正努力探索的问题。近几年我在认真钻研考纲、教材及历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在实际操作中注重了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下面就结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第一章“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一章的内容作一简要的示范,供广大高三历史教师及文科班学生参考。

第一,辩析、概括能力

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有它的一般规律,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往往都得交待清楚来胧去脉,指导学生复习时,应尽量对各标题、子目及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把众多的教材内容浓缩为一些简要的知识要素,如背景(原因)、性质、目的、内容(过程)、后果(影响、意义)或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等。“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一章的“引言”就是本章的大背景,它交待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把本章内容放到当时宏观的世界历史大背景之中去考察、认识,就能把握它们之间的“隐性联系”。其他的主要内容可进行这样的辩析、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建立、合流、性质、标志);“国民政府的北伐”(性质、过程、结果);“法币政策”(背景、内容、作用);“改订新约运动”(目的、内容、评价);“三大起义”(背景、过程、特点,意义、教训)“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践上、理论上);“土地革命”(必要性、路线、分田步骤、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背景、建立、性质、标志);“王明左倾错误”(确立、表现、危害);“遵义会议”(背景、内容、意义、评价);“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原因、过程、结果);“蒋介石反动政策”(内容、实质、危害);“一二·九运动”(背景、经过、意义);“西安事变”(背景、爆发、和平解决、意义);“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统治”(政治、经济、外交);“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实践、理论);“第三节:红军战略转移”(背景、概况、意义);“第四节:抗日民主运动”(背景、兴起、高涨)。第一节、第二节交待的是阶级矛盾,第三节、第四节是讲民族矛盾的逐步上升。通过这种对知识点、子目、小标题、大标题顺向、逆向的辩析和概括,学生就能又“深”又“透”地把握教材基础内容,在脑海里就会形成一株中外历史知识的立体之树。

第二,归类、比较能力

这项能力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上把握教材,具体来讲,就是要把某些知识点进行“纵”、“横”的归类、比较,抓住关键的比较项,从而达到认识其本质,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作用。如本章“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比较(背景、性质、影响);“国民政府北伐”与“北伐战争”的比较(背景、组织、军队、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性质、结果);“国民政府前期经济统治”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比较(背景、目的、措施、实质、结果);“共产党与国民党对日本侵华态度”的比较(动机、基调、目的、表现、影响);“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形成、发展、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中共对之采取的措施及原因);“一二·九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比较(历史背景、进程、性质、直接原因、领导者、斗争具体目标、历史意义);“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比较(背景、内容、意义、评价);“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巩固根据地措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的比较;“1927年、1949年、1978年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背景、过程、影响)的比较。

第三,运用观点的能力

这项能力就是要求学生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994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性和个性、现象与本质、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等辩证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分值约占全卷1/3以上。这一命题趋势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复习工作中,要加强基本理论的教学,尽可能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史学理论的观点、方法渗透到教材中去,注意“以史带论”、“史论结合”。如本章可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或阶级分析法来解释“国民政府前期统治”和“各革命根据地及红色政权的建立”;可运用继承和发展关系的原理来论证“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可运用矛盾发展变化的规律来分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这期间有以中共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阶级矛盾;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旧军阀之间的矛盾;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党内的矛盾。在这众多的矛盾里,最根本的还是前两个矛盾,随着日军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而阶级矛盾则下降为次要矛盾,为此,中共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相应的制定了符合当时具体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这里可结合1991年高考第47题“中共对蒋介石策略的变化”当堂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训练。总之,加强对历史基本理论深层次的考查是新高考选拔性考试的性质决定的,这将是今后历史命题发展的趋势,我们对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必须富于历史知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决不能脱离历史知识教学去单纯灌输教条化的理论。

第四,捕捉重点、热点及应变的能力。

高考命题由于对能力考查的明显倾斜,所以并不一味注重知识的覆盖率('94所占比例还不到《考试说明》所列知识范围的40%),同时也不为所谓“反猜题”而刻意回避热点。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还得突出重点、抓住热点,其实,只要能做有心人,可以发现教学与命题有着诸多的同一性,那些能进行深层挖掘的知识点,处于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事件、各章节、各单元和各专题之中类似的知识问题就是重点;那些有较强的时代感、能进行思想、国情、国势教育的历史问题就是热点。指导学生复习时,关键是把这些内容讲深挖透、灵活的将历史与现实衔接起来,找准“命题的着眼点”进行古今中外的联系。如本章“毛泽东等人在实践、理论上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中共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对国民党的政策”就是重点;“遵义会议”(召开60周年纪念)、“日本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就是热点。

在加强了以上各项能力培养的同时,还须注重应变能力的训练,因为高考试卷中提供的新材料、设计的新情境是考生在平时复习中难以碰到的,拿到试卷后,考生要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提高应变能力,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四个方面:其一,审题,试卷须逐字逐句地分析,仔细琢磨试题跟平时见到的同类题目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答题的侧重点应在那儿?做到心中有数后,才能下笔,切不可在“似是而非”的心态下匆忙下笔。如本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可设计这样两个题目。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何能形成?两题看上去无多大差别,但答题的侧重点不同,A题答题要点是背景、条件、初步形成、正式形成。B题侧重点应是原因(或条件)。其二、心理素质、这是关系到考生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进入考场的信心”,在大脑处于亢奋的状态下,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及时记下思维的“火花”,关键时刻应相信自己的判断力,避免过后的“懊悔”。其三,限时训练,新高考试卷的容量很大,把握好考试时间是影响高考成绩的又一重要因素。为能在两小时的法定时间内完成答卷,平时摸拟训练的时间应略少于两小时,因为要空出填答题卡及由于其他因素所占用的时间。通过多次考试的总结,考生基本上要能估计好各种题型特别是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的所需时间。其四,在组织学生进行答题规范化训练的同时,也要适当的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思维空间,因为学生的某些见解,说不定跟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更为贴近。

如果把以上几方面高层次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本着“立足教材知识,超越教材认识”的原则,那么广大考生就能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答题也就会有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鲜明的观点,高考历史成绩定会得到整体的提高!

标签:;  

浅谈高中历史学科高水平能力的培养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