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是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前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稳定论文,中国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前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贯穿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条红线是改革、发展、稳定。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多篇文章谈及稳定问题,多次重申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主题。“中国要摆脱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国什么事情也干不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48页,以下引用仅注页码,)党的十四大报告在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时指出:“基本路线不变,社会政治稳定,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够胜利地前进。”可见社会稳定是我国实现代化、加快现代化进程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一、社会稳定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1989年以来,“社会稳定”是一个被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广泛使用的一个专用名词。但人们对“社会稳定”内涵的认识,却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而有失偏颇。有的指政治稳定,有的指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稳定,有的指经济稳定,还有的指人们的思想、心态、情绪的稳定。我认为,社会稳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动态的相对平衡的状态,是相对于社会不安定、社会秩序混乱动荡的一种社会稳定状态,它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稳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态的稳定。首先,社会稳定是一个系统,是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稳定、思想稳定和社会心态稳定的有机统一。其中,政治稳定是保障,经济稳定是基础,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是关键,思想观念、社会心态的稳定是前提。这几个方面钩成稳定的有机链条,不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社会稳定。其次,社会稳定是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动态的平衡状态。稳定是发展之中稳定,发展是稳定条件下的发展。稳定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在社会不断变革与发展中的稳定。再次,社会稳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社会稳定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保障,社会稳定的实现过程,就是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如果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要么是因为社会不稳定,要么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社会稳定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保证社会变革的有序性,避免大的社会动荡,保证社会变革按客观存在的必然规律平稳协调地运行。二是保证社会变革的方向性。任何合理的社会变革都是有步骤的有目标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理论上的指导、观念上的更新、更离不开政府的调控。保证这一变革过程有序性和方向性,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如果这一社会的变革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甚至处于背离的发展方向,要实现社会变革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如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第284页)
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失衡。当前我国经济转机、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不稳定因素,通过现象看本质,无一不是因为利益的失衡造成的。要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最根本的对策就是切实解决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利益协调平衡,消除两极分化,缓解社会不公,先富帮后富,共同走富裕路。只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才能稳定。
二、社会稳定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博大精深,它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发展论、稳定论等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社会稳定论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容,不仅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还包括社会稳定、思想稳定以及外部国际环境的稳定等。
(一)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主要是指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形成有权威的党的领导集体,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维护国家的主权与统一,使国家政局处于稳定状态。对此,邓小平同志作了精辟的阐述:“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第326页)针对有些地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顾局部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邓小平同志严肃指出:“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第277页)“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第284页)邓小平一贯强调和重视政策的稳定性,认为政策的稳定体现了党的稳定,政策不稳,会导致人心不稳,导致人们思想混乱。政治制度稳定,政策稳定,有了这两条,中国就大有希望。
(二)经济稳定
邓小平反复强调经济稳定,要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邓小平的经济稳定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贯穿于邓小平经济稳定思想的主旋律。经济稳定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奠定了政治稳定的基础。②有计划的步骤地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勾划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③经济发展层次推进、有序发展。经济发展的有序性是邓小平经济稳定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首先,从经济改革的先后次序看,先从农村改革入手,先着手解决农村的温饱和稳定问题,并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开始城市改革。其次,从对外开放的先后次序看,从1980年兴办经济特区到1988年推行沿海开放战略,再到1992年全方位大开放,走过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到全方位开放的梯次推进的开放历程。再次,从走向富裕的顺序看,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既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又克服了平均主义,避免了两极分化,使整个社会成员在稳定、有序竞争、激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社会秩序稳定
社会秩序稳定包括社会成员的生活有秩序、工作有秩序、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统一,以及社会成员情绪祥和稳定。社会秩序稳定是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的具体体现。邓小平一直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中国决不允许乱。他一再强调:“中国不能乱,这个道理要反复讲,放开讲。不讲,反而好像输了理。要放出一个信号:中国不允许乱”。(第286页)他反复强调: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压倒一切是需要稳定。“文化大革”的经历证明,动乱不能前进,只能后退,有秩序才能前进。“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在成果也会失掉。”(第284页)
②必须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安定。他主张坚持严厉地打击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活动,要不断地打击,要广泛发动群众,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地打,冒出一批打击一批。
③认真对待和处理民族关系,争取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是实现社会稳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邓小平积极倡导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坚决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
④加强对全国人民的思想教育,实现思想观念、社会心态的稳定。机会不公、分配不公、利益失衡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心态、情绪的不稳定,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状态。对此,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教育,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纪律把人民团结起来。
(四)争取和利用稳定的国际环境
社会稳定不仅包括国内的社会稳定,而且包括国际环境的稳定。邓小平及时洞察国际风云,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论断,一再强调,全党全国人民要抓住当今世界稳定、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他最早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反复阐述中国致力于世界和平,反对一切侵略和霸权主义的立场,主张用谈判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理论,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赢得了稳定、宽松的外部环境。
三、中国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现代化进程进展缓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
因是缺少一个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肇始于鸦片战争时期。由此而始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是中国内外局势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这期间,有由于清朝腐败而激起的长达18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由于帝国主义入侵激起的义和团起义,有持续10多年的军阀混战和国民党反动派挑起的三年内战,更有由于国力衰落、一盘散沙而导致的外敌入侵。这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欺负中国的列强,总共大概是十几个,第一名是英国。比英国更早,强租中国领土澳门的,是葡萄牙。从中国得利最大的则是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第292页)内忧外患,战乱不断,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刚刚启动就被迫中止了。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强大的独立自主的人民共和国。1949年到1956年,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发展了生产力。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自1956年开始,中国再次进入一个动荡、无序的时期,现代化进程再次受到严重干扰。这就是大跃进、人民公社、直到给整个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这期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1976年与1965年相比,在国民收入增长方面,美国为143%,英国为239%,法国为238%,德国为141%,日本为413%,而我国仅为75%。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美国增长率为124%,法国为212%,德国为212%,日本为345%,而我国仅为77%。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国民收入损失5000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353页)。对此,邓小平同志有着深刻而又清醒的认识,他说:“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20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197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50元。”(第115页)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稳定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加快了我国现代化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战线,实现了三个重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就到各方面的改革。以此为伟大的开端,经过5年的拨乱反正,13年的全面改革,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新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8年,是建国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的吸引力和凝取力最强的18年,是逐步认识和掌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18年。这期间,整个同民经济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率,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尽管在此期间,由于思想教育不够有力,资产阶级自由化在部分人当中造成了思想混乱,导致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但由于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维持住了社会的稳定,使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向人们描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并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这就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第226页)也就是说,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就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现在来看,第一步解决温饱的目标已经实现,第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也能如期完成,沿海省份和发达地区可能提前2—3年完成。但第三步要比前两步困难得多。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着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确保社会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五、怎样才能保持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轨变型时期,在原有利益格局的破裂和重组过程中,出现了利益的失衡、观念的交错和情绪的不稳定,再加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最为艰难的攻关阶段,经济形势喜中有忧,困难不少,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所聚集。社会稳定的阀门在哪里,怎样操作?
(1)关键在于抓好党的建设。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搞好,关键在中国共产党。抓好党的建设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丢不得,一丢就是动乱局面,或者是不稳定状态。一旦不稳定甚至动乱,什么建设也搞不成。”(第252页)
我们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同时,还要整顿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改善党的领导制度,使党的状况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我们党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他说:“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第314页)“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第365页)他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第380、381页)这句话,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尽管我们实行的是多党合作的民主制度,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但其他党派的力量是无法同共产党相比似的。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威胁只能来自共产党内部。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因此,抓党的建设必须抓党风问题,尤其是反腐倡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云,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第154页)因此,我们应“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第379页)。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根治腐败,一方面要从体制上挖掉权力寻租的基础,把行政权力同市场交易活动分开;另一方面要采取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严厉打击卖官鬻爵、侵吞国有资产、搜刮民脂民膏的严重腐败行为;同时,要加快民主化进程,加强对各级行政权力的监督,从根本上消灭腐败的土壤。
(2)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与此同进,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客观上存在的竞争条件、竞争起点、竞争过程的不公平,导致了竞争结果——社会分配不公平。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同样文化素质和技能的人,因为处在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在分配上却有令人难以承受的差距。这一方面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以求“换个单位上班,收入翻它几番”,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垄断性和排它性以及吸纳社会成员的有限性,不仅导致了人才的畸型流动,更主要的是加大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这种不是因为自己无能而客观上形成的不公平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怎样解决社会分配不公,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我认为,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让低收入阶层确信,我们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其次,要利用法制、税收等手段调节不合理的或过高的收入,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过程中,向低收入阶层倾斜。但是,这种办法一定要适度,一定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再次,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蛋糕做大”,在允许社会各阶层收入差别存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让大家都增加收入,让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的程度大于社会差别的扩大程度,让低收入阶层在得到安慰的同时看到希望。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保障老、弱、病、残和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
(3)统揽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我们强调社会稳定,是在坚持改革、发展基础上的稳定,决不是放弃改革、停止发展、修修补补,为了稳定而稳定。在我国,发展是硬道理。解决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年高了,社会稳定才有了根本上的保证。十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8年,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18年,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的18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强大动力。改革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只有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改革,才能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改革、要发展,社会稳定是前提。离开社会稳定,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
总之,社会稳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缓解社会不公,加强社会保障之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分子和犯罪团伙,也是保障社会稳定不可缺少的措施。
标签: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