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临床分析论文_田福顺

鸡西市鸡冠区西郊乡卫生院 158100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治疗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中医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42例MI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西药对照组和中医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吡拉西坦片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结果 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在治疗前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13例(61.90%),观察组总有效19例(90.47%),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 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8例(38.0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3例(14.2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MID患者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临床疗效要优于西医治疗,对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中医药疗法;临床分析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ultiple infarctdem entia,MID)是由于反复多次脑缺血发作,或多发性脑梗死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据报道MID在我国老年期痴呆中居首位,占全部痴呆患者的60% ~ 70%,为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四种疾病之一,但目前国内外尚无较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我院对42例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患者行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中医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42例MI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西药对照组和中医观察组。其中观察组21例,男13 例,女8例;平均年龄(65.3±6.7)岁;平均病程(4.5±2.1)年;轻度痴呆14例,中度痴呆7例,合并高血压15例,冠心病14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21例。西药对照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6.4±6.1)岁;平均病程(4.1±2.5)年;轻度痴呆15例,中度痴呆6例,合并高血压13例,冠心病14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9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以及其他临床特点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脑梗死的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1]。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采用1993年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IV)制定的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2]。痴呆程度的确定采用修订的1975年美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R)和 1993年Morris修订的临床痴呆分级表(CDR),CDR = 1.0为轻度痴呆,CDR=2.0为中度痴呆。中医诊断标准采用1995年卫生部制定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的标准。中医辨证标准:采用2000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延缓衰老委员会制定的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SDSVD)[2]进行辨证。

1.3方法 两组均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并均服用肠溶阿司匹林75 mg /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补气活血方,此方系古方补阳还五汤为基础加减而组成的经验方,补气活血方选用黄芪、川芎、红花、赤芍、三七、丹参、地龙、甘草等配制成复方制剂。对照组予以吡拉西坦片0.4g /片,用法: 每次0.8g,每日3次,8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影响本药疗效评价的其他药物。

1.4观察指标 使用Barthel指数评分[4],分析两组功能情况,≥60分:轻度功能障碍,能够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一定帮助,59~41分: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帮助才能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0分:重度功能障碍,多数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够完成或需要人照顾。对比两组临床效果,显效:患者接受一个月的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可实现生活自理,无行走障碍,能够清楚回答问题;有效:患者经一个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得到明显改善,生活实现基本自理,智力障碍有改善;无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例,± s)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13例(61.90%),观察组总有效19例(90.47%),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 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n(%)]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8例(38.0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3例(14.2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3讨论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脑缺血缺氧性损害而导致的痴呆。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信息处理速度下降,步态障碍,常伴人格和情感改变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5]。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多因素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内膜增厚,血管狭窄,平滑肌变性,血管弹性明显减低,脑血管阻力广泛增加,因而导致血流加速时间减慢,脑血流量减低,严重的发生闭塞,导致血流中断,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脑功能降低而成为痴呆[6]。目前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尚无特效疗法,而中医药尤其注重于治未病,因此,在治疗和预防早期阶段治疗与预防,双管齐下,具有一定优势。

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了解两组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两组在治疗前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总有效13例 (61.90%)、不良反应发生8例(38.09%),观察组总有效19例(90.47%)、不良反应发生3例(14.2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 05)。

综上所述,针对MID患者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临床疗效要优于西医治疗,对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379-380.

[2] 田金洲,韩向明,涂晋文,等.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5):16- 24.

[3] 田金洲,韩向明,涂晋文,等.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研究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5(23):22-23.

[4] 李燕.对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进行中医治疗的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6,4(18):148,150.

[5] Roman G C, Tatemichi T K, Erkinjuntti T, et al Vascular dementia: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esearch studies. Report of the NINDS-AIREN In ternational Workshop [J]. Nearology, 1993, 43(2): 250 -260.

[6] 王亮,李坤成.血管性痴呆的MRI定量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11): 738 - 741.

论文作者:田福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研究型医院》2018年5卷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中医治疗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临床分析论文_田福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