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加入论文,对策研究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对策
加入WTO从总体上说,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同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是一致的。但同时也会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政府管理体制面临着冲击;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将面临着严峻考验;就业压力严重,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增加;人才竞争加剧,人才流失严重。面对加入WTO的挑战,政府应采取的对策是: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国内市场体系;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保护和促进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加快形成吸引人才的制度环境,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一)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1.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面临冲击。
加入WTO带给我们的压力是多方面的, 但最根本的还是体制上的不适应。虽然加入WTO将会有力地推进我国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但在短期内也会使我国体制改革的难度加大,风险增强。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入WTO后,体制改革的任务更加紧迫。我国加入WTO 承诺的过渡期只有5年,即在2005年以前要履行大部分承诺,完成体制转轨和政策法规的调整。这与以往的改革不同,体制改革既有时间限定,又是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第二,加入WTO对我国市场化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世贸组织章程和条款的基础并不是限制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而是为企业创造更加开放、平等、规范的市场环境,这对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增强体制改革的系统性与配套性,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推动改革。而短期内基本完成全面、深入的配套性改革,所带来的利益摩擦与冲突将更为严重,从而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难度加大,风险性增强。
加入WTO,近期对政府管理体制的冲击最为突出。WTO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规范和约束成员国政府行为,加入WTO 在一定意义上是“政府加入WTO”。这表现在:第一,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将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我国加入WTO, 主要作了遵守规则和开放市场两方面的承诺。遵守规则就是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修改我国的法律、法规,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国际规范靠拢;开放市场就是逐步削减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减少行政壁垒对资源配置的阻力。这两方面的承诺,都要求政府作用和行为方式必须转变。第二,加入WTO对政府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涉外管理体制方面,实质是涉及整个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加入WTO将使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突出表现在:进出口数量与结构对国内市场供求的影响程度增强,实现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开放资本市场,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会使我们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独立性的难度加大;降低关税、减少补贴、进出口配额与许可证的大量取消,使我国政府以价格和数量限制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的手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作用。这将要求政府的调控手段和政策重点必须转变。
2.我国国际竞争力面临严峻考验。
加入WTO是一个双向开放过程。在对外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 也会为我国带来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能否抓住机遇,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关键在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入WTO初期, 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我国企业与产业发展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1)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比较弱。 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与结构调整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些企业正在经历艰难的改革过程;有些企业正处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企业总体竞争能力还处在相对软弱的阶段。
(2)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尚需有个过程。 我国的比较优势:一是巨大的本土市场的优势,可以依赖国内市场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某些产业保持比其他国家更长的快速增长期;二是劳动力资源充裕的优势,可以使我国持续保持人力资源总体上的低成本;三是后发展国家所独具的“后发优势”,可以使我国以较低的成本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是比较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加入WTO后, 重要的就是把这些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而这一转变要有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
(3)部分产业面临严重的冲击。 ①制造业中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这类产业的技术水平、经营规模、自主知识产权和研究与开发投入等方面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②我国农业在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近年来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又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加入WTO后, 农产品“卖难”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农民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③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也不高,加入WTO后,将面临较大的冲击。
3.就业压力加大和收入差距扩大。
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人口压力过大和资源不足。加入WTO后,就业压力在短期内将更为严重。
(1)失业人口的总量有可能增加。加入WTO初期,城镇大量的隐性失业会迅速变为显性失业;受国际农产品竞争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继续增多;加之已有的城镇失业人员和每年的新增劳动力,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提供相对充足的就业机会。
(2)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加入WTO后,由于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加剧不同产业、不同地区间的就业不平衡性。低素质的劳动力大量过剩,而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高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又相对短缺,这种结构矛盾将使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可能形成长期的失业人口。加入WTO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作用的强化, 初次分配的差距还可能扩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再分配手段,则最终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难以避免。特别是加入WTO后的最初几年,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群体特征将更加明显,贫富分化的问题很可能会更趋严重。就业压力的加大和收入差距的扩大,都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4.人才竞争加剧和人才流失严重。
现代经济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是需要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加入WTO之后, 人才竞争所导致的人才流失是我国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四十多万,而学成回国的只有1/3。加入WTO后,发达国家与我国争夺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人才流失问题会更加严重。如何形成吸引和使用人才的制度环境,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是我国应对加入WTO挑战的一项重大战略。
(二)加入WTO应采取的对策。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解决政府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地界定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发挥作用的基本点明确无误地放到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上来。政府发挥职能作用的重点应放在以经济和法律手段实施宏观调控、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和维护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以法律制度界定和保护产权,规范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改进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以及强化社会利益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职能等方面。据此,政府的行为应当不缺位,该由政府管的事,就要管住、管好;不越位,决不要再把那些政府不该管、管不了、实际上也管不好的事揽在手里;不错位,决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最终,政府职能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体现为市场的有效性。
(2)以政企分开为突破口,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转变政府职能要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解除企业对政府的依附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实现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关系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加快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审批项目,健全审批程序,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高效、规范的现代规制体系。
(3)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政府机构改革。 根据重新科学界定的政府职能,应当按构建法治政府、高效政府、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加快政府机构的改革。①加强宏观调控部门。被加强的宏观调控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通过有关方面的分工协调,完善宏观调控体系。②减少专业经济部门。被保留下来的部门也要实现政企分开,改变管理方式。③加强执法和监督部门。要结合垄断行业的改革,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在执法监督上,实行决策与执行分开,立法与执法分离,推广综合执法,并按照“责权一致”原则加强行政监察。
(4)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系,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利。为此,①要加强行政立法,通过立法的手段制定各种必要的行政法规,规定政府行为的基本准则,界定政府行政的职权范围。②要加强行政执法,对政府随意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公民正当权益的行为加以约束;对于利用职权大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行为予以严惩。要通过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提高政府行政过程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减少行政腐败,提高行政效率。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国内市场体系。
(1)培育市场主体,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市场主体的培育,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要加快国有经济的改革,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加快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重点解决国有经济的退出机制问题;解除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使其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除少数确实需要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其他国有企业都应逐步实现股权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能够对经营者形成有效激励与约束,调动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公司治理结构。
(2)打破行业垄断与市场分割,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 要放宽电信、民航、铁路、电力等基础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准入,加快教育、医疗以及市政工程等社会公用事业的商业化改革步伐,尽快清理并大幅度削减政府行政性准入审批,打破行业垄断。特别是要加快对基础领域垄断行业的改革和重组。基础领域包括两类,一是经济基础设施,包括电力、管道煤气、电信、供水等基础产业和水库、海防等公共工程,以及铁路、海港、机场等交通设施;二是社会基础设施,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公用事业。这些行业在我国的垄断,是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的合二为一。对这些行业的改革,应根据行业特点,自然垄断的层次、范围和环节,将能够市场化经营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分解或剥离。并针对这些行业自然垄断的特性,在价格、服务、企业进入和退出等方面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制。我国基础领域垄断行业的改革必须实现三个目标,即降低服务价格,提高服务质量,使公众受益;提高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进而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引进社会资金,实现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还必须消除各种形式的地区性市场分割,遏制地方保护。要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税收、金融管理方面的事权,增强中央政府在维护国内统一大市场方面的总体协调能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的监督,保障国家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3)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快修订相关法律,完善市场秩序的规制体系,加大力度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对制假售假、偷税漏税、走私、诈骗、破坏金融秩序、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依法予以严惩。要加强信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重塑诚信文化,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3.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保护和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1)转换调控方式,完善调控手段,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为了充分利用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难得机遇与有利条件, 尽可能减少不确定因素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必须转换调控方式和手段,改善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①加强经济预警监测,充分发挥进出口对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调节作用。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供求和价格走势的变化,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和分析工作,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制定经济政策、调控国内市场总量与结构平衡时,要充分考虑进出口的影响,统筹协调进出口与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②建立重要进出口商品的物资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以减轻国际市场突变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为了保证国家的经济稳定和政治安全,对粮食、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防不测。③协调好财政、金融、外汇管理部门的相互关系,保持内外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在国外商品与金融资本进入我国规模扩大、频率加快的情况下,要特别重视综合利用税率、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协调国内外经济关系,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紧密配合,协调一致,以保持国内市场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④继续扩大内需,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加入WTO 后的调整和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稳定的、增长速度较快的宏观经济环境,是保证加入WTO 后的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为此要继续实行和改进有助于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要研究财政支出政策与财政收入政策的密切配合,十分重视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财政政策的短期效果与中长期利益的有效结合;要特别重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要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收入分配政策的协调与配合,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扩张效应;刺激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同经济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完善扩大内需的微观基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在“过渡期”内,通过对内开放,加强竞争, 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在中国入世协议中,一些领域的市场开放设定了期限不等的“过渡期”,如何充分利用“过渡期”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安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过渡期”本身就是国家保护的产物,这种保护,有利于在某些领域争取到的时间内,提高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争取到的“过渡期”保护,不同于以往通过行政垄断、市场封锁在国内市场上对某些产业所实行的保护。要充分利用“过渡期”的宝贵时间,切实在国内各行业、各地区之间,扩大对内开放,通过加强国内市场的竞争,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3)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保护和促进我国产业健康发展。 对内开放市场,加强竞争,是在“过渡期”内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合法地实行对外保护,也是保护和促进我国产业健康发展,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要充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的手段,维护公平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适时动用保障措施,维护我国产业安全;有效运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争取在发生贸易争端时取得主动;借鉴其他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方式与手段,对主要产业实行遵守WTO规则的保护手段。 对农业的保护要加大“绿箱政策”的使用力度,增加农业资金与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培育农业发展后劲;对制造业的保护要尽可能多地采用环境标准与技术标准来构建环境壁垒和技术壁垒;对服务业保护可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保障条款,对外国服务业和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进行必要的限制,并尽快制定和修改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把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纳入法制的轨道。
4.扩大劳动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
(1)切实将增加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政策目标, 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劳动就业。保持国民经济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经济总量的增长扩大劳动就业;以多种方式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扩大劳动就业方面的作用;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兼顾就业机会的扩大,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社区服务,努力提高城镇就业容量;加快户籍及相关方面的制度改革,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以政府和社会力量为主,强化信息发布、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的就业服务,以适应市场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对特困地区结构转型和扩大就业给予一定的扶持,避免由于失业问题集中于某些地区和某些群体而危及社会稳定。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控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建立和完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尽量消除初次分配领域的不合理问题,尤其是要加强打击各种非法收入的力度;加大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监管,积极调节过高收入;除通过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扶贫手段外,应进一步加强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救济和援助,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的保护。
(3)在3~5年内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其两费的收缴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尽快将城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试行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5.加快形成吸引人才的制度环境,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1)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形成吸引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制度环境。人事制度改革是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的根本性制度变革。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制度,建立能够发挥人才潜力的激励机制和制度安排,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充分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加快形成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机制,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
(2)加强人力资本的开发,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 要提高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进一步重视教育工作;增强对教育及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调整教育结构,使其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努力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深化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新的教育及科研开发体系。
二、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与对策
(一)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7%,远远超出同期世界农业的平均发展水平。 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2.7%, 极大改善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粮食供给不足的状况。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产业”。其主要表现为“五差五低”:
1.农业资源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直接制约农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人均粮食产出仅为640~730公斤,农业劳动力的产值不足工业人均产值的1/10。在有限的耕地中,中低产田比重较大,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2/3左右;可灌溉耕地面积比重还不到40%,常年受旱面积约2600万公顷。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限制了农业实物产量的增加。
2.劳动力素质差,技术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15~2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2%,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超过70%(注:乔海曙、邓琼:《加入WTO 后的中国农业:成本、收益分析及政策选择》,载于《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我国农村四亿多成年劳动力中,文盲占20%, 小学文化程度占40%,初中文化程度占20%,受过高等教育和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更少。
3.农产品品质差,优势品率低。在国际市场上,虽然我国的肉类产品、鲜花、水果和水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却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例如我国的苹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苹果年出口量仅占世界苹果总出口量的1%左右。 水产品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品种结构单一,深受市场欢迎的名、特、稀、优品种远远供不应求,没有形成规模。
4.农产品保鲜贮运能力差,加工率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均在2.0~3.7∶1以上,我国只有0.43∶1(注:张开华:《WTO框架下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若干思考》, 载于《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世界水产品加工比例达75%以上,我国仅占30 %左右。我国各类肉制品仍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标准,大大降低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品出口仅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的初级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比例为1∶3。
5.城乡协调性发展差,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但增长速度较改革之初明显减缓。 1978 ~1985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5.2%,而1997~2000年年均仅增长3.7%。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拉大,由1978年的2.57∶1和1985年的1.86∶1,扩大为2000年的2.51∶1。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会给我国农业带来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出口环境,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加入WTO 后我国可以无条件享有最惠国待遇,减少歧视性待遇,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为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使我国农业与国际接轨。二是有利于扭转农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被动局面,争取更大的主动权。加入WTO可获得下一轮WTO谈判的参与权和制定新规则的发言权,从而扭转被动接受和承受别人谈判结果的不利局面。三是趋利避害,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加入WTO有利于我国进口资源特别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四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五是有利于引入国际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国内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加入WTO后,短期内更多的是面临国际大农业的冲击和挑战,具体表现为:
1.加剧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加入WTO 后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将会传递到国内,使国内农产品市场波动频率和波动幅度加大,这将对国内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加入WTO后, 缔约国的一些成本低、质量高的农产品的涌入,将挤占国内部分农产品市场份额,使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增强,加速了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2.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就业。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程度较差,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上缺乏优势,加入WTO 后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势必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据预测,到2005年,农民的实际收入将会比基准情景下降2.1%左右, 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则会增加4.6%,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给社会稳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四亿多农业劳动力中约有1.3 亿是剩余劳动力,加入WTO后,还会有1000万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其他部门,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多为非熟练劳动力,农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3.缩小政府保护农业空间。关税减少和非关税手段的丧失,为国外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不利于我国农业的贸易保护和宏观调控。为了抵御国外农产品的冲击,稳定粮食生产,国家将不得不拿出巨额资金通过“绿箱政策”支持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这将大大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4.加重国家外汇支出负担。从中长期趋势看,我国资源密集型的粮油产品国内供需将存在一定缺口,进口部分粮油产品将是一种趋势。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外国优质低价农产品很容易挤进国内市场,增加我国进口粮油的外汇开支。
5.冲击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我国国家农产品标准中约有56%的标准与国际标准有明显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要求,影响农产品出口。
6.影响我国政府农业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外贸分属农业、内贸、外贸三个系统主管,这种格局难以适应加入WTO国内外经济市场化的需要。
(三)我国农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目前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精心设计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确保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并切实付诸实施,趋利避害。
1.利用WTO有关规定,创造有利发展空间。(1)合理利用关税的保护作用。WTO规则要求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并规定了关税减让期, 我们应确定合理的关税水平,充分利用关税产品种类进行优先保护。(2 )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根据WTO 国内支持“微量允许标准”条款,要调整价格补贴结构,提高补贴效率,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上。(3 )建立主要农产品保障价格体系。WTO允许提供粮食安全储备补贴, 我们要把保障价格体系的设计与粮食安全储备政策紧密配套。(4 )进一步加强进出口动植物的检疫工作,利用WTO对动植物检疫的规定,加强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 确保国内环境和人民健康及动植物的生命安全不受危害。
2.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培植发展后劲。今后应将这些“绿箱政策”的运用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农业科技研究、 推广以及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竞争力。(2)增加水利、道路交通、 农村电网、邮电通讯、能源及市场信息网等设施建设投入,以间接减少农民用于生产农产品的成本支出,减缓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速度。(3)增加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农业病虫害的预测和控制工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投入。(4)按照WTO规则中的“绿箱政策”有关规定,发展和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障体系,在农民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风险损失的情况下,由政府给予风险损失补偿。
3.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善农业政策环境。要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相关环节的管理部门,进行资产、职能、机构精简重组,形成农业食品经济部,对农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管理,包括对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收购的管理,粮食储备和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等等。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亟须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1 )尽快结束在农业管理上行业分割、贸工农分割、产供销分割的局面,建立一体化的农业管理体制。(2)推进农产品外贸体制改革,实行国内外贸并轨, 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3)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步伐, 规范市场行为,不断完善农村集贸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4 )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和完善国家农产品市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国内和世界农产品信息体系,定期发布国内外农产品生产、消费、价格、品质、贸易动态、农业政策等监测信息。(5)加快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做到税种的设立和收缴方法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在税费负担水平上,应体现对农业的保护政策。
4.加速农民组织化进程,培育市场竞争主体。要引导农民走向合作,支持农民兴办形式多样的专业合作组织。(1 )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要着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专业协会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建立和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和组织等中介组织, 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应诉、贸易纠纷处理。(3)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重点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鼓励建立大粮商、畜牧商、食品加工商等农产品大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5.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加大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调减质次价低的早籼稻和劣质小麦品种,增加优质稻米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大力发展饲用大麦,提高豆类及其他杂粮比重。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如优质稻米、优质油料、水果、花卉、水产品、肉类产品等,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调整农业区域布局结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价值农业和外向型农业;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建立优势稳产高效的大型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特色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调整科研方向,加强科技攻关,在农作物、畜禽、花卉、水产的优质高效新品种选育上重点突破,把我国农产品品质调上去。
6.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畜牧业产值接近或大于种植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的总和。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按照基地建设抓特色,龙头企业抓重点,最终产品抓名牌的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要调整科研和科技推广的重心,根据加工业的需要,加强专用原料品种的研制开发和技术推广。通过公司+农户以及实行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等方式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规模化。要抓紧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卫生标准,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促进优质优价和专业化生产。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资源的转化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出口创汇产品,特别是畜牧产品和粮食加工产品。
7.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劳动力转移。发展小城镇,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要加快发展小城镇,使更多的农村人口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化为城镇居民,使一批有区位优势、实力强、后劲足、辐射广的小城镇再发展为中等城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力。
8.改革农村金融制度,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发展民间金融机构,鼓励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与合作,推动双方共同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积极推广“小额信贷”扶贫方式。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利率体系,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消除农村因金融抑制而形成的实际利率过高、贷款难、风险隐患大的状况,解决农业投入不足的瓶颈。
三、加入WTO对我国工业的影响与对策
(一)我国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2000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9570.3亿元,是1978年的24.6 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6%。煤炭、水泥、钢材、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等产量居世界首位,化纤、发电量等居世界第2位。主要行业如家电、通讯设备、 冶金、石化等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大型发电设备、冶金和石化等大型装备已基本能够立足国内生产,并出口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纺织、煤炭、建材、有色金属等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自行车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量的63%,丝绸产品占75%,钨、锑、稀土金属的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80%。尽管我国工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1.产业的集中度低,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差。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产业组织规模和经济效率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处于较低的水平。一般来说,成熟经济中前10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应在40%以上。美国1984年绝大多数行业前4 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达到了31%~97%的高水平。1995年我国工业37个行业中前8 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超过40%的只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及冶炼业,市场集中度在30%~40%的有6个行业,市场集中度在10%~30 %的有10个行业,其余21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均低于10%。这说明,我国适合于大规模生产的汽车、机械、石化、钢铁等行业中,普遍存在规模过小、生产过度分散的问题,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2.生产能力在低水平层次上过度扩张,导致产品供给与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我国工业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领域,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生产能力在低水平层次上过度扩张, 导致生产能力供大于求而大量闲置。 1995年我国工业产品半数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60%,其中,汽车只有50%,彩电为46%,洗衣机为43%,空调器为30%。1999年我国公布的43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供过于求的有382种,占87.4%。另一方面,我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冷轧薄板、镀锌板、高性能醋酸乙烯聚合物、高档服装面料等。
3.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下。据调查,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煤炭等16个行业的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1998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3604美元/人年,只相当于美国的3.7%、日本的3.5%、韩国的6.2%、印尼的38.6%(注:曹建海、唐兴宇、李聚民:《弱势竞争和比较优势下的中国工业——对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工业竞争状况的分析》,载于《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5月29日。)。1999 年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只有29.7%,与美国、日本相比分别低18.1和11.1个百分点,比印尼还低8.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比率偏低,不仅反映了我国大部分工业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低,而且物耗比率也较高。
4.经济效益长期偏低。1996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利润率在3 %以内,发达国家平均为13%~20%。我国工业企业的总资产回报率一般低于10%,国外同类企业一般在14%以上。国内机电工业的资金利润率也只相当于国外的一半。并且,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经济效益还在继续下滑。
(二)加入WTO给我国工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后,我国将享受一百三十多个成员国多边的、 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外贸环境将大为改善,这将给我国工业发展和工业结构调整带来许多机遇。一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歧视性非关税壁垒大幅度减少,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贸易较快增长,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将更快。二是削减关税,原材料、中间产品及设备进口成本将大大降低,有利于提高下游产品的竞争力。三是有利于引进技术和外资,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升级。四是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五是有利于促进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尽快提高经营效率的管理水平。加入WTO 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将对部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协议规定我国工业品关税税率从过去的24.6%降低到9.44%,实行配额、许可证、外汇管制等非关税措施的385种产品也将在5年过渡期内全部取消,一些进口依存度较大且关税水平较高的产品和竞争力较弱的产品,如汽车及零部件和部分石化、机械行业的产品,将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并对相关行业形成一定的冲击。
2.对高档、优质产品市场的冲击。对于大部分行业来说,国内企业在中低档产品市场上仍有较强的竞争力,预计受到的影响不大;但在高档、优质产品市场上,随着关税的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将有利于提高国外进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可能较快占领国内市场,从而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3.国有企业将面临严重挑战。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仍然很深,机制转换不彻底,经营管理不善,一旦失去关税保护,随着大量质优价廉商品的进入,这些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WTO要求国有企业按国际上通行的商业规则运作,取消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各种扶持和援助,这也使国有企业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国外产品的冲击下求得生存和发展,从而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4.国内企业的人员素质面临严峻的考验。在同等贸易条件下,能够取得多大的实惠,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外经贸人才队伍素质,对企业有效参与国际竞争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外贸环境,企业随时可能遭遇各种风险,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意外风险等。这对企业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培养大量精通国际经贸业务的人才。
(三)我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分析与应对措施。
1.我国相关产业受入世影响的分类。
由于我国工业中各行业的技术水平、比较优势特点、市场需求状况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加入WTO 后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从行业受影响程度分析,大体可分为三类情况:
(1)第一类,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这类行业包括纺织、轻工、 煤炭、建材、有色金属等,其中服装、羽绒制品、家电、一般机电产品、日用机械、皮革制品、鞋类、玩具、煤炭等产品优势比较明显。①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服装、棉纺织、毛纺织、丝绸、化纤、煤炭、水泥等生产能力位居世界首位;空调器、洗衣机、电冰箱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0%、24%和16%,已步入家电生产大国行列。②出口比重大,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纺织品、服装、一般机电产品、鞋类、箱包、玩具、塑料制品等七大类产品,1999年出口额达141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2.4%。③拥有一批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国内生产家电的前六名企业,电冰箱生产已占全国总产量的75%,洗衣机占74.6%,空调器占68.5%。国产大家电产品已主导了80%的国内市场,涌现出海尔、科龙、春兰、格力、小天鹅、长虹、TCL 等一批知名品牌和生产集中度高的企业。④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
这一类行业总体看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主要是产品多属中低档,附加值低,自创品牌不多,多数企业未形成经济规模,有些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较低。
对这类行业,要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争取更多出口,提高市场占有率。要从政策上鼓励优势企业扩大出口,实施走出去战略;重视技术创新投入,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创造知名品牌。
(2)第二类,具有较好物质技术基础,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的行业。这类行业主要是钢铁、石化和机械行业,比较典型的产品有钢材、成品油、合成材料、化肥、农药、轮胎、重大技术装备、机电一体化设备、农业机械、造纸等等。这些行业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钢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原油产量居世界第5位, 乙烯产量居第4位;机械工业规模居第5位。这些行业已具备了较好的技术、装备基础,尤其是一些骨干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机械行业一些制造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生产重大、精密产品和成套设备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电力工业、矿山采掘、冶金工业、石油工业、交通运输等所需技术装备多数可立足国内生产,但整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生产集中度低,先进工艺与设备所占比率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部分中低档产品结构性过剩,而高档产品又需大量进口。
这类行业承担着为各行各业提供基础原料、重要产品和技术装备的重任,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加入WTO 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国外高中档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的冲击。对这类行业,①要加快企业改组改制的步伐,提高生产集中度,降低成本。②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扩大出口,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先进技术,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优化品种结构,尽快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③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促进钢铁、石化、机械等行业中的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进一步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经济效益。
(3)第三类,基础薄弱、缺乏竞争力,需要重大调整的行业。 这类行业主要是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市场竞争力与国外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技术水平落后,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加入WTO 后汽车工业将面临严峻考验。汽车工业属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与相关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产业,也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要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在有限的过渡期内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跨越式发展。①下决心解决汽车工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汽车零部件生产布局;②加强与国外汽车制造商的技术合作与联合开发;③建立健全汽车营销和服务体系。
2.不同行业具有的共性对策。
针对不同行业分别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还有必要采取以下共性对策。
(1)认真学习WTO的基本规则,加快专业人才培训。国内企业要尽快熟悉国际经贸规范、技术标准、财会标准以及我国政府根据WTO 规则要求调整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处理涉外经贸关系。采取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加速培养专业外经贸人才,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好,懂外语、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外向型人才队伍。
(2)加快国有企业转制步伐。加入WTO后,国有企业必须加快改革步伐,转换经营机制。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既是能够有效适应加入WTO冲击的主要企业形式,也是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形式。 国有企业要加快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当前重点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优化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3)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当代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 要着力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以一业为主,力争做大做强,提高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占领本行业的制高点。只要掌握核心技术,全面占领本行业或本领域市场,那么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也无论产品处于高、中、低哪个档次,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别人无法替代的位置。
(4)做好国内市场大文章。市场需求是有区别、有层次的, 只要把握好市场定位,就会有自己的广阔天地。中国有12亿消费人群,且已形成高、中、低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均有自己特定的习惯。中国是世界最大工业品市场之一。因此,我国企业的市场定位首先要立足国内市场需求,只有在国内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打好基础。
(四)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1.继续实施行之有效的重大扶持政策。大型骨干企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在加入WTO 后的过渡期内加大对大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十分必要。(1)继续实施债转股,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2)实施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政策,使破产关闭企业有退出通道,以利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3)加大用国债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2.充分运用WTO的例外条款、国家安全理论、 幼稚工业理论等原则,抓紧修改和制定工业领域有关法律法规。围绕保护我国产业安全,要抓紧完善《反倾销反补贴条例》,防止外国企业不正当竞争;制定《保障措施条例》,防止过量进口冲击国内产业。建立和强化产业损害调查机构。为防止国外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垄断我国市场,应抓紧制定《反垄断法》。制定和修改有关技术、质量、环保、卫生、安全等标准,以起到保护国内产业的作用,通过生产许可、销售许可、使用原产地说明等措施,控制国外产品的进口。
3.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入WTO 后我国既有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义务,也有从我国实际出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只有真正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才能对企业形成压力和动力,把国内企业引导到注重自我发展和自主开发的轨道上来,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投入,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国际竞争力。
4.尽快实现各类企业的公平竞争。(1 )统一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率。目前,国内所得税除特殊区域和对象外,大多为33%,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存在15%、24%等多种税率,还享有土地使用税等多种减免,这种状况不利于公平竞争,应修改所得税及其他有关税法,统一税收政策。(2 )统一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法定社会保障费用的征缴率,依法征缴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金。(3 )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在进口权和投资领域、地域、范围等方面要逐步享受同一政策。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和市场准入领域,应尽可能使国内各类企业先行进入。
5.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应在政府的指导下,统一协调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尽快出台《商会行业协会法》,对现有商会及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进行整顿和规范,使其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包括协调出口价格,避免削价竞销;统一协调进口数量,防止某些产品对国内市场的过量冲击;代表企业承担一部分对外国企业向中国倾销产品的投诉和中国企业在国外遭受反倾销的应诉责任,依法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加入WTO对我国商业的影响与对策
从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有限度地开放国内零售业开始,我国商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经历了优胜劣汰、积累经验、谋求发展的历程。当前,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正面临着买方市场、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三大挑战。加入WTO将给我国商业带来正面、负面双重影响,总体看, 利大于弊。
(一)我国商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对内对外开放,国内商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都已形成买方市场。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商业网点1600万个,从业人员4600万人;批发市场十万多个,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七千多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三千多个,城乡集贸市场八千多个。各类商业企业都进行了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一些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优化组织结构和资产结构,八十多家商业企业股票上市,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商业企业集团已经出现。尽管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产业链发展极不均衡。在国有商业组织体系分化以后,商品流通产业链的发展很不平衡;零售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外资零售业的刺激下,还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零售业态;而批发环节基本上处于相对滞后、萎缩和无序状态,虽然有各种类型的批发市场,一些民营批发企业也逐步成长起来,但由于管理、人才、技术、资本等条件欠缺,难以担当产业链中实现工商沟通、降低产业成本、实现产业规模经济的重任。
2.零售业内部业态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零售业业态单一,主要以国有百货商店为主。同时由于缺乏经验和行业整体规划,目前大中型百货商店已远远超出市场需求,形成了业内激烈竞争的抗衡局面,致使行业平均利润不断下滑。1999年上市公司中报显示,在划分的12个行业中,按业绩增长速度排序,百货业排名最后。与此相反,价廉物美的日用品超市、大型折扣超市、专业超市以及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店,则明显不足。
3.产业集中度低。地区分割市场体系的欠缺使我国商业一直未能实现有效地集中,企业自有资金薄弱、技术能力不足又限制了企业的自我扩张。由此导致产业集中度过低、企业规模过小,例如,全国零售业第一名的上海一百1998年全年销售额约为40亿元(人民币),欧洲最大的百货(连锁)企业Karstadt(嘉士达)同期年销售为210亿马克,美国的折扣零售商WalMrt(沃尔玛)同期全球销售额则高达1179亿美元(注:张映红:《WTO时代中国商品流通业的战略选择》,载于《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年第5期。)。 规模劣势使我国零售企业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4.市场流通秩序亟待规范整顿。在区域市场间,地方保护主义相当严重;在农贸市场上,个体经营摊贩销售的产品质次价高、缺斤短两,少数不法摊贩甚至欺行霸市、偷逃税款;在农产品的收购市场上,破坏棉花资源的现象屡有发生;在企业层面上,三角债盛行,工商企业纷纷放弃银行信用,转向现金交易,以降低支付风险;在流通环节中,假冒伪劣商品异常兴盛,非法传销屡禁不止。
(二)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加入WTO后,将进一步扩大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 将对我国商业产生积极影响,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加速形成内外贸统一的流通体系,推动国内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流通业态、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实现商品流通产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有利于商品流通市场繁荣活跃;有利于规范商品流通市场秩序。
加入WTO,同时也会给国内商业带来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
1.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目前我国商业已呈现出激烈竞争的局面,物价连续走低,利润越来越薄。加入WTO 后外资企业将以强大的实力抢占国内市场,挤压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批发业、代理及特许经营市场将会由于我国企业经营水平相对较低而部分丧失;零售业中规模大的仓储式大卖场市场将有可能因我国资金实力有限而主要被外资占领;部分商品市场,如农产品、石油化工、纸及纸制品、钢铁、汽车、信息技术产品、药品等也将被部分同类外国商品不同程度占领,其中农产品、汽车和药品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
2.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随着物流配送和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发达国家的商业企业基本都实现了大规模、集团化、高效率的运作方式,企业竞争的基础已经改变,技术因素成为商业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由于传统意识和观念的影响,我国商业企业长期处于劳动密集、手工操作、经验管理、千店一面的状态,高新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商品流通业。技术含量过低,严重束缚着我国商业的产业升级,同时也严重制约着企业规模的扩张。
3.国内企业的经营理念需要彻底更新。过去我国商业扮演的只是将产品从生产商传递到消费者手中的“二传手”角色,在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的流通模式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国外的流通链是消费者→销售商→生产者,这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经营理念的真正树立。销售商直接跟消费者接触,在流通链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我国商业企业只有扭转传统的经营理念,才能适应加入WTO后的要求。
4.我国商业管理体制、管理水平和效率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商品流通管理体制在与国际接轨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市场和法规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内外贸易管理不统一,地区分割问题突出,中介组织不健全、不发达,市场流通秩序不规范,比较混乱。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将严重影响我国商业企业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5.人才竞争将导致国内企业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外资商业企业用工机制灵活,待遇优厚,吸引力大,现有国内商业企业中长期培养的青年技术骨干、复合型专业人才、经营能手等可能大批流入外资企业,同时,还会相应地带走一大批中方企业的客户,无疑会加大国内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
(三)加入WTO后我国商业发展的对策。
1.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对策建议。
(1)尽快制定流通网点的设置规划。 各地商业主管部门要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按照不同业态和不同规模网点的商圈范围,制定出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流通网点规划,其中包括网点数量、业态结构、网点规模等。引导外商投资于国内较为薄弱且国内企业无力经营或缺乏经验的环节,如仓储设施、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网点规划经过详细论证后,通过地方人大或政府以法规的形式正式确认。
(2)加强立法,清理和完善现行法规。 全面系统清理各部门和地方有关商业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对外签订的协议以及对外承诺等,对与WTO规则相抵触或不一致的地方,要抓紧修改, 避免引起国际贸易争端。要尽快制定《市场法》、《商法》、《特许加盟经营法》等法律。在全国出台统一的商业法律之前,省市立法机关和政府可以先制定出台地方法规和行政性规章。同时,要尽快提高我国商品流通业政策法规和政策措施的透明度。
(3)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商业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的政府机构设置,涉及分销领域的包括内外贸、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新闻出版、药品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尽管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问题仍没能彻底解决,因而在研究制定分销领域的政策时无法进行整体考虑,而且遇到不同意见时协调难度较大。应该尽快理顺商品分销领域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管理国内外贸易、统一协调分销领域的政府管理体制。
(4)重视发挥商业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商业行业协会是连接政府和商品流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在WTO框架下, 政府干预市场的作用将明显减弱,但商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中介协调自律职能将进一步强化。中介自律协调系统是我国商业领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目前商业领域立法薄弱的情况下,过渡期间,可先强化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进一步培育行业协会发展,逐步将行业管理职能赋予行业协会。要推进行业规范的制定,逐步完善商业各领域、各行业的行为规范与工种的技术等级标准。加强对商业协会的监督与管理,使商业协会能够大量承担自我管理和协调事务,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和自律作用。
(5)为国内商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法规,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大力整治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尽快实现各类企业的公平竞争。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凡是对外商开放的领域首先要对国内各种所有制经济开放。采取有力措施取消地区封锁政策,在财税、工商等方面采取鼓励跨地区经营的政策,支持企业跨地区购并。
2.商业企业的应对策略。
(1)加快商品流通改革,提高国内商业竞争力。 ①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鼓励商业、外贸、物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共同投资等多种形式扩大规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造就一批能够和国外企业竞争的国内商业大企业。②加快企业现代化建设,提高企业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推广以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的现代商品流通技术,建立和完善商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积极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实现电子订货、电子转账和票证自动处理。大型外贸企业、零售企业、连锁企业要普遍实现经营管理电子化。③加快商业企业组织形式调整,积极推进集团化和连锁化。扶持发展一批以贸易为主,集贸易、工业、科技、金融、信息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④发挥国内流通企业深谙本土文化、中国国情、拥有稳定的顾客群等优势,通过建立分店、连锁店、加盟店等形式伸展经营网点,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开拓力度。
(2)重建产业链中的批发环节。 随着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增加,全球采购是必然趋势,因此,资金雄厚、规模大、专业式的批发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会更加突出。从重建我国批发环节来看,可采取以下积极的策略:①在改造传统国有仓储、运输、批发和部分外贸企业的基础上,鼓励跨部门的重组、兼并。②鼓励工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盟,共同组建专业或综合批发企业。③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下,有限度地开放批发市场,通过引进外资,促进我国批发环节的再造。④对国家控股的重点批发企业的建设,在政策上应予以适度的支持。
(3)大力推进营销改革,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经营观念、营销方式等,将在商品流通企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乃至决定性的作用。从当前现状看,营销改革要抓住三个重点:①电子商务。要在连锁经营、代理制、配送制、租赁、拍卖等现代营销方式中,借鉴、推广电子商务的有关技术和方法,提高新型营销方式和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②物流配送。大力推进物流配送,特别是社会化物流配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③特许经营。特许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经营组织形式,正在带来知识产权商业化的革命,在建立流通网络体系、调整流通结构、发展中小企业、吸纳民间资本、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4)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贸易。 国内商业企业特别是大型商业企业和企业集团,要抓住我国加入WTO这一机遇, 实施“走出去”战略,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对外贸易。可供选择的对策有:①以现有商业进出口公司为基础,再赋予一批有条件的大型商业企业、商办工业企业享有进出口经营权。②内贸企业要以自身的优势商品、特色商品与进出口企业建立互利合作关系,以委托代理等“借船出海”形式参与国际贸易。③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及时掌握世界行情,发展国外经销商、代理商,把更多的国内优势商品推向国际市场。④批发企业要跨出传统的经营范围,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扩大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商品、生产用原、辅材料和新颖的工业消费品,要争取与国外制造商合作,减少中间环节,以降低进口成本。建立引进商品市场分销网络,丰富国内商品市场。
(5)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放到突出地位,吸引、用好人才。 目前,商业企业员工总体素质不高,很难适应流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新形势。当前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加强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训,使人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第一要素。
标签:wto论文; 农产品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充分就业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关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