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银行论文

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因素论文,我国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银行是相对于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而言的,包括部分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总体上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作为中小银行主体的城市商业银行纷纷选择扩张经营的发展路径,并且寻求上市融资,引发了关于中小银行经营同质化和市场定位的争论。中小银行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是否会陷入“规模陷阱”,能否有效提升经营绩效?本文在对13家银行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寻求有效改善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途径。

一、文献综述

现有的文献中对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信用评级指标法、比较研究指标法、综合性绩效分析指标法等,信用评级指标法侧重于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考核,强调资产质量和清偿能力(邹建平,1994)。焦瑾璞(2002)运用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分为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因素,并设计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李建军(2004)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微观企业性绩效和宏观公共性绩效出发,设计了一套综合衡量国有商业银行绩效的模型来,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贡献进行了量化。黄兰(2004)从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出发,选用“因子分析法”来分析商业银行绩效。一些学者采用经济增加值(EVA)、EPS、ROE等单一指标来评价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但中小银行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经营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发展参差不齐,仅用单一指标进行测度有失偏颇。

影响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因素,包括宏观、行业与微观三个层面,现有的文献多从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角度进行研究。Demirgu Kunt & Harry Huizinga(1999)运用回归分析法对80个国家1988~1995年间银行经营绩效从上述三个层面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银行利润率与资本、通货膨胀、市场集中度正相关,与准备金率负相关,股权结构对银行利润率的影响较为显著。从微观层面因素来看,相关研究都是从公司治理、资产规模、薪酬激励等方面来展开的。对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均支持股权结构分散化对银行经营绩效正相关。Hasan & Marton(2003)通过对匈牙利银行的调研发现,外资所有权比例与银行经营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郭妍(2005)对我国15家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1993~2002年经营绩效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产权形式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决定性因素。而对银行经营规模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学者们的结论则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者认为银行经营存在规模经济,银行经营绩效随规模的扩大而增加(Berger,1993; De Young,Hughes,Moon,1998; Hughes,1999);而Hermain(1994)与Kaparakis(1994)的研究则表明,银行资产规模与经营绩效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对薪酬激励与银行绩效的关系,国内研究多是从高管以及企业内部薪酬差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的,单纯从员工薪酬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不多。胡铭(2003)的研究发现,国内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管理者报酬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陈学彬(2005)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薪酬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

二、中小银行经营绩效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目标,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指标设置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银行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主要采用内部经营管理绩效考评法,评价核心是银行的盈利能力;二是银行监管当局出于金融稳定的目的,评价的核心是安全性,内容偏重于对银行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三是评级机构对银行进行的资信评估,以风险评价为核心,评价的内容包括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兼顾指标体系的全面性、重要性与层次性,并充分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选取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9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综合衡量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减少指标,避免指标间的相关性带来的评价复杂化,力求以较少的指标反映令部信息。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13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实证数据时间段取自2005~2010年,宏观经济数据来源自《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商业银行相关数据来源于各商业银行公布的年度财务报表。

(三)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

1.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采用巴特利特球体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和测度(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检验因子分析法的适用性结果。

如表2所示,对相关数据进行球体检验的结果为311.523,自由度为36,p值为0.05,说明该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相关系数矩阵通过了球体检验;同时测度值为0.652,按测度值的判断标准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提取因子

选定的因子提取标准为特征值≥1。前3个公共因子对样本方差的累计解释率达到73.541%,即这3个公共因子可以反映原指标73.541%的信息量,可对样本银行的经营绩效做出较好的解释。

从表4可以看出,公共因子在总资产增长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三个变量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中小银行成长发展能力,因此将因子命名发展能力因子;因子在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收入比上有较大载荷,前两个指标与中小银行盈利能力成正比,而成本收入比与盈利能力成反比,所以将因子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因子在成本收入比、贷款拨备覆盖率、存贷比、不良贷款率上有较大载荷,其中成本收入比较大反映银行经营效率较低,同时也反映了银行经营相对稳健,不良贷款率与偿债能力成反比。这四个变量综合反映中小银行的偿债能力。因此,将因子命名为偿债能力因子。

3.经营绩效评分

4.结果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成长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度最大,对于经营绩效具有较大的影响,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与成长能力存在较大的正相关性,部分解释了近年来中小银行不断扩大规模的现象,中小银行经营还正处于规模经济阶段,“存款决定贷款,贷款决定利润”的逻辑依然在中小银行身上得到体现。盈利能力因子和偿债能力因子对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绩效业具有较大影响。

从综合评分结果来看(见表6),浙商银行经营绩效比较稳定,一直排在第一位,而广发银行和华夏银行经营绩效较差,到2010年才由负转正。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都有改善的趋势,显示出中小银行良好的发展趋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可通过2010年的经营绩效得分看出,尽管几家银行绩效有所改善,但其他银行受影响较大,绩效下滑较多。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兴业银行在2007年上市后,经营绩效提升较快,可能是由于上市融资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规模以及改善银行治理结构,从而增强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

基于上文对13家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评价结果,本部分在借鉴一些学者对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取相关指标并构建经营绩效影响模型。

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通常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区分(朱建武,2007)。本文尝试从以上两个层面,挑选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构建二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指标的选取上,力求全面地反映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并突出中小银行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差异。

(一)宏观因素变量

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市场环境和政策监管两方面,主要体现宏观经济发展和政策监管程度,这些因素对所有银行产生系统性的影响,是银行所不能控制的外部变量。宏观因素变量主要包括:

(1)市场环境指标,包括实际增长率、上证指数涨跌幅度。其中,采用上证指数涨跌幅度来衡量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

(2)政策监管指标,包括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供应量。鉴于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存在多倍存款扩张机制,本文通过来反映货币供给变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二)微观因素变量

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源自单个银行自身,各大商业银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主要从银行公司治理、经营规模、贷款集中度、人力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指标选取如下:

(1)公司治理指标。包括体现股权结构的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外资持股比例和银行是否公开上市,以及体现公司治理状况的董事会人数。对银行上市指标设置虚拟变量,取0表示该银行当期未上市,取1表示当期已经公开上市。

(2)经营规模指标。通过银行资产总额来体现。虽然学术界对银行资产规模与经营绩效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尚不明确,但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的资产规模呈现迅速扩张的态势,有必要将资产规模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关系纳入分析框架。

(3)贷款集中度指标,包括贷款行业分布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之和。其中,贷款行业集中度用最大行业贷款额与该银行年度贷款总额之比。该指标主要用来体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态度,与评价体系中安全性指标相对应。

(4)人力资源指标,包括体现薪酬激励的员工平均报酬和员工素质状况。宋增基(2011)通过对1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薪酬激励研究表明,员工薪酬与公司的绩效存在显著相关性。本文采用应付职工薪酬与员工总数的比值来衡量员工平均报酬,员工素质状况用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数占员工总数的比重来衡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宏观影响因素

在某一固定时点上,宏观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每家银行来说也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随着年份的移动,宏观因素也随之变化。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宏观因素的显著性,宏观因素模型如下:

由表8可知,调整后的为0.735,模型拟合优度较高,但D-W检验值为2.715,表明残差无序列相关。从p值可以看出,GDP增长率、上证指数涨跌幅度、增长率、准备金率4个变量对中小银行绩效的大小影响都很显著。准备金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与银行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上证指数涨跌幅度与增长率对银行绩效有负向关系。

实际GDP增长率对银行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参数较大,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绩效与GDP增长率有明显同步关系。增长率越高,银行存贷款的供给和需求就越大,银行的经营绩效就好,这与成熟经济体商业银行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增长率对银行经营绩效存在负向影响。当流通中的货币增多时,银行的可贷资金增多,利息收入会相应增加,促进银行绩效提高;但是货币供应的增多会导致银行存贷利率的下降,银行利息收入会相应降低,减少银行绩效。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要取决于银行对变化的反映程度。实证的结果表明,流通中的现金对这13家银行的绩效有显著负面影响。在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内,准备金率与银行绩效有正向关系。原因是中小银行活期存款较多,富余资金充沛,准备金率在一定的合理的比例上,因此以适当的幅度调整准备金率对银行绩效有促进作用。上证指数涨跌幅与银行绩效有负面影响,即指数波动幅度越大,表明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度不高,对银行绩效负面影响越大。

(二)微观影响因素

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见表9),因变量y和其他9个自变量全部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即模型的各个变量是零阶平稳的,因此不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通过Hausman的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0005)应该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另外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变截距模型。用Eviews6.0进行面板数据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10所示。

从表10可以看出,面板模型拟合的效果为0.865,调整后的值为0.828,F值为19.205,模型总体拟合效果很好。从回归的结果来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系数和最大十名客户贷款比例的系数分别为-0.011、-0.0001,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很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外资持股比例实证检验效果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基于银行对经济金融的系统性影响,国家对外资参股银行的比例持审慎的态度,外资方代表在银行经营管理上缺少话语权。且外资方主要是进行价值投资,对银行短期盈利能力并不关注,而更加关注银行长期经营发展。

银行资产规模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样本银行正处于规模经济阶段。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拥有优质客户资源的情况下,大量排斥中小企业客户,而中小企业贷款需求量巨大,中小银行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在规模经济阶段,扩大规模,可以相应降低经营成本。但是资产规模扩张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要注重业务整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差异化道路。

员工报酬和体现员工素质的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呈弱正相关。银行具有服务密集型企业的特性,员工工作积极性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银行服务质量。中小银行不承担吸纳毕业生的潜在义务,在人力资源策略上享有更大的自由,可以通过给予更优厚薪酬待遇吸引优秀员工,提升银行服务效率。但目前中小银行普遍存在人岗不匹配、人才使用效率不高、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小银行人力资源优势。

银行公开上市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银行上市一方面使银行获得成本低廉的融资,充实银行资本,提高流动性;另一方面也使银行的经营管理置于投资者监管之下,银行管理者有动力提高经营绩效。

贷款行业分布与经营绩效存在弱正相关关系。贷款利息是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管理层倾向于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及竞争压力,从而促使银行向利润率高的行业多发放贷款,但贷款过于向少数行业集中,会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容易受行业周期波动影响,推高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银行安全。

董事会规模与经营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的董事会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造成该方面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中小银行治理还不完善,董事会缺乏有效地管理和制衡,使得董事会运营的成本大于收益。另外,由于一些银行董事“身兼数职”,独立董事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董事人数的增加还会加大银行的薪酬压力。这与孙永祥和张宗益(2003)、刘玉敏(2006)等学者通过对美国、芬兰、英国、法国等国家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一致。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13家中小银行2005~2010年的相关指标因子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对于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较大影响,三者对于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累计贡献度达到73.541%;二是中小银行经营绩效有持续改善的趋势,我国中小银行发展势头良好;三是中小银行还处于规模经济状态,可以适度进行战略扩张,但是其优势在不断缩小;因此,要持续提高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中小银行要加强自身治理,科学制定和实施规模战略,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加强内部管理和业务创新力度,提升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本文采用GDP增长率、上证指数涨跌幅度、准备金率、四个指标来分析宏观因素对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这4个变量对银行绩效存在显著影响。在这4个因素中,准备金率和GDP增长率与银行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上证指数涨跌幅度对银行绩效有弱负向影响,与银行绩效有负向关系。基于宏观因素对中小银行绩效受影响较大的研究结果,管理层应根据宏观层面信息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与经营方式,并努力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从对微观层面影响因素实证结果看,股权结构对中小银行绩效影响不显著,表明我国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这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规范引导,鼓励中小银行股权多元化,在吸引外资战略投资者参股的同时,鼓励外资方参与银行经营管理决策。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选择合理的董事会规模,保障决策效率,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尽管多数中小银行仍然处于资产规模效应的极端,在进行跨区扩张决策时应遵循审慎原则,在追求规模效应极大化的基础上,坚持异质化发展路径;要扬长避短,继续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遍对中小企业“惜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中小银行贷款支持,而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也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标签:;  ;  ;  ;  ;  ;  ;  ;  ;  

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