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的几点思考_农民论文

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的几点思考_农民论文

关于开拓农村市场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市场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的聚集效应奠定了其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然近年来,城市对整个宏观市场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弱化,并随之涌现出许多城市新问题。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本缘由,是城市经济发展受到相对滞后的农村的制约。对农村人口占70%的中国而言,农村市场当是国内最大市场。但我国农村市场一直处于低级形态,发育程度远远不够。继城市家电热后,本应接踵而来的农村家电热也迟迟没有出现,这无疑是当前经济增长难以跟来新一轮高潮的制动点。因此,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农民现代消费意识日益浓厚,农村生产和生活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是农村自身内涵式发展之大势所趋。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壁垒里的农民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通讯信息事业的发展,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城市市场经济精神对农村的辐射效应等,促进了农民观念的深刻变化。农民开始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单调生活,对人格独立有了执着的追求。与此同时,农民也开始对职业选择重新审视,不自觉地以利益原则作为评判标准,如果务工经商投入少产出多,自然比种田划算。更有许多有知识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义无反顾地走向城市,寻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机遇。观念的更新使得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直接相关的意识,如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益意识、自由意识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行为。许多农民勇于冲破传统消费模式的束缚,使用新型消费产品,接受新型消费方式,农民外向型的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农民的消费内容更加丰富,各种消费品呈现明显的优质化、高档化趋势,部分农民消费已达城市平均水平。食品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比例愈来愈小,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消费序列逐步优化,简单的以吃为核心的消费形式逐渐被包括文化和闲暇消费在内的多层次消费形式替代,商品性消费比重迅速上升。近年来,农民生产和生活消费需求进一步上升。首先,随农村经济产业化、规模经营的扩大,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明显增加,如小型手扶拖拉机1995年比上年增加40万台,大中型农机具增加9000台,联合收割机增加11404台,农用载重汽车增加40839辆,预计今后几年增势将更快。〔1〕其次,随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 各种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逐步上升,如每百户自行车拥有量1995年比上年增加12.3万辆,缝纫机增加2.99台,电视机增加5.44台〔2〕。至1995年, 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为16.9台,洗衣机为16.8台,冰箱为5.2台,普及率大大低于城市,其他新兴家用电器拥有率更低, 其增长空间很大。拿彩电和洗衣机来说,若每百户拥有量增加10台,其市场需求量就分别为2000万台,若达到城市家庭拥有水平,市场需求量将达1.5亿台左右。且1995和1996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已基本相当于城市居民80年代中期的收入水平,为农村居民家电消费热提供了资金保证。再次,随农村住宅陆续进入翻修期,对各类建材的需求大幅度上升。若“九五”期间,有1/10的农房翻修, 即使不扩大面积,也有近19亿平方米,平均每年约4亿平方米,需投入资金720亿元,即农民每年仅翻修房屋就需增加市场需求720亿元。〔3〕最后,农民对吃穿用的需求层次逐步提高,对文化娱乐和医疗卫生消费日益重视。此外,农业生产对种子、农药、化肥、地膜等在质和量上都提出新的要求。总之,是农村自身内涵式发展呼唤着农村市场的繁育和完善,只有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摒弃制约农村自身惯性前进的种种束缚因素,从而从根本上增强农村自身活力,摆脱农村长期受城市“剥削”的地位,最终真正享有与城市对等的公平,而这决不是单靠城市对农村“治标不治本”的扶持与资助所能达到的。

第二,繁荣的农村市场是农业产业结构扩张的依托,因而也是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之出路所在。众所周知,中国的人口问题难点在农村,而农村人口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最终只有靠农村自身。应立足农村,尽力改善农村的环境条件,增强农村作为“蓄水池”的功能。关键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应积极拓宽消费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建立和健全农村批发市场,加大劳动力市场培育力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本身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要回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缺陷是层次太低,容纳劳动力少,农业劳动产出不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总的思路是从目前的以“纯农业”占绝对优势向工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转变,由目前分工不明的高度整合的简单形态向由高度分工的各种规模性产业所组成的复合形态转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途径是农业产业细分。其一,据农业区域优势,对农业生产实行规模经营;其二,组建并逐步完善农业社区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中服务性行业的繁育;其三,丰富农副产品结构,提高农村工业对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而上述三种途径的实施均须以发达的农村市场作支撑,农业产业结构的扩张与农业在整个宏观市场中的结构性定性息息相关。

第三,积极将农村市场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农村消费稳步增长,是诱导当前我国居民总体消费增长由平稳向快速转变之关键所在。自1993年至现在,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始终保持平稳运行状态,消费需求拉动国民经济也一直恪守着协调稳定发展的基调。这主要因为,就城市而言,由于80年代中期对耐用消费品高度同步化的“排浪式”消费, 80年代末城镇居民三大件拥有率达60—70%左右, 各种耐用品拥有量迅速饱和,目前我国家电普及率已高于历史上同等收入水平的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居民以轻工型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小康型消费结构已基本完成,正处于向以重工型消费品为主要特征的富裕型消费结构转换的过渡阶段,一系列新的结构性矛盾正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孕育,一个新的增长契机正展现在我国经济发展面前,这是“山雨欲来”前的平静,难以形成消费高潮。为促进消费需求增长,近两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适度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据目前城镇居民消费意向和现实购买力水平,专家们普遍将新一轮消费热点聚集于住宅和轿车身上。笔者认为,让轿车进入家庭尚言之过早,这不仅因为昂贵的车价让人望而却步,且受道路、环保、油料等诸多条件限制,大力发展汽车工业条件还远未成熟。这样,新的消费热点似乎自然而然落到了住宅产业身上。正因如此,中央于1996年上半年适时提出了将住宅产业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住宅产业仍面临各档次住宅比例失衡导致的产销不对数、信用消费滞后导致的购买力不足等难题。今后,随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消费信贷和分期付款制度的完善,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治理整顿,住宅需求有望短期有较大增长。但鉴于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福利住宅存量和当前市场上闲置的商品房数量颇多,从长远来看,住宅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将大受限制。且90年代城镇居民新的消费需求多关系到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因而形成了消费档次与偏好截然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需求开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消费需求的上述新变化决定了在这一时期难以出现能引起众多消费者共鸣的热点产品,消费形式表现为小范围、小数量、间断式分散购买等特征〔4〕, 因而城市消费总体增长速度比较平稳。加上相对滞后的农村市场对城市消费品分流作用不强,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消费的快速增长。可见,单靠城市消费带动总体消费需求增长毕竟力所不及,这就迫切需要将广大农村地域纳入其内。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消费需求增势不强且近年增长波动较大。引导农村消费走出这一徘徊不前的“缓冲地带”的有力举措即是积极培育农村这一消费品载体。一方面,农村市场的繁荣,增加了农村这一个大地域的消费吸收能力,促进农村消费总量稳步增长及农民消费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另一方面,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导致了其明显的消费分层,农村消费的相对滞后性便于其吸纳很大部分城市“夕阳”产品,既提高了城市消费品工业的投资效益,又满足了农民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总之,城乡市场唇齿吻合,互补互制,在促进农村消费稳步增长的同时,也给城市消费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总体消费有较大幅度增长。

第四,农村市场发育不平衡而形成的递推式需求,利于弥合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的消费断层,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之动力所在。巨大的收入断层必然导致巨大的消费断层。在我国,由于城乡之间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相叠的“双层二元结构”的影响,收入分配存在巨大差异。1992年,城乡消费性支出分别为人均2299.37元与659.01元,城乡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时间差距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调整发展的12年——1992年我国农民人均购买力只相当于1980年我国城市居民的购买力,而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5 〕如此巨大的收入断层势必导致城乡之间消费断层的产生。这样,当城市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其剩余生产力无法被农村充分及时地吸收,许多企业产品积压,大量生产设备闲置,一些企业甚至徘徊在停产与半停产的边缘,涌现出大批企业富余职工,加上本已存在的城市失业与半失业者及无法实现再就业的病残退休人员,均成了城市贫困阶层的主体。这样,城市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内部不同阶层的收入差异同样导致了消费断层的形成。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80年代的“排浪式”消费,多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别极小,且同步增长,同步消费,对产品需求也同时达到饱和,其中以家电等耐用品消费尤为典型;二是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已初露端倪的“跨度式”消费,城镇居民收入阶梯等级少而级差大,且各阶层收入增长幅度悬殊,富人层与贫困层尖锐对应且差距呈扩大趋势。1989年, 我国城镇居民中最富有的1/5家庭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9.38%,最贫困的1/5家庭占11.65%, 至1994年,最富有的1/5家庭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增至44.46%, 最贫穷的1/5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6.04%,贫富差距大幅度上升。〔6 〕收入分布模式中的巨大断层造成购买力悬殊,要买的人买不起,买得起的人又需求饱和不需购买,从而直接导致消费断层的产生。跨度过大的消费需求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正常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给企业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和产品结构的有序替代带来困难。因此,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将农村市场作为城市外溢产品的载体,当不失为使城市经济重焕活力的重要举措。它将充分发挥我国现有工业设施的生产能力,提高80年代以来通过大批引进形成的消费品工业的投资效益,为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赢得时间。正待挖掘的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单纯弥补上述城乡消费断层就需要前几年的销售总额的2.3(全国城乡人口比) 倍。〔7 〕加上农村生产资料结构的更新换代及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对新型生产资料的需求,以农村市场的开拓为突破口,促进农民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消费,进而推动城市工业潜能的发挥和规模的扩大,提高城镇居民购买力,增强城镇居民消费总量,形成城乡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从根本上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决不只是梦想。当然,农村市场的开拓决不是简单地将城市滞销产品推向农村,城市工业企业要真正面向农村市场,开发、研制和生产经济实惠的迎合农民品味的适销产品。同时,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域地理环境、历史基础、经济发展不同,农村市场开发状况也不一样。大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市场较为发达,中、西部相对落后,这样由东至西形成了错落有致的阶梯。由农村市场发育不平衡而形成的递推式增长浪潮,必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深层动力。

农村市场的潜力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关键是如何打开农村市场的突破口, 保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要继续理顺农产品价格,将减轻农民负担落到实处,提高农业收益率;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拓宽就业领域,实现多渠道择业自主自由;切实加大政府、社区、农民三方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总之,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保证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收入提高了,又会扩大农村市场,进而波及城市市场,从而有力地促进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当然,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市场开拓是相辅相成的,当同步推进。

注释:

〔1〕〔2〕〔3〕佘健明:《大力开拓市场,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华文摘》1997年第2期第50页。

〔4〕祁京梅:《我国消费需求现状及97年走势判断》, 《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年第3期第52、48页。

〔5〕范剑平:《城乡消费差距现状与对策》, 《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2期。

〔6〕李强等:《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差异分析》, 《新华文摘》1996年第2期第17页。

〔7 〕鲁品越:《农村结构性变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新华文摘》1995年第3期第55页。

标签:;  ;  ;  ;  ;  ;  

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的几点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