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诗歌论文,古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至今十年高考有八年“文学鉴赏”是考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在实践过程中,它既发挥了较好的选拔功能,又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通过对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对照研究,我们认为对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可资借鉴:
一、材料的选择
纵观十年高考,遴选作品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由开始时词、绝句轮流坐庄,双璧竞耀到后来诗、词、曲三足鼎立,平分秋色;由垂青辛弃疾、文天祥等大家作品到看好那些并非出自名人之手而文质兼美之作;涉及主题既有写景状物寄寓情怀,也有怀古咏史表露胸襟讽喻时政;数量上也由一首品评到比肩作品的对照赏析。这种变化既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厚与博大,同时给高考复习以正确的导向,有效防止了猜题押题宿弊的重现。
二、赋分值
题量和赋分由变化不定到渐趋稳定——既有一题1分、2分或3分,又有两题各1分、2分,1996、1997两年就定格为两题各3分; 总赋分值从2—5分不等到近两年的6分。作为一个单项内容的考查, 这样的权重就必须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再考查到古典诗歌鉴赏选材的广泛性,那么在复习备考时就不得不从更广阔、更深入的方面进行努力。如此,就可能为中国古典诗歌这一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精华培养更多的继承者和光大者。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就不仅选拔了人才,而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选项的设计角度
十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随着考查目标和能力要求逐渐明确,选项的设计角度也有较大变化,由注重识记、理解到侧重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层级逐步提高,并明确定位;选项涉及内容由单一到多方面综合。选项设计角度大而言之,是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细分就有下面一些项目:
1、作家概况。主要是字、号、朝代等;
2、诗歌分类。诗词格律;
3、遣词造句。主要涉及到词义、句义、典故(人物判断)、 节令、阕(片)义等。其中考查重点是诗中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在古诗话中,这些工炼的词语称为“句中眼”,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和少量数词。另一重点就是“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古人称之为“篇中眼”。
4、表达方式。在诗词中,主要运用的是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考题考查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5、修辞方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 而考题中主要涉及的是比喻(特别是借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这几种。评析时往往故意把运用的甲修辞说成是乙修辞,形成错误表述来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别和理解能力。
6、表现方法(写作技术)。在评析时常用的术语有:
(1)虚实结合;(2)衬托;(3)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4)概述;(5)渲染;(6)象征;(7)联想和想象;(8)照应;(9 )对照比较;(10)卒章显志。
7、篇章结构。对诗歌的结构形式进行评价, 常见用语有:层层深入、首尾照应,有总有分、详略得当、巧妙过渡、铺垫、伏笔等。
8、创作风格。 创作风格大而言之分现实风格(主义)和浪漫风格(主义)两种。在对其继承发展过程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又在很多诗人作品中兼收并蓄,相辅相成。另外,在这两种基本的创作风格基础上,各诗家在自己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说,陶渊明的诗朴素自然,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王昌龄雄健高昂,高适悲壮苍凉,郊寒岛瘦,王维诗画一体,陆游悲壮爱国……词有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和豪放(苏轼、辛弃疾)之分,豪放中辛弃疾又长于用典,等等。
9、思想感情。古典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地进行归纳、 表述常用的词语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从高考选用的古典诗歌倾向上看,思想感情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明显占绝大多数,这对中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正确导向,对复习备考也有一定的定向作用。
四、题干的表述
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型都是单项选择题,且从1993年开始,选项都是对作品从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表述,题干的设计一般都是从反面设问,即要求正确选项是理解、判断或表述是“(有)错误的”、“不(恰)当”、“不正确的”、“不确切的”、“与原文不符的”、“理解有误的”等。有一点我们必须充分地理解并在实践中运用:在四选一的选择题中,题干实际上是解题的提示语,它暗示考生勿忘将其它三个表述正确的项为我所用,借题解诗,借题答题。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一要找准选项的设计角度,二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阅读,这样就能快而准地剔出混珠之鱼目,充数之滥竽。
五、正确答案的设误方法
纵观十年高考,对古典诗歌的能力考查有一个从识记到理解到分析,最后定位在鉴赏评价的发展过程。考查鉴赏评价能力,确切地说始于1993年,1994年形成题目格局,近三年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供选项设计角度逐步全面,正确答案的设误方法也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有“扩大”、“错位”、“拔高”、“硬套”、“兼用”五种。
1、扩大 就是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 在古典诗歌鉴赏中,所谓把“部分说成整体”,就是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这一手法往往会在我们熟悉的作家如陶渊明、李杜、元白、苏辛、李清照、文天祥、陆游、马致远、龚自珍等身上奏效,如1995年第11题C项:
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伤感情绪。
此项中错误有二:一处是“直抒胸臆”(属“硬套”,后将谈到),一处是一种伤感的“惜别”情绪。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婉约派常抒写“离愁别绪”即“惜别”之情,而这首《如梦令》词人抒发的却不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惜别”之情,而是借惜花怜春来怜己,表达自己对春的眷恋和惋惜之感。词人以“花”代“春”,“春”含双关义:一指“春光”,一指“青春年华”。出题者这里用李词的整体风格来替代这首词的特色,显然有很大的迷惑性。如不认真分析原词,便无法排除干扰。
所谓把特殊说成一般,就是用人们对某一事物习惯性寓意去偷换特定语境中的内涵以及用人们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已定的评价去偷换特定作品所持的特定的看法。如雪洁白无瑕,赞语居多,但特例也有,如唐·高骈《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很显然,作品字里行间对雪是带有贬意的,特别是末句,卒章显志,写出了诗人对雪掩“恶”盖“歧”的“遮羞布”作用的鄙夷,也隐含地表现出对一俊遮百丑的世俗观念或者更深入地说是对唐末当权者一手遮天,粉饰太平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愤慨之情。
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以马列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标准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但我们不能这样去苛求古人,更何况人们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还有一个发展过程,特别是作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去评价,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针锋相对,天壤之别的。如何评价,是褒是贬必须依据作品去理解把握,切不可一言堂,一刀切。
2、错位
一是把通常指代的对象同特定语境中的指代对象有意互换位置。如三国中同孙权、曹操并列的英雄通常指刘备,而阿鲁威的散曲《蟾宫曲·咏史》却不是这样。1996年第10题D项便是根据二者的差异设计的:
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最后一句是收束上文句。上文第一句是设问,二句写的是曹操,三句写的是孙权,四句写的是诸葛亮。结合语境,“一分西蜀”应指的是诸葛亮,“一分江东”应是孙权,曹操这个人物受散曲格律的限制,是尽在不言之中。这里便是把“诸葛亮”和“刘备”错位。
二是把一首作品彼此句(联、阕)的吟咏对象、意思或主旨等颠倒;在比较阅读中,把彼此作品的意思、主旨、表达技巧等颠倒,都是错位手法的运用。
3、拔高
就是对诗歌中描写的形象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引人入彀。通过研究、归纳,可寻见这样一个规律,随意拔高作品主题的手法,对一些评价较高的作家,如屈原、杜甫、陆游、文天祥等的作品进行鉴赏时经常运用,我们看下例:
对陆游《鹊桥仙》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A、“一竿”、“一蓑”指渔父的工具服饰、“风月”、 “烟雨”概括了天气的几种情况。八个字形象地表现了渔父的终生生活。
B、“红尘深处”即指人们争名夺利的中心所在, “卖鱼”两句抒发了这个渔父远离名利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
C、“理棹”,指划船出发,与开头“一竿”句呼应。 “浩歌归去”,表现了渔父优游自得的情怀。
D、这首词语言朴素自然,重复用字,上片两个“一”字, 下片三个“潮”字,映带生情。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人,这已是定论,但并非所有的作品都是抒发爱国情怀。诗人是人,也就难免有个人恩恩怨怨,闲情逸致,有高昂进取之时,也有失意隐逸之意,所以就有《钗头凤》、《鹊桥仙》等作品。B项说“卖鱼”句抒发了“爱国情怀”,运用的就是拔高的设误方法。
4、硬套
如果说“扩大”、“错位”、“拔高”是从内容上设误的话,那么“硬套”则是从表现手法上入手的。
中学生在课文中学过许多表现手法,但他们对这些“手法”的理解往往是朦朦胧胧的,命题人便利用这一点,常在“手法”上做“手脚”。这个“手脚”便是硬套,即不结合语境,凭感觉给某篇某章贴上某种标签。
5、兼用
就是把各种设误方法综合起来运用,不过通常都是两种方法兼用,因为“误点”多了,设误选项便起不了作用,人们不是从这个角度看出破绽,就是从那个角度看出破绽, 因此, “误点”最多两处, 如,1995年11题D项例是:该项一处说:“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这里“直抒胸臆”是凭空“硬套”。其实这首词是“融情于景”,是间接抒情。历来评论家都认为,其词“无限凄婉”,“妙在含蓄”。另一处如前所述,是用“扩大”法设计的。
以上举例说明正确答案的五种设误方法,旨在“知彼”,但无疑对提高我们的识别能力并做出正确选择有帮助作用。