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副书记高广滨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座谈推进会上的讲话(摘要)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议要求,总结交流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对“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分析大数据在创新培养上的应用,实际上可以以此推广开来,大数据在高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强的应用,这项应用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基础的教育类数据,各大高校有必要改变数据收集各自为政的局面,而建立一个按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管理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高校需加强大数据监管,确定严格的数据使用范围与应用权限,全校师生能够依据不同的权限共享学校和学生的相关信息,并在系统的数据开发的政策支撑下,不断挖掘教育数据价值,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进步。
下面,重点就加快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六点意见。
面对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展会外宣材料,译者不应满足于同原文形式和内容的机械对应,而要适当采取解释、增加、省略、重组等策略,以达到文本的号召宣传和信息交际的目的。“增”是指补充文化背景知识,便于译文受众理解。“删”是指忽略原文无实际意义的辞藻堆砌,只对有意义的信息点进行翻译。“改”是指译文不照搬原文的语言形式,而是对原文信息进行提炼加工后再加以翻译。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近年来,围绕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巴音朝鲁书记、景俊海省长亲自调度部署,启动实施了《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突出抓好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毫不放松抓粮食生产,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三农”工作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吉林省的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阶段性水平,今年生产形势也很好,有望实现历史最好收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种养结构持续优化,累计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500万亩以上,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加;黑土地保护利用更加有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持续提升,绿色生产方式正在加快形成;物质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每年新增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5%,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不断深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同时,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连续3年保持6%以上的速度。在2017年9月22日全国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高峰论坛、2018年7月5日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9年6月9日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吉林省都作了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
总书记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我们是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竞争就要讲效益,有效益才有出路。要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增值,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比较优势和综合竞争力。
冬,晋侯会诸侯于温,欲率之朝周。力未能,恐其有畔者,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壬申,遂率诸侯朝王于践土。孔子读史记至文公,曰“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者,《春秋》讳之也。(《晋世家》)
一是以“种养特加新”为重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种”就是要优化种植业。目前,全省共有耕地面积10480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600万亩,其中玉米6173万亩,水稻1257万亩,大豆467万亩。要在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着力调优种植结构,调减低端低效产品,增加高端高效产品,破解主要农产品供需失衡问题。“养”就是要发展畜牧业。现在重点还是要研究解决生猪生产问题。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对吉林省养猪产业影响比较大,到今年6月底,吉林省生猪存栏743.5万头,同比下降17.9%;出栏741.2万头,同比下降8.2%,畜牧业家庭人均收入683元,同比增长21.3%。为稳定生猪生产,省里及时出台了14项政策措施,省级投入资金1.5亿元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省畜牧局要指导各地认真落实好这些政策,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鼓励龙头企业自建联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维护无疫区安全稳定运行,加快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特”就是要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东部地区,要重点发展食用菌、人参、林蛙、中药材、坚果、浆果等林特产业。现在汪清、靖宇木耳产业发展得都很好,规模很大。所以,在这方面有资源、有基础的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一定要加大推进力度。“加”就是要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现代食品工业。前两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强调,“过去我们对主产区是以粮食产量大小、调出量高低论英雄。现在看,主产区调出粮食是贡献,调出肉蛋奶、调出加工食品,同样也是贡献”。这体现了国家的一种导向。所以,对农产品加工业,一定要放手发展、加快发展。各地特别是县域要抓住这次中央支持东北振兴政策中鼓励农产品就地加工的机遇,结合县域振兴,立足各自优势,谋划推动一批产业项目特别是现代食品工业项目,切实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文章,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精深加工水平。“新”就是要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包括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定制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养生、会展农业、创意农业等产业,以及“互联网+”“文化+”“教育+”“生态+”农业等业态和模式,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农村资源多元化增值。
二、要聚焦集约的重要要求,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水平
云模型是李德毅等[13]提出的不确定的定性描述与其定量表示之间的一种转换模型。现如今在城市交通流预测[14]、算法改进[15]以及军事风险评估[16]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对语言概念的随机性和模糊性进行有效地处理,是一个用于定性描述和定量表示互换的有效工具。
三、要聚焦高效的重要要求,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三农”工作提出的硬任务,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优而不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规模化经营水平还不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找方法、找动力。
中国传统青花瓷不仅在造型、装饰和表现手法上有特定的艺术价值,同时对现代青花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青花在装饰和表现手法上打破了传统的技法和观念,但是有些现代青花艺术一味追求自己精神上的表达,架空了现代生活的联系,应该更多地吸取传统的精神内涵,更有利于现代青花的发展道路。
二是突出一二三产融合,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产业融合是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对接的重要途径。要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根本目标,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利益联结为核心,着力推进资本、技术、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更长的链条、更广的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科教以及其他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互促互动、协同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一二三产业融合,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从吉林省的省情来看,抓龙头企业应该作为各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各地要多选择一批发展基础好、创新能力强、行业地位突出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创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主体与龙头企业紧密合作的商业模式,建立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结机制。推进三产融合有产城融合、产业链延伸等多种模式,各地要推动涉农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重点园区集中,进一步促进产城互动,补齐县域经济短板。农业农村厅、省委改革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部门要研究提出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振兴的措施办法,包括针对产粮大县的财税支持政策,通过把农业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地方,引导各地加快涉农二三产业发展。
具体目标:近期到2020年,长春市和其他9个(永吉、敦化、公主岭、梨树、梅河口、洮南、东辽、前郭、抚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进入转型跨越阶段后期,其余县(市、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进入转型跨越阶段中后期。到2025年,长春市和其他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市(州)城市周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省内粮食主产县(市、区)率先基本实现以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社会化、物质装备科技化、资源利用生态化、产品产出优质化为主要标志的粮食生产现代化。远期是到203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35年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现代化能力不断夯实,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信息化支撑能力全国领先,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有力提高,农业资源永续利用能力明显改善,农业改革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强化,现代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全面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农业建设关键是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和经营的集约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树立“大农业”思想,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更全面、更充分地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这是农业发展大势所趋。从吉林省来看,当前关键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聚焦“农田、农机、农技”三个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一是要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已经连续10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而且支持的力度非常大。现在全省共有高标准农田2319万亩,其中近几年新建的有800万亩。下一步,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优先在“两区”范围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在黄金玉米带、优势水稻区开展“百乡千万”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选择100个以上的乡(镇),每乡建设1~2个10万亩规模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区,形成沃野平畴、旱涝稳产、绿色生态、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1000万亩现代粮食生产核心基地,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具体到今年,要确保完成新建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各地要盯紧这两个任务,加大推进力度。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要加强工作指导,落实好建设资金,确保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二是要抓好全程机械化整省试点建设。按照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和刚刚修订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安排,到2022年全省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90%以上,2030年达到95%以上,这是硬指标。要继续实施敞开式、普惠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农机示范区、示范社补贴力度,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加快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和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今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89%。这项工作省农业农村厅要抓好任务细化分解,确保落到实处。三是要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习近平总书记11月6日给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回信时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我们要牢牢把握总书记这一最新指示,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力度,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重点工程,加快突破黑土地保护利用、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同时,要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依托“吉林一号”卫星数据云平台,实现农业、水利、气象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主要作物精细监测,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对农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努力将吉林省打造成为全国农业信息化综合示范区。这方面,省科技厅等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
四是抓吉林优质特色品牌。按照总书记“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豆米牌”的要求,全力做大“吉字号”农产品品牌,扩大了吉林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但还存在“小散杂”的问题,牌子还不够大、不够亮。下一步,要重点发展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识。要通过加大整合培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品牌的含金量和辨识度,把“吉字号”品牌叫得更响、擦得更亮。这方面工作,涉及的市场监管、粮食、畜牧、水产等部门,要协同发力,共同把品牌培育好。
三是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近年来,吉林省新型经营主体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3万多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近9万个,也涌现出万欣合作社等发展比较好的典型。应该说,数量已经不少了,下一步要重点提高质量。要着力强化整合再造,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新型经营主体与广大农户的有机衔接。新型经营主体中,不少是新型农民搞起来的。我们已经连续搞了3年的“1231”工程,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万多人。这方面的培训还要进一步向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机推广和公共服务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村专业服务型人才等“五类人”拓展,省农业农村厅和人社厅要落实好牵头组织责任,各地也要把培训持续开展好。
五是抓园区建设。园区集聚了各类资源、各类主体,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吉林省现在的一些农业园区,包括省农业科技示范园、中新食品区、长春农博园等,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发展很快。要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快生产、加工、研发、服务等深度融合,打造产业集群,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六是抓农村综合改革。主要统筹抓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等重点任务。
四、要聚焦安全的重要要求,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总书记强调,要把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强调要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作为农业大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产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并重,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保证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一是抓粮食综合产能巩固提升。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加强产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夯实国家绿色大粮仓的基础。到2022年,要全面完成6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800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各地要把任务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加强动态监测,实行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播种面积不减少,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从当前全省粮食生产情况看,今年稳产增收已成定局,粮食产量有望创历史新高。眼下即将进入收获期,各地要组织好秋收,做好粮食收储准备,切实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二是抓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粮棉油、肉蛋奶、瓜果蔬等是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产品,保证充裕供给,是稳物价、保民生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猪肉价格连续上涨,国家出台了保证生猪供应的有关政策,我们自己也制定了稳定生猪生产的十四项措施,各地要认真落实好。对于超出法律法规范围的生猪限养禁养规定、搞“一刀切”的,要坚决纠正,尽快恢复生猪生产。同时,要巩固“大棚房”清理整治成果,引导设施农业、棚膜经济规范发展,保障蔬菜、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供应。三是抓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和《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对强化食品安全责任进行了安排部署,省里也出台了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的任务清单和责任分工方案。这里面的很多任务,特别是“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等,都需要农口部门全力配合,要压实责任,切实把工作做到位。从农口角度讲,要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抓手,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进一步健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把“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落到实处。
五、要聚焦持续的重要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水平
现代农业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切实走出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一是抓黑土地保护。总书记对黑土地保护非常关心,视察吉林时,专门作出过重要指示。2018年,我们出台了全国第一部黑土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今年在长春召开的东北黑土地保护高峰论坛上,胡春华副总理对吉林省的做法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下一步,要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扎实推进前郭、梨树等7个国家级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和公主岭、宁江2个整县试点工作,坚决遏止黑土地沙化、碱化、退化趋势,农业农村厅和林草局要把相关任务落实好。二是抓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这也是我们落实中央环保督查整改的要求。农业农村、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节水、节肥、节药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保持住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的势头。要大力推进清洁养殖,加快现有养殖场升级改造,有效治理畜禽养殖粪污。要落实秸秆禁烧规定,加快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确保完成全年1000万亩目标,力争在2020年达到2000万亩。三是抓农村环境整治。这项工作,今年省里已经多次部署,核心就是打好村庄清洁行动秋冬战役,开展农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结合深化实施河湖长制加强河道综合治理,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提升。这些任务,各地都要认真抓好落实。
六、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汇聚方方面面的力量,需要做扎实深入的工作。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扛起责任,加强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和力量投入,确保实现预期目标。一要强化组织推动。中央出台的《农村工作条例》,“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就明确要求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领导,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各级党委、各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抓好传达学习贯彻,结合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责任。农业农村部门要组织好《条例》培训,增强各级干部贯彻落实的自觉性,提高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能力水平。二要抓好规划引领落地。前不久,我们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规划》进行了修订,这就是我们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地、各部门一定盯紧时间节点、目标任务、责任分工,扎扎实实抓好落实,决不能束之高阁。三要强化投入保障。要落实好“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要求,积极推进涉农资金项目整合,推动财政扶持政策与金融、担保、保险等相关政策有机结合,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四要强化跟踪问效。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省里每年都要对各地进行评估,并列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和县域经济考核内容。要切实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对工作做得好、成效明显的要给予奖励,工作抓得不紧、成效差的要采取通报批评等措施推动整改,确保真重视、真用力、真落实。五要掀起争当排头兵的热潮。要强化重点突破,长春市和9个率先县一定要发挥基础优势,站排头、走前列,率先取得突破。要大力选树表彰一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优秀企业家、致富带头人和优质农产品品牌,切实强化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
(省新农村办供稿)
标签:高标准农田建设论文; 新型经营主体论文; 农民持续增收论文; 家庭农场论文; “三农”工作论文; 现代农业生产论文; 长春市论文; 农产品供给论文; 高广滨论文; 吉林省新农村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