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条件下传统出版业的创新与再生_读书论文

高新技术条件下传统出版业的创新与再生_读书论文

高新科技条件下传统出版业的创新和再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条件下论文,高新科技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和普及,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

出版,无疑是传统的传媒产业之一。而所谓第四媒体的诞生,则集中体现了这种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扩张。

近两年,我们已耳闻目睹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公司的并购;英国的独立出版社“新闻界”被属于默多克新闻集团的哈泼·考林斯收购;法国最大的独立出版社之一“弗拉马里昂”被意大利里佐利集团收购,这在反映出版高度集中和工业化倾向。出版霸权已现雏形。在台湾岛和祖国大陆,各种网络文化公司风起云涌,如博库、博识、卓越、科利华等等。眼下,虽然是各种网络公司的严冬季节,但网络公司会垮台,网络不会垮台,并且仍然有着无限广阔的生命力,同时也对传统出版产业提出了诸多严峻的课题。

面对高新科技咄咄逼人的局面,作为传统出版业怎样应对?

就大陆出版业状况而言,九十年代前期、中期,经历了一段奇迹般的成长期。在“阶段性转移”即由注重出版物品种转移到注重出版物质量这样一个过程中,出现了三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出版社跳跃式发展,其中有个别出版社在短短几年内即一跃而进入大陆出版界的第一方阵,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外研社即是,当然还不止她一家。二是在对外版权贸易中以完全有别于八十年代的形式和规模,走上国际舞台。成套书的合作、引进、制作,特别是近三年来IT图书的版权引进,量大、质高,甚至可以做到和国外出版商同步出版。大陆出版界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在版权贸易上,已逐渐融入了世界潮流。三是全行业整体经济实力的积蓄和增长。发行码洋过亿元的出版社三年前是32家,现在大约是50家。

上述的发展,若放在过去的时代背景上看,确实是辉煌的,但今天,放在高新科技背景下,放在加入WT0背景下看,则仍然感到我们与世界出版业存在的巨大差距,客观地说,过去二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来的发展,还只具备突围的性质,而并不具备突破的意义。即出版的格局并没有产生质的变化。

结合大陆出版业的实际,关于多元发展我认为有三个问题:

一、出版集团化建设中的多层次、多格局趋向

出版业集团的建设,我们曾提出“造大船”的主张。为什么?因为我们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确实感到每一个出版社的力量太单薄了,经不起风浪。因此,提出“造大船”的初衷没有错。但是,有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就对“造大船”的认识,大陆出版界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至1997年,认为“造大船”就是变大的过程;第二阶段,1997年底至1998年,认为单纯变大不行,还要变强,是“大而强”的模式;1998年至1999年是第三阶段,认为光是“大而强”也不行,要注意以快制慢的问题。这种认识上的阶梯式上升,意义重大。事实上,所谓大小的问题,快慢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实践,即我们靠什么力量和形式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有三个要素要考虑,即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关于劳动力,古典经济学家与现代经济学家的评判完全不同。前者认为劳动是同质的,是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而后者以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为代表,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主张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中有特殊作用,从而凸显了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劳动力知识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关于劳动工具,生产什么和用什么生产,这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准。信息经济时代,以电脑和网络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是日益起着决定作用的劳动工具。

关于劳动对象,从一般意义上讲,劳动对象生态化是目前经济生活中的一大趋势,但就出版来说,劳动对象的多质异变,高科技化已成现实,如由于E─book的出现,作为劳动对象的传媒介质就有了高新科技含量。

如此分析,发展生产力,都离不开新科技的介入。无论出版集团的建设中追求“大小”、“快慢”的变化,都无法回避生产力发展这一中心主题,从而也就无法回避在出版集团化组建过程中关注高新科技介入的问题。高新科技的介入,必然会使正在建设中的出版集团出现多元、多向发展格局。特别是大陆出版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集团化理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一种是欧美式的、横向发展式的;一种是日本式的、纵向发展式的。地方出版社,多采用欧美式理论和实践,而中央级出版社,由于条件所限,多采用日本式理论和实践。需要说明的是,这两者均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照搬,而是不同程度地根据中国国情加以了改造。中央级出版社,由于其出版方向的专精,在吸纳高新科技进入集团化发展过程中,会有优越于地方出版社的方面。

二、建立新的“发展模式”

第一次数字化网络革命,以创造了第四媒体而结束了自己的历史革命。第二次网络革命对于传统出版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对传统出版业全过程深刻的革命性变革,以及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网络出版的形成。大体上说,它会表现为:

①E─book电子阅读器的研发和推广。在2000年北京国际博览会期间,美国博库公司就刮起了一阵E─book阅读风暴,引起了大陆出版界和阅读群体的强烈关注。在此前后,北大方正等公司也在陆续推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种由高科技引起的阅读革命,已经波及到了传统出版手段、传统出版资源以及行销等各个方面。

②在线教育的充分扩展,从而带动网络出版的加速形成。这包括大陆的名牌院校和国外著名学府的远程教育计划的推广。如美国就有某几所大学要在大陆开展MBA课程的在线教育,相关教育软件和教材的开发出版是必然的,而且这个市场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③在线印刷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从而彻底改变传统出版方式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有一个结论,第二次网络革命对于传统出版业首先意味着是一种对新型商务文化模式的探索和创建,尽管这种摸索是渐进的。

对于进入网络出版,传统出版业较之一般性的网络公司,具有先天的优越性。

第一,网络出版毕竟也还是出版,因此,它需要有出版的经验积累,比如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从而对选题的判断,需要行家里手。高新科技网络公司由于其技术的局限性,很难像传统出版业中人能做到那么纯熟。

第二,雄厚的出版资源积累,这是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网络公司不可能有。

但是,客观地讲,由于网络所涉及的高新技术的要求,要一个非科技类专业出版社发展网络出版会有一定困难。因此,一个比较便当的办法是寻求传统出版业与高科技网络公司的策略联盟和战略联盟。在大陆,已有了这方面成功的范例。如中青社与博库网共同策划组织了在大陆出版界和媒体、作家群落中有很大影响的“走马黄河”文化考察写作活动。

三、强健传统出版业自身的若干课题

多元发展,也有个基点问题,即我们从哪里出发,是从传统出发,强健传统自身,从而找到一条既发展传统,又创造新生的道路,还是完全丢掉传统,另起炉灶?我不赞成后者,因为我认为传统出版业还远远没有走到自己的尽头,还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待我们挖掘。任何一种对待传统出版的偏执做法,都有必要商榷,尽管我也在热情地欢呼现代出版的诞生和降临。

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总裁罗伯特·克里斯蒂预言:“传统出版的危机是无处不在的……小出版社会消失。”那么,化解好危机,不就有传统出版业的生机了吗?

克服危机,创造生机的着力点在哪里呢?

对于传统出版业,最刻不容缓的问题是寻获代价最小的再生并进而解决跳跃式发展的路径。根据大陆出版业现状,我提出三条:

第一,个性化图书出版的必然。

这是大陆出版业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我们经过多年图书出版上的“阶段性转移”,已经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平庸书过多过滥,选题重复等积重难返的问题,解决得并不理想。我提倡用“个性化出版”来消解这个问题。在这方面,法国出版业的情况可资借鉴。法国出版业有两个巨无霸,这两巨头是阿歇特集团和哈瓦斯集团。两大出版集团的营业额占整个法国出版业营业额的65%及全法图书发行总量的75%。正是在这两大出版巨头笼罩下,中小出版社以其个性化的出版和各各相异的战略思想搏击风浪,谋求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如加利马在法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出版方面成绩显著、门槛出版社出版“观点”丛书的口袋版颇为成功等等。

所谓“个性化出版”其内涵应有三方面的要求:

1.要有一个明确的出版战略指导思想。中青社在1993年提出“套书战略”,1995年到1996年就打了翻身仗。因为当时我们面临的是出书品种少,生产力受到抑制这么一种状况,若坚持过去的生产规模,只能是维持生计,不可能设想发展问题。我们是顶着媒体对“套书、丛书”的一片声讨声、坚持用两年时间,解决了出书规模问题。1996年又及时提出“两个转移”,即由“上规模转向上水平”、“由套书转向精品”。1998年,又根据书刊市场现状和今后走向的分析,果断提出“全社经营重点实现由书向刊的转移”。还是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总裁罗伯特·克里斯蒂先生说:“我们的竞争优势在于我们改变策略的速度非常快。”“变化”和“快”,这恐怕也是高新科技介入出版必然会给我们提出的课题之一。

2.应随机调整自身出版定位。以中青社为例,它历史上一直是出版通俗读物的,以“综合、基础、入门、实用”八个字为宗旨。很显然,这其中不包括学术著作。如果说,上述宗旨能够适应八十年代青年读者的需求的话,那么今天,已实施了全民九年制义务教育,我们的主要读者队伍,就整体说,应该具有高中或以上文化程度,如果我们仍在编各门各科知识的ABC行吗?显然不行。因此,我们在1999年重新调整了自身通俗普及读物的指导思想,概括为两句话:“通俗读物经典化,学术读物通俗化”。并以一套“大视野文库”的策划和制作,进行这一重新定位以后的具体出版实践。事实证明,我们这一定位调整是及时的,也是有针对性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要有选题构成层级的全面提升。我们不能再满足于“多出好书,少出平庸书,不出坏书”的低标准要求了。应该义无反顾地讲出书的“三境界”,并努力实践之。这个“三境界”即是好书、精品书、标志性读物之三级构成。能否努力去实践,是衡量一个出版社有无品位和品格、有无传统和积累、有无实力和眼光、有无创新和前瞻的一个标准。

第二、传统书籍形态改造的必然。

读书(指阅读传统意义上的图书)可以说自发明印刷术以来,已经成为古今中外人类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除却纸介质可以承载知识以外,这种印刷、包装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还从嗅觉、视觉、触觉等诸方面满足着人类的审美需求。这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的一个综合性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可以削弱它,但不可以代替它。E─book是一种现代出版的高新技术产物。但是,它仍然要假book这一称谓甚至形式流行,足见传统意义上的图书其生命力的强大。

但是,传统出版的头上,确实又悬着一柄现代出版铸就的达摩克利斯剑。传统出版毕竟是过往的表现形式,而高新科技毕竟为传统出版带来某些新的内容、新的形式,甚至在某种程度将要改造传统出版。

传统出版,要害在于其表现形式、方式的过时和落伍。在主要传媒手段中,图书排在电视、报纸之后的第三位,而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也直逼图书的排位,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字”受到了“影像”和“声音”的挑战,让书中有“影像”有“声音”是不可能的,但让书中有图却是可行的。这就是近年来,在大陆出版界出现的“读图时代”到来的根据。由读字到读图,是一个时代阅读的进步,从而也是出版的进步,也反映了高新科技浪潮影响下出版物革命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为什么这样讲?我们可以思考一系列的问题:何谓“读图”?“图”对“文”意味着什么?图文结合在今天与过去比,有了什么不同的内涵?“读图”的客观需求将对21世纪出版业的现代化改造带来什么影响等等。在大陆、曾经有过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系列丛书引发市场热销,持续至今。正是因为《老照片》的出现和流行,才引出所谓“读图时代”到来的话题。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老照片》所表现的还不足以涵盖“读图”的全部意义。

图进入文字书中,首先,不是要抛弃文字或否定文字对于书籍的重要性。所谓各种温画书的流行,不能成为“读图时代”的本质诠释。漫画是以画代替文字,而“图”是以画面来丰富文字。这种“图书”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是传统书籍的新型替代产品。它以图的多重、多样、多种的反复出现和配置,提升了出版品。图对于书中的文字,是一种活跃,引申;对于读者,是一种阅读过程中的调剂、愉悦、沉思、休憩和感悟的实现。总之,图文配比的“读图时代”应该视其为基于媒体多元并对传统文字形成包围的一种突围的尝试。只要多元媒体的诱惑存在,传统书籍形态的改造就是必然的、没有止境的。

第三、构建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必然。

克服危机,寻找生机,仅有若干个出版亮点并不够。过去有个词叫“书刊”,书的重要性显然要优于刊物,甚至有“以书带刊”的说法。但是,构建出版社核心竞争力,是在把握出版亮点基础上,对足以长远影响出版社发展的强大经济支柱的发掘和建设。“社刊工程”由此凸显。“社刊工程”有希望成为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两点分析,一是书籍发行量的长期低迷。这应视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之一,是一种常态的发行秩序。除个别社会经济生活急需和适用的书籍外,多数门类的书籍难以创造销售神话。靠书的出版和销售来积累雄厚资金用以发展的想法,变得不大切合实际了。也就是说,“以书带刊”已风光不再。二是刊物相对于书而具有的娱乐性、消遣性、时效性、趣味性以及阅读的一过性,使其逐渐在销售市场成长。大陆百万大刊已达26家。《青年文摘》短短一年内由月发行量110万猛增到210万,令书界人士羡慕不已,“以刊带书”的机遇出现了。过去有个“书刊”的称谓,反映的是出版界以书为主,以刊为辅的状况,也是业内一种不言而喻的共同认知,但这个认知现在看起来并不完全正确了。我们可以将叫了多少年的“书刊”一词改为“刊书”了。大陆出版界,目前正在热烈地研讨“社刊工程”问题,以期形成较强的期刊“方阵”应对入世的考验,这其中不能说没有高新科技的冲击和压力在同时起作用。●

标签:;  ;  

高新技术条件下传统出版业的创新与再生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