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正丽,曹以,万里,赵璐,鲁恒,蔡诗响[1](2021)在《工程测量实验室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文中认为实验室安全隐患分析是持续提升工程测量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针对工程测量实验室人流量大、仪器设备精密贵重、内外业实验环境要求特殊、管理专业性强等特点,结合四川大学实际情况,提出基于4M因素的基本理论,分别从实验人员、仪器设备、环境、管理4个维度对引起安全隐患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防患于未然的3E对策(工程技术、教育培训、规章建制)。经过3年多实践证明,采用该模式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系数,而且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实验人员整体素养。
杜莉莉,郑前进,姜喜迪,李建[2](2021)在《基于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文中研究指明该文以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为准则,参考教育部对高校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并结合有关文献,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方面进行梳理,提出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对策,以期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安宇,李子琪,王袆,郭子萌,张姜博南[3](2021)在《基于FBN的高校实验室不安全行为风险评估》文中提出为有效减少高校实验室不安全行为,首先,利用人因分析和分类系统(HFACS)模型、贝叶斯网络法、专家评估法以及三角模糊数估算概率法,构建高校实验室不安全行为的模糊贝叶斯网络(FBN)模型;然后,应用模型推理分析,确定高校实验室不安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校实验室不安全行为包括外部影响、组织影响、不安全监管、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和不安全行为5个层级,共24个风险因素,由此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不可接受概率高达86%;在24个风险因素中,组织氛围不佳的灵敏度值为24.1%,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最大;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最根本因素是立法不完善,进而传递到不可接受的外部因素和不安全监督,形成最可能致因链。
武珂超[4](2021)在《涉化类专业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高校实验室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2018年12月28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爆炸事件,暴露出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仍有漏洞。为了解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本文对涉化类专业实验室安全教育实效、安全知识、安全管理现状做系统调研,以期为学院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对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安全意识与态度、实验室焦虑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年级实验室焦虑差异显着,女生高于男生,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实验室焦虑、安全意识与安全态度为显着正向影响关系。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关注学生心理建设,注重安全教育持续性和营造本质安全氛围的策略。对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室安全知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氧化剂和易燃物图标易混淆;仍有学生认为部分危险化学品无毒;对强酸撒漏处置和灭火器位置不清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3.3%和68.2%。大三学生学习警示标识效果最差;男生对常见化学品性质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于女生,大二学生效果最差;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对常见化学品性质和应急处置等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反而偏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加强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推广,加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SDS)知识普及,实行绿色危化品管理和细化教育及检测实效的策略。对学院制度、事故、实验教学和设备管理调查结果表明:事故和实验教学管理方面,不同性别和专业差异显着,女生得分均值低于男生,安全工程专业学生表现并不突出;制度、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与事故管理为显着正向影响关系;Amos模型分析表明,事故管理得分最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不同群体分级多层次管理和实验室安全网格化管理的策略。
郭轶舟[5](2020)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新动能,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互联网产业自身还存在着结构失衡、产业布局不完整、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中美贸易战更突显出我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引发国人担忧。因此如何维护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但迄今为止,尚未有文献对互联网产业安全进行探讨。为此本文基于产业安全理论,提出互联网产业安全的概念,尝试建立互联网产业安全理论,考察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产业安全状态,通过实证分析,探明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以期在理论上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按照发现问题-理论准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聚焦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存在哪些产业安全问题”、“当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处于何种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是什么”三个具体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与论证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中国互联网产业目前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存在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趋势、市场绩效整体下降趋势、管理主体分散、资源供给不足、均衡产业布局加剧区域经济不平衡等安全问题;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存在缺乏配套区域专业化水平低、区域产业同构化和市场换技术政策失效等安全问题;在产业控制力方面存在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依赖外国资本、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转移和利用外资政策偏差等安全问题;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免费定价方式影响产品策略趋向恶意、模仿抄袭促生不公平竞争行为等安全问题。(2)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状态目前处于基本安全,并且在2007-2017年间其安全度呈小幅上升态势,主因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所致,但由于受到网络安全环境日趋严重、外资对技术控制导致产业控制力下降、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削弱竞争力三方面的安全威胁,因此我国互联网产业安全总体形势依然严峻。(3)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特征、产业要素和国内企业竞争力。其中自主创新能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竞争力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产业特征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要素环境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4)提升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优化管理体制、完善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坚持数字化战略扩大基础建设来改善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建立完善互联网产业创新体系、提高互联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来提升互联网产业竞争力;通过建立并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和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来强化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建立互联网产业安全分析的理论框架,首次提出互联网安全也是产业安全重要内容的论述,认为国际垄断资本通过占据网络中心节点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主导全球各产业链延伸是引发互联网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对产业安全理论做出了有益尝试和拓展。第二,从互联网产业安全内涵实质、互联网产业特征和互联网产业要素环境的变化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受到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特征、产业要素和国内企业竞争力五大因素影响,通过实证发现自主创新能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竞争力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产业特征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有正向影响,要素环境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有正向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这为政府、监管机构及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三,建立以产业发展环境评价、产业竞争力评价、产业控制力评价和网络安全环境评价为主的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实证分析了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状态,得出我国互联网产业整体安全程度处于基本安全状态的结论,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阳富强,谢程宇,林晓航[6](2020)在《HFACS模型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为有效防止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在系统分析高校实验室的主要事故类型和事故原因的基础上,将HFACS模型应用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其运行流程包括明确不安全行为的类型、辨识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查找出不安全监管的漏洞、发现组织管理中的失误等。通过在某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实践与运行,HFACS模型能够为实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新的路径。
黄邓楷[7](2020)在《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建设平安校园和安全社区的呼声高涨,校园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城的社会结构相对复杂、空间高度开放共享,其校园环境安全管理更具挑战性。一方面,随着大学城扩张建设步伐的放缓,校园环境使用后评价逐渐引起重视,但评价对象以大学城物质环境为主,空间使用主体——学生的环境感知评价研究略显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犯罪治理主要依赖法律震慑、治安防范等管理手段,较少基于空间视角利用环境规划设计方法预防犯罪。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学生的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探讨学生安全感与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关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整理、问卷调查、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和SPSS软件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知的联系,对安全感评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发掘宏观的空间位置和微观的街景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的关联,建立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论文研究可分成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旨在阐明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并进行国内外大学城及校园规划设计、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综述,强调环境规划设计手段在我国大学城校园安全管理中缺失的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现实背景基础。第二部分(第二章)是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立足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现状,梳理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传统犯罪学理论和“街道眼”、可防卫空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等环境犯罪学理论,分析国内外CPTED理论的研究、相关实践案例与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可为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提供有益借鉴的CPTED应用经验。归纳并提炼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是问题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为例,开展单体校园的环境安全感评价探索性调研,对CPTED六要素进行信度分析、重要性排序、相关性分析,并挖掘高校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传统调查方法难以准确定位地点,无法对特定空间安全感评价进行定量分析;也较难识别影响安全感的环境特征,难以建立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为弥补上述缺陷,分别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照片打分法分析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安全感评价的宏观空间位置因素和微观街景特征因素,构建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第六章)是规律总结和策略研究。根据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分别阐述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对学生安全感评价的影响,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力图为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安全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了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安全感知评价的研究内容上都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本文研究成果可补充完善大学城环境安全规划设计导则,为我国高校校园安全环境的科学合理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韩佳彤[8](2020)在《化工类高校实验室风险评估和分级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化工类实验室不断增多,化工类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也日益繁重,化工类实验室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调查发现,近年来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出。实验室是人员和设备相对集中的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既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科研计划,也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对师生健康乃至生命造成威胁。在实验过程中不仅用到易燃液体、氧化性物质、毒害品、感染性物品和腐蚀性物品等危险化学品,还需要用大量电器设备,并涉及强光、高温、真空、辐射、高压、磁场等危险因素,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本文首先,结合化工类高校实验室特点对相关危险源进行分析。其次,针对高校实验室危险源辨识的特点,结合对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险源的研究,确定以层次分析法和集对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级、管控,实现对化工类高校实验室系统更好的安全管理。最后,针对辨识出的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制订分级管控方案。此次是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研究方面一次有益的尝试,为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的弥补了不足,同时也对我国高校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银亚飞[9](2020)在《主动安全理念及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之本。为保障一切生产活动安全进行,追求安全生产是人类理性状态。在追求安全生产过程中,前人先后提出了系统安全、产品安全、本质安全等安全理念,并认为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社会是目前安全生产追求的最高理想状态。然而,由于企业、社会、人员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实现。所以本文从人的主观能动性角度出发,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安全理念,意图从人的主动性视角进一步研究安全管理、事故的责任预防问题,寻找问题存在的症结,探究主动预防的策,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研究安全理念演进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杜邦安全理念的发展历程,探索了安全理念的发展趋,即逐渐重视人的主动性对事故预防的影响,重视人本的自我管理、互助管理、主动管理。所以,围绕提出的“主动安全理念”,本文重新定义了主动安全相关概念,分析其理念及含义,同时探索了主动安全理念的目标、重新划分了责任主体,重构了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运行机制,界定了其研究范畴;同时进行了主动安全理念的基本原理研究与设计。以主动安全理念为理论基础,结合目前高校安全现状,分析了高校安全管理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了主动安全理念对各要素的影响。在主动安全理念视域下对进行了高校主动安全系统概念模型设计并同时提出了一种适应高校的应急救援决策方法。最后针对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在主动安全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转变高校主动安全的管理理念,改变高校安全管理机制、主体,重构高校主动安全管理队伍,加强主动安全型大学生培养,完善高校安全文化;并提出、构建了高校主动安全管理体系雏形,同时将主动安全理念的指导思想应用到高校安全管理的干预机制中。
赵利利[10](2020)在《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并且针对大学生社交焦虑设计出简便易行的干预方法,本文通过三个研究阐述影响社交焦虑的因素,并基于此设计出简便易行的干预方案来改善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焦虑水平。研究包含三个部分:研究一采用方便取样法,以1572名成人为样本,对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简版进行修订。研究二采用方便取样法在天津、北京、江苏以及河南四地高校中选取461名被试,采取进行卷调查法,基于以往研究结果,从依恋理论出发,提出一个以依恋回避为预测变量,自尊和负性情绪为中介变量,社交焦虑为结果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依恋回避、自尊以及负性情绪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三则采取2(分组:简版积极书写组,中性书写控制组)×3(时间:基线水平,干预后,干预后一周)混合实验设计,探究简版积极书写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修订,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简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国内成人依恋领域的相关研究;(2)依恋回避可以直接预测社交焦虑;(3)自尊和负性情绪在依恋回避与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4)依恋回避不仅可以直接预测社交焦虑,而且还通过自尊与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大学生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5)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进行的简版积极书写任务可有效降低被试的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水平,简版积极书写是社交焦虑的有效干预方法。
二、高校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测量实验室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4M致因基本理论的发展动态 |
2 实验室安全管理“3E对策” |
3 安全隐患防控措施的具体实施 |
3.1 4M实验安全隐患排查 |
3.2 工程技术对策 |
3.3 安全教育对策 |
3.4 规章建制对策 |
4 安全隐患治理成效探讨 |
5 结束语 |
(2)基于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 |
2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2.1 人的不安全行为 |
2.2 物的不安全状态 |
3 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
3.1 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
3.2 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
3.3 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
4 结语 |
(3)基于FBN的高校实验室不安全行为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2 构建FBN模型 |
2.1 构建流程 |
2.2 风险识别 |
2.3 构建模型 |
2.3.1 确定拓扑结构 |
2.3.2 参数确定 |
3 模型应用分析 |
3.1 数据处理 |
3.2 推理分析 |
3.2.1 确定拓扑结构 |
3.2.2 反向推断 |
3.2.3 敏感性分析 |
3.3 实验室不安全行为风险管理建议 |
4 结论 |
(4)涉化类专业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校实验室安全 |
1.1.1 涉化类专业实验室安全 |
1.1.2 涉化类实验室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1.2 高校实验室安全研究 |
1.2.1 文献数量研究 |
1.2.2 实验室安全教育研究 |
1.2.3 实验室安全知识 |
1.2.4 实验室安全管理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室安全教育实效及提升策略研究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1 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
2.1.2 数据处理方法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描述性分析 |
2.2.2 差异性分析 |
2.2.3 相关性分析 |
2.2.4 建立SEM评价模型 |
2.3 教育实效提升策略 |
2.3.1 关注学生心理建设 |
2.3.2 注重安全教育持续性 |
2.3.3 营造本质安全氛围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调查 |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问卷实施 |
3.2 结果及分析 |
3.2.1 基本信息 |
3.2.2 警示标识 |
3.2.3 常见化学品性质 |
3.2.4 其他 |
3.2.5 学生群体差异 |
3.3 提升策略 |
3.3.1 加强GHS的推广 |
3.3.2 普及SDS知识 |
3.3.3 实行绿色危化品管理 |
3.3.4 细化教育及检测实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室安全管理调查 |
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4.1.1 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
4.1.2 数据处理方法 |
4.2 结果及分析 |
4.2.1 描述性分析 |
4.2.2 差异性分析 |
4.2.3 相关性分析 |
4.2.4 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SEM评价模型 |
4.3 管理提升策略 |
4.3.1 不同群体分级多层次管理 |
4.3.2 实验室安全网格化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产业已是发展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生力军 |
1.1.2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凸显 |
1.1.3 产业安全理论研究滞后于互联网产业发展实践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业保护论 |
2.1.2 产业控制论 |
2.1.3 产业国际竞争论 |
2.1.4 产业安全理论 |
2.2 产业安全的分类与评价体系 |
2.2.1 产业安全的分类 |
2.2.2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2.3 互联网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
2.3.1 网络经济和网络产业 |
2.3.2 互联网产业 |
2.3.3 互联网安全和互联网产业安全 |
2.4 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互联网产业安全理论 |
3.1 互联网产业相关概念 |
3.1.1 互联网产业概念界定 |
3.1.2 互联网产业经济特征 |
3.2 对产业安全的再思考 |
3.2.1 产业安全观的形成及演变 |
3.2.2 互联网安全观的形成 |
3.3 互联网产业安全界定 |
3.3.1 互联网产业安全概念提出 |
3.3.2 互联网产业安全特点 |
3.3.3 互联网产业安全类型 |
3.4 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范式 |
3.4.1 互联网产业安全形成的系统论分析 |
3.4.2 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范式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
4.1 产业发展环境现状 |
4.1.1 垄断性市场结构影响可持续发展 |
4.1.2 市场绩效总体呈下降趋势 |
4.1.3 管理主体分散 |
4.1.4 资源供给不足 |
4.1.5 非均衡布局加剧区域经济不平衡 |
4.2 产业竞争力现状 |
4.2.1 缺乏配套区域专业化水平低 |
4.2.2 区域产业同构化 |
4.2.3 市场换技术政策失效 |
4.3 产业控制力现状 |
4.3.1 企业融资依赖外国资本 |
4.3.2 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转移 |
4.3.3 利用外资政策偏差 |
4.4 网络安全现状 |
4.4.1 免费定价方式影响产品策略趋向恶意 |
4.4.2 模仿抄袭促生不公平竞争行为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
5.1 产业安全影响因素一般性分析 |
5.1.1 基于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5.1.2 基于产业经济学框架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5.2.1 对既有研究的再思考 |
5.2.2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5.2.3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 |
5.3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2 模型设定与数据 |
5.3.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 |
6.1 评价方法及步骤 |
6.1.1 评价方法 |
6.1.2 评价步骤 |
6.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2.1 指标设计思路 |
6.2.2 指标体系建立 |
6.3 数据、权重及结果分析 |
6.3.1 数据说明 |
6.3.2 指标权重设置及计算方法 |
6.3.3 计算结果 |
6.3.4 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互联网产业安全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7.1 维护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国外经验 |
7.1.1 以技术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安全的美国经验 |
7.1.2 强化网络安全促进产业安全的英国经验 |
7.1.3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安全的德国经验 |
7.1.4 增强产业控制力促进产业安全的日本经验 |
7.2 对我国维护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启示 |
7.2.1 建立保护互联网产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7.2.2 完善互联网监管机制强化网络安全 |
7.2.3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 |
7.3 本章小结 |
8 提升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
8.1 改善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 |
8.1.1 优化管理体制 |
8.1.2 完善支持互联网业发展的资本市场 |
8.1.3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
8.1.4 坚持数字化战略扩大基础建设 |
8.2 提升互联网产业竞争力 |
8.2.1 建立并完善互联网产业创新体系 |
8.2.2 提高互联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8.2.3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
8.3 强化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
8.3.1 建立并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 |
8.3.2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HFACS模型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HFACS模型的内涵及意义 |
1.1 HFACS模型 |
1.2 适用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HFACS模型 |
2 HFACS模型的实际应用 |
2.1 基于HFACS模型的安全管理体系 |
2.2 HFACS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流程 |
2.2.1 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 |
2.2.2 制定安全目标 |
2.2.3 确定实施安全管理计划 |
2.2.4 开展安全宣传与教育 |
2.2.5 实施办法 |
2.2.6 安全检查 |
2.2.7 按情况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
3 结语 |
(7)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4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
2.1 国外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
2.1.1 传统犯罪学理论 |
2.1.2 环境犯罪学理论 |
2.1.3 CPTED相关组织机构 |
2.1.4 CPTED相关实践案例 |
2.2 国内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
2.2.1 CPTED理论基础研究 |
2.2.2 CPTED技术基础研究 |
2.2.3 CPTED设计方法研究 |
2.2.4 国内CPTED研究进展总结 |
2.3 环境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
2.3.1 评价方法趋向多元化发展 |
2.3.2 评价内容愈加丰富 |
2.4 结语 |
第三章 高校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先导性研究 |
3.1 研究概述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数据获取 |
3.2.3 研究方法 |
3.3 CPTED六要素分析 |
3.3.1 CPTED六要素信度分析 |
3.3.2 CPTED六要素相关性分析 |
3.3.3 CPTED六要素重要性程度 |
3.4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分析 |
3.4.1 学生安全感评价整体水平 |
3.4.2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
3.4.3 校园边际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
3.4.4 校园内部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
3.5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及优化策略 |
3.5.1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 |
3.5.2 单体校园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
3.6 结语 |
第四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
4.1 研究概述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内容 |
4.2.2 问卷设置 |
4.2.3 数据获取 |
4.2.4 研究方法 |
4.3 学生安全感评价水平分析 |
4.3.1 大学城与华工环境安全感评价水平差异 |
4.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安全感水平 |
4.3.3 学生个体因素对环境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
4.4 学生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4.4.1 空间地点标记的准确性 |
4.4.2 安全感评价高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
4.4.3 安全感评价低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
4.4.4 学生安全感与特定空间的距离关系 |
4.4.5 学生个体因素对安全感空间分布的影响 |
4.5 结论 |
4.5.1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的利与弊 |
4.5.2 大学城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
4.6 结语 |
第五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概述 |
5.2 研究设计 |
5.2.1 实景照片选取 |
5.2.2 数据来源及获取 |
5.2.3 研究方法 |
5.3 安全感评价结果分析 |
5.3.1 安全感评价水平 |
5.3.2 安全感的空间分布 |
5.4 影响安全感的环境因素分析 |
5.4.1 绿视率 |
5.4.2 环境可视性 |
5.4.3 环境管理程度 |
5.4.4 环境美观程度 |
5.4.5 他人的存在 |
5.4.6 土地利用类型 |
5.5 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 |
5.6 结论 |
5.6.1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
5.6.2 提升安全感的环境设计和管理策略 |
5.7 结语 |
第六章 提升环境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 |
6.1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规划策略 |
6.1.1 提倡校城一体的规划设计策略 |
6.1.2 强调紧凑用地的土地开发策略 |
6.1.3 主张步行舒适的交通组织策略 |
6.1.4 重视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策略 |
6.1.5 优化中心绿地的空间共享策略 |
6.2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设计策略 |
6.2.1 保证绿化空间视线通透 |
6.2.2 改善户外空间设施设计 |
6.2.3 激活临街界面空间活力 |
6.2.4 重视边际空间维护管理 |
6.2.5 提高夜间环境照明水平 |
6.2.6 加强监控设施监视能力 |
6.3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管理策略 |
6.3.1 加强高校安防系统建设 |
6.3.2 建立犯罪预防规划体系 |
6.3.3 重视学生安全教育普及 |
6.3.4 转变传统安全管理理念 |
6.3.5 推进校园法制管理建设 |
6.4 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园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
附录2 :广州大学城校园环境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
附录3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分调查问卷照片节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化工类高校实验室风险评估和分级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风险评估方法 |
1.4.1 定性评价方法 |
1.4.2 半定量评价方法 |
1.4.3 定量评价方法 |
1.5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特点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化学实验室危险源辨识与危险性分析 |
2.1 危险源辨识基本理论 |
2.1.1 能量意外释放论 |
2.1.2 两类危险源理论 |
2.2 危险源辨识 |
2.3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险性分析 |
2.3.1 火灾、爆炸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2.3.2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爆破危险性分析 |
2.3.3 电气伤害危险分析 |
2.3.4 灼伤与中毒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2.3.5 其他危险因素分析 |
第三章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和指标体系 |
3.1.1 指标定义 |
3.1.2 指标的功能 |
3.1.3 指标体系 |
3.2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建立 |
3.2.1 基本结构 |
3.2.2 基本层次 |
3.2.3 指标意义 |
第四章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指标体系处理 |
4.1 层次分析法 |
4.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1.2 构造出层次结构模型各层次的判断矩阵 |
4.1.3 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4.1.4 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估流程图 |
4.2 德尔斐法简介 |
4.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4.3.1 一级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
4.3.2 二级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险性评价 |
5.1 集对分析理论 |
5.2 基于集对分析的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险性评价模型 |
5.2.1 联系度 |
5.2.2 集对势 |
5.2.3 集对悲观势和集对乐观势 |
5.3 基于联系数的系统危险性等级划分 |
5.4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实验室系统综合评价步骤 |
(1)确定评价对象的指标论域 |
(2)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
(3)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系统的评价结果及分析 |
5.5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险性的评价及分析 |
5.6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系统危险性评价实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及风险管控 |
6.1 风险分级 |
6.1.1 风险矩阵法 |
6.1.2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风险分布 |
6.2 风险分级管控 |
6.3 预防控制措施 |
6.3.1 危险化学品有害因素预防控制措施 |
6.3.2 火灾、爆炸危险有害因素预防控制措施 |
6.3.3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爆炸危险预防控制措施 |
6.3.4 电气伤害危险预防控制措施 |
6.3.5 灼伤、中毒伤害危险性预防控制措施 |
6.3.6 其他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9)主动安全理念及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1.2 主动安全理念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主动安全理念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及基本原理 |
2.1 安全理念发展历程及代表性的杜邦安全理念 |
2.1.1 被动安全 |
2.1.2 系统安全理论 |
2.1.3 本质安全 |
2.1.4 杜邦安全理念 |
2.1.5 安全理念的发展方向 |
2.2 相关安全法规依据 |
2.3 主动安全理念的基本原理研究 |
2.3.1 主动安全理念的提出 |
2.3.2 主动安全及其理念的定义 |
2.3.3 主动安全的理念 |
2.3.4 主动安全的相关内容 |
2.4 主动安全原理研究及其设计 |
2.4.1 主动安全原理研究 |
2.4.2 主动安全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主动安全系统概念模型设计 |
3.1 高校安全管理的特点 |
3.1.1 高校安全的特征 |
3.1.2 高校典型的安全事故类型 |
3.1.3 高校安全事故的特征 |
3.1.4 高校安全管理现状 |
3.2 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的要素分析 |
3.2.1 人员安全要素综合分析 |
3.2.2 设施安全要素综合分析 |
3.2.3 环境安全要素综合分析 |
3.2.4 管理安全要素综合分析 |
3.3 主动安全理念对高校安全要素的改善措施 |
3.3.1 人员安全要素的改善 |
3.3.2 设施安全要素的改善 |
3.3.3 环境安全要素的改善 |
3.3.4 管理安全要素的改善 |
3.4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模型概念设计 |
3.4.1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理论概念设计的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3.4.2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理论概念设计意义、目的及原则 |
3.4.3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理论概念设计 |
3.4.4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功能概念设计示意图 |
3.5 基于主动安全理念的应急救援决策研究 |
3.5.1 主动安全理念视角下应急响应过程应急救援决策目标 |
3.5.2 主动安全理念视角下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应急救援决策主体 |
3.5.3 二动态、三层次、四阶段的应急救援决策方法及其作用机理 |
3.5.4 应急救援的未来发展趋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动安全理念下高校安全管理对策研究及应用——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
4.1 主动安全理念下高校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
4.1.1 高校安全管理思想理念的转变——主动安全理念 |
4.1.2 高校安全管理体制、主体的转变 |
4.1.3 重构高校主动安全管理队伍 |
4.1.4 加强主动安全型大学生培养 |
4.1.5 完善高校安全文化 |
4.2 基于主动安全理念的高校主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
4.3 主动安全理念在高校应用中的实例分析 |
4.3.1 主动安全理念在高校交通安全中的主动干预机制 |
4.3.2 主动安全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干预机制 |
4.3.3 主动安全理念在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干预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10)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概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依恋和成人依恋 |
2.1.2 社交焦虑 |
2.1.3 表达性书写 |
2.1.4 简版积极书写 |
2.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1 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 |
2.2.2 社交焦虑的干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3 实施步骤 |
4 研究一: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简版的修订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所采用的工具 |
4.2.1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简版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Scale-the Chinese Short Version, ECR-CS) |
4.2.2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
4.2.3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 SES) |
4.2.4 抑郁-焦虑-压力(Depression-Anxiety-Stress Scale-21, DASS-21) |
4.2.5 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 (Social Anxiety and Distress Scale, SADS) |
4.3 统计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5 研究二:依恋回避对社交焦虑的影响:自尊与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工具 |
5.3 统计方法 |
5.4 研究结果呈现 |
5.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4.2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 |
5.4.3 自尊与负性情绪在依恋回避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5.4.4 中介效应显着性检验 |
6 研究三:简版积极书写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探究 |
6.1 研究对象 |
6.2 研究工具 |
6.2.1 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S) |
6.2.2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PANAS) |
6.2.3 自编被试基本信息调查表 |
6.2.4 自编干预小程序 |
6.2.5 书写主题 |
6.2.6 实验流程 |
6.3 统计方法 |
6.4 研究结果 |
6.4.1 被试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 |
6.4.2 书写内容的有效性检验和被试对干预效果的主观评价 |
6.4.3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
7 讨论 |
7.1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简版的修订 |
7.2 依恋回避对社交焦虑的影响:自尊与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 |
7.3 简版积极书写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探究 |
8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高校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测量实验室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 杨正丽,曹以,万里,赵璐,鲁恒,蔡诗响.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1
- [2]基于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J]. 杜莉莉,郑前进,姜喜迪,李建.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08)
- [3]基于FBN的高校实验室不安全行为风险评估[J]. 安宇,李子琪,王袆,郭子萌,张姜博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1(05)
- [4]涉化类专业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武珂超.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5]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郭轶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6]HFACS模型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阳富强,谢程宇,林晓航.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10)
- [7]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黄邓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化工类高校实验室风险评估和分级方法的研究[D]. 韩佳彤.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 [9]主动安全理念及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D]. 银亚飞.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10]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 赵利利.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