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构想:迎接出版的计算机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论文,计算机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中期,国内曾经掀起“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她呼唤起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技能”的激情。如果说这在当时更多的还只是一个思想意识的提醒的话,那么社会进步到十几年后的今天,许多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已实实在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其速度之迅猛甚至超过人们的想象。在这个形势下,出版社有义务为新技术革命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出力,出版社还应该以实际行动用新技术把自身武装起来,满怀信心、脚踏实地参加到出版的计算机革命中,让人们看到它在改变落后的管理体制、经营思想,它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方面的革命性的意义。
一、计算机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浏览
计算机技术在出版业的广泛应用,可以为我们带来些什么呢?这里不妨先作一个浏览:
“编辑、记者们坐在清一色的DEC486微机前,或轻敲键盘,把采访获得的新闻、信息变成屏幕上的文字;或直接在电脑上调阅当日的新华社电讯稿;或使用微机中文文档编辑器对稿件进行编改;或从电脑中查看稿件的传改信息及签发情况。这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方便、轻松,全然没有往日那种老编老记们伏案疾书的景象。”——这是《电脑报》记者对“《光明日报》采编中心”的报道。北大王选教授评其为“我国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集光、电、磁于一体的电子出版物,其中主力可算是CD-ROM光盘。这是新生的一类出版载体。 这里以微软公司出版的百科全书类CD-ROM光盘《Encarta》,与纸介质百科全书中最负盛名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为例,作个比较。从重量上看,前者仅重30克,后者则重达80多公斤,大约是前者的3000倍,即便如此,其检索功能以及在声音、动画、影像方面的空白,也远不可比于前者。 从价格上看, 英文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为1500 美元, 而《Encarta》的价格只有其中的1/15。在大量出现了电子出版物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年销量从1990年的11.7万套,降到了1994年的5.1万套,出版公司总部出现了亏损,为此该公司只好停止了纸介质版的再版,而推出联网查阅方式和光盘版。我们应该十分重视这条富有象征意义的新闻,它意味着电子出版物已经进入市场,并且开始分流走了一部分以往的读者。
概括地说,计算机技术对出版工作的改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改变了出版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其二,它改变了出版物的最终形态,由纸介质转向了以CD-ROM为标志的电子出版物。
二、计算机对出版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
计算机对出版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全面地渗透到编(出版社)、印(印刷厂)、发(发行部门)各个环节。
1.计算机在出版社内部的应用
A.计算机在编辑工作上的应用
计算机在编辑工作上可以用于编辑稿件——当作者以磁盘方式交稿时。两三年前计算机在编辑工作方面的“本事”仅仅如此。客观地说,这个时候编辑并不一定需要计算机(作者使用计算机写稿却另有意义)。因为作者写作所用的软件,例如金山WPS、微软WORD, 与印刷厂普遍使用的北大方正、华光系统不兼容,特别是表格等都要重新排版,显然在提高效率上没有意义。既然如此,在打印稿上编辑加工不也一样?
今天,对于编辑工作,一个极具意义的计算机技术出现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人类共享的信息资源系统,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怎能不好好地加以利用?而这一切竟是如此简单——通过电话线拨通163或者169,我们就可以接入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或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通过网上漫游(WWW), 我们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秀才不出门, 能知天下事; 通过网上聊天(Chat),我们可以广交朋友,畅所欲“言”——笔谈;通过网络电话(IP), 我们几乎可以只用市话费来拨打国际长途;通过电子信箱(E-mail),我们可以让通信方式从此进入电子化、数字化的时代。知天下,交朋友,方便、快捷、经济的现代通信手段,于编辑工作又是多么地重要啊!计算机网络将十分有助于我们收集掌握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各种社会信息、动态——调查;发现作者——组稿;甚至于交稿、审稿、改稿都十分地便捷、可靠和经济。
计算机技术在出版业的广泛应用,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各个分工门类(部门)间有了一个基于计算机的“相通的语言”,从而避免了误解,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常见编辑、校对人员由于不了解计算机大体工作过程,而做出有悖于录入、排版规律的这样那样的要求,失之主观武断;反之,排版人员因为不能够理解编辑、校对意图,结果领会错误,改来改去做了无效劳动。
又如,今天的计算机加上扫描仪,其功能也就相当于传统的照相制版,最后只要出个胶片即可。从性能上说,一般的36bit 色彩深度平板扫描仪均可胜任。有兴趣的编辑不妨一试,可以为出版社省下不少图片制版费。
B.计算机在编务管理上的应用
将计算机应用在编务管理上,对于减少行政人员事务性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许多出版社都采用了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印刷技术研究所、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开发的图书管理软件——《出版社图书出版管理系统》。该软件由出版计划管理,出版过程管理、出版统计等三部分组成。出版社的各级管理部门从中能够获取自选题至出书各个环节的完整的管理信息、丰富的统计资料,并且能够以计算机磁盘形式向上级机关呈报发稿计划、出书计划和图书出版情况,从而取代手工报表。
左边框图所示是另一种《出版社综合业务网络管理系统》,它由北大方正设计开发。
C.计算机在装帧设计上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对于包括图书封面、报刊版面等等在内的装帧设计,可谓情有独钟。国内外许多软件商都开发有应用软件。概括地说,有排版软件, 例如北大方正FIT (飞腾)彩色创意排版系统, Adobe 公司的PageMaker;有图像软件,例如Adobe 公司的Photoshop,Aldus 公司的PhotoStyler;有图形软件,例如Corel公司的CorelDraw; 有动画软件,例如AutoDesk 公司的二维动画软件AnimatorPro 、 三维动画软件3DMAX。这些软件都是计算机在装帧设计上的得力帮手。另外, 对于书稿内文插图,有Protel可画电路图,有AutoCAD 及其衍生出来的大量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画建筑、机械几何图。有这么十八般兵器在手,美术编辑、技术编辑应该可以打出一片新天地了。
2.计算机在排版印刷中的运用
人们对于计算机的认识首先就是始于它的文字录入和激光照排的应用,因此,可以说印刷业是得益于计算机最早也最多的行业。如今,“告别铅与火,迎来光和电”,已不再是口号,而是有目共睹的现实。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原来枯燥、劳累的一些工种例如校对,正在被日益智能化的计算机软件所辅助完成。迄今为止,较为成功的中文校对软件有黑马文字校对系统、北大方正文字校对系统、金山自动文本校对系统等。至于英文校对,自然非微软自家产品Microsoft Word莫属了。
3.计算机在发行部门的运用
将计算机运用在发行部门,对于讲究时效的图书发行销售部门来说,正是适得其所,图书的购、销、调、存、管五个基本环节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目前,《图书发行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应用广泛。该软件主要包括图书管理、图书销售、征订管理三部分,可以用于图书的进出货量、库存、月度年度销售情况统计等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通过远程通讯,联接有关书店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将可发布新书信息,征订图书,了解当地图书销、存情况,及时地做好图书的调拨工作,避免同一品种图书在甲地积压而在乙地又脱销的现象。计算机本来就是为了计算、处理大量数据的需要而降临人世的,于此一方应该说是游刃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