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局限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克鲁论文,局限性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理论论文,格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08)09-0010-04
二战后不断扩大的垄断、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使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局限性凸显出来,因为两者均基于国家间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相对差异解释贸易,这意味着国家间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事实上这与战后贸易主要发生于要素禀赋相似国家之间的现象不符,故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而新贸易理论则集中解释产业内贸易,从市场结构角度,即用市场结构中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则是新贸易理论的主要代表,本文简要对其理论及其局限性进行评论。
一、克鲁格曼的PP-ZZ模型及其局限
克鲁格曼的PP-ZZ模型是运用内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异化构筑起来的新模型。假定劳动为惟一生产要素;存在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意味着从长期看每个厂商利润为零。
PP-ZZ模型的思路:由企业最优化的短期均衡条件即MR=MC确定PP曲线,由企业长期均衡条件即总收益等于总成本确定ZZ曲线。如图,
PP曲线表明,随着人均消费量C的增加,价格亦将上升;ZZ曲线即反映:从长期看,利润为零,增加消费使规模经济实现,价格下跌。在交点E上均衡。引入国际贸易后,市场规模扩大,故ZZ曲线向下移至Z[,1]Z[,1]。结果,人均消费C[,1]降至C[,2],但每种商品总消费增加,P/w下降,即实际工资W/p提高。从厂商角度看,规模经济发生作用,单位成本就降低;从消费者角度看,产品价格也因此下降,实际收入W/p提高,产品多样性带来选择范围扩大,故增加福利。此模型成功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中相似产品贸易的原因,解释了相似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行为。贸易互利起作用的是产品差异化和内部规模经济。
此模型的福利改善与赫俄模型的不同在于赫俄模型中贸易导致稀缺生产要素所有者实际收入下降,而富裕要素所有者实际收入上升,因而分配不均,而PP-ZZ模型中的福利改善是所有消费者的改善,表明基于规模经济条件下,生产有差异的制成品,贸易相对来说不必然导致分配不均。
PP-ZZ模型只是在新古典贸易理论方法、范畴下重新改变一下假设,把完全竞争改变为垄断竞争,把规模报酬不变改变为内部规模经济。未超出新古典贸易理论范畴。另外的缺点是假定劳动为惟一要素及不存在要素禀赋差异,使此模型变得脱离实际,它只是解释了若无要素禀赋差异,内部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能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原因。其局限还在于它只是静态分析,未把技术变化内生化,未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动态因素去分析贸易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二、克鲁格曼的综合模型及其局限
为克服PP-ZZ模型不考虑要素禀赋差异的缺点,克鲁格曼建立了综合模型。他先建立一个参照物——一体化经济,假定在这一体化经济中有两个国家(本国与外国),生产同质的食品与两种有差异的制成品,每种制成品的生产都是报酬递增的,存在垄断竞争,而食品产业是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两个产业都使用同质的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在两个产业间自由流动。此模型采用一般均衡方法即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埃奇沃恩盒状图方法分析两国间贸易,主要说明了: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共存的条件下,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是可并存的,因而规模经济与要素禀赋差异可共存,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原因。
综合模型和PP-ZZ模型一样,也有固有的局限,即都未考虑技术变化,仍是静态分析,都使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方法等。
三、相互倾销模型及其局限
上述模型考察的市场结构都是垄断竞争,为考察不完全竞争的另一种即寡头垄断,克鲁格曼和布兰德建立了相互倾销模型。假定有两国(本国和外国)和生产同质产品的两家厂商(本国厂商和外国厂商),商品的国际流动有运输成本,两国需求相同,用同样成本生产同质产品,两厂商产品在各自国家市场是垄断的。模型表明,当运输成本不很高,本国厂商发现外国厂商在外国市场的定价超过自己生产单位产出的边际成本与运输成本之和,此时本国厂商愿同时在两国市场销售并存在对外国的倾销;同样,外国也是如此,就发生相互倾销。就是说,只要垄断加价大于国际运输成本,两厂商就可能相互倾销商品,并在各市场上实现利润最大化。此模型说明,即使没有古典理论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差异,只要国际市场存在寡头垄断,同质产品间也会发生国际贸易。贸易福利的效果是,一方面贸易导致竞争效应压低价格,从而改善各国福利,是正福利;另一方面,同质产品在国际相互运输,是无谓浪费,是负福利。净福利取决于这两方面的福利大小。此模型完善了克鲁格曼关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的理论,因为前述模型都只考察垄断竞争以及产业内贸易中异质产品贸易的情况,而此模型把不完全竞争扩展至寡头垄断,产业内贸易扩展至同质产品相互贸易,使理论更加完善,但缺点是它还未超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范畴与方法,未分析寡头垄断的原因,仍属于静态分析等。
四、克鲁格曼基于埃西尔模型的进一步分析及其局限
克鲁格曼还分析了外部规模经济。历史上主要有坎姆模型和埃西尔模型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它们都表明外部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独立原因。克鲁格曼基于埃西尔模型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假定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报酬不变的产业数量相等,还有一些具外部规模经济的产业。外部经济会导致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但分工模式不确定,要素禀赋理论仍有效,各国将是禀赋丰富要素服务时净出口国,但同时,由于有外部经济,相关产业会在地理上集中,此集中是贸易产生的独立原因,即使国与国要素禀赋相同也会有贸易机会,从贸易获利角度看,贸易使要素服务价格发生变化,开展要素服务贸易能使各国获利,此分析表明引入规模经济使贸易模式发生变化,要素可成为贸易对象,从而弥补了克鲁格曼的其他模型不考察要素贸易模式的不足。贸易获利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与要素决定的比较优势。报酬递增产业可获得更大规模,结果,外部经济使这种产业从贸易中得到更多收益。克鲁格曼的这种分析和其综合模型一样得出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都可共存,都可成为国际贸易的原因,不过前者是外部规模经济,后者是垄断竞争结构的内部规模经济,其分析的局限性也与综合模型一样,未超出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范畴与方法;仍属于静态分析,未把技术要素进步内生化,但已考察了外部经济导致产业在地理上集中,因而有动态特点,然而此外部经济是外生的,且分工模型是不确定的,由历史偶然因素决定,未从分工的内在原因的角度分析,未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历史的作用,缺乏历史性分析,使理论显得无力。
五、历史的作用及不平衡发展理论
为克服上述模型的静态分析以及缺乏历史性因素分析的缺点。克鲁格曼还考察了历史的作用,提出关于南北国家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假定存在两个国家: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两国劳动力相等,不随时间而增长,各国工业部门都通过资本积累而成长起来,两国技术和行为方程相同,工业品需资本与劳动力要素,农产品只需劳动,工业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通过建立利润率与工业品价格、单位产出所需劳动量及单位产出所需资本量的函数关系建构模型,得出结论,由于北方资本积累高于南方,那么前者利润率和增长率将比较高,这是不平衡的基础,由于规模经济下产量扩大带来成本降低,使制成品价格下降,因而南方国家利润率相对下降,直至其工业无法承受亏损而破产;工业规模经济使北方成本不断降低而南方成本不断上升,工业品相对价格下降,此现象一经出现,便扩大双方差距,南方工业部门将被北方出口挤垮,若自由贸易不变,便永远发展不起来。此模型考察了北方与南方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克服其他模型只主要考察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缺点,引入了资本积累的动态因素,但没有把技术变化因素内生化,因而其动态发展只是外生的,从根本上仍是静态分析。另外,该模型未真正考察历史的必然原因,历史因素在该模型中还是偶然的,认为国际分工模式也许是历史偶然事件或这个国家的最初经济特点所形成的,把南北方经济不平衡发展归于历史偶然,不是真正的历史分析方法,未考察国际分工深层次原因,是其模型的局限。
六、关于技术的作用
为克服前述模型静态分析和未引入技术要素的变化的缺点,克鲁格曼考察了技术贸易的作用,主要建立三个模型。第一个模型中贸易模式由不间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所决定,新产品先在北方生产,后在南方生产,由于时间差南方应用技术有一个滞后,因此产生贸易,技术创新国获得福利,利润率提高,资本流向北方,北南差距加大,但一旦技术向南方转让,一部分得到技术的国家用低成本创造较高收益,资本开始流向南方,改善其贸易条件,从而缩小差距。此模型最大缺点是资本向创新技术国流动还是转移技术国流动是不确定的,没有确定趋势。
第二个模型的主要结论与第一个模型相同,即一国必须不断前进,不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技术转让,才能保持原有位置,即一个动态世界中,一个无技术创新的国家生活水平会绝对也相对地下降。第二模型集中研究产品过程的创新,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考察了技术领先国开放贸易,后发展国赶超上来,消除了技术领先国获利中靠保持其技术领先的程度。但第二模型的缺点与第一模型一样,技术进步的动态比较优势还是外生给定的,并没有内生化。
为克服前两个模型技术进步外生性的缺点,克鲁格曼建立第三个模型,集中考察了内生性技术创新对贸易的影响,此模型是对熊彼特关于技术的经济理论所做的改进模型,此模型中,技术变迁是企业家有意识改进产品的创新活动,把内生R&D当作技术进步的来源。此模型主要描绘了一个技术创新者为获得短期垄断所带来的超额利润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表明垄断对市场的静态扭曲于社会有利,内生的技术进步可增加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利。因而这一结论直接地得出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国)采取补贴技术的研究开发保护垄断地位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为其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此政策的保护倾向违背世界自由贸易的潮流,是逆潮流而动,这是其模型的缺点所在。另外,尽管第三模型考察了内生技术的作用。但和第一、二模型一样归根结底未超出新古典贸易理论范畴,根本上未深入到比技术进步更深层次的原因,如分工模型的原因,即没深化到分工的内在作用、产业组织的层次,这是克鲁格曼的模型的共同局限。
七、保护进口可促进出口
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还包括其对战略性的贸易政策的研究。新贸易理论中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是一种新保护主义理论,此保护主义理论与传统的保护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引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或引入外部经济进行分析。克鲁格曼对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建立三个模型。第一个模型静态规模经济模型研究双寡头垄断结构与规模经济条件下战略性贸易政策,说明一国政府对一家厂商的进口保护如何导致它在外国市场上扩大出口。此模型说明在双寡头垄断的规模经济条件下,采用关税手段保护进口可促进出口。其缺点在于假设没有外国报复;若有报复,则干预政策并不必然扩大国外市场份额,只会导致贸易战,恶化福利。
模型二是研发的竞争模型,以研究与开发(R&D)因素作为保护进口可促进出口的理由,其不同于模型一的假定在于边际成本与产出无关,但边际成本大小取决于对R&D的投资,二者是负相关的,其他假定与模型一相同。此模型的缺点在于仍没考虑外国报复;另外,没考虑到更多资源流入R&D导向的行业所造成的机会成本,因为资源从其他产业转移至R&D可能使资源配置不合理;再者,该模型还假定厂商销售是R&D支出的决定因素,即假定厂商销售量大,R&D支出也大,而没考虑到专利保护,因为专利保护也影响R&D支出;最后,实际上R&D支出并不只是像该模型所说的投入现有产品,它更有可能投向新产品开发,而不是用于降低现有产品的生产成本,此模型忽视了R&D投向新产品的情况,与现实有较大出入。
克鲁格曼根据斯潘塞的模型(1981年)建立第三个模型,即学习曲线模型。它不像模型一那样假定存在静态的规模经济;也不是模型二需投资于R&D;研究的是动态规模经济,即边干边学的经济,报酬递增是动态的,即假定当前产量增加使生产成本下降。该模型主要是按照前两个模型相类似的思路得出保护进口可促进出口。缺点仍是假定外国不报复等,假定条件苛刻,只要改变其一假定,就可改变其结论。
八、总评
上述一系列模型是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其理论优点是使贸易分析迈上新台阶,因为它突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等全新的假设之上;某些模型又引入技术进步等动态因素,将贸易、技术、经济增长等纳入同一分析框架等等,使其理论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几乎在国际贸易的所有理论问题上修正了传统贸易理论得出的结论,从而使理论更贴近于当今现实,能较好地解释很多新的贸易现象与问题,称其为“新”并不为过。
通过前述各模型的分析,我们又可看到,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有其缺点。其缺点可从它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关系来考察。此关系可归结为: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方法在新假设条件下的彻底发挥、深化或延伸发展,使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延伸至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从而使能解释的现象从产业间贸易延伸至产业内贸易;方法、范畴未超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方法与范畴,如采用边际分析方法,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其规模经济的范围也是新古典理论的;其理论只是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下简单引入规模经济,以及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因而从此意义上说,其理论缺点是它未超出新古典贸易理论范畴和方法。从根本上说它仍是附属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的,是与新古典贸易理论一脉相承的,只是改变了一些假设条件而已。比如,在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时,传统贸易理论都把贸易的直接原因归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在古典贸易理论中此差异又归纳为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带来的比较优势,在新古典的要素禀赋理论中归为要素禀赋差晃的比较优势,而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则引入规模经济因素,他的一些模型(如综合模型)表明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共同决定相对价格差异,即使无要素禀赋差异,规模经济也可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原因,故未从根本上超出传统贸易理论从比较优势角度分析贸易原因。只不过比较优势在古典贸易理论中是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带来的;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赫俄理论是要素禀赋差异带来的;而在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中主要是规模经济带来的,它仍属于广义比较优势。
正因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未从根本上超出新古典贸易理论框架,致使它只是在新古典框架下修改一下假定条件,方法基本沿袭下来,从而对贸易原因,结论等进行修修补补。它按照不同的市场结构、规模经济、技术作用和产品差异性等构造相关贸易模型,各种模型纷繁复杂,未建立统一的不完全竞争或规模经济模型解释上述各种模型所解释的现象,未建立完整的统一体系,难以代替传统贸易理论。其不完整性在于未建立统一模型分析解释如何从国内贸易演进到国际贸易,产生规模经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此不完整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未实现对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革命,未超出新古典分析框架深入到生产关系的深层结构上分析贸易模式动态演进的根本原因,它解释的贸易原因还是表面的原因,未深化到分工的内在作用、产业组织等更深层次上,所以它把贸易原因归于规模经济就到此为止了,而不能解释规模经济的原因是什么,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形成不同规模经济,为什么会出现产品差异化的国际分工,分工和贸易模式是如何内生演进的,技术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于上述问题,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不能作出深层次解答。就是说,它忽视了生产关系的研究,终究没深入到上述问题的内在原因中去,未真正解释好其内在作用。这种未深入到内在作用使它终究免不了其诉诸历史偶然因素的解释,比如克鲁格曼用规模经济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但规模经济在国家间分工造成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举例说,究竟什么决定是美国而非日本成为飞机制造中心。规模经济是企业获取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但什么国家的公司会获得这些优势?在哪些产业?他归于历史偶然性。这种对历史偶然性的诉诸使得其理论所解答国际贸易原因的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虽然相对于李嘉图理论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和赫俄理论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比较优势来说,是后天或内生的,但没有深入到内在原因或内在的决定作用。而诉诸历史偶然性使得其终究在深层次上避免不了仍旧是先天或外生的比较优势,尽管克鲁格曼的一些模型引入内生的技术进步来修补外生性的缺点,但因其理论未超出新古典分析方法,未深入到分工层次等生产关系的内在作用,致使其解释不了内生性技术进步的根本原因,故其理论分析终究摆脱不了外生性。而上述归于历史偶然性的解释正是缺乏对内生或内在的决定作用分析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
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另一重要缺点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很自然地推出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此政策强化了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倾向,违背自由贸易的历史潮流。
标签:规模经济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新贸易理论论文; 资源禀赋论文; 禀赋效应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