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167-01
有人曾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一节课的导入、新课、结尾。课的开始和准备部分犹如文章的开头,应当像凤头那样精彩;引人;基本部分犹如文章主干,一定要像猪肚那样充实、丰满;结束部分犹如文章结尾,应当像豹尾那样漂亮、有力。
一节好的数学课可以从“凤头、猪肚、豹尾”三个环节设置三方面下功夫。
一、凤头——导入
导入犹如“凤头”,好的课堂导入就如同演员第一次“亮相”,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精彩的导人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能营造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为新课的导入,一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全身心的投人到学习中。
例如《年、月、日》的导入:
师:小明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小明三岁。
生2:小明不喜欢过生日。
......
师:你们的答案都不正确,想知道正确答案吗?不要着急,正确答案就藏在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这节课里。(板书课题:年、月、日)
......
以这样的悬念情境导入,从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不太一致的“悬念”入手,既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可以这样引入:“两兄弟一起做相框,各做了一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相框。 哥哥做的相框长6分米,宽2分米,弟弟做的相框长4分米,宽3分米。他们一起来到玻璃店,为相框安玻璃。在付钱时,老板却让他们付同样的钱,这合理吗? 为什么? ”
如此引人,有效实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很多时候,根据课题我们常会上课就直奔主题揭示课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人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又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选择导人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猪肚——新课
实实在在的新课犹如“猪肚”。“猪肚”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实在,理想的课堂也该如此。课堂属于学生,它是学生展现智慧、共同求知的地方。作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成功后的欢天喜地,不断地感受失败后的柳暗花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自主探究的、能自主发现的、能自主归纳的,我们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该做的一定要让学生去做。因为有好多知识只靠告知是不行的,它需要通过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感知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比如<认识钟表》一课,通常课堂上会让学生先观察钟面,依次说出钟面上有什么,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但其实可以把发现变为构建,让学生去构建钟面。教师先画出一个圆,师:这就是老师画的钟表。这时学生会提出许多质疑,这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师继续追问:那钟面上有什么?学生:1-12个数字。老师拿出1-12个数,让学生贴到表盘上,师:好了吗?学生:还有针。这时老师拿出两根一模一样的指针,目的是构建出区别,问:好不好?生:不好,区别不开了。然后通过讨论得到时针和分针的特点,这时师再动手剪出,学生再贴到钟面上。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数学知识过程,比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有意义,这才是真正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需求的、有效的数学学习。
比如:《10的认识》一课钟面上有10吗?生答,除了10以外还能找到10吗?生:11里面有1和10,12里面。。。。。。师:除了10是10 ,11、12里有10以外,你还能看见10吗?生:1和9,2和8.。。。。。师:只有一个5,缺一个5怎么办?这样拓展了学生对10的认识,让呆板的课堂生动起来,也更具有思维价值。
三、豹尾——结尾
许多数学课都能见到精秒的导入,但难得一见精彩的结尾。 即使是公开课,上到最后几分钟也有人并未对整节课做个明确的总结。一个良好的收尾就像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与良好的开端相互照应,给人启迪,点睛升华。
课堂总结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绝不是教师随便灵机一动就能达到的,它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与构思、不断积累与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视课堂总结的应用,生本课堂倡导“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引路者而已,为此,我们在课堂总结时,不妨将此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沟通想法或在倾听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经常在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提醒大家要注意的地方?”
一节课的收获,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有的课会问“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在一年级《找规律》的结尾孩子们说:很开心,因为我知道了声音有规律,还有的孩子说:我很开心,因为我能编出有规律的动作。。。。。。”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归纳总结能力超乎教师想象,既保证课尾注意力集中,还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反思能力。
例如,在教学《因数》这节课时,在课的结尾,我和学生玩这样的游戏:请学号数右因数2的同学起立(起立完毕即可坐下).再请学号数既有因数3又有因数5的同学起立(怎么才3个人,让学生说明理由);再请学号数同时有因数2和3的同学起立;教师再问:“谁刚才起立了3次?”“你为什么要起立3次?”“一次都没起立的同学请站起来,为什么你一次都没起立过?”"老师出示哪个数大家都可以起立?”学生开口同声地说:“1!”全班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游戏活动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论文作者:陈曼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学生论文; 因数论文; 分米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结尾论文; 猪肚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