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能力的内部整合_社会因素论文

论创新能力的内部整合_社会因素论文

论创新能力的内在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3)05-169-04

本文拟从整合视角来研究创新能力,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实践经验基础上,从内 涵上把创新能力提升为主体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智力化能力和创新人格化能力的内在整 合体;从成因上注重了创新能力的整合发展,认为创新能力是主体创新个性因素与创新 社会因素内在整合发展的结果。

一 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智力化能力和创新人格化能力的内在整 合体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和表现出来的能力整合体。具体地讲,它是主 体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智力化能力和创新人格化能力的内在整合体,包括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智力化能力和创新人格化能力,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核心和关键,创新智力化能 力是基础和手段,创新人格化能力是动力和方向。它在创新过程中表现为发现、明确、 阐述、组织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能力,实质上是创新思维、智力、知识和人格因素优化组 合而成的外化形态。

(二)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

创新主体只有依靠一种内在整合化的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且具 有独特性和革新性的创新成果。因此主体要进行创新既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 新智力化能力,又要具有优异的创新人格化能力。创新能力包括三大基本要素:

1.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创新思维能力在创新诸能力中居于主导地 位,它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决定着创新成果的实现程度。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主体具有不同创新特质及其不同类型的思维内在整合体。从内涵上 看,创新思维是指具有创新特质的思维,包括五种特质即流畅性、敏锐性、变通性、独 创性和精密性。独创性即常常发表超出常人的见解,用特异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新奇的 方式处理事件,成果别具一格。精密性是指思维的细致和严密性,凡提出设想,力求实 现,为此深思熟虑、精益求精。变通性是指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善于提出不同意见或 问题的解决办法,找出迂回变化的思路,扩大问题的时空因素。敏锐性是指善于发现问 题的未知部分,能直觉到问题的结果,能够超越感觉及现实(时空)的界限,能从一事物 中敏锐地跳到其他事物中,在不同事物中把相同因素联系起来。流畅性是指思维的灵活 性和顺畅性,思路畅通,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从形式上看,创新思维能力就是指 由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等多种思维类型在 创新思维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优化组合而得以提升。比如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 维是指从已知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和不因循 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而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是指从已 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 思维方式。正是主体思维的创新特质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并借以不同思维类型的优化 组合而得以提升,直接作用于创新而整合外化成创新思维能力。

2.创新智力化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手段。

创新智力化能力是主体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等内在整合外化的结果。智力是人认识客 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 等等。创新所需要一般的能力在创新活动中实现有机整合,直接转化为主体从事创新所 需要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和表现能 力以及物化能力等等。这种能力又称为创新技能,它位于创新思维、个性与创新成果产 生之间,是使前者变为后者的中介。虽有创新思维与个性,没有创新技能,往往只能产 生美好的创新设想,而不能使其变为现实。创新知识分为两种: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 识。程序性知识分为外部和内部的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的知识直接作用于创新并外化为 创新技能。陈述性的知识是主体从事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加深对创新的认识和了解 ,作用于主体创新活动,从而提升主体创新能力。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信息输入、贮存、 加工、输出和反馈能力是创新智力化能力。

3.创新人格化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方向。

创新人格化能力就是主体创新个性特质和创新精神因素(包括创新意识、理想、信念和 道德)作用于创新活动而形成的能力,包括创新内在冲动力、创新价值判断选择能力、 团结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忍耐力、意志力、果敢力等等,其中,创新意识是创新内驱 动力,创新理想和信念是精神支柱,创新道德是创新方向,创新个性特质是创新保障。

4.创新能力是主体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人格化能力和智力化能力的内在整合体。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具有不同创新特质及其不同类型的思维在创新过程中各自发挥不 同的功能,并实现内在优化、提升和相融的有机整合体,它决定创新成果的实现程度, 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人格化能力是由创新价值判断选择能力、内在冲动力、应变能 力、决断力、果敢力和耐力等创新人格所构成的内在整合体。它是创新动机、理念和价 值的集中体现,因而是创新能力的方向和动力。创新智力化能力是指由创新知识和创新 技能等智力因素内在相融力。创新能力决不是脱离人的能力体系之外的东西,更不是游 离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能力。它是人所具有的最为本质的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 人格化能力和创新智力化能力的内在整合。

二 创新能力是创新个性因素与创新社会因素内在整合的结果

脑科学认为,人人都具有创新潜能,大脑是创新的源泉,而人类至今只利用其中的很 少一部分。从实践来看,主体从事某种创新的先天潜能确有差异,但先天潜能并不是决 定性因素,它只为创新提供了可能性。要把创新潜能激活,萌发创新需求,并将创造性 观念转化为创新成果,需要不断努力,综合开发相应的创新知识、创新技能以及创新精 神。同时创新还受到外部因素比如环境、条件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创新成功与否取决 于影响创新的诸因素的内在整合程度。正是创新个性因素与创新社会因素之间以及内部 诸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关系 ,才使创新能力不断地整合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决不是单方面能力或品质的发展,而 是主体创新个性因素和创新社会因素内在整合的结果,其中包括个性因素的内在整合, 社会因素的内在整合,创新个性因素与创新社会因素的有机整合。

所谓创新能力内在“整合”是指影响创新能力发展诸因素的内在优化、相融和相互促 进来提升出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要素并不断联成一个整合体。它包括:内在优化、内 在相融、内在提升。作为目标意义上的“整合”是在高层次上的整合,是一种总体上的 整合,但绝对完美的整合是不可能出现的,作为过程意义上的整合,是一种动态的整合 ,而不是机械性的合成或简单相加,而是以内在的优化、提升、相融发展联合成一个整 体的过程。既包括内部整合,又包括外部整合,更注重内外整合。整合注重系统性、整 体性、综合性。

(一)对创新能力发展观的不同视角的理解。

创新能力的形成究竟是来自于先天因素,还是来自于后天养成?是取决于人的社会因素 ,还是取决于人的个性因素?目前学术界对此从不同视角给予了不同的解答。

1.“非凡论”:认为创新能力是少数有杰出才能的人的专利,这些人的创新能力某种 意义上是“天赋神授”的,这些人决定着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而大多数人没有 ,也不应该有真正的创造性及创新能力,他们的使命是服从有创造性的少数人的支配或 应用其创新性成果。如19世纪英国托玛斯卡莱尔说:全世界历史上所进行的一切,“实 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的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还有英国高尔 顿的《遗传的天才》认为人的创新是先天遗传的等等。事实上,许多人缺乏创新性及创 新能力是其主体性被压抑,长期失去自由的结果,而非本然如此,“非凡论”倒因为果 。人之所以是主体是因为人具有自觉能动性。马克思说过:“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 接同一的。……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 那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而人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 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决心用自己的意志和需要来选择、变革和创新世界。这样看 来,所谓“非凡论”创新能力观忽略了创新实践性和后天培养。这种观点在当今精英教 育实践中依然影响很大。

2.“要素论”:认为创新能力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斯腾伯格“ 六要素论”认为人的创新能力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6个要素 相互作用的结果。阿玛布丽“三要素论”认为,创新能力产生是领域技能、创新技能、 工作动机三个因素相互联系的结果。“要素论”从心理学和创造学角度来分析创新能力 的形成原因,更多的是把创新能力看作一种智力特征和人格特征,忽略了个性与社会性 统一发展,忽略了创新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尽管斯腾伯格提到了环境对人的创新 能力发展的影响,无疑是从创造心理学角度对人的创新能力研究的一个进步,但是忽略 了“内在整合性”。

3.“分离论”:认为创新能力可以像人的游泳技能一样单独得到训练和培养,主张把 创新能力从人的个性中分离出来加以培养,似乎创新能力是一种游离于人的能力体系之 外的东西。如和田十二法和形态分析法等等,实际上是指创新技法训练。所谓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直接训练来获得和提高,实质上是一种创新方法、技巧的传递,是创新技法的 教育。这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一时成为热潮似乎找到一把开发创新能力的金钥匙。 这种做法还是把主体作为一种客体进行塑造,它在根本上是压抑人的创新性的,企图通 过这种方式达成创新能力养成目的是缘木求鱼。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各个创新因素 的有机整合。虽以发散独特为表征,但不完全等同于发散,还需要其他创新思维形式, 虽以个性因素为根本,但不完全等同于个性化,还需要整合创新社会因素。当前有一种把人的创新能力从完整个性中孤立出来片面强调的倾向。这种倾向非但不会发展人的创 新性,反而有可能造成人格的新的分离。

4.“完人论”:强调人的创新能力是个人全面发展或者“完人”不断完善的结果。比 如李小平教授的“完整的创造性”(注:李小平:《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第 73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书《学会生存》把个性理解为道德、体力、智 力、审美感、敏感性、精神价值等等品质的综合,是“完人”,并认为这种“完人”是 教育的基本目的,创新能力培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然而,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要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实现。所谓“完人论”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是教育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境界:“完人论”往往容易陷入平均发展和绝对平衡发展 的倾向。事实上暂做不到真正意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只能说是不同程度的整合发展。现 阶段要更加注意人的创新能力的动态整合,正如中科院院士母国光教授所讲:“我们现 在是讲创新人才的培养,他不可能既是运动员,又是艺术家,不可能在德智体美各方面 都特别出色,创新人才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差一点,在另一方面非常优秀,如果用现行的 办法,这样的人就被排除了。”

5.“全脑创新论”:赫曼提出“全脑四部分构造模型”理论,认为“全脑四部分构造 模型”可以当作大脑运动方式的一个组织原则:四大象限类型分别比拟人大脑皮层的两 个半脑(斯佩里理论)和边缘系统的两个半脑(麦克连理论)。而这四个构成部分之间相互 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四大分工的心智运作模式,交叉的作用依情境反 复联合运作,组成整个大脑。因此,提出对大脑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才能发挥大脑开 发整体效应。人的大脑的四部分构造,是人的心理的知、情、意、行四个部分的脑生理 基础。大脑是创新的源泉,创新不纯粹是右脑的作用,而是一个全脑的活动过程。这个 全脑的创新过程包括兴趣、准备、酝酿、领悟、检查、应用六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都 要靠全脑四个部分发挥作用。总之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脑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关于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成因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央教科研究所以阎立钦为 主要代表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从基础教育角度来探讨创新能力,认为创新 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既有人格因素起作用,又有智力因素起作用,更是一种综合素质 。但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因素和构成要素的内在整合分析还有待于完善。

(二)创新能力是创新个性因素和创新社会性因素内在整合的结果。

创新能力是人自身和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从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研究来看,确有一 种片面发展或者要素简单合成的倾向,对创新能力整合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内在优 化组合,能动地提升出整合发展的创新能力缺乏科学认识。从整合视角来看,内在能动 的整合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事实上每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1.创新个性因素的内在整合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因。

(1)创新思维的内在整合是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内因。

创新思维是指具有创新特质的思维,它包括五种特质:一是流畅性,二是敏锐性,三 是变通性,四是独创性,五是精密性。创新思维的五个特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交融 发展,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创新活动中直接转化为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 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创新思维的类型可以分为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 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各个不同 类型的思维在创新思维活动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比如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 已知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和不因循传统的思 维方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 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等 等,因此创新思维能力,又是由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等等思维形 式的有机整合。

(2)创新知识和创新一般智力内在整合是创新智力化能力发展的内因。

按照认知心理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的理解,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知识 ,它回答世界是什么;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即行之知,它回答怎么办。后者又可以分 为两类,一类是用于处理外部事物的程序性知识;另一类则是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 程序性知识,其中掌握程序性知识就是掌握技能。因为技能的本质是一套被人掌握的操 作规则和程序,而元认知本质是一套被人掌握的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或程序。 专家之所以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上优于新手,并在智力上表现出独特性 、灵活性、敏捷性、准确性、深刻性、系统性、批判性、广阔性,是因为专家在某一领 域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优于新手。创新知识是指主体从事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第一 ,陈述性的创新知识是主体从事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加深对创新的认识和了解, 提升主体创新能力。程序性的创新知识直接作用于主体创新活动并外化为创新技能。第 二,创新知识可以分为从事创新所需要的基础性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事创新 所需要的最新知识包括前沿性的陈述性知识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创新性选择、加工、整理改造的程序性知识和对创新过程进行监控的程序性知识。一旦这些知识被有效地掌握即达到自动化、系统化、网络化并以产生式表征时,就具备了形成创见的智力。第三,创新知识可以分为创新所需要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是主体从事创新的人文底蕴,有助于加强创新动机和创新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是主体从事创新所需要的技能性知识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第四,主体从事创新既需要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又需要领域外的相关非专业知识,因此,创新要求主体对知识应有选择性的掌握、优化组合和运用。知识是创新的原料,创新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创见。

(3)创新人格的内在整合是创新人格化能力发展的内因。

创新人格是指创新个性特质和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理想、信念和道德)。创新过 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有恒心等良好 的个性特质以及勇敢、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创新精神。创新个性特质是指同创新相关 的人格特质,包括好奇性、想象性、挑战性、冒险性、欲求性。如好奇性,表现为强烈 探索事物本质的欲望和刨根究底的习惯,并有从中寻找乐趣的倾向;想象性是指人的思 维空间和人格空间博大,善于联想,善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意见;冒险性即处事大胆果 断,敢于担风险,有一股不怕任何风险的精神;欲求性,指对问题不断探求的执着。创 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理想、信念和道德。创新意识是指主体对创新活动的一种理性认 识和创新动机。在对创新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创新需求,再升华为创新动机。创新理想 和信念是创新精神的支柱。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创新理想,就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停滞 不前,即使有所创新,也会就此满足。只有具备远大理想的人,才能不断进取,创造非 凡的业绩,保持持久的创新动力。创新信念是指对创新意义的信念,更是对创新必胜的 信念。它具有重大激励作用,能在创新工作受挫时,激发自身的斗志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调动自身的创新潜能;与这种坚定信念相辅相成的是顽强奋斗。创新道德是指主体从 事创新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从事创新必须树立正确的创新道德观,服务于人类社会 、自然和个人和谐发展的方向,谋求至上的集体利益,同时培养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等 精神。正是创新个性特质和创新精神的内在整合,直接转化或提升主体创新人格化能力 。

创新个性因素是具体的、历史的、有差异性的,但不是孤立的。个体创新能力因为个 性因素差异而具有差异性,但是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必然首先是创新个性因素内在整合 的结果。此外,离开了个性因素的内在整合,创新能力的发展根本就不可能,因为个性 因素的内在整合发展是创新能力整合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个性因素虽对创新能力形成 发挥根本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是指个性因素的均衡发展,而是不同程度的因人 而异的整合发展。

2.创新社会因素的内在整合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外因。

创新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条件、环境和机遇。创新能力不仅同个性因素相关,而且深受 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创新社会因素对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程度要取决于主体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社会因素之间内在整合程度。正确对待不利的社会环境,也能逆水 行舟取得成功;不能正确对待顺境,不知进取也会产生“惰性”,失去人的灵性和志气 。

(1)社会精神文化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社会精神、舆论风尚因素。

创新潜能的发掘,必须凭借一定的文化手段。全方位的、能兼容多种文化刺激的文化 ,有利于主体创新能力的发展。阻碍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社会文化阻力最突出的是思维 的惰性,它造成了沉闷的文化空气和压制创新能力发挥的环境和气氛,如社会习惯势力 对新生事物的压制。只有那些指向未来的、发展的、正在生长着的文化,才有利于促进 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当一种文化偏离常规发展出现更新时,这种变化着的文化背景对 个体的创新能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社会精神通过培养转化主体的创新精神,为创新提 供精神支柱和动力,并内化为主体创新信念和斗志,从而提升主体创新能力。社会舆论 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力量,它对团体和个人的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社会对 创新的正确舆论引导和鼓励,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创新热情。若社会舆论轻视创新,则 会消解个体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抑制个体创新能力发展。

(2)社会教育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因素和社会教育因素。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不良的教育环境则可能抑制个体创新能力 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各种有利的条件,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善于 采取各种方法实施教育,并且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以促进其创新 能力的发展。社会教育因素,表现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多样化、读物多样性和影视文化的 发达,也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刺激。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新能力诱 导出来,将生命价值感唤醒。

(3)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科技环境、学术环境、群体环境、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

只有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情来确定科学研究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才会激发人 们创新的积极性。科技政策是鼓励人们积极进行创新的具体措施,如物质条件、合理的 分配政策、人才管理制度。因为科学创新需要一定的人才、物力、财力和合理的分配政 策。学术环境包括图书资料、实验技术设备,它们是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生产资料和必 要条件。创新群体环境、工作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也能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 力的发展,如社会促进作用、社会示范、最佳的创新群体、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关系 以及良好的自然条件等。再如高新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整合发展要求更加关注人的创新能 力的整合发展。

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注重以社会因素的内在整合发展为前提,若背离这一前提,就会迷 失方向而变成一种剥离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阻碍力量,因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始 终应遵循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服务的规律。倡导创新能力的整合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要 与社会性因素实现有机整合。社会因素是主体创新能力发展的外因,通过个性因素而起 作用,主要表现为主体在创新实践中与社会性因素交互作用,主体对社会的认同和适应 ,社会对主体的塑造和接纳等,并经过主体社会化和社会主体化两个整合转化过程。在 主体社会化过程中主体创新能力随着环境发展,不断地扩展主体创新功能。在社会主体 化过程中,社会性因素如文化、观念、思想、价值、物质条件均由客体主体化,内化为 人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又在主体社会化交互作用中再次外化为人的创新能力。因此, 创新能力发展以社会物质条件和环境因素为前提,经过主体社会化和社会主体化整合转 化过程提升出主体创新能力。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 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 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3页。)。

3.创新能力是创新个性因素和创新社会因素的内在整合。

创新主体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本质上具有实践性。大脑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是人脑的四个构成部分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有机整合,是人的生理与心理活动的 内在统一。创新既表现为认识活动,又表现为实践活动,也表现为认识和实践过程的统 一。在创新活动中创新个性因素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因,创新社会因素是创新能力发展 的外因,创新社会因素要通过创新个性因素而起作用。一方面主体要整合创新社会因素 并作为从事创新的前提和条件,不断地实现社会主体化。另一方面主体要整合创新个性 因素并作为从事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之源泉,最后在创新主体社会化和社会主体化过程中 有机地实现创新个性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整合发展,直接或间接地转化或提升主体创新能 力。个性因素直接作用于创新全过程,实现内在有机整合,进而转化或提升主体创新能 力,因而人的个性虽然各异,但内在整合是必然的趋势。同时在创新过程中个性内在地 包含了社会性,社会性也包含了个性,二者实现内在的能动整合。只有人的创新潜力不 断地与创新社会因素和个性因素实现着这种整合,才能形成一种整合化的创新能力即创 新思维能力与人格化能力和智力化能力的内在整合体。培养创新能力就是通过内在整合 来培养。因此,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主体创新社会因素和个性因素内在整合的结果。创新 知识是基础,创新技能是手段。创新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受个性因素的影响 和制约。影响创新的个性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正是所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合体。

标签:;  ;  ;  ;  ;  ;  ;  ;  

论创新能力的内部整合_社会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