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原则与方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原则论文,人力资源论文,农村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4)02-0044-04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充分、科学、合理地发挥人力资源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数量控制、素质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其人力资源主要是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到农村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适龄劳动人口,它分为现实人力资源和潜在人力资源两部分。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变人口负担为人才优势,是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取得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而发展职业教育,则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
一、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基本原则
(一)区域性原则
所谓区域性原则,又称地方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立足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数量、类型、水平和质量的实际需求,从而使所开发的人力资源(即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知道,各地职业教育机构绝大多数都是由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主办的,接受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管理;同时这类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学员)也大多数来源于当地城乡,所开发出来的人力资源(即所培养的毕业生)也更多地选择在当地就业,这就使得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等的设计时必须坚持区域性原则,必须根据当地农村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人才结构需求、劳动者素质水平及就业状况等实际情况,明确自身优势,选准开发方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真正实现为当地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性人才。
(二)超前性原则
与其他资源的开发不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这种时滞要求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相对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这种超前性应注意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针对性,从而保证将要开发和已经开发出来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三)层次性原则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有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相对落后的地区,也有相对发达的地区,从而使他们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也往往不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乡镇企业的转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具有较高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人才需求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加上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需要一大批低水平的纯体力劳动者,而且也需要具有中、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农村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应该千篇一律,囿于旧有的模式、方法、类型与层次,而应根据各地农村人力资源构成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开发数量,培养多层次的人才,使高、中、低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四)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原则,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应做到从内容到形式、从学生群体到所有剩余劳动力、从技术提高到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全面开放。在立足于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前提下,针对本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所到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要求,来开发培养易于本地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技术知识。
(五)灵活性原则
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规格的,同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有时是临时性、季节性的和不断变化的。因此,职业教育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灵活性原则,以期能够兼顾到各类型、各层次、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既要设置学制2~3年的长线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又要开设周期短、见效快的短线专业,以培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某一种特定技能的技术人才,以满足农村建设过程中某种临时性的需要。既要开设全日制的学习班,又要开设函授、业余自学的培训班,以满足各类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知识结构以及不同技术水平人员的不同需求。既要突出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点专业技术人才,又要兼顾一般性传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办学层次上也同样如此,在充分利用好自身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既要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与有关高校联合培养农村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又要积极主动地与当地企业联系,为他们培养知识水平要求不高的一线技术工人等。
二、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方法
(一)积极发展正规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学校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每年因无法继续升学而回乡的青年学子非常多。他们中间既有中考落榜的初中毕业生,也有高考落榜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大都没有劳动技术和回乡劳动的心理准备。他们或直接参加农业生产,或选择外出打工,但无论干什么,都注定具有先天不足——缺乏相应的岗位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这部分初、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正是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职业学校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会,大力发展正规的学年制的学校职业教育,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培养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批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基础。
2.积极利用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农村、农业技术咨询服务
职业教育在国家工农业发展的火炬计划中,起到传播、转化科技成果的作用。在这种传播与转化过程中,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不仅要注意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指导农村实用新技术和引进新品种,更要注意率先示范,用增产增收的事实来引导农民。
在为“三农”提供技术、政策咨询和技术推广过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通过普及文化知识,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把“科教兴农”落到实处。其基本做法是充分利用高等和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如:组织教师和学生志愿者下乡,推广实用技术和优良农作物品种;结合有关专业教学、科研实际,与农村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合作开发,在互助合作中,提高农民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提供技术咨询及信息服务。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也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教师和学生建立和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有利于为农民排忧解难,打通农业科技通向农村千万农户的渠道。三是利用校办企业、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场地,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民进行生产、经营示范和新科技、新产品的推广。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还可以与附近农村联合兴办校办产业,在共同办厂经营中培训农民,传授生产技术,既可以提高农业劳动者对新技术的吸收和运用水平,又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积极发展农村非正规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1.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
当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仅仅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作为重要生产主力的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劳动力质量的改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根据他们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从事劳动范畴的不同,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逐步构建适宜于农村的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培训班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①普及型。主要针对大多数是具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男女、年龄不限)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文化知识、实用农业技术、实用经济知识和法律常识等。②提高型。主要针对农村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和村干部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有较为系统的农业与农村政策法规、行政与经济管理、农业应用技术、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农业技术,会经营管理,成为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成为农村劳动力中的骨干力量。③学历型。针对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家庭条件较好、学有余力的农村青年,通过系统的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历,成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2.以农民培训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规模经营,农村将涌现大量专业农户和先导农户,他们是支撑和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会只满足于一亩三分地的小规模经营和效益,而是想成为发展经营十几亩甚至几十亩、几百亩的种养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业经营大户、农业经纪人,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场主、农业企业家。对这些农民要分层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继续教育。通过绿色证书的分级培训,将现在的农村职业教育,按对象分成大众化的农民技术入门培训、骨干农民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农民、先导农民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上我国加入WTO,对农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规模经营和提高附加值的能力,还要具备根据市场变化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能自觉创新的农民。他们有能力不断引进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效益农业,提高附加值,在农村社区农业发展中起到先进、先导、示范、辐射和扩散作用。
3.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继续教育和青年后继农民培养
今后20~30年,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并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是核心问题。这一时期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按建国后城市化率发展过程预测(审慎乐观预测):1982~2000年,城市化率增长15.51%,平均每年增长0.86%,要达到70%,需39.5年。1953~2000年,城市化率增长22.83%,平均每年增长0.486%,要达到70%,需70年。改革开放20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加上外资企业吸纳了近2亿农民工,今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再快也不会达到这一速度,可能略低于1982~2000年的城市化率发展速度。根据审慎乐观预测,约需40~50年,快则2040年实现;如果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可能推迟到2060~2070年,需要60~70年时间。按照这一农村人口转移进程,职业教育就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开展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此外,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是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村妇女在一些地区已占农村劳动力的60%~70%。农业劳动力素质不仅难以提高,而且又出现了工业化初期的问题,即农业后继乏人和老龄化、弱质化。因此,有计划地培养青年后继农民,在沿海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已成为农民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农村普通初、高中教育中加入一些农业以及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内容。向毕业后自愿继承和从事家业、农业的青年农民系统传授经营知识和技术,使他们努力成为专业农民和先导农民,这是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适宜农村的远程教育网络,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
目前,以网络教育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悄然兴起,目前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着。江泽民同志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的指示,将大大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农村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宽带网入户,农民家庭有电脑,并不是遥远的梦想。那时,农民在其家中用电脑上课学习、进行网上交易、上网浏览世界、遍寻天下信息将是平常之事。可以预言,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方面,网络教育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论前面所讲的哪种类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法,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来实现。其实现的方式主要是:①依托农业中专、农职业高中或条件较好的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建立网络教学点,利用农闲时间,集中进行网上学习。学习时间可长可短,根据农时、农情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解决实际问题。②按培训课程内容制成录像带或光盘,发给农民,组织集体学习或自学。这种方式更方便、更易于组织,一般的农村家庭都可以实现。光盘或录像带这种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媒体教材,尤其适合于农民学习。③接入互联网的农村可以利用微机上网点播相应的课件进行学习。这种方式适合于那些文化程度高、自学能力强的农村青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将有条件采用这种“电子私塾”式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效率的目的。
总之,只有在农村提倡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才能保证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使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标签:农民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农村论文;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 人力资源计划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培训开发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