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历史教科书之比较_历史教科书论文

香港与内地历史教科书之比较_历史教科书论文

香港与内地历史教科书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历史教科书论文,内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与内地的政治制度不同,所实行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差异,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方面亦有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编发自由,选用自由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采用“自由制”,即历史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完全自由;同时,历史教科书的使用也完全由学校自行决定,无须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认可。这与内地长期采取“固定制”是完全不同的。

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委员会颁布的《中国历史课程纲要》,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作为编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指南。各出版机构可约请作者数人,根据这个《纲要》和香港考试局制订的《中学会考规则及课程》的范围进行编写,有的出版社还设立编委会或建立校订制,负责编审工作。

香港许多出版公司和教育研究机构都编辑、出版过中学历史课本。例如,吕思齐、曾华满、罗伯芬编著,由香港昭明教育中心于198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课本》,一共3册,第一册讲授从传说时代到两晋、 南北朝结束的历史;第二册讲授自隋唐到明、清的历史;第三册讲授清朝开始,经近代,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每册一学年,供中一至中三年级使用。由钱穆校订、香港人人书局有限公司于1985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历史》,也是分成3册,供初中三个年级使用。 由郭少棠主编、香港朗文出版有限公司于1987年出版的《初中世界史》,一共3册,也是供中一至中三年级使用。第一册古代史, 第二册中古至近代,第三册近代史。此外,还有杨建芳、周玲玲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历史》;黄福銮、谭松寿编撰,香港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等等。这些中学历史课本出版后,由各校自行决定使用。由于香港中学历史课本种类较多,学校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可以经比较后选用最佳的课本。这样,便可以打破“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垄断局面,促进“质量竞争”,有利于教科书质量的提高。

内地长期以来采用国定制,由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课本,供全国使用。这种高度统一的教科书制度,没有特色,缺乏创新,影响了教科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正着手进行改革,在编写新的历史教科书时,采用“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形式,向审订制转轨。目前已编写、审订六套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初中历史课本,正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使用。

二、编写目的,各不相同

由于香港中学历史教科书采取自由制的编写制度,所以,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教学目的大不相同,有的在要旨中指出:“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引起学生对历史科之兴趣及学生想象。”有的则认为:“事有成败得失,人有贤愚忠奸,时代则有治乱兴衰,因此,从事历史教学工作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能在此分析指点,使学生长见识,增修养,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最大功能。”也有人认为:“中学历史科修习之目的,在使学生对重要之史迹、人物及时代有确实之了解,……使学生对中国历史之根本认识,得一强固基础。”这些课本的编撰者提出的教学目的虽然过于简单,不太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由于注重“兴趣”与“想象力”的培养及“增长修养”,使历史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注意吸取新成果,讲究趣味性,并注意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

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树立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香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了新的《中学历史科课程纲要》,提出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宗旨和六项目标。

三项宗旨是:第一,认识中国历史重要史事、人物事迹及文化知识。第二,具有基本史识及处事能力。第三,培养优良的品德,培养对民族及国家的归属感。

六项目标是:第一,认识中国历代治乱兴衰的基本史实,以了解现今的背景与演变。第二,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训练理解、综合分析及评论史事的能力。第三,通过理解史事的因果关系及相互影响,培养对事物的客观态度及对事理的分析能力。第四,学习中国文化,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培养民族情感。第五,通过科技发明、中外文化交流及学术、宗教思想的认识,了解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会其他民族的文化。第六,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史事的认识,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以及对民族、国家的归属感和对社会的责任。

由此可见,香港中学历史教学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将这一宗旨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之中。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都针对不同的专题,订立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目标和事例举隅。例如,在“道、咸时期的内忧外患”这一专题下,公民教育及品德教育的学习目标和事例举隅为:

学习目标

事例

1.培养廉洁的操守,拒绝贪污 *清室中衰

2.锻炼强健体魄,远离毒品*鸦片战争

3.尽心为国服务,维护民族利益*林则徐的事迹

4.学习团结的精神

*太平天国诸王内讧

通过这些活动,使思想教育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同时,还强调对学生的思考、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主动地研习,通过识记、理解、归纳、分析、综合以及评论等思维方式的训练,逐步培养起学生对事物的客观态度和对事理的分析能力。这样,使原来只注重“兴趣”与“想象力”的培养及“增长修养”比较简单的教学目的,有了很大的改变,把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作为历史的三大任务,虽没有我们那样明确,但亦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三、章节体裁,结构新颖

香港中学历史课本,一般是按照通史体例,按时间顺序来叙述历史。课本采用章、节形式编写,每个章或节内由子目、正文、注释、插图、习题等项组成,全书最后还附有大事年表。有些课本在每节课文的正文之前,列有“重点提示”,正文后有“参考资料”与“活动教材”,最后有“全章总结”,以启发学生思考,并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印象。

香港中学历史课本,每册内容分成甲、乙两部。“甲部概述各朝代兴衰的因果,使学生获得历史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对中国历史能有整体的概念”。甲部课程介绍历代治乱兴衰的概括,上起黄帝下及当代,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源流、演进有清楚的整体认识。它实际上是一部政治史。“乙部分若干单元,从民族、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工业交通,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采用‘沿革方式’编排、阐述,使学生对中国固有文化传统和生活特色有所了解,对社会、文化的演进获得较有系统的认识,由此明了历史‘延续’与‘进化’的过程,并可进而领会现代事物的产生背景及其承治嬗递的变化”。乙部课程采用文化专题形式,目的在使学生对远古时期的文化,文字的起源与发展,科技发明与重要建设,中外交通的发展以至学术思想的发展及宗教概述,有较为系统的认识,所以,它实际上是某些专题的发展史,即专史。现举吕思齐等编著《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的章节标题,从中可以了解甲、乙两部课程的主要内容。

甲部共8章,其目录如下:

第一章 中华民族早期活动的概括

第二章 商代的兴亡

第三章 周的盛衰

第四章 春秋战国

第五章 秦的统一及其灭亡

第六章 西汉的兴亡

第七章 东汉的盛衰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

乙部共4章,其目录如下:

第一章 传疑时代的中华民族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上的传记

第二节 中国史前人类遗址的发展

第三节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第二章 考古学近期的发现

第一节 半坡遗址

第二节 蓝田猿人

第三节 丝绸之路

第四节 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

第五节 千年不腐的女尸

第六节 秦代的陶俑

第三章 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社会

第一节 原始人的群体生活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

第三节 父系氏族社会

第四节 部落社会

第四章 封建制度的创立、宗法、井田及礼乐之施行

第一节 封建制度的创立

第二节 宗法制度

第三节 井田制度

第四节 礼乐制度

这种编写形式,内地各种新编中学历史课本都未采用过,值得我们借鉴。

对于历史分期和分段方式,香港与内地有一些差异。内地的中国史课本,以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几个历史时期,并明确地划分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界标,即1840年以前的历史为古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为现代史。而香港的中国史课本,不采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对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界定也较为模糊,大致是从传说时代到明朝为古代史,清代为近代史,民国以后为现代史。对世界史课本,两地都依照历史发展的先后,把它划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大部分,虽对历史分期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分段方式却大致一样。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世界史课本采用中外历史合编方式,这是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一大革新(详情后述)。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国史课本分为3册,前两册都讲中国古代史, 把明清之交作为划分第二、三册的界限。这样处理,就把清朝全部历史移到第三册集中讲授,可使学生更加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中衰、经济落后的变化过程,从而获得更完整、更深刻的印象。而内地的历史课本却把“清朝前期”放到第二册,“清朝后期”移到第三册,这种划分法,有点割断历史之嫌。

上述中外历史合编问题,香港中学世界史课本已作了有益的尝试。由郭少棠主编、香港朗文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出版的《初中世界历史》课本,共3册,供中一至中三年级使用。第一册,上古时代, 第二册中古时代,第三册近代。作者从世界史的角度出发,根据这三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之中,二者融为一体。课本在叙述上古时期的四大文化中心时,将中国黄河流域的文化列为一章讲授。在该书第一册第四章“古代中国人的生活”课文中,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分配、周朝的礼仪和伦常关系、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专题介绍。在第二册的中古时期,由于三大宗教的传播,以及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的交往密切起来,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也日趋繁荣。在该册七章的课文内容中,有五章与中国历史密切相关。如在阐述佛教之传播及其影响时,着重提及唐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以及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在叙述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时,也充分注意到与中国的关系;在记叙东西方接触与冲突、新航路之发现中,也花了较多的篇幅描绘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游历以及中国指南针所起的作用,并且以郑和下西洋对照新航路开辟,说明宋明时代中国文化比欧洲先进。

内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历史教科书基本上是中外分编的(上海地区除外)。虽可各自形成学科体系,但彼此之间却缺少照应和比较,限制了人们的认识。而中外历史合编,确有它的长处。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在新编高中历史课本时,敢于创新,打破旧框框,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方式,使课本的面貌焕然一新。编者“选择与现实关系比较密切的15世纪以来的历史”,“即以15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为线索,把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以便对中外历史进行联系和比较”。该书的目录如下:

第一章 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二章 新航路开辟后的中国与日本

第三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势力的发展

第四章 17世纪前期至18世纪的欧亚大陆

第五章 17世纪前期以后和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途径

第六章 美国独立战争

第七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第八章 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

第九章 美国工业革命

第十章 鸦片战争

第十一章 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第十二章 1848年欧洲革命

第十三章 19世纪50、60年代的欧洲和美洲

第十四章 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亚洲

第十五章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十七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十八章 从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

合编教材,实际上是对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即通过比较,尤其是横向比较,将中国史置于世界范围内加以研究、探讨,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不足之处,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这种编写方法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我们期待实践、总结,创造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教科书编写体系。

香港中学历史课本的结构比较新颖,如前几年出版的《会考中国历史》(上下册),课本在每一节课文前没有“基础知识”、“学习重点”、“课前测试”三个栏目;课文后设有“问题示范”、“应试训练”、“史事研讨”三个栏目。前者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并使他们对课文的重点有较深刻的印象。后者是为了应付会考,亦可作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之用。在形式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有些历史课本还拟订一些“学习活动设计”或“教学活动举隅”。这些参与性强的活动往往使学生极富兴趣。如昭明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在课文前就拟订了一个“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课外积极参加,诸如绘制中国历史系统挂图,编排“商代社会生活”壁报,出版“万里长城”专辑,举办“古人类生活”展览,“汉武帝的政绩”报告会,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址,等等。这对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都有较大的帮助。

行文简明,并用注释来补充正文,这是香港中学历史课本的一个特点。从课文的正文来看,字数较少,简明扼要。这样,学生容易掌握,并给教师的“教”提供余地,可充分发挥其才能。同时又在注释上大做文章,运用注释来补充、配合正文的叙述。注释包括注音、古今地名对照、年代、事件和人物等。香港课本经常以注释大段的史实,来补充正文。如钱穆校订的《新编中国历史》第一册,描写陈胜、吴广起义的文字非常概括,整个子目还不到300字,但对“矫诏立二世”、“陈胜、 吴广发难”、“自立为王”这三个注释,却用了320字。 其中用“陈胜、吴广押送戍卒往渔阳,但中途遇雨,道路不通,无法依期到达,依照秦法,戍卒误期处斩。所以,二人只好领导戍卒造反“这一段注释来补充陈胜、吴广首先发难这一史实。这既弥补了正文的不足,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由此显示出编者的别具匠心。

四、装帧精美,图文并茂

香港的历史课本都是大开本彩面,纸张和印刷的质量都很好。各出版社印行的历史课本,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课本在版面设计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有大量的彩色插图和图表。几乎每页都有图片,有时不止一幅。这些历史课本,简直是一部五彩缤纷的画册。其彩色插图之多,是内地历史课本无法相比的。

香港有些历史课本把正文的标题、子目印成蓝色,行文印成蓝色,其他文字印成黑色,而在文字中又配以彩色或黑白的各种插图。这样,课文之间段落分明,插图与正文相互映照,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内地的历史课本,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都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就课本的形象性而言,跟港台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有待今后继续努力,争取早日迎头赶上。

标签:;  ;  

香港与内地历史教科书之比较_历史教科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