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国家科技人才聚集科技成果的科技资源:北京地区科技资源数据的全景扫描_科技论文

引领国家科技人才聚集科技成果的科技资源:北京地区科技资源数据的全景扫描_科技论文

科技资源领先全国 科技人才荟萃 科技成果丰硕——北京地区科技资源数据全景扫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地区论文,全景论文,资源论文,科技论文,科技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满足国家和地方决策与管理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科学技术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2000年联合在全国开展了全社会科技资源清查工作。全社会科技资源清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其目的是摸清全社会科技活动人力与财力投入的总量、来源构成及分布情况。

这次清查范围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有科技活动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北京市科技资源清查数据显示:2000年全市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数为3353个,科技活动人员26.1万人;科技经费筹集总额372.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99年增长14.9%;R&D经费支出155.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99年增长26.5%,R&D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为6.3%。

全市科技资源状况

开展科技活动单位达3353个

2000年全市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数为3353个,按单位类型分,科研院所373个,占总计的11.1%;普通高校52所,占总计的1.5%;企业2701个,占总计的80.6%;其他单位227个,占总计的6.8%。

在这些科技活动单位中,开展R&D活动的单位有1969个,占总计的58.7%。开展R&D活动的单位占科技活动单位的比例按单位类型分,科研院所为74.3%,高等院校为100%,企业为54.4%,其他单位为74.9%。

科技活动人员素质较高

2000年全市有科技活动人员26.1万人,平均每百名从业人员拥有4名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人员按隶属关系分,中央在京单位有16.7万人,占64%;地方所属单位9.4万人,占36%。按单位类型分,科研院所9.1万人,占34.8%;高等院校4.5万人,占17.2%;企业10.6万人,占40.6%,其中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企业4.9万人,占全市企业科技人员的46.2%;其他事业单位1.9万人,占7.4%。

科技活动人员按所在国民经济行业排序,位居前十名的为:科学研究事业5.1万人,占19.5%;高等教育事业4.5万人,占17.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2万人,占8.4%;计算机应用服务业1.3万人,占5%;卫生9420人,占3.6%;专用设备制造业7202人,占2.8%;机械制造业6942人,占2.6%;仪器仪表制造业4857人,占1.9%;建筑业4567人,占1.7%;化学工业4225人,占1.6%。

在这些科技活动人员中有科学家与工程师(指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0.6万人,占78.9%,我市科技活动人员整体素质较高。按隶属关系分,中央在京单位有科学家与工程师13.2万人,占其科技活动人员的79%;地方属单位有科学家与工程师7.4万人,占其科技活动人员的78.7%。二者比例相当,表明近年来,地方属单位加大了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力度,取得一定成效。高等院校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均超过90%,分别为93%和92%。

2000年全市从事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9.87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工程师8.05万人年,占81.6%。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人员折合全时人员分别为1.62万人年、3.39万人年和4.86万人年,占从事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的16.4%、34.4%和49.2%。

2000年全市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中,科研院所5.05万人年,高等院校1.55万人年,企业2.70万人年,其他单位0.57万人年;分别占全市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的51.2%、15.7%、27.4%和5.7%。

科技经费筹集保持较快增长

2000年全市科技经费筹集总额372.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99年增长14.9%。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经费筹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1998年和199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13.1%。科技经费筹集增长速度逐年有所提高,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增长速度更快,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5.9%、56.5%和77%,以联想、清华同方为代表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企业增长更为突出。

从科技经费筹集构成来看,2000年科技经费筹集中政府资金168.3亿元,占45.2%;企业资金121.2亿元,占32.5%;事业单位资金32.3亿元,占8.7%;银行贷款12亿元,占3.2%;国外资金11.7亿元,占3.1%;其他类型资金27.3亿元,占7.3%。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6.3%

2000年全市R&D经费支出155.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99年增长26.5%。中央在京单位R&D经费支出所占比例超过四分之三,达119.07亿元,占76.5%;地方单位R&D经费支出36.63亿元,占23.5%。R&D经费支出按单位类型分,科研院所占全市的经费一半以上,达86.33亿元,占55.4%;高等院校16.78亿元,占10.8%;企业经费48.43亿元,占31.1%;其他单位4.17亿元,占2.7%。按构成分,基础研究17.35亿元,占11.14%;应用研究42.93亿元,占27.57%;试验发展95.42亿元,占61.29%。从R&D活动经费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情况来看,全市为51%,其中高校R&D活动经费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最高,接近80%,科研院所为54.3%,企业较低,仅为42.2%,表明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学研究的层次较高。

我市R&D经费支出占全国的17.4%,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别占全国的33.4%、25.4%和12.3%。由此可见:我市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应用研究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R&D经费支出位居前五位的领域和行业是科研机构、高校、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服务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它们分别为86.3亿元、16.8亿元、14.7亿元、5.8亿元和4.4亿元。

开展限额以上科研项目近3万项

2000年全市开展限额以上科研项目总数29585项,其中中央属单位开展项目21951项,占74.2%;地方属单位开展项目7634项,占25.8%。按单位类型分,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多达13579项,占总计的45.9%,高校和企业开展项目数分别为7650项和6568项,分别占总计25.86%和22.2%。

全市开展限额以上R&D项目22036项,占全市限额以上科研项目的74.5%。在限额以上R&D项目中,基础研究5514项,应用研究8826项,试验发展7696项,分别占R&D项目的25%、40.1%和34.9%。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平均项目人员(折合全时人员)分别为2.28人年、3.07人年和3.44人年,平均项目经费支出分别为17.7万元、27.5万元和37.5万元。R&D活动已成为我市科技活动的主体,其项目、人员和经费支出在全市科技项目中所占比例达75%左右。

科研成果丰硕

2000年全市科技活动单位专利申请数为2846项,企业申请1428项,占50.2%,科研院所815项,高等院校530项,其他单位73项,分别占28.6%、18.6%和2.6%。在申请专利中,发明专利申请数1450项,占50.9%。其中科研院所比例为64%。2000年全市科技活动单位发表科技论文74807篇,高校论文35592篇,占47.6%;科研院所28980篇,占38.7%;企业2549篇,占3.4%;其他单位7686篇,占10.3%。全市出版科技著作5798部,其中高校著作4007部,占69.1%;科研院所1406部,占24.3%;企业82部,占1.4%;其他单位302部,占5.2%。

北京科技活动特点

北京科技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2000年北京科技经费筹集占全国的15.7%,科技经费支出占全国的15.1%,全市R&D经费支出155.7亿元,占全国的17.4%,位居全国第一,高出广东45.4%,是上海、江苏的1倍,是山东的3倍。

北京科技优势主要集中在中央在京单位

北京科技活动优势主要集中在中央在京大院大所,以“科技经费支出”为例,2000年中央在京单位科技经费支出224.5亿,占全市总计的73.6%,其中中央在京科研院所科技经费支出占全市科研院所科技经费支出的94.7%,中央在京高等院校科技经费支出占全国高校科技经费支出的90.7%。

从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经费筹集和R&D经费支出几项指标也可以看出,中央在京单位所占比例均超过70%。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加强

从全市科技经费的筹集构成情况看,虽然企业总量规模不及科研院所,但企业科技经费筹集增长速度快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经费增长速度。200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47.83亿元,比上年的27.05亿元增加20.78亿元,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占全市科技经费筹集额的比例由1998年的7.4%上升到2000年的17.8%,所占比例逐年提高。

特别是以联想、诺基亚、清华同方等为代表的中关村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加大,增长速度较快。在全市科技经费支出排序前十名的企业中,有8名是中关村园区内企业。

软件制造业与计算机销售收入占全国三分之一

北京市把发展软件产业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软件产业的政策,使北京市软件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2000年北京市软件业(计算机服务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8.8亿元,占企业营业收入的14.1%,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我市工业企业平均2.71%的水平,也远远高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硬件制造业)4.91%的水平,成为各行业(产业)之首,说明软件业是高技术、高投入的行业。

北京市软件产业初具规模,2000年拥有1500多家企业,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已经在诸多领域的软件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操作系统软件、工具软件、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软件、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已开发出了相应的自主软件产品。2000年北京市软件产品制造业与计算机服务业销售收入(额)为195亿元,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软件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约54亿元,占全国23%,计算机软硬件服务业营业额141亿元。软件出口44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

北京地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六分之一

“九五”期间,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较多地集中在东部地区,2000年发明专利排名前8位的省市区合计3408件,占总量的55.2%。北京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最快,“九五”以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从“九五”期间各省市区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看,北京地区借助R&D资源优势取得了发明专利的领先地位,但从各省市区的迅猛发展态势可以看到,北京地区相对优势的地位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北京R&D资源清查数据表明,各R&D活动机构专利申请量达2486件,其中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其他机构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428件、815件、530件和73件,分别占总量的50.2%、28.6%、18.6%、和2.6%。清查数据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企业正逐渐较变成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对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多地体现在对拥有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的逐年增多,2000年企业专利申请量占总量的50.2%,比全国企业(32.8%)高17.4个百分点。

科技人才位居全国第二位

从人才方面看,2000年北京地区共有科技活动人员26.1万人,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排在人口大省江苏省之后。26.1万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占到78.9%。另外,北京地区拥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600多人,占全国两院院士总数的50%以上。说明北京地区不仅科技人员的规模大,而且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很高。

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中的知识分子素质和水平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是全国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已成为北京地区科技创新体系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京地区60%以上的科技资源集中在中央单位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及其直属机构所在地,也是中央和国务院部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科院以及军工科研系统云集之地。北京地区的上述行政区位特点影响和决定了北京地区科技资源在全国的特殊地位,同时,也决定了中央在京科技资源在北京地区的规模和水平,2000年全国R&D清查数据表明:北京地区60%以上的科技资源集中在中央单位。

从科技投入资源分析,北京地区60%以上的科技活动人员和高级科技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70%以上的科技经费集中在北京地区中央单位。

从承担的国家科技项目分析,北京地区90%以上的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集中在中央在京单位。

从科技产出指标分析,2000年科技产出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80%以上的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量、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和出版的科技专著集中在中央在京单位。

数据显示,该地区高等院校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各自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分别达到93.5%和90.9%。

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四大主导产业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四大先导领域已经基本形成。在“八五”计划期间,北京的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即计算机和相关配套产品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新材料和相关的节能与环保产业以及新药物、生命科学和医学工程产业。做为主导产业的部分产品,已经开始在国内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在北京市的创业投资业也主要集中在这四个方面。这些主导产业同时也是中关村园区的四大主导产业。

科技产出:六项名列全国第一

在科技产出的7项指标中,北京除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外,有6项都名列全国第一。与国内各地相比,北京地区在科技论文数量、科技成果获奖和发明专利批准情况,以及技术成果转化等科技直接产出方面遥遥领先;在科技产业化方面,2000年北京地区的3项指标均好于上海,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广东还有较大差距。

北京地区各项科技经费投入指标在全国该指标中的比重

北京地区各项科技经费投入指标在全国该指标中的比重是:政府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占全国的1/4;R&D活动经费投入占全国的1/6,其中科研院所R&D活动经费投入占全国的1/3,高等院校R&D活动经费投入占全国的1/5;基础研究活动经费投入占全国的1/3;应用研究活动经费投入占全国的1/4。

中关村高新技术工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70%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市乃至全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聚集区和辐射源,200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915.4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70%。另外,高新技术在各行业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些现代行业、新兴行业相对来说高新技术密集。

2000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13.5亿元,占北京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000年的28.9%,占北方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7%提高到2000年的8.7%。1995年到2000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

北京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基地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涌入中国,大多数选择设立办事机构、投资建厂的方式立足市场。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成为新趋势。1994年,北京电讯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立北邮——北电研究开发中心,这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第一次尝试。在此之后,跨国公司都相继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势头迅猛。特别是在1998年,出现了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的第一次高潮,宝洁、朗讯-贝尔实验室、诺基亚、微软等大型的研发机构就是在那时设立的。

1999年6月,北京市政府出台《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研开发机构的暂行规定》,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跨国公司R&D机构的地方性规章,并成为跨国公司加大在京R&D投资的一个重要政策因素。北京市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的政策出台后,形成了一次投资高潮,跨国公司纷纷而至。

至2000年底,跨国公司在京投资设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已达18家,这18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科技经费筹集额高达10.7亿元,内部R&D经费达到9.25亿元,科技活动人员1671年,年研究课题87项。这充分表明,在京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已成为北京市研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基地之一。

首都高校研究论文成果中R&D研究成果占89.2%

创新体系发展成为首都经济和企业的战略选择。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研究开发(R&D)是技术创新的基础。首都高校在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方面,走出了产、学、研等多方面结合的道路。这种科技开发为企业、为创新科技园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近年来,北京市科技活动总体情况说明,首都高校科技活动投入和产出比重逐年增加。其中,2000年首都高校研究论文成果中有89.2%为R&D研究成果。将高校与科研院所的R&D成果加以对比,也能充分说明高校R&D科研成果在首都经济中起到的骨干作用。

北京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国的37.25%

2000年我国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46.7亿元,占5.2%;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152.1亿元,占17%;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697.2亿元,占77.8%。北京R&D经费总支出155.7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的支出为17.35亿元,占全国的37.25%;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42.92亿元,占全国的28.21%;试验发展经费的支出为95.43亿元,占全国的13.68%。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基础研究基地。

标签:;  ;  ;  ;  

引领国家科技人才聚集科技成果的科技资源:北京地区科技资源数据的全景扫描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