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办中小学招收农民工子女后师生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差异论文,中小学论文,农民工论文,师生论文,子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文化是教育存在的前提,也是教育发展的目的。文化的定义极为繁复,有人总结出310余种。① 其中霍夫斯泰德(Hofstede)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共享的价值观体系,是人的“心理程序”,② 包括集体主义、确定性、男性度、权力距离与长期性等5个文化维度。文化差异即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群拥有不同特质的文化,本课题特指城市公办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在文化维度上表现出来的差别。
城市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后,学生结构由原来只有城市当地学生变为由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组成(我们将后两部分称为外来学生,下同),这不但会造成新的学生文化差异,而且必然会产生新的师生文化差异。对新出现的师生文化差异进行研究,不但有利于招收农民工子女学校师生文化的建设,也有利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创建。
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中,人们研究师生关系大多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而有关学者认为以文化学视角研究师生关系具有从深层次解释师生关系原因的优势。③ 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大概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有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现象、原因和对策的研究,但有关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中小学后,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融合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因此,本研究试图在城市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的背景下,分析新的师生文化差异,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参考。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综合学者阿不力克木的《民族文化测量量表》④ 及Hofstede、Dorfman、Howell、Robertson与 Hoffman等人有关文化维度的测量题目汇编成《中小学生文化差异量表》和《教师文化差异量表》,题量都为30题,都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满分为4分),包括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男性度、确定性、职业道德与长期性等6个因素,比霍夫斯泰德的“5维度”多了一个“职业道德”维度。经大样本试测,学生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2,教师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0。
正式调查从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长三角”地区抽取上海、南京、杭州、常州和泰兴等5个大、中、小型城市,选取招收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小学10所、中学7所,每校每年级抽取10名学生,每校抽取20名老师,按指定步骤登录指定网站,开展网上调查。结果成功调查871名学生,其中,男生占50.2%、女生占49.80%;城市当地学生占45.0%、外来城镇学生占21.5%、外来农民工子女占33.5%;学生覆盖了一至九年级。调查364名教师,其中男教师占17.3%,女教师占82.7%;小学教师占73.4%,初中教师占26.6%;班主任教师占57.7%,非班主任教师占42.3%;高级教师占3.3%,中级教师占53.0%,初级与未评教师占43.7%;样本覆盖中小学所有学科和一至九年级。
网络调查采用美国Sawtooth Software公司开发的SSI Web5.4.8软件,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社会统计软件包,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一步分析采用“雪菲尔法(Scheffe)”。
三、研究结果
(一)学生总体上集体意识比教师高,外来学生男尊女卑思想比教师重,外来城镇学生权力等级意识比教师强
从总体看,职业道德、集体主义和确定性分别为3.71、3.57、3.20,得分很高,处在第一、第二位和第三位,师生得分比较接近,说明师生都看重人的品行和职业操守,重视集体目标、关心集体成员,同时不太愿意冒风险;长期性为2.58,得分较高,处在第四位,说明师生都比较重视传统、着眼长远;男性度只有2.24,低于2.5分,说明师生男尊女卑观念较弱;权力距离得分最低,只有1.88,说明师生总体上不太容忍权力等级分配不公的现象,民主平等意识较强。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教师与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在确定性和职业道德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集体主义、男性度、权力距离和长期性上的差异系数都小于0.01,为非常显著水平。
经进一步分析,在集体主义和权力距离上,教师比三类学生得分都低,且都达到差异显著水平,但与外来学生的差异更大。说明学生比教师的集体意识更强,更看重集体目标、关心集体成员,更看重权力等级。
在男性度上,教师比三类学生得分都低,与城市当地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外来学生存在非常显著差异,说明外来学生重男轻女的思想比教师严重。
在长期性上,教师比三类学生得分都低,但只与外来城镇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外来城镇学生比教师更重视传统、更着眼长远。
(二)初中阶段师生文化差异几乎不显著,小学阶段师生文化差异存在一定的显著性
1.一年级,教师、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在权力距离的差异系数为0.002,达非常显著水平。经进一步分析,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2.02、2.17、2.28和1.68,教师比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低0.60,差异系数为0.006,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一年级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比教师更重视权力等级。
2.二年级,教师、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在确定性、男性度和权力距离上的差异系数分别为0.000、0.002和0.000,都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经进一步分析,在确定性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3.84、3.42、3.78和3.58,教师比城市当地学生低0.26,差异系数为0.019,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二年级城市当地学生比教师更不愿冒风险。
3.三年级,教师、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在集体主义上的差异系数为0.010,达到非常显著水平。经进一步分析,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3.36、3.41、3.20和3.00,教师比城市当地学生低0.36,差异系数为0.033,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在三年级,城市当地学生比教师的集体意识更强,更重视集体目标、关心集体成员。
4.四年级,教师、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在集体主义和权力距离上的差异系数都为0.000,都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经进一步分析,在集体主义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3.28、3.32、3.41和3.06,教师比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低0.35,差异系数为0.007,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在四年级,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比教师的集体意识更强,更重视集体目标、关心集体成员。
在权力距离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1.83、2.03、2.02和1.53,教师比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低0.49,差异系数为0.002,达到非常显著水平;比外来城镇学生低0.50,差异系数为0.014,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在四年级,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外来城镇学生比教师更重视权力等级。
5.五年级,教师、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在权力距离和长期性上的差异系数都为0.001,都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经进一步分析,在权力距离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1.82、2.21、1.90和1.64,教师比外来城镇学生低0.57,差异系数为0.002,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在五年级,外来城镇学生比教师更重视权力等级。
在长期性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2.68、2.96、2.52和2.417,教师比外来城镇学生低0.49,差异系数为0.006,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在五年级,外来城镇学生比教师更重视传统、更着眼长远。
6.六年级,教师、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在权力距离上的差异系数都为0.000,都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经进一步分析,在权力距离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1.82、2.65、1.53和1.68,教师比外来城镇学生低0.97,差异系数为0.000,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在五年级,外来城镇学生比教师更重视权力等级。
(三)外来学生比例低于20%或高于80%时,师生文化差异较明显,而处于20%~80%时,师生文化差异几乎不显著
本研究以外来学生(包括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为标准,将学校分成外来学生占20%及以下、20.1%~40%、40.1%~60%、60.1%~80%和80%以上等五类,结果发现外来学生比例低于20%或高于80%时,师生文化差异较明显。
1.外来学生比例低于20%时,教师、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在男性度和权力距离上的差异系数分别为0.001和0.000,都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经进一步分析,在男性度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2.00、2.96、2.42和1.96,教师比外来城镇学生低1.00,差异系数为0.010,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外来学生比例低于20%时,外来城镇学生重男轻女的思想比教师强。
在权力距离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1.78、2.62、2.07和1.61,教师比外来城镇学生低1.01,差异系数为0.00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外来学生比例低于20%时,外来城镇学生比教师更看重权力等级。
2.外来学生比例高于80%时,教师、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在集体主义、男性度、权力距离和长期性上的差异系数分别为0.007、0.001、0.000和0.004,都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经进一步分析,在集体主义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3.37、3.24、3.26和3.06,教师比城市当地学生低0.31,差异系数为0.021,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外来学生比例大于80%时,城市当地学生比教师的集体意识更强,更重视集体目标、更关心集体成员。
在男性度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2.46、2.62、2.38和2.11,教师比外来城镇学生低0.51,差异系数为0.00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外来学生比例大于80%时,外来城镇学生重男轻女的思想比教师更强。
在权力距离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2.10、2.45、2.09和1.67,教师比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分别低0.42、0.78和0.42,差异系数分别为0.015、0.000和0.001,前者达到显著水平,后两者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都比教师更看重权力等级,且外来学生更为突出。
在长期性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2.82、2.82、2.53和2.48,教师比外来城镇学生低0.34,差异系数为0.039,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外来学生比例大于80%时,外来城镇学生比教师更重视传统、更着眼长远。
(四)城郊结合部和郊区师生文化差异较大,市中心师生文化差异较小
1.市中心。教师、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在权力距离上的差异系数为0.00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经进一步分析,在权力距离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1.58、2.07、1.78和1.63,教师比外来城镇学生低0.44,差异系数为0.012,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在市中心,外来城镇学生比教师更看重权力等级。
2.城郊结合部。教师、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在集体主义、男性度和权力距离上的差异系数分别为0.004、0.006和0.000,都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经进一步分析,在集体主义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3.25、3.31、3.21和3.08,教师比外来城镇学生和城市当地学生分别低0.23和0.17,差异系数分别为0.013和0.046,都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在城郊结合部,外来城镇学生和城市当地学生比教师的集体意识强,更关心集体目标、关心集体成员。
在男性度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2.27、2.41、2.36和2.09,教师比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分别低0.32和0.27,差异系数分别为0.028和0.038,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在城郊结合部,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重男轻女的思想比教师强。
在权力距离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1.90、2.17、2.05和1.68,教师比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分别低0.22、0.49和0.37,差异系数分别为0.048、0.000和0.000,前者达到显著水平,后两者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都比教师更看重权力等级,且外来学生更为突出。
3.郊区。教师、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在男性度和权力距离上的差异系数都为0.000,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经进一步分析,在男性度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2.21、2.76、2.43和1.94,教师比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分别低0.82和0.49,差异系数分别为0.000和0.004,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在城郊结合部,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重男轻女的思想比教师强。
在权力距离上,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和教师得分分别为1.97、2.43、1.96和1.62,教师比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分别低0.35、0.81和0.34,差异系数分别为0.008、0.000和0.046,与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农民子女学生达到显著水平,与外来城镇学生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城市当地学生、外来城镇学生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都比教师更看重权力等级,而且外来城镇学生更为突出。
四、结论与建议
(一)几点结论
从文化维度的视角,利用实证的方法,本研究对招收农民工子女城市公办中小学的师生文化差异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外来城镇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学生明显比教师重男轻女和重视权力等级
教师与外来学生在重男轻女思想和重视权力等级上有明显差异,而与城市当地学生并无显著差异。外来农民工子女受农村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和权力等级意识比较重;外来城镇学生一般来自较小的城镇,处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虽有一定的商贸文化,但现代化程度不如大城市,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和等级意识还有保留。所以代表城市主流文化的教师文化自然会与他们产生明显差别。
2.城郊结合部和郊区招收农民工子女小学的师生文化差异更大
市中心一般是一个城市最为发达的区域,市中心的学校教学质量相对较高,能在市中心学校就读的外来学生一般是外来城镇学生和极少数家境较好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而外来城镇学生更为重视权力等级,所以会与教师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城郊结合部及郊区,留在当地就读的本地学生和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比较接近,但与代表城市主流先进文化的教师文化却会产生多方面的差异。
在小学时,学生受各自地域、经济和文化背景等影响较大,且外来学生对城市文化有一个认识与接纳的过程,而教师却是城市文化的忠实维护者,自然会有方方面面的大大小小的差异。到初中后,当地学生俨然成了城市文化的代表,而准备接受初中教育的外来学生经过几年的教育后,基本熟悉和接纳了城市文化,这样他们与初中教师的文化差异几乎不显著了。
因此,师生文化差异较大的地方就集中在了城郊结合部和郊区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小学。
3.外来学生比例过高与过低的学校师生文化差异比较显著
外来学生比例较低的学校一般教学质量较好,只有外来城镇学生或极少数家境比较好的农民工子女才能进入,而外来城镇学生的文化与代表城市主流文化的教师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相反,外来学生占很大比例的学校一般教学质量普通,留在学校就读的当地学生和外来城镇学生、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相差不大,他们的文化与代表城市主流和先进文化的教师文化自然会有差距。
(二)几点建议
为了优化师生关系,创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本课题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联合有关学校开发一些反映不同地方文化特点的本土教材,重点对城郊结合部和郊区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小学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专家咨询、现场观摩和校本培训的方式,对城乡文化差异、有关文化政策和应对文化冲突的技能与技巧进行指导;同时要将外来学生在学校的比例引导到一个适中的水平,尽量减少师生文化差异、缓和师生文化冲突。
2.学校要着重构建多元文化的管理和教学机制。既要使教师看到外来学生重男轻女思想和重视权力等级等不足的一面,也要使教师看到外来学生身上集体主义意识强、重视人品与职业操守、看重长远等优良品质,使他们理解这些文化特点产生的地域、经济与文化背景,促进师生文化优势互补,形成学校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喻文化”。
3.教师应树立宽容接纳的心态,通过教学活动、家访和课外活动等,主动促进师生文化的对话和交流,理解并欣赏学生文化,尤其是外来学生文化中的优点,正视教师文化中的不足,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坚持对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一视同仁,提高应对师生文化冲突的能力。
4.学校和教师有义务通过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提高文化辨别力,使学生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自身文化,并能弘扬自身文化的优势,改造自身文化的不足,树立文化自信,勇敢地承担建设新文化的责任。
注释:
① 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② 陈晓萍著:《跨文化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③ 林存华:《师生文化冲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未公开发表。
④ 阿不力克木:《不同民族文化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2006年清华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