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社会与共青团高校创新教育_创新教育论文

知识型社会与共青团高校创新教育_创新教育论文

知识型社会与共青团院校的创新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青团论文,知识型论文,院校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0)02—0035—05

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知识型社会的出现,对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共青团院校既是极大的挑战,也带来极大的机遇。知识型社会的关键因素是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注:江泽民.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J].转引自国家公务员知识经济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中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必须积极转向创新教育 ,真正培养新型劳动者的智力资本。共青团院校大多是新办的、小型的、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重的学校,在面临知识经济挑战时必须主动改革、大胆变革,探索富有特色的创新教育道路,才可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发挥作用。

一、知识型社会与共青团院校的教育改革

(一)单纯政治教育向综合素教育的拓展

共青团院校在创办的时期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这是院校性质所决定的,也适应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形势的需要。通过提高共青团干部和团员青年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保证年轻一代积极地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进入改变开放的80年代,各级团校顺应社会变化需要,转向学历教育,提高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知识素质,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面对知识型社会的形势,单纯政治教育与单纯技术教育一样不适应要求了。厉以宁教授曾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情况这样复杂,一个大学生进入管理层以后,如果没有广阔的知识面,就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注:厉以宁.解放思想,办好教育产业[J].教育研究,1999,(1):17.)所以,共青团院校要保持政治教育优势,在培养未来青年领袖方面发挥特长的前提下,注意拓展综合素质教育,使其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技术素质、经济素质、管理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二)单纯知识传播向智力资本提高的拓展传统教育的重点是进行知识传授。共青团院校在发展学历教育时为顺应教育部门的审批、检查,往往也突出知识传播。然而,随着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要求人才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所以,专家们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这是“指人们花费在教育训练、健康和信息方面的支出所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指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凝聚自身的一种活的智力和活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不单是指某种技能和特长,而且包括丰富的知识、开阔和视野、创造性,一个人的理性、健康的心灵,基本的审美能力,这些都是智力资本”(注:张来武.教育是生产智力资本的产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3):6.)。团校培养的青年人才,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懂得“怎么做”。工业社会的劳动者是成为生产流水线的一个零件或管理程序中的一个环节,具有单一的知识与技能就足够了。知识型社会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创造者,通过信息交流、网络交流而不断创造劳动价值。那么,新一代青年必须自主应付复杂社会系统的需求。智力资本培养是全面性和整体性的,要教育青年成为适应环境、创造成功的主体。共青团院校积累大量团干部、团员、优秀青年成功经验的资料、将它融入教学内容,就能开拓新的教育视野,有助于未来社会成员智力资本的提高。

(三)专业人才教育向知识劳动者培养的拓展

共青团院校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初期,往往也受到分类专业教育传统的影响,将办学宗旨确定为培养青年工作专业人才、管理专业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经济工作专业人才等。这与知识型社会的需求有矛盾。如今,当世界各国相继追求“学历社会”并实现高等学校入学率大幅度提高之后,就出现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趋势。中国目前一方面大声呼吁高素质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提出大学泛滥、大学生过剩,其实是没有及时区分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工业社会前、中期,大学教育属于培养社会精英的机构,教育对象力求成为社会的技术专家或管理人员,高中及以下水平才是操作型劳动者。然而,知识型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大大提高,主要不是体力的优势,而是智力、技能的优势决定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小。所以,大学逐渐成为培养知识型劳动者的机构,许多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将成为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而研究生院、博士后工作站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教育对象成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领导管理的专门人才。共青团院校大多数是培养专科生和本科生,应该定位为知识型劳动者的教育。

(四)传统教育方式向社会网络教育的拓展

至今为止,共青团院校仍然主要采用传统教育方式,如面授教育为主、全日制教育为主、机械灌输为主,这已受到各类型新兴办学方式的挑战。知识型社会的教育将是开放式教育、网络式教育。由于信息的发达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新一代青年不必坐在教室机械听讲,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随时、随地参加学习。有专家分析,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交互式的学习,在学习时间上可减少40%,在学习内容上可增加30%,在学习经费上则可以节约30%。(注:陈乃林,孙孔懿.知识经济与终身教育[J].教育研究,1999,(4):27.)另外,更重要的是,网络式的学习可以提供人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机会,使任何人都能够从多渠道接受思想、知识、信息,而不是只接受单一渠道的灌输。共青团院校要尽早更新观念,改变教育方式,创办开放式、网络式的教育模式,增强学校的教育活力。

(五)履行教育职能向经营教育产业的拓展

我国的高等学校包括共青团院校至今仍认为履行教育职责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应知识型社会的需求。社会学专家指出:“不能把教育仅仅看作一种消费或一种完全需要政府支出的事业,要把教育看成一种产业,而且是后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之一。从就业结构看,进入后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以后,教育科研、医疗保健、传媒出版和文化体育是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增长最快的部分,而且他们是信息技术最普通的、应用性最广的载体。”(注:李培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治理:后工业化和市场化[J].社会学研究,1998,(4):11.)大多数团校管理者是从团干部转过来或由机关学校调来的,习惯了服从指示,履行职能,完成任务,所以将团校工作的首要任务确定为完成上级交给的招生指标、培训指标,从事社会招生与培训服务也是为了增加收入。这些观念、意识必须转变,一方面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团校享受财政拨款的优势会逐渐丧失,自主谋生将成为主要趋势;另一方面,社会大众日益重视教育投资对自身未来潜力增长的作用,资金流向教育领域将成为一种趋势,团校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具有发展壮大的机遇。终身教育、不断教育是知识型社会的特征,共青团院校积极主动地经营教育产业,就能够在困境中探索出生路,逐渐增强竞争实力。

二、共青团院校创新教育的内容

知识型社会共青团院校的改革,虽然涉及许多方面,但最关键的是要突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使师生都认识到创造是人本质的最高体现和表征;发挥创造力就是维护人类的天职,就是珍惜人类进化的成果。要认识到开发人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首要任务。”(注: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 ,(5):41.)所以,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都应该大大增加创新教育的内容。

其一,倡扬创新意识。传统教育较多强调继承而较少鼓励创新,共青团院校由于是根据培训青年工作者的需要而创办的,在打破传统束缚,倡导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青年人最有热情,最有创新精神,最有创造性,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共青团发展过程中就有许多创新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五六十年代胡耀邦同志领导下形成的支持大胆革新、勇于创造的风气,当然,如今的创新意识必然针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要具有在世界信息化潮流中不甘人后、勇于超前的胆识。不管怎样,首先是要在共青团院校重新倡扬创新意识,使学校充满发展活力,率先成为社会变革的实验者,并培养出一大批探索和实验的人才。

其二,塑造创新人格。创新教育不仅要关注智力的提高,而且要重视个性、气质、情感、志趣等人格因素的改善。共青团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的优势区别恰恰在于这些方面。知识、技能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普通高校比团校具有更大的优势。长期研究优秀青年的成功经验使得团校对人的成长具有特殊的认识。借鉴相关理论指导、结合资料积累优势,我们能够在创新人格教育方面独领风骚。专家指出:“在激烈竞争的同一领域中,就职者的智力相差无几,成就却各有高低,其原因大概在于成功者从小就经受过长期艰苦工作的磨砺。……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智商在统筹全局的能力,深深地影响着其他的能力。”(注:[美]戈夫曼著.耿文秀、查波译.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团校教育着重开发团员、青年的非智力潜能,促进他们人格完善,帮助他们将这些优势与原来学习的知识、技能相结合,就能够在创新活动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三,启迪创新思维。共青团院校应该主动创新教育模式,探索未来教育途径。正因为团校小型、灵活,容易变化,负担较轻,所以要走特色办学的路子。以培养青年的创新思维为重点,开发多种刺激创新思维的项目,是团校新型教育的突破口。专家指出,要培养青年的创造性就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对文化刺激的开放性,强化独创性与多样性,承认失败的价值,保护教育对象的“三心”(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等(注: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5):41.)。团校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机械思维、定势思维,鼓励青年的发散性思维、多样性思维,通过大胆求异而获得新见识。这些具有创新思维的青年进入社会之后,从事团的工作就能够开创新局面,从事管理工作就能够带来新的效益,从事知识型操作劳动就能够提高产量质量。

其四,激励创新实践。共青团院校的教育主要是成人教育、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培训教育,其实践的色彩要比普通高校强。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有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会学生存(注:姚念章,何爱霞.论知识经济与成人教育的时代相关[J].中国成人教育,1999,(4): 8.)。其中后三者都涉及实践教育。 传统教育的科研创造与社会生产实践有较大的距离,出现脱节现象,导致教育、科研向市场转化发生困难。正因为如此,熊彼特提出的创新包括新产品、新方法、新市场、新供给、新组织五个环节,就是将生产经营实践也作为重要因素。团校教育要利用大量团员、青年创办的企业、事业实体作为实践基地,发动受教育者前往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活动,从中学习新方法、创造新经验。

其五,促进创新交流。信息化使得创新活动不再是个别人的专门权利,广大青年通过互联网和其它网络可以了解创新项目并直接参与。共青团院校的教育对象包括来自青年工作岗位的团干部和科研生产岗位的青年,他们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潜力,团校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提供环境、条件,鼓励他们进行思想交锋、智力交锋、方法交流、经验交流,从而产生新的创新意念,以异乎寻常的方式取得成功。

三、共青团院校创新教育体系的建构

共青团院校要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建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我们认为,这一体系应该重视以下四个要素。

(一)行为主体——教研部门的重组效益

共青团院校教育水平提高、教育创新实现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目前,团校教师的组织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设立专业部系,教师按教学内容安排在相关部系;另一种是设立专业教研室、专业教研部,教师安排在相关部室。在传统教育专业稳定的时期,这种设置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如今一方面团校招生专业受市场影响而不断变化,教师授课科目也不断调整;另一方面,教师的学习、研究兴趣不断变化,尤其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使教师之间的专业界限日益模糊。所以,原有专业归类的教师安排不仅不能适应知识型社会的环境,而且严重阻碍教师的广泛创造性的发挥。目前,我国科学研究部门尝试专题组合方式,即科研人员不安排在固定的所、室,而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选择进行组合,待课题完成之后又根据新课题组合,这样既能让每个人才的多种专长得到充分发挥,又能组合不同学科的人共同研究互相启发。团校的教研部门、教师安排应该借鉴这种经验。

(二)运行机制——教育管理的灵活变化

共青团院校内部的现行教育管理体制是接受两方面影响:一是过去团校作为各级团委部门之一的机关管理体制影响,二是创办学历教育时模仿普通高校的传统学校管理体制影响。其弊端是过于注重人员的管理有序、规范稳定,而忽视了人才的自由流动、灵活创造。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J].教育研究,1999,(5):39.)传统教育管理对授课内容、方式、时间、场地都有严格的限制,而这样做恰恰是束缚人的灵活性、新奇性、创造性的。所以,共青团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新兴力量,塑造未来栋梁的学校,应该率先改革教育管理方式,鼓励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多样化地成长,从而保持创新的心灵机制。

(三)沟通合作——教育与实践的相互补充

知识型社会,人们的合作创新成为主要趋势;因为,传统创造活动可以靠单个人的智慧,现在和未来的创新由于涉及的因素日益复杂,不可能单个人、单个部门独立完成,必须靠众多人的智力共同完成。团校的创新教育也不能孤立地进行实验,而必须得到基层团组织参与、新兴企业参与、广大团员青年参与,通过共同的努力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四)创新政策——支持新颖的变革尝试

共青团院校要实现创新教育,就必须制定和实施支持创新的政策,包括对大胆创新的教师的支持和对敢于创新的学员的支持。创新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在初期无法明确其价值,判断其成败,衡量其效益,用传统眼光判断还会挑剔出创新活动的许多缺陷。然而,越是完善的东西就越容易停滞、僵化;正是在不完善和缺陷中包含发展、变革的机遇。目前,团校教育的一些政策注重支持已有的成功、现存的因素,缺乏对未知因素的鼓励。我们认为,应该制定新的政策,对富有潜力的创新活动大力支持,从而使得共青团院校能够成为教育改革的超前探索者。

共青团院校的发展,经历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和知识经济时代冲击,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紧紧抓住创新教育,培养青年的创新才能,为国家创新做出贡献,团校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善于探索和创新的团校,也增强了在教育产业化过程中的竞争力,能够在未来的教育市场上占据优势。

收稿日期:1999—10—14

标签:;  ;  ;  ;  

知识型社会与共青团高校创新教育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